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 练习二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及应用、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练习。(教材第26页“练习二”第1~6题)
二、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巩固比例、比例尺以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
2.通过用比例、比例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回顾整理有关比例的知识,形成比例的知识体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比例的知识,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
难点:解决稍复杂的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哪些知识呢?
组织学生小组中互相交流。
点名学生说一说,适时课件出示下表:
知识点 具体内容
比例的认识
解比例
比例尺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师生共同回顾,根据表格归纳整理本单元知识。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26页练习二第1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
教师巡视情况,适时提示:比的前项可以是大三角形的边长,后项是小三角形对应的边长,比的前后项也可以是同一个三角形的边长。
点名学生说比例,全班订正。
2.教学教材第26页练习二第2题。
点名学生说一说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26页练习二第3题。
点名四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教学教材第26页练习二第4题。
师:怎样列比例?怎样解比例?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教学教材第26页练习二第5题。
组织学生小组内比赛,看谁画得又对又快。(课件演示画图)
6.教学教材第26页练习二第6题。
组织学生量一量。
点名学生说一说测量结果,确定最准确的测量结果。
学生依据测量结果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7页“练习二”第7、8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再独立解决问题)
第7题:(1)比例尺1∶5000000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为1∶5000000,即图上1 cm表示实际距离50 km。
(2)量得从A城到B城的图上距离是9 cm。
5000000×9=45000000(cm)=450(km)
(3)60×9=540(km) 540>450,能到达。
第8题:(1)2.5 1∶8000
(2)8.5 680 13.6
(3)1.5+3=4.5(cm)
4.5 ÷=36000(cm)
36000 cm=360 m
(4)略 ★提示:自己动手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和练习,你对比例的知识还有什么疑惑吗?
板书设计
练习二
第3题:18∶0.2=x∶ = 1.2∶x=5∶1.5
解:0.2x=18× 解:9x=18×4 解:5x=1.2×1.5
x=22.5 x=8 x=0.36
教学反思
1.本次复习和练习课比较成功,教学各环节过渡自然。在形式上,有口答说理,有规范的书写格式的板书,有学生小组或者全班的交流汇报,有学生的板演、讲评分析等,让学生通过丰富的练习形式进行整理和复习,更好地吸收本单元的知识。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个多边形的面积为48 cm2。如果把这个多边形先按3∶1放大,再按3∶4缩小,最后得到的图形的面积为多少?
分析:将一个多边形按3∶1放大,它的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2倍;把一个多边形按3∶4缩小,它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2。
解答:48×2×2=243(cm2)
答:最后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243 cm2。
解法归纳:解决这类问题要先明确是将图形放大还是缩小,再弄清楚放大或缩小的比,最后根据图形放缩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