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5.2 等量关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5.2 等量关系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6 17:4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等量关系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等量关系。(教材第64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等量关系的含义。
2.能够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会用等量关系解决问题。
3.在列等式的过程中,提升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等量关系及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难点:会用等式表示简单情境中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坐跷跷板吗?(学生回答:喜欢)
师:如果我和我们之中的一个同学分别坐跷跷板的两边,会怎么样呢?(学生回答:老师坐的那一边会降下去)
师:那怎么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平衡呢?(全班学生齐答:两边一样重)
师:如果再坐上来一个同学,跷跷板恰好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板书课题:等量关系)
二、学习新课
1.理解等量关系的含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问题1中的情境图)
师:观察图中的三幅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再举手汇报)
学生汇报:
第一幅图中跷跷板向左倾斜,说明跷跷板左侧的质量比右侧重,即1只鹅比2只鸭子重。
第二幅图中跷跷板向右倾斜,说明跷跷板左侧的质量比右侧轻,即1只鹅比3只鸭子轻。
第三幅图中跷跷板平衡,说明跷跷板两侧物体的质量相等,即1只鹅和2只鸭子、1只鸡一样重。
师:将这三幅图联系起来,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教师肯定学生的汇报结果,并指出这句话可以用等式表示。(板书等式:1只鹅的质量=2只鸭子的质量+1只鸡的质量)
教师总结等量关系的含义:1只鹅的质量与2只鸭子、1只鸡的质量和具有相等的关系,这就是等量关系。
2.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问题2中的情境图)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再全班汇报)
学生汇报:
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姚明的身高是妹妹的2倍。
笑笑比妹妹高20厘米。
师:你们可以怎么表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的表示方式可能为:
(1)用画图的知识表示。
妹妹的身高是1份,姚明的身高是妹妹的2倍,所以姚明的身高是2份。笑笑的身高比妹妹高20厘米,所以笑笑的身高比1份多20厘米。如图:
(2)用式子表示。
①姚明和妹妹的身高关系。
因为姚明的身高是妹妹的2倍,所以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板书)
②笑笑和妹妹的身高关系。
因为笑笑比妹妹高20厘米,所以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板书)
③姚明和笑笑的身高关系。
师:我刚刚看到有的同学列出了下面这样的式子,你们能看得懂吗?(学生独立思考,再相互讨论,指名学生汇报)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学生汇报:看得懂,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表示姚明的身高是妹妹的2倍;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表示笑笑比妹妹高20厘米;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左右相等的两个式子都表示妹妹身高。
教师小结:①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式子表示。②根据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是找等量关系的有效方法。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最后集体订正)
答案:一个苹果的质量=100克+1颗樱桃的质量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一练”第2题。(指名三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独立作答,教师巡视,再全班订正)
答案:1个苹果的质量+1个梨的质量=200g+100g
2个鸡蛋的质量=100g
3本《数学故事》的价格=15.6元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一练”第4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组织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汇报,最后集体订正)
答案:女儿的年龄×4=妈妈的年龄
或妈妈的年龄÷4=女儿的年龄
故事书的数量-科技书的数量=500
或故事书的数量-500=科技书的数量
或科技书的数量+500=故事书的数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找等量关系了吗?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1只鹅的质量=2只鸭子的质量+1只鸡的质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开始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喜欢玩的跷跷板游戏引入课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衡现象,进一步深入理解“平衡”,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跷跷板形象直观,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进而建立等量关系的观念。
2.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本节课教师讲得少,学生说得和做得较多。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简单接受外部所授予的知识,而是主动建构。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线,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求出算式中△和□代表的数。
△+□=7
△+△+□+□+□+□=20
△=(  )   □=(  )
分析:因为△+□=7,
所以(△+□)×2=14,
所以△+△+□+□=14。
又因为△+△+□+□+□+□=20,
所以14+□+□=20,
则□=3。
将□=3代入△+□=7中可得△+3=7,
则△=4。
解答:4 3
解法归纳: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相关知识阅读
常用等量关系
1.减法等量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加法等量关系。
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加数
3.乘法等量关系。
积=因数×因数 
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被除数=除数×商
4.除法等量关系。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