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 八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8.3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 八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8.3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7 10:1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时 平均数的再认识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材第87页)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分析、推理的能力。
4.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平均数,你对平均数有哪些了解?(指名学生回答)
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数,就是平均数。
师:有一小组同学量身高,其中2人都是127 cm,另外4人都是130 cm。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二、学习新课
1.平均数的意义。
师: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 m的儿童免费乘车。[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问题1(1)]
师:你知道1.2 m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
①通过调查0~6岁儿童的身高得到的,在一些0~6岁儿童中,大多数身高不足1.2 m,也就是说我国对于6岁以下儿童是免票乘车的。
②在调查的0~6岁儿童中,这些儿童身高的平均数不超过1.2 m。
……
师: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 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 cm。[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问题1(2)]
引导学生明确:这些平均值都接近1.2 m,因此1.2 m这个数据具有代表性,很合理。
教师引导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板书)
2.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师: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师: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然后排出名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0(分)
选手1的平均分最高,他是第一名;选手3的平均分最低,他是第三名。
师: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用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交流,各小组汇报)
教师总结:
(1)有的评委打分太高或太低。
(2)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取平均数就更公平、更具有代表性了。
……
师:请你按照这种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选手1:去掉最高分100分和最低分92分,平均分:(98+94+96)÷3=96(分)。
选手2:去掉最高分100分和最低分84分,平均分:(97+99+95)÷3=97(分)。
选手3:去掉最高分98分和最低分85分,平均分:(90+87+90)÷3=89(分)。
按照这种记分方法重新计算后选手2是第一名,选手1是第二名,选手3是第三名。
师:随着计算方法的改变,选手的名次也发生了变化。说一说,现在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1)平均数不是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平均数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灵敏性,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
教师点评并总结: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具有代表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讨论分析)
(1)数学:30÷10=3(分)
英语:24÷10=2.4(分)
(2)因为2.4<3,所以数学更受欢迎。
2.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先独立计算后,小组内讨论对平均数的新认识)
(1)(7+7+7+8+8+8+9+9)÷8≈8(岁)
(2)(7+7+7+8+8+8+9+9+45)÷9=12(岁)
3.完成教材第88页“练一练”第3题。(学生读题,小组内讨论理解题意,并讨论商量一种排序的依据,教师巡视收集大家的意见)
苹果:1 1 1 3
(1+1+1+3)÷4=1.5
香蕉:2 2 3 2
(2+2+3+2)÷4=2.25
梨:6 7 7 5
(6+7+7+5)÷4=6.25
桃:7 6 8 7
(7+6+8+7)÷4=7
橘子:4 3 2 8
(4+3+2+8)÷4=4.25
西瓜:3 4 4 1
(3+4+4+1)÷4=3
葡萄:5 5 5 4
(5+5+5+4)÷4=4.75
菠萝:8 8 6 6
(8+8+6+6)÷4=7
因为1.5<2.25<3<4.25<4.75<6.25<7,所以8种水果按照喜好程度从高到低为苹果>香蕉>西瓜>橘子>葡萄>梨>桃和菠萝。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1.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平均数的特点:
(1)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它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平均数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灵敏性,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迁移类推的能力,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并及时解决,首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选择1.2 m作为儿童免费乘车的身高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平均数的意义与作用;接着,让学生分析比赛中三位选手的得分情况,通过两种不同的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记分方案,了解到一般比赛的记分规则,并从计算中再一次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最后,通过一些平均数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求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典例】甲、乙、丙、丁四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算了四次,得到以下四个数:45,60,65,70,问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分析:根据题意,把得到的四个平均数都乘3,然后相加,就相当于把甲、乙、丙、丁四个数都加了三次,所以用此和除以3,就是原来四个数的和,再除以4就是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解答:(45×3+60×3+65×3+70×3)÷3÷4=60
答: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60。
相关知识阅读
巧算平均数
刘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前进小学8个班去帮助农民摘豆角,每个班摘豆角的质量分别是:55千克、50千克、48千克、54千克、49千克、53千克、54千克、53千克。问平均每班摘豆角多少千克?“看谁算得快。”刘老师鼓励说。
于丰很快举手回答:“平均每班摘52千克。”
刘老师点头说:“你能把计算的方法说一说吗?”
于丰说:“求平均数有个窍门,就是先在这些数中确定一个基准数。比如,这道题就可以选50为基准数。然后把5个班分别比基准数多出的千克数加起来,再减去剩下那2个班比基准数少的千克数,所得的数除以8,商再加上基准数,就是所求平均数。”
刘老师高兴地说:“很好,于丰的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取一个名字叫做‘减少加多法’。做的时候可以这样:先选好基准数50,然后从前往后看,多的数前写上加,少的数前写上减,也就是:5+0-2+4-1+3+4+3=16(千克),16÷8=2(千克),50+2=52(千克),这就是平均每班摘的质量。这样求平均数速度快,计算量小,是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