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重复”的奥妙
课时目标导航
活动导航
一、活动内容
找出所列事物的规律。(教材第84~85页)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2.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概括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观察并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教师在黑板上按照一个、一个、一个的顺序画一组图形,接着又画一个、一个、一个在第一组的后面。
师:猜猜,按照这个规律,老师接下来要画的是哪一个图形?(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学习“重复”的奥妙。(板书课题:“重复”的奥妙)
二、活动设计
1.表示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主题图)
问题1:看一看,做一做,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规律?(学生观察,教师指导,并提醒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与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发现的规律进行描述,教师评价)
①队伍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个女生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男生……
②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两面长方形旗子、一面三角形旗子,两面长方形旗子、一面三角形旗子……可以用长方形表示长方形旗子,三角形表示三角形旗子,那么规律可以用下面的图表示:
③花盆的摆放是有规律的:两盆绿色的、两盆红色的,两盆绿色的、两盆红色的……
④灯笼的悬挂也是有规律的:一盏大灯笼、一盏小灯笼,一盏大灯笼、一盏小灯笼……可以用大圆表示大灯笼,小圆表示小灯笼,那么规律可以用下面的图表示:
……
教师对学生合理的回答给予肯定。
2.理解规律的表示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问题2)
问题2:下面的表示方法,你看懂了吗?(学生交流并总结)
①第一种表示方法用的是符号,用“√”“?”两种不同的符号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花盆,符号的排列规律就是花盆的排列规律。
②第二种表示方法用的是数字,用“1”“2”两个数字的排列规律分别表示两种不同颜色的气球的排列规律。
教师提示:用不同的符号或数表示事物的排列规律,相同的事物用相同的符号或数表示,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符号或数表示。
3.说规律。
师:想一想,说一说,这些规律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交流并总结)
明确:它们都是重复出现的。
师:按照这些规律再继续说一说。(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然后举手发言)
学生可能会说:
①如果像上面这样再挂一些灯笼,下一盏应该是大灯笼。
②如果接着插一些小旗,下一面应该是长方形的旗子。
③如果再继续摆一些花,下一盆应该是黄色的花,再下一盆也应该是黄色的花。
……
教师对学生合理的回答给予肯定。
4.联系生活举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重复”的现象。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重复”现象)
教师小结:
①今天是星期几,再过7天以后还是星期几。
②音乐课,我们打的节拍,蹦擦擦、蹦擦擦……
③每年都有春、夏、秋、冬。
④属相是每12年重复一次。
……
三、巩固反馈
完成下面各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我会接着画。
(1) ________
(2)△▲▲△▲▲△ ________
答案:
(1) (2)▲▲
2.按照下面的规律继续说一说。
△△○△△○……
答案:如果再继续摆图形,下一个应该是三角形,再下一个也应该是△,再下一个是○……
四、活动小结
怎样用符号或数表示“重复”的规律呢?
板书设计
“重复”的奥妙
√√??√√??……
112 112 112……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活用教材。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情境中渗透排列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发现规律。
2.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层层教学知识的深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月亮的变化规律
每当我们在夜晚抬头望望天空,只要没有云的遮挡,我们都能看到不同形状的月亮,或似那一弯睫毛,或似那一轮银盘,那么为什么月亮会呈现出这样不同的形状呢?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作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面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作“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牙,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