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解方程(二)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二)。(教材第70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天平称重的具体情境,发现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或x÷a=b(a≠0)的简单方程。
3.通过天平探究活动,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天平、砝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并学会利用等式的性质1解简单的方程。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的掌握程度。
(课件出示题目)
1.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 x+5=8
x+5-5=8( )
(2) x-16=24
x-16( )=24( )
(3) x+2.7=9
x+2.7-2.7=9( )
2.解方程。
x+13=21 32-x=14
二、学习新课
1.探究等式的性质2。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图片,每幅图中的天平是什么状态?(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学生举手汇报)
学生汇报:每幅图中的天平都是平衡的,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同。
师:仔细观察第一幅图中的第一个天平,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天平的左侧放了一个x g的砝码,右侧放了一个5 g的砝码,天平平衡。
师:你能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等式吗?(学生独立列式)
学生列式:x=5。
师: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再放两个x g的砝码,左侧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再放两个x g的砝码,左侧砝码的质量就增加到了原来的3倍,用字母表示为3x g。
师:如果想要让天平仍保持平衡,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选出代表汇报)
学生汇报:在天平的右侧也再放两个5 g的砝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在天平的右侧又放了两个5 g 的砝码。通过观察发现:天平保持平衡了。
师:我们如何用方程表示上述的等量关系呢?(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点评学生的汇报并板书:3x=3×5。
教师小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等式成立。
师:观察第二幅图中的第一个天平,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举手汇报答)
学生汇报:天平的左侧放了两个x g的砝码,右侧放了两个10 g的砝码,天平平衡。
师: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学生独立列式)
学生列式:2x=20。
师:如果从天平的左侧拿走一个x g的砝码,右侧拿走一个10 g的砝码,天平会如何变化?两侧的质量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分小组交流、讨论,再指定小组派代表汇报)
学生汇报:天平仍是平衡的,但天平左右两侧的质量都变为原来的一半。
师:同学们可以列出等式吗?(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学生列式:2x÷2=20÷2。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两个式子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2x÷2=20÷2是在2x=20的两边同时除以2。
师:结合天平,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你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全班齐答)
学生汇报: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等式成立。
师:你们认为这个结论一定正确吗?有没有其他说法?
教师引导学生补充汇报: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师:为什么不能说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因为0不能作除数。
师生共同小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板书)
2.探究解方程的方法。
师:请用我们发现的规律,解出方程:4y=2000。(课件出示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画出天平示意图,尝试解方程。
教师巡视,并将学生所画出的天平示意图用投影进行展示。如下:
师:根据上面的示意图,我们可以写出解方程的步骤。
4y=2000
解:4y÷4=2000÷4→方程两边都除以4
y=500
检验:4×500=2000,所以y=500是正确的结果。
师:你会解下面两个方程吗?(课件出示方程)
x÷3=9 7y=28
教师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3.订正方程。
师:下面这两个方程的解法正确吗?(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最下方的两个方程及解方程的过程)
师:第一个方程的解法有什么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再举手汇报)
学生汇报:等号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但第一个方程的左边加上19,而右边却是减去19,这是错误的,应该同样也加上19,等式才会成立。
师:那第二个方程的解法有什么问题吗?(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首先它没有“解”字和冒号,其次在第二步,等式左边漏掉了“3x÷3”。
师:这两个方程正确的解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交流)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71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解法错的相互说一说错在哪里)
答案:x=5 x=13
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一练”第3题。(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答案:x=26 x=210 x=94
x=61 x=364 x=0
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一练”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答案:(1)解:设这个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是x米。 4x=24 x=6
(2)解:设长是x米。
(x+4)×2=24 x=8
4.完成教材第71页“练一练”第6题。(教师组织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指定小组派代表汇报。最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答案:(1)2米、4米、x米高的斜坡,至少需要的水平长度分别为24米、48米、12x米。
(2)解:设此处斜坡最高为x米。
12x=36 x=3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方程(二)
x=5 3x=3×5
2x=20 2x÷2=20÷2
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4y=2000
解:4y÷4=2000÷4→方程两边都除以4
y=500
检验:4×500=2000,所以y=500是正确的结果。
教学反思
1.增加趣味——提高积极性。
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知识,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经历将具体的问题加以数学化,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应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前一节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简单方程的解法。本课时是在上个课时的基础上,学习含乘法或除法的简单方程的解法,因此学习起来并不是太难。但是在本节课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一个式子中的简单解方程计算,还要运用我们所学过的一些性质进行解方程,这相较于之前的课程,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法多样性。
由于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对于算术的思考过程也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计算过程的多样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而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思想进行组织与梳理,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解下列方程。
(1)7(x-3.6)=5.6
(2)(x+2.8)÷2.5=10
分析:(1)将x-3.6看作一个整体,利用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先求出x-3.6的值,再求出x的值。(2)将x+2.8看作一个整体,利用形如x÷a=b的方程的解法先求出x+2.8的值,再求出x的值。
解答:(1)7(x-3.6)=5.6
解: 7(x-3.6)÷7=5.6÷7
x-3.6=0.8
x-3.6+3.6=0.8+3.6
x=4.4
(2) (x+2.8)÷2.5=10
解:(x+2.8)÷2.5×2.5=10×2.5
x+2.8=25
x+2.8-2.8=25-2.8
x=22.2
解法归纳:形如“a(x±b)=c”的方程实质上是由“ay=c”与“x±b=y”综合而成的,通过转化可以变成简易方程。
相关知识阅读
解方程方法顺口溜
解方程,很简单,能计算的先计算。
等式性质显神通,同加减,共乘除。
未知数值眼前现,x的符号要注意。
前是加号或乘号,直接就用等式性。
若是减号或除号,得x转换再应用。
怎样转,记住了,书写时,要注意。
x前是减就用加,x前是除就用乘。
等号对齐要牢记,知对错,需检验。
对号入座分得清,最后一步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