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 美丽的田园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材第13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2.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正确解答,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叶,花儿也开了,大自然美极了!小动物们兴高采烈地来到田园游玩。瞧,它们玩得可开心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情境图)
二、学习新课
1.获取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看这美丽的田园里都有什么?哪些是你们认识的?(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师:现在请大家再看看这幅情境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学生寻找数学信息,再指名学生回答,并对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述的学生予以表扬。
板书:空中有11只鸟,树上有5只鸟。
岸上有6只鹅,河里有8只鹅。
地上有7只白羊,5只黑羊。
2.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师:美丽的田园里有这么多数学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1)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师:求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就是求它们的数量差。
引导学生确定空中的小鸟只数和树上的小鸟只数,然后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1-5=6(只)
师:谁能根据这些信息也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回答:
①河里的鹅比岸上的鹅多几只?
②黑羊比白羊少几只?
(2)淘气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教师板书算式:8+6=
师:8和6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观察算式,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情境图,提取符合要求的数学信息。
师:河里有8只鹅,岸上有6只鹅,与算式中的数量关系对应,那么8+6表示什么呢?(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
教师小结:河里有8只鹅,岸上有6只鹅,8+6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鹅。
3.验一验,猜一猜。
(1)组织学生尝试独立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
同桌互相验一验,检查问题是否合理,解答是否正确。
(2)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列出算式。
同桌互相猜一猜对方是用什么信息解决了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指名小组回答)
答案:(1)9 14 17
(2)14-9=5(只)
(3)小鸭比小松鼠多多少只?或小松鼠比小鸭少多少只? 8
(4)略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学生板演)
答案:12-3=9 11-4=7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美丽的田园
空中有11只鸟,树上有5只鸟。
岸上有6只鹅,河里有8只鹅。
地上有7只白羊,5只黑羊。
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
11-5=6(只)
一共有多少只鹅?
8+6=14(只)
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习内容贴近生活,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
2.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真正地把学生的探究发现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当中。
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教师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在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中体验与感悟数学,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加号的由来
运算符号并不是随着运算的产生而立即出现的。我国在商代就已经有加法、减法运算,但同埃及、希腊和印度等文明古国一样,都还没有加法符号,只是把两个数字写在一起来表示相加。公元6世纪,印度人开始把单词的缩写当成运算符号。后来欧洲人承袭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N·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先使用“+”当加号,“+”是在橫线上加一竖来表示增加的意思。1514年,荷兰数学家V·赫克把它用作代数运算符号之一,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F·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但直到1630年才得到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