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节 约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材第10~12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2.能用估算、重算或用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3.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理解算理,并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家里面有没有废报纸和矿泉水瓶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那你们家里都是怎么处理这些废报纸和矿泉水瓶的呢?会不会直接丢掉?(学生同桌之间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家里做得很好。虽然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已经没用了,但是它们仍然有属于它们的价值,收集起来卖掉,既爱护了环境,也节约了钱。我们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这可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呢!
师:那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从卖废旧品中我们又会学到什么样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节约)
二、学习新课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主题图)
师:从图中大家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说一说。(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指名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教师板书:3个班卖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卖了912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老师想知道,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你们可以帮老师算一算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问题1)
(1)列式。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列式。(学生独立列式,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板书:912÷3
(2)计算。
师:这是一个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种方法,接下来给大家一点时间,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动手试一试,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派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或用课件展示)
学生汇报1:口算。把912分成900和12,先算900÷3=300,再算12÷3=4,最后把两次算得的商合起来,即300+4=304。
板书:900÷3=300
12÷3=4
300+4=304
学生汇报2:列竖式计算。
师:第一种算法计算得很正确,第二种算法利用竖式计算,但只计算了一半,接下来该怎么计算呢?(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教师提示:遇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的情况,可以在商的十位上写0占位,并把被除数十位上的1落下来与个位的2合起来继续除。
师:谁能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板书:
师:竖式计算时,不够商1时就商0。
师:像这样的竖式我们还可以简便写,在中间商0时,可以不用除直接省略步骤。
教师板书: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师:522支笔分给4个班,求平均每个班分到多少支,还剩几支?(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问题3)
师: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小组讨论,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板书:522÷4
师:谁能来板演用竖式计算522÷4?(教师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板演:
师:这两个竖式,哪一个更简单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而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可以不必再除,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数落下来作为余数。
师:那你们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学生小组内交流,派学生代表回答)
生:先将400支笔平均分给4个班,每个班100支,即百位上商1;然后剩下的122支平均分给4个班,每个班30支,还剩2支,即十位上商3;剩下两支不够分,即个位上商0,最后每个班得到100+30=130(支),并且还剩2支。
3.教学教材第11页“试一试”。
(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问题1)
师:大家发现这个竖式哪里错了吗?(学生组内交流,教师鼓励学生举手回答)
师:如果在商的中间补0,结果正确吗?(学生独立思考和验算,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生:不能在商的中间补0。
师:那大家有什么好的验算方法来证明它们是错的吗?(学生小组交流验算方法,派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汇报1:用估算的方法验算。
200÷2=100,502比200大得多,商肯定超过100,得26不对。
学生汇报2:用乘法验算。
206×2=412,412不等于502,所以206也不对。
学生汇报3:用除法重算一遍,得到的结果是251,所以这个竖式计算是错误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给予鼓励)
师:前两种验算方法都很正确,我们在验算时更推荐用乘法验算。大家在以后的除法计算中,尽量用乘法验算,也可以用除法重算一遍,这样都可以减少错误。
师:那现在大家就动手试一试,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1页问题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再集体订正)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一练”第1~8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检,集体订正)
第1题:圈一圈略。 106 105
第2题:412÷4=103(张)
第3题:104 140……4 120……6
第4题:三个竖式都错,改正如下:
第5题:207 108 407
181 105 151
验算略。
第6题:101 104 240 630 760
第7题:(1)315÷3=105(盆)
(2)略
第8题:802——2 418——4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节 约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答:平均每个班卖了304元。 答:平均每个班130支笔,还剩2支。
教学反思
1.学生解决问题时很少有去反思的,更不用说去验算了。不外乎是教师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疲于应付,孩子爱玩的天性使然。提高学生的认知,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么?显然这样还不够。反思、验算是一种思考习惯,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需要慢慢培养。这个内容也是“新课标”新加的、突出的内容。
2.让学生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的有效自我调节,是智慧成熟的标志。可以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调整学习过程,改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宏发水果店运来苹果、梨和橘子各一筐。已知苹果和梨共重145千克,梨和橘子共重158千克,橘子和苹果共重113千克。苹果重多少千克?
分析:根据“苹果的质量+梨的质量=145千克,梨的质量+橘子的质量=158千克,橘子的质量+苹果的质量=113千克”,把这三个数量关系相加,再除以2,可得到苹果、梨和橘子的总质量,最后用苹果、梨和橘子的总质量-梨和橘子的总质量=苹果的质量。
解答:(145+158+113)÷2=208(千克)
208-158=50(千克)
答:苹果重50千克。
解法归纳: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先根据题中的三个数量关系求出苹果、梨和橘子的总质量,再用总质量减去梨和橘子的质量。
相关知识阅读
除法计算的顺口溜
除数是一位,先看最高位。
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就商0。
每次除完比一比,余数定比除数小。
全部除完细比较,是否数0被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