第4课时 图形与测量(一)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复习内容
图形与测量(一)。(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第1~4题)
二、复习目标
1.复习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概念,以及度量单位的相关知识。
2.经历回顾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难点:常用度量单位的认识及进率。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回顾1】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板书)
1 km=1000 m 1 m=10 dm
1 dm=10 cm 1 cm=10 mm
【回顾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进率。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千米(km2)、公顷(hm2)、平方米(m2)、平方分米(dm2)、平方厘米(cm2)、平方毫米(mm2)。(板书)
1 km2=100 hm2 1 hm2=10000 m2
1 m2=100 dm2 1 dm2=100 cm2
1 cm2=100 mm2
【回顾3】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及其进率。
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立方米(m3)、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升(L)、毫升(mL)。(板书)
1 m3=1000 dm3 1 dm3=1000 cm3
1 cm3=1000 mm3 1 L=1000 mL
1 L=1 dm3 1 mL=1 cm3
二、知识应用
1.教学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第1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第1题)
师:工人正在维护一个公园,你能根据图中工人正在进行的工作,说一说他们需要知道哪些图形的数据吗?
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点名学生说一说。
生1:图中工人正在架设围栏,他需要知道公园外侧道路的长度。
生2:图中工人正在给柱子刷漆、铺草坪,他们需要知道柱子的侧面积,草坪的面积。
生3:图中工人正在给水池放水,他需要知道水池的容积。
师生共同小结:长度是线段的长短,面积是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课件出示)
2.教学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第2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第2题)
师:我们除了用刻度尺上的单位来测量物体,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测量,你知道下面这两幅图分别是如何测量长方形面积和正方体体积的吗?(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引导学生明确:用小正方形作为单位面积去度量长方形的面积,用小正方体作为单位体积度量大正方体的体积。
师:其实直尺和量角器正是利用了这种思想,用单位刻度代表的长度、角度去度量图形的长度和角度。
师:测量时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统一的单位?
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点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3.教学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第3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第3题)
组织学生填表,点名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下表: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体积(容积)单位
1 km=1000 m1 m=10 dm1 dm=10 cm1 cm=10 mm 1 km2=100公顷1公顷=10000 m21 m2=100 dm21 dm2=100 cm21 cm2=100 mm2 1m3=1000 dm31 dm3=1000 cm31 cm3=1000 mm31 L=1000 mL
组织学生观察相邻单位间的进率,点名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相邻长度单位(千米和米除外)之间的进率都是10,相邻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米除外)之间的进率都是100,相邻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课件出示)
4.教学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第4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回顾与交流第4题)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点名学生结合实例说一说这些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单位分别有多大。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5页“巩固与应用”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第1题:(1)dm (2)m (3) cm
(4) cm2 (5)mL (6) cm3
第2题:40 7.5 41.6 7.25 0.062
2800 320 240000 320 500 8750 0.064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图形与测量(一)
常用的长度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公顷(hm2)、平方米(m2)、平方分米(dm2)、平方厘米(cm2)、平方毫米(mm2)。
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立方米(m3)、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升(L)、毫升(mL)。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复习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度量单位及其进率。教学中,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和兴趣。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