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栽蒜苗(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3 栽蒜苗(二)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5 15:3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时 栽蒜苗(二)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材第88页)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三、重点难点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我们学习了栽蒜苗(一),也都栽了蒜苗,前面我们是通过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但要想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和分析数据。[板书课题:栽蒜苗(二)]
二、学习新课
1.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笑笑栽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第几天 第2天 第4天 第6天 第8天 第10天 第12天
蒜苗高/厘米 1 3 7 10 14 15
师:大家能根据笑笑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吗?(组织学生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并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绘制结果)
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1:条形统计图适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好像不太合适。
学生2:从条形统计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截一截长高的。
师:那同学们认为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蒜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好呢?(组织学生讨论统计方法)
2.认识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折线统计图)
师:这个图是怎么得到的呢?(组织学生先思考,然后组内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从笑笑栽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可以得到蒜苗在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第10天、第12天每天的高度,由此将各高度用点表示在图中,然后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可以得到该图,这就是折线统计图。
3.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如何绘制折线统计图呢?(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指名汇报)
教师归纳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教师板书)
(1)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上描点。
(2)使用直尺将相邻的点用线段连接起来。
(3)把每个点所表示的数据标上去。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与条形统计图相似,只是折线统计图是根据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标明每个点代表的数据。
4.观察发现。
师:观察折线统计图你们能说一说这几天蒜苗的生长情况吗?(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汇报)
师:同学们可以快速地说出哪个时间段的蒜苗生长得最快吗?(学生先观察,再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第4天到第6天和第8天到第10天。
师:你们是如何发现的?(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这两段的线段最陡。
师: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蒜苗的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第2天到第4天高了2厘米,第4天到第6天高了4厘米,第6天到第8天高了3厘米,第8天到第10天高了4厘米,第10天到第12天高了1厘米。可以发现第4天到第6天和第8天到第10天两个时间段的生长速度最快,都达到4厘米。
师:你们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吗?(学生思考,同桌相互交流)
学生:能直观发现数据的变化情况。
5.简单预测。
师:从折线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信息,那同学们可以知道第9天和第20天蒜苗的生长情况大概是怎样的吗?这在折线统计图中是没有直接表明的。(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通过折线统计图的大致位置,我们可以推测出第9天的蒜苗高度是12厘米左右,而根据蒜苗的生长趋势,我们也可以推测出第20天蒜苗的高度大约是20厘米。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89页“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第1题:(1)1 
(2)从8:00到13:00的气温呈上升趋势,从13:00到14:00的气温保持平稳状态,从14:00到16:00的气温呈下降趋势。
(3)(答案不唯一)这一天从8:00到16:00中几时的温度最高?几时的温度最低?相差多少?
答案:13:00~14:00的温度最高,8:00的温度最低,相差6 ℃。
第2题:对目前的环境状况不太满意,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目前的环境状况较严峻 。相关部门要采取一些措施,我们小学生也应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如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垃圾分类处理等。(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在折线统计图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栽蒜苗(二)
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上描点。
(2)使用直尺将相邻的点用线段连接起来。
(3)把每个点所表示的数据标上去。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从整体上效果不错,主要表现在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下一步教学的进行作铺垫,做到了环环相扣。教学活动精炼,对学生的引导恰到好处,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课件运用恰当,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下面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
(1)护士每隔________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位病人的最高体温是______℃;最低体温是________℃。
(3)病人在5月6日18时的体温是________℃。
(4)从体温看,这位病人的病情是在________。(填“好转”或“恶化”)
分析:(1)由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护士每隔12-6=6(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折线图中最高的点表示温度最高,是39.5 ℃;最低的点表示温度最低,是36.8 ℃。
(3)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他在5月6日18时的体温是39 ℃。
(4)折线呈现下降的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这个病人的病情在好转。
解答:(1)6 (2)39.5 36.8 
(3)39 (4)好转
相关知识阅读
我国古代的统计方法
早在中国古代,统计方法就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并在世界统计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公元前550年以前,孔子所修订的《书经》一书中记载了公元前3000年初夏代的国家显著事项。《书经》中的《禹贡》篇,主要采用文字记述的方法记述广义的政体,即国家显著的事项。例如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以及田赋等级、贡品品目、水陆交通、各州种族等,并不考虑其是否提出数量方面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