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拨一拨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数位顺序表,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认识算盘。(教材第24~25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数位顺序表,感受数的构成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并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理解数位的意义。
3.认识算盘,会用算盘拨数。
4.在读、写数的过程中培养数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难点: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计数器、算盘、课件PPT。
学生准备:算盘、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一个缺少数位的计数器图片)
师:这个计数器下面的数位并不完整。同学们,你们能尝试着填出计数器下面的数位吗?(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师:比一比,你们填的数位表和老师填的一样吗?(课件出示)
数位顺序表
……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学生观察、对比、更正,小组内讨论、交流)
集体得出:在计数器的下方标有计数单位,从右向左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和万位。
师: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学生思考)
学生齐答: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板书课题:拨一拨)
二、学习新课
1.万以内数的读法。
(1)师:你们能把这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2932)读出来吗?试一试。(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2932 读作:二千九百三十二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读数的方法呢?(指名学生回答)
生:读数时,从最高位开始读,千位上是2就读二千,百位上是9就读九百,十位上是3就读三十,个位上是2就读二。
教师小结:读数时应该从高位读起,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的数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的数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的数是几就读几。(教师板书)
全班齐读。
(2)师:(接着在计数器上拨出9040,1001)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想一想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板书:9040 读作:九千零四十
1001读作:一千零一
(3)初步感知中间或末尾有零的四位数的读法。
师:经过观察,我们发现9040,1001与2932相比,9040和1001是含有0的四位数,那么对于中间或末尾有0的四位数你是怎么读的呢?读数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学生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师生共同总结:读万以内的数时,都是从高位读起,如果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教师板书)
2.万以内数的写法。
师:刚刚我们学会了读数,那么你会写数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课件出示)
三百二十七
万 千 百 十 个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想一想,如果是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又该怎么写呢?(课件出示问题2中第2,3个数位表)
(学生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板书:八千零五十二 写作:8052
一千五百零三 写作:1503
师生共同总结:写万以内的数时,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是几就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教师板书)
3.用算盘计数。
(1)认识算盘。
师: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计算工具,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算盘的雏形是汉代的算筹,中国算盘的特点是设有横梁,采用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下一珠当一,上一珠当五。“随手拨珠,便成答数”“珠动则数出”。(课件出示算盘图,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算盘进行进一步的认识)
课件出示:
(2)用算盘计数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①算盘上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计数前要先确定哪一档是个位。计数时,把算珠拨到靠梁时,才表示算盘上有数。②每一档的一颗上珠表示五,一颗下珠表示一。
教师提示:在算盘上计数时,定位是关键。算盘上一个档的珠子最多可以表示15,但受到十进制的限制,最多只用1颗上珠和4颗下珠表示9。
(3)在算盘上拨出2014。
教师引导:想一想2014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多少,根据用算盘计数的方法应该如何用上珠或下珠表示?(学生相互交流,实际拨一拨)
教师提示:在算盘上,个位上有几颗下珠表示有几个一,十位上有几颗下珠表示有几个十……若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用空档表示。
师:说一说,应该怎样在算盘上拨数?(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先确定个位,在个位上拨4颗下珠,表示4个一;个位的左边是十位,拨1颗下珠,表示1个十;再往左一位是百位,百位上是0,不拨珠;百位的左边是千位,拨2颗下珠,表示2个千。这样算盘上表示的数就是2014。
教师操作示范:
教师提示:注意拨数时,可以选算盘上任意一档为个位,但是拨法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可在小组里互相说数,然后拨一拨,看谁做得最好。(学生在小组里练习用算盘拨数,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教学教材第25页“试一试”问题1——万以内数的组成。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下面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课件出示淘气所想的正方体图)
学生看图思考,得出一共有2128个小正方体。
师:你们能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吗?(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师:2128是几位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呢?(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回答)
师:根据我们小正方体的个数组成和在计数器上拨出的数,可以知道左边的“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1”在百位上,表示1个百;右边的“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2128是由2个千、1个百、2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
生:可以。
师:你能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课件出示)
2128=( )+( )+( )+( )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2128由2个千、1个百、2个十和8个一组成。也可以写成2128=2000+100+20+8。(教师板书)
师:大家想一想,2128中有2个“2”,它们的意义相同吗?(分组交流、讨论,指派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在2128中,2个“2”表示的意义不同,因为它们所在的数位不同。(课件出示)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吗?(指名学生回答)
生:相同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相同。
对学生合理的说法,教师给予肯定。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出几个数字,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这个数表示出来。
(课件出示)2345 3028 6410 100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师:再找一个数,同桌相互说一说。(课件出示“试一试”问题2)
(学生练习说一说,教师巡视)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一练”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第1题:403中的“4”表示4个百。
540中的“4”表示4个十。
4220中的“4”表示4个千。
1064中的“4”表示4个一。
第2题:1100 2500 970 1900
第3题:1103 1325=1000+300+20+5
第4题:笑笑:1000+200+10+1=1211(分)
淘气:2000+3=2003(分)
淘气得第一。
第5题: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拨一拨
2932读作:二千九百三十二 八千零五十二 写作:8052
9040读作:九千零四十 一千五百零三 写作:1503
1001读作:一千零一
1.读数时应该从高位读起,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的数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的数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的数是几就读几。
2.读数时,从高位读起,如果中间有一个或连续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顺序写,哪一位上是几就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没有数,就在哪一位上写“0”。
2128由2个千、1个百、2个十和8个一组成。也可以写成2128=2000+100+20+8。
教学反思
1.加强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
在探究2128的组成的教学中,先利用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的组成,再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2128这个数的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究这四个数字的意义,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数的组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的组成后再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在类比迁移中想象感知,培养数感。
新理念下的数的概念的形成除了数值、数位、计数单位外,更应该理解数的组成,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的大小,培养数感。通过知识迁移的思维活动,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算盘术语
空档:某一档的上、下珠都离梁的时候,叫空档。空档表示这一档没有记数,或者表示0。
空盘:算盘的各档都是空档时,表示全盘没有记数,叫空盘。
内珠:靠梁记数的算珠,叫内珠。
外珠:离梁不记数的算珠,叫外珠。
拨上:指将下珠拨靠梁。
拨下:指将上珠拨靠梁。
拨去:指将上珠或下珠拨离梁。
本档:指正要拨珠记数的这一档。
前档:指本档的前一档,也叫左一档(位)。
后档:指本档的后一档,也叫右一档(位)。
古老的算盘
算盘是中国人民在长期运用算筹计算的基础上,大约在14世纪左右发明的。从那以后,算盘就取代了算筹而广为流传,延续至今,一直是我国一种最普遍的计算工具之一。用算盘来计算的方法叫珠算。
除了中国,还有些地区也出现过算盘,但都没有流传下来。古代埃及人进行贸易时,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层沙子,用手在沙子上划出一些沟,再把小石子放在沟里,作加、减法就是增减沟里的石子,这是最原始的算盘。后来,欧洲的商人用刻有槽子的计算板代替沙子,用专门制作的算珠取代了石子。经过多次改进,这种计算板类似于我国使用的算盘。但由于欧洲人的计算板是用钢制成的,笨重而且昂贵,再加上西方人没有运算口诀,使用起来不方便,因而逐渐被淘汰了。还有的地区的算盘是用每根木条穿着十颗木珠制成的,但由于人们把每颗珠子看作1,不像中国算盘下珠以一当一、上珠以一当五,因此计算起来速度大受限制,使用也不广泛。
中国算盘以其制作简单、价格低廉、运算方便,配以易学易记的珠算口诀等优点,长盛不衰。15世纪中期在《鲁班木经》中已有制造算盘的详细介绍。关于珠算,明代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记载最早。1573年我国徐心鲁写了第一本系统介绍珠算算法的书,1592年程大位又写了《算法统宗》等,这都加速了算盘的推广,使珠算流传到了很多国家。国际上曾多次进行过计算速度的比赛,在和手摇计算机脱离电子计算机的对抗赛中,每次加、减的速度冠军都是算盘。因此在有了电子计算机的今天,人们仍广泛地使用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