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2正比例(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2正比例(一)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5 16:2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正比例(一)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1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经历正比例的意义的建构过程,认识正比例。
2.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能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件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明确: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明确: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明确:工作效率=。
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教学正比例的意义。
(1)填写表格,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第1问)
组织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课件出示完整表格:
边长/cm 1 2 3 4
周长/cm 4 8 12 16
边长/cm 1 2 3 4
面积/cm2 1 4 9 16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同桌间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都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的。
(2)再次观察表格,探索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第2问)
点名学生说一说发现,可能有以下答案:
①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而面积与边长的倍数关系不断变化。
②=4,=4,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不变。
③=1,=2,面积与边长的比值不相等。
教师小结: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不相同。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不变,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在发生变化。
①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边长增加,周长也增加。
变化规律:=4(固定不变)。
②面积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边长增加,面积也增加。
变化规律:=边长,但是边长不固定。(课件出示)
(3)路程与时间的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第3问)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集体订正)
师:请大家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点名学生说一说)
师:观察表格和比值,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点名小组反馈)
教师小结:①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
②===……=90,也就是说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即=90(速度一定)。(课件出示)
(4)正比例的意义。
师:回顾前面的两个例子,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①各有几种量。
②这几种量有没有关系?
③这几种量的比值是怎样的?
点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完善。
教师小结: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板书)
同样地,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在不断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
(5)总结。
师:像路程和时间、正方形周长与边长这样的两个量,是不能列举完的,那么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样的两个量呢?
引导学生抽象出:=k(一定)(板书),字母x,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k(一定)表示它们的比值。
教师总结:像这样的两个量就说它们成正比例。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1题。(提示学生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要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
(1)竿影的长随竹竿的高的变化而变化,当竹竿的高增加时,竿影的长也随之增加。
(2)=,=,=,=,=,=,可以发现它们的比值一定。
(3)竹竿的高与竿影的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且它们的比值一定,所以成正比例。
四、课堂小结
1.怎样的两个量可以成正比例关系?
2.正比例关系用字母怎么表示?
板书设计
正比例(一)
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字母表示:=k(一定)
教学反思
1.教学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给予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空间,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把探究中的发现,通过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每个学生不但展示了自己,也分享了别人的成果。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提升。
2.反思整节课教学,基本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地实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如果ab=c(a、b、c均不等于0),当a一定时,b和c成(  )比例;当b一定时,c和a成(  )比例。
分析:如果ab=c(a、b、c均不等于0),根据“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得到c÷b=a,当a一定时,就是商一定,b和c成正比例。同理,得到当b一定时,c÷a=b(一定),c和a成正比例。
解答:正 正
解法归纳:根据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将一个乘法算式转化成一个等于定量的算式,如果是除法,并且商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相关知识阅读
早期电影的银幕比例
在电影刚刚出现的年代,所有电影的画面
大小、形状都是差不多的。我们一般把画面宽度和高度的比例称为长宽比(也称为纵横比或者就叫做画面比例)。从19世纪末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几乎所有电影的画面比例都是标准的1.33∶1(准确地说是1.37∶1,但作为标准来说统称为1.33∶1)。也就是说,电影画面的宽度是高度的1.33倍,这种比例有时也表达为4∶3,就是说宽度为4个单位,高度为3个单位,这种画面比例后来被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所接受,称为学院标准。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电视行业面临着采用何种屏幕比例作为电视标准的问题。为了方便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最后决定采用学院标准作为电视的标准比例,这也就是4∶3电视画面比例的由来。这个比例一直到今天仍是电视的主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