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新课标): 给予树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新课标): 给予树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07 12:4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给予树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帮助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知道圣诞节是怎么回事吗?你知道圣诞节来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发生在圣诞节前。
二、初读课文
1.请你小声读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读正确。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音,重点是:“圣”“偿”“予”,指导多音字:“卡”
;“担”

3.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自主学习生字。
三、讨论交流
1.记字。
用比较的方法:“予”和“矛”,“买” 和“卖”,“即” 和“既”。
2.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给予 试探 心意 祝福 甜蜜 担心 宽裕 前夕 提醒
兴高采烈 立即 卡片 盼望 拥抱 仁爱 同情 体贴 如愿以偿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1.抄写生字。
2.抄写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配乐讲述——圣诞礼物:据《圣经》记载,在耶稣降生的时候,来自东方的圣人会赠送礼物,这就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礼品习俗的由来。英国儿童在圣诞前夕把长统袜子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在夜里会从大烟囱下来,给他们带来装满袜子的礼物。法国的少年儿童则把鞋放在门口,让圣诞老人来时把礼物放在鞋里面。
2.圣诞节就要到了,有一家人也在准备圣诞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讲授新课
1.请你认真读读想想,看看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用笔在课文上画画写写。
2.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所以妈妈会给孩子钱去买他们想送给家人的礼物。回家途中,孩子们什么样?(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
3.“援助中心”“给予树”,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金吉娅在“给予树”上发现了什么?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4.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样如愿以偿的?
5.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6.“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1)这句话什么意思?
(2)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 ?
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三、教学小结
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永远记住这个善良、可爱的金吉娅。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五、板书设计
31.给予树 善良 富有同情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3.准备卡片纸、彩笔。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听写字词。
二、讨论
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小练笔
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一定非常感激金吉娅,请你替那个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四、拓展练习
新年就快要到了,让我们一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亲朋好友及一切帮助过我们的人写下新年的祝福吧!
1.学生制作“祝福卡”。
2.交流、赠送。
五、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六、板书设计
31.给予树 你好!…… “祝福卡”
七、作业
1.送出你的“祝福卡”。
2.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3.搜集有关关爱他人的感人故事,准备开故事会。
八、教学提示
故事十分感人,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品读,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要引导学生广泛搜集相关的生活中真实的感人故事,通过故事会、板报等方式广为传颂,同时引导学生心怀感恩之情,把自己的感激与关爱表达给别人,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