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材第11~12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课件PPT。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学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请每位同学拿一张长方形纸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平平的)
师:这种图形叫作平面图形。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出示纸盒),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另外,我们还学习过一些立体图形,你们知道牙膏盒是什么立体图形?魔方是什么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说一说,认一认。
师:上面两个物体的形状是什么图形?(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水立方”的形状是长方体,魔方的形状是正方体。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这两个物体相同?(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冰箱、牙膏的外包装盒等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等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师:观察这两个物体,除去物体本身的颜色、材质、外形图案等因素,你能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状吗?
(学生独立尝试描一描,教师巡视)
教师引导学生:
①师:长方体(正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面)
师:我们把围成它的长方形(正方形)叫作长方体的面。
②师:长方体(正方体)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有一条边)
师:我们把面和面相交的边叫作棱。
③师:长方体(正方体)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有一个点)
师:我们把棱和棱相交的点叫作顶点。
(课件演示下图)
教师提示:在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时,看不见的棱用虚线表示。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分别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1)长方体的特点。
课件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③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棱可分为几组?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并作汇报。
教师板书:
①顶点:8个。
②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③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分3组,相对的4条棱为1组。
让同学们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让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2)正方体的特点。
让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
①顶点:8个。
②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③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条棱相交,形成一个顶点,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分别叫什么呢?
学生思考,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小结: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高。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课件动画展示将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师:看一看,新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作汇报。
学生汇报:长、宽、高相等了,6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师: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交流、讨论,作汇报。
学生汇报: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着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都有,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图表示两者的关系。(课件演示下图)
4.根据长方体的特点拼组长方体。
(1)下面哪几个面可以组成长方体?你是怎么想的,并与同伴交流。(单位: cm)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试一试”)
教师引导学生:知道了长方体的特点,根据长方体面和棱的特点,找一找。或者可以照样子剪几个图形,拼一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总结:由于长方体对应的两个面完全相等,在拼凑的时候一定要找到相同的两个面作为对应面,并且所找的面中需要有棱的长度相等,再将棱长度相等的面拼凑在一起,就可以拼凑出长方体。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2~13页“练一练”第1~7题。(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第1题:略
第2题:(1)这个盒子的上面是长方形,长是36 cm,宽是28 cm;下面和它形状、大小都相同;左侧面是长为28 cm,宽为10 cm的长方形。
(2)前面和后面。
第3题:4 2 2 2 2 5 3 3 3
第4题:选4根4 cm,4根6 cm,4根8 cm的小棒可以搭成一个长方体框架。
第5题:
上面 下面 前面 后面 左面 右面
面积/cm2 32 32 40 40 20 20
第6题:(20+20+30)×4=280(cm)
第7题:略
第8题:
序号 长/cm 宽/cm 高/cm
(1) 5 1 1
(2) 4 2 1
(3) 3 3 1
(4) 3 2 2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吗?
2.你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个数 8 8
面 个数 6 6
形状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大小关系 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6个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棱 条数 12 12
长度关系 可分为3组,每组中的4条棱长度相等 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教学反思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长方体的顶点、面和棱;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类比研究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形和练习,让学生会看立体图形。
2.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3.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4.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个长25厘米、宽20厘米、高18厘米的长方体盒子,如果按如图所示的虚线用绳子捆起来,不计接头处绳子的长度,需要多长的绳子?
分析:根据长方体的棱的分类和长度思考。
(方法一)仔细观察虚线所示的捆绑方式,可以看出绳子的长度实际上是两个侧面、一个底面、一个前面的长方形的周长之和。
(方法二)先看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上各用了多少段绳子,再分别相加,其中长有4段,宽有6段,高有6段。
解答:(方法一)(25+20)×2+(25+18)×2+(20+18)×2×2=328(厘米)
(方法二)25×4+20×6+18×6=328(厘米)
答:需要328厘米长的绳子。
解法归纳:解此类题时,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关键是明确绳子的捆绑方式。
相关知识阅读
“几何”的由来
数学有一门分支叫作“几何学”,然而人们却不一定知道“几何”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在我国古代,这门数学分支并不叫“几何”,而叫作“形学”。那么,是谁首先把“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称呼这门数学分支的呢?这个人就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
大约公元前300年,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总结和整理了前人积累的几何学知识,创造性地编成了著名的几何学经典著作《几何原本》。公元1607年,中国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在翻译时,徐光启一连想了十多个音似的汉字,但都不十分贴切。一天散步时,他忽然想到一首古诗“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猛然间他从“几许”想到“几何”,geometry的字头geo,音译为“几何”再贴切不过了。而汉文“几何”的含义是“多少”,与原文的音、义非常相配。于是“几何”一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