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数与代数(二)——除法与加减法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复习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教材第90,92~93页)
二、复习目标
1.进一步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及除法坚式的认识,并解决与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及其验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有余数的除法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
难点: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回顾1】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对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时,每份分得同样多,但还有剩余,并且剩余的部分不够再分一份,这样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一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二乘”:用商和除数相乘,写出积;“三减”:用被减数减去积,得出余数;“四比”:比较余数是否小于除数
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在生活中,租车、租船、用油桶装油等问题,去掉余数后,商要加1,才是所求结果;(2)在生活中,做衣服、给衣服钉扣子等问题,去掉余数后,商是所求结果
【回顾2】加与减。
口算加减法 先把几百几十数分成几百和几十的和,再加减
笔算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进位的1在前一位计算时要加上
笔算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十,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退位的1在前一位计算时要记得减去
加减法的验算 (1)加法的验算:(方法一)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方法二)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2)减法的验算:(方法一)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方法二)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二、知识应用
1.教学教材第90页“回顾与交流——数与代数”第5题。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三位数的加减法,学生交流、汇报。
(2)学生用画数线的方法独立完成,再用计数器拨一拨。
(3)教师指名学生用竖式计算方法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教学教材第90页“回顾与交流——数与代数”第6题。
师:在除法和加减法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如何能减少错误?(学生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
教师小结:(1)不管是除法还是加减法,相同数位都要对齐。
(2)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3)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计算前一位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1”。
(4)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十。哪一位上被借走1后,不要忘记在这一位上点上退位点,计算时,要减去退位的1。
(5)减少错误的最后方法是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2页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第1题:4个 4根 说一说略。
第2题:37÷9=4(串)……1(个)
第3题:7
41÷6=6(个)……5(个)
6+1=7(个)
2.完成教材第93页第9~10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9题:
139+258=397 400-198=202
517-486=31 372-169=203
168+832=1000 59+745=804
验算略。
第10题:(1)略
(2)(答案不唯一)
爸爸比奇思高多少厘米?
177-125=52(厘米)
答:爸爸比奇思高52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数与代数(二)——除法与加减法
1.除法: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先确定商是几,再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并把结果写在横线的下面;在横等式中,在商的后边点六个点,再写余数。
2.三位数加减法:
(1)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进位的1在前一位计算时要记得加上。
(2)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十,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退位的1在前一位计算时记得要减去。
(3)加法的验算方法: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结果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4)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注重让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通过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进步,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对计算结果的解释方面的进步和不足,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在利用数的计算解决问题方面需要加强的地方。再让学生利用相应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经历了对知识的应用过程,能够更好地理解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对练习本的翻看,了解出错的原因,归纳和总结避免错误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