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6 20:5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一历史(理科(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3分 :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中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图 。 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A.地域聚集性 B.连续未有中断性
C.多元一体性 D.区域发展平衡性 2.李白的《古风 .其三》云:"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诗中的"扫六
合,所采取的策略是
A.远交近攻 B.声东击西 C.釜底抽薪 D.合纵连横 3.《荀子 .儒效篇》载:"周公兼制天下 ,立七十一 国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而天下不称偏焉。,由此
可知 ,分封制分封的主体是
A.先代帝王后代 B.异姓功臣贵族
C.氏族部落首领 D.同姓王室贵族 4.《礼记 .大传》中记载:"别子(嫡长子)为祖 ,继别为宗 ,继称者为小宗 。 有百世不迁之宗 ,有五
世则迁之宗 。 百世不迁者 ,别子之后也 。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 ,百世不迁者也。,材料所反
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理科( 第 1页(共 4页)】 221276D
5.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 ,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 据此可知 ,商 鞅这些变法措施
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6.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还呼吁统治者要“救民于水火之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说
明孟子在治国方面主张
A.教化社会 B.休养生息 C.实行仁政 D.发展生产 7.《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策 ,下推恩之令 ,使诸侯王得分户邑 ,以封子弟 ,不行黜陟 ,而藩国
自析。”由此可知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旨在
A.恩泽贵族 B.实现民族交融 C.增加税收 D.加强中央集权
8.有学者指出.“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这主要因为
A.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 B.汉朝初年推行黄老政治
C.汉代实现了“三教合一” D.汉朝建立中央集权政治 9.有学者在评价孝文帝时认为他“汲汲于用夏变夷”,完全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及其价值观 ,而全
未虑及其不良成分之腐蚀性 。虽然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全面地实行“汉化”,而代价是本民 族的消融﹔而他的“欲传之子孙”,使北魏政权长治久安的目的也没有达到 。 由此可知 ,该学者 A.反对民族融合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B.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
C.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D.批判了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政策 10.据史料记载 ,大运河上的“通济渠 ,西通河洛 ,南达江准……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 ,运漕
商旅 ,往来不绝。”这表明隋朝大运河
A.加速了江南的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巩固了隋王朝统治 D.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 11.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排列正确的是
A.血缘→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功绩→考试成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C.血缘→考试成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D.血缘→ 门第声望→ 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12.“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影响深远的中央官制 ,其最终的确立
是在
A.魏晋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隋文帝时期 D.唐太宗时期
13.“唐代租庸调制 ,务使大家有田地 ,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 ,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 的家庭工业 ,最要的是织丝织麻 ,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 ,也不为病。”据此可知 ,租庸调制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人
C.扩大了收税对象 D.解决了封建土地兼并问题 14.唐政府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 ,将大批外国商人、学者等
吸引进来 ,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 这反映了唐朝 A.良好的文化氛围 B.开明的对外政策
C.发达的商品经济 D.频繁的对外交流 15.下图为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地方行政体系变化示意图 。 据此可推知 ,这一变化
A.反映了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导致了行政效率出现下降
B.利于提高两宋文官政治地位
D.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理科) 第 2页(共 4页)】 221276D
16.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王安石的多项改革 ,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 ,以及数目 字管理(核心是正规的产权制度),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而无法取得成功 。 黄仁宇认 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中用人不当 B.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C.王安石急于求成 D.失去了宋神宗的支持 17.忽必烈进人中原 ,建立元朝 ,以中书省分驻地方 ,称行中书省 ,以便直接控制、处理地方政
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 这样设置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 B.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发展民族关系 D.建立军政合一 国家 18.北宋初年 ,四川所用铜、铁之钱体重值小、流通不便 ,商人便发行纸币"交子,代替铜钱流通;
1023年 ,北宋政府在成都开设"益州交子务,,由官府统一发行"官交子,。 由此可知 ,"交子,
的出现
A.标志着中国古代金融业的产生 B.抑制了两宋冶金业的发展
C.利于推动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两宋印刷术的发达 19.儒学在发展过程中 ,除了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 ,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 。 下列最能体
现儒学这一特点的是
A.孔孟之道 B.两汉经学
C.魏晋玄学 D.宋明理学 20.《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舟行在蓬莱山之后 ,水深碧色如玻璃 ,浪势益大 ,洋中有石 ,曰
半洋礁--若晦冥 ,则用浮针以揆(掌握)南北。,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A.指南针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造纸术 21.朱元璋于 1382年仿照宋朝的制度建立了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
学士 ,秩五品 ,备顾问 ,却又无与机要 ,命令"不得平章军国事,,"帝方自操柄 ,学士鲜所参
决,。这一举措说明
A.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B.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内阁决策权被削弱 22.雍正帝指示各项事件应如何办理 ,有时向军机大臣询问情况 ,听取他们的意见 ,以作出裁决。
军机大臣根据旨意 ,草拟文书 。 上谕形成后 ,不经过内阁 ,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 。 由
此可知 ,军机处的基本职责是
A.制定国家军务政策 B.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C.负责执行国家政令 D.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3.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强
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人边疆 。 材料表明清朝时对
边疆地区
A.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实施军民分治政策
C.推行人口迁移政策 D.采取因地制宜政策 24.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写道:"人生最苦为行商 ,抛妻弃子离家乡 。 餐风宿水多
劳役 ,披星戴月时奔忙。,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具有
A.艰苦创业精神 B.诚实守信精神
C.经世济民精神 D.团结协作精神 25.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 ,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 ,开展农业科技实验;
《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 16部 ,"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
这表明明代科技
A.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 B.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C.普遍吸取西方科技成就 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理科) 第 3页(共 4页)】 221276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 ,第 26题 12分 ,第 27题 13分 ,共 25分。)
26.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12分)
材料一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 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 。 通过与乌孙和亲 ,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 目 的 ,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 域 ,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 屯垦戍边、宽抚厚禄等政策的执行 ,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 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 ,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 ,使西域 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 ,最终形成了抗击匈奴的强大力量 。 战胜匈奴统一 西域 ,为设立西域都 护府奠定基础 ,终于在公元前 60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__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 ,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 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 。 唐朝对包括 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 ,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 。 唐朝沿袭汉 朝的做法 ,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 ,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 ,皆 得世袭 。 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 ,吸取历史经验 ,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 广泛 ,经常用之解决争端 ,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 。 据史籍记载 ,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 首领的和亲公主计 15名。
_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与汉朝相比 ,唐朝民族政策进 一 步发展的表现。 (6分)
2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13分)
材料一
朱熹强调"王道得以民心为本,,"发政施仁 ,所以王天下之本也,。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体 恤民众 ,必须为国家的长远安定做打算 ,征赋税应该取之有度 ,不能竭泽而渔 ,避免造成民心 的背离 。 他主张朝廷要"勤恤民隐,,以减少灾荒 ,消除民众对抗朝廷的隐患 。 繁重的夫役妨 碍农业生产 ,朝廷应该轻夫役 ,爱养民力 ,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 针对当时土地经界 混乱、赋税不均的状况 ,朱熹还提出清丈土地合理负担赋税的主张 ,以纠正"贫者无业而有 税.. 富者有业而无税,的现状。
_摘编自郭廷廷《试析"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
传统民本思想衰退的事实 ,激发了明清思想家改革的志向 ,他们在传统民本思想无路可 走时 ,诞生了"新民本,思想 。 明清民本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批判和 清算 ,对君主专制作了揭露和抨击 。 如果说古代人们对国家兴亡是"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的 话 ,那么到了明清之际 ,关心国家和政治的人群扩大到全体民众 ,所以才会出现"亡天下与亡 国,之辩 。 他们尝试在君臣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同事型君臣关系 ,而且普遍主张君民平等 , 即朝廷的官员不一定是富贵者 ,平民百姓不一定是低贱的。
_摘编自石春艳《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熹的民本思想及其具体表现 。 (6分)
(2)根据材料二 ,概括"新民本"思想的内容 。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代表人 物(至少三个)。 (7分)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理科) 第 4页(共 4页)】 221276D
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21~20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理科)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2.A 3.D 4.C 5.B 6.C 7.D 8.A 9.D 10.B 11.A 12.C 13.B 14.B 15.D 16.B
17.B 18.C 19.D 20.A 21.C 22.B 23.D 24.A 25.A 26.(1)影响: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融合:推动了西北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促进丝绸之路的繁荣:增进
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和平与稳定 ,保卫了西北边防 。(6分 ,任答三点即可) (2)表现:唐太宗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歧视政策:西域各族遵从唐中央领导: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更 为积极广泛地推行和亲、通婚政策: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北 。(6分 ,任答三点即可)
27.(1)思想:主张仁者爱人 ,君主要向人民实施"仁政"。(2分)表现:轻赋役:体恤百姓:与民休养生息:抑制豪 强兼并土地 。(4分 ,任答两点即可) (2)内容:狠狠抨击和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斩断君主专制立论的基础:主张建立同事型君臣关系:建立新型 君民关系等 。(4分 ,任答两点即可)人物: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 。(3分 ,任答三个即可)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理科)参考答案】 221276D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