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 第2课时 复习比例、正比例与反比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 第2课时 复习比例、正比例与反比例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5 16:2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复习比例、正比例与反比例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复习内容
比例、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材第58~59页,第61页“巩固应用”第7、10题)
二、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能熟练地解比例。
2.能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归纳、总结等自主复习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4.在复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激发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
三、重点难点
重点:归纳整理有关比例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回顾1】比例。
师:本学期我们用了两个单元专门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你还记得多少?现在给你们3分钟的时间简单翻阅一下教材。
学生翻阅回顾。
师:什么是比例?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点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作出评价和补充。
师:比例都有哪些性质?怎么解比例?
学生回顾思考,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点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可以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作图的步骤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点名学生回答。
师:图形放大或缩小前后,什么要变,什么不变?
点名学生回答。
【回顾2】比例尺。
师: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点名学生回答,并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师:应用比例尺画平面图,步骤是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点名小组代表汇报,集体评议。
【回顾3】正比例与反比例。
师:什么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列表格梳理。
组织学生列表梳理,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从哪些项目进行比较。
点名学生上台填表,教师点评。
师:怎样描述两个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
从常见数学公式中举例,点名学生说一说,教师点评并对不准确的表述方法予以纠正。
二、知识应用
1.教学教材第61页巩固应用第7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巩固应用第7题)
师:按比缩小和放大是什么意思?怎样列比例?
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明确:放缩前后长和长的比等于宽和宽的比,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比例。
师:求未知数的值就是做什么?(解比例)
组织学生独立解比例,点名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61页巩固应用第10题。
(1)师:路程和时间、速度的公式是什么?
点名学生回答。
师:在这个等式中,路程是什么?(积)
点名学生判断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师:圆锥的高、体积、底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点名学生回答,并判断体积与底面积的关系。
(3)师:你能写出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吗?
点名学生回答,并判断做对的题数与做错的题数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巩固应用”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汇报答案)
x=0.48  x=  x=9.6
2.完成教材第61页“巩固应用”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1)长:12÷=2400(cm)=24(m)
宽:10÷=2000(cm)=20(m)
深:2÷=400(cm)=4(m)
(2)24×20=480(m2)
3.完成教材第61~62页“巩固应用”第11、12题。(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汇报)
第11题:3 4 2 12 8 24
成反比例关系。
第12题:(1)8 16 24 32 40
(2)画图略。
(3)0.8x 因为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写成=0.8,即现价与原价的比值一定,所以现价与原价成正比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和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请结合前面的学习写一篇与比例有关的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复习比例、正比例与反比例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例如:12∶3=20∶5)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形状不变,大小要变。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随着变化
不同点 比值一定 积一定
图象是一条直线 图象不是一条直线
例子 圆的周长与直径 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针对本书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首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比例、比例尺的相关知识,对于易混淆的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知识,通过让学生列表整理,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掌握相关知识。通过比较和举例整理得出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复习效果更好。
2.比例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等量关系时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在进行相关练习时,要让学生练习用熟练的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提高数学表达能力。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