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7总复习 第2部分 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运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7总复习 第2部分 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运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5 16:1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时 图形的运动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复习内容
图形的运动。(教材第97页“回顾与交流”第1、2题)
二、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指定要求画轴对称图形或将简单图形按要求平移、旋转。
2.整理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3.在观察、操作、想象、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运动的基本形式与特征。
难点: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并能有条理地表述图形平移、旋转或画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回顾1】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对称轴。
(2)轴对称的性质。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回顾2】平移和旋转。
(1)平移。
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称为平移。
平移的两个要素: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
(2)旋转。
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弧或圆周运动的现象称为旋转。
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回顾3】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把一个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从而得到该图形的放大图形或缩小图形(放大图形或缩小图形统称为原图形的相似图形)。
一个图形的相似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二、知识应用
1.教学教材第97页回顾与交流第1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回顾与交流第1题)
师: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点名学生回答)
组织学生在纸上画出图A的对称轴,同桌间相互订正。
师:从图1到图2,图A的运动是什么?(平移)
点名学生说一说图A是怎样平移得到图2中的位置的。
教师小结:平移有两个重要要素,一是平移的方向,二是平移的距离。(课件出示)
师: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得到图3和图4?(点名学生回答)
师:平移或旋转改变图形的形状或大小吗?(点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课件出示)
2.教学教材第97页回顾与交流第2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回顾与交流第2题)
师: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点名学生说一说这些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
引导学生先画出图形,再在图上画出对称轴,数出一共有多少条对称轴。教师板书:
图形 对称轴数量/条
长方形 2
正方形 4
等腰三角形 1
等边三角形 3
等腰梯形 1
圆 无数条
  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师:你知道如何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吗?(点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先按一定的比计算出与原图形相对应的各边长度,再按新边的长度画出原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组织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常见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师: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哪些变了,哪些没变?(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相同,大小不同。(课件出示)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7页“巩固与应用”第1题。(点名学生回答,说明判定理由,并指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前两幅图是轴对称图形,后两幅图不是轴对称图形。
2.完成教材第97~98页“巩固与应用”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订正,点名学生说明画法)
(1)
(2)
(3)
3.完成教材第98页“巩固与应用”第3题。(点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图案)
根据平移、旋转的知识说一说,略。
4.完成教材第98页“巩固与应用”第4、5题。(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第4题:A
第5题:4个“田”字。
5.完成教材第98页“巩固与应用”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选择部分作品在全班展示并点名学生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知识分析图案的组成)
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设计图案,略。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
图形 对称轴数量/条
长方形 2
正方形 4
等腰三角形 1
等边三角形 3
等腰梯形 1
圆 无数条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对轴对称、平移、旋转、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等各种图形的运动的复习,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2.在复习课中发现,有的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旋转的方向,顺时针、逆时针旋转多少度理解不透彻,今后在这些方面要加强训练,同时也需要加强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