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一历史(文科)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 .大传》中记载:"别子(嫡长子)为祖 ,继别为宗 ,继称者为小宗 。 有百世不迁之宗 ,有五 世则迁之宗 。 百世不迁者 ,别子之后也 。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 ,百世不迁者也。,材料所反 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2.商鞅变法规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 ,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 据此可知 ,商
鞅这些变法措施
A.缩小了百姓贫富差距 B.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C.摧毁了宗法分封制度 D.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3.春秋战国时期 ,各学派对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 。 荀子虽然极力发扬孔子思想 ,但
却认为子夏、子游等为"贱儒,;墨家和道家对孔子繁琐的礼仪道德持以否定态度;法家韩非子 虽然推崇孔子 ,但认为其思想早已不合时宜 。 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了
A.当时的思想氛围较为自由 B.诸子思想开始兼收并蓄
C.诸子学说争鸣远多于融合 D.社会变革促进思想发展 4.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 ,并处罚隐瞒资产或
申报不实者 。 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 。 汉武帝的这些举措 A.加强了商人的户籍管理 B.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
C.加剧官营与民营的竞争 D.抑制了富商大贾势力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文科) 第 1页(共 8页)】 221276D
5.下表所示为两汉时期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在公卿中所占的比例 。 表中变化说明
西汉前期 西汉中期 西汉后期 东汉
2.7% 15.7% 32.3% 30.3%
A.汉代重视对官吏的选拔 B.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C.官员执政能力日益提升 D.儒学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6.有学者在评价孝文帝时认为他"汲汲于用夏变夷",完全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及其价值观 ,而
全未虑及其不良成分之腐蚀性 。 虽然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全面地实行"汉化",而代价是 本民族的消融:而他的"欲传之子孙",使北魏政权长治久安的目的也没有达到 。 由此可知 ,该 学者
A.反对民族融合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B.批判了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政策
C.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D.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
7.据史料记载 ,大运河上的"通济渠 ,西通河洛 ,南达江准 ……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 ,运漕 商旅 ,往来不绝。"这表明隋朝大运河
A.加速了江南的开发 B.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
C.巩固了隋王朝统治 D.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8.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排列正确的是
A.血缘→考试成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B.功绩→考试成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C.血缘→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血缘→ 门第声望→ 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9.贞观三年 ,唐太宗曾对群臣说:"中书、门下是机要部门 ,责任十分重大 ,所以我才选择贤才担 任其职 ,诏敕如有不当 ,则要进行驳正 。 可是 ,近来我觉得你们只是顺从和迎合 ,唯唯诺诺 ,苟
且偷安 ,没有一句谏正的话 ,这是什么道理 "唐太宗所述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选官制度撕裂社会 C.三省之间相互制衡 D.门下省封驳权不力
10.在此之前 ,历代的赋税征收 ,或据田亩 ,或按人口 ,或据户头 。 而在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 中 ,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 。 这一 变化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使政府财政收人明显下降
C.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D.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文科) 第 2页(共 8页)】 221276D
11.下图为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地方行政体系变化示意图 。 据此可推知 ,这一变化
A.反映了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利于提高两宋文官政治地位
C.导致了行政效率出现下降 D.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2.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 ,王安石的多项改革 ,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 ,以及数目
字管理(核心是正规的产权制度),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而无法取得成功 。 黄仁宇认
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失去了宋神宗的支持 B.改革中用人不当
C.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D.王安石急于求成 13.忽必烈进人中原 ,建立元朝 ,以中书省分驻地方 ,称行中书省 ,以便直接控制、处理地方政
务 ……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 这样设置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 B.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发展民族关系 D.建立军政合一 国家 14.在宋代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仅需办理法律手续 ,缴纳交易税即可 ,"贫富无定
势 ,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 宋代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门第观念的消失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15.朱熹所著的《家礼》中强调了"明君臣、父子、夫妇之伦 ,序亲疏贵贱之仪";他的《小学》则从儿
童教育方面宣扬了"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此外 ,南宋理学家还广开书院 ,以讲学的
方式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宣扬封建伦理纲常 。 这体现出 ,宋代理学
A.开始影响民众的生活 B.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
C.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D.已成为社会正统思想 16.《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舟行在蓬莱山之后 ,水深碧色如玻璃 ,浪势益大 ,洋中有石 ,曰
半洋礁……若晦冥 ,则用浮针以揆(掌握)南北。"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文科) 第 3页(共 8页)】 221276D
17.明宣宗时期 ,大学士开始兼任六部尚书衔 。此外 ,宣宗还为内阁设立制敕房、诰敕房等官署 ,并 令内阁"于中外章奏 ,许用小票墨书 ,贴各疏面以进 ,谓之条旨 ,中易红书批出,。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的地位大为提高 B.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C.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18.清代雍正时期 ,所有在京王公贵族 ,文官京堂以上 ,武官都统以上;地方官员文职按察使以 上 ,武职总兵以上 ,都可上递奏折直达天听 。《大清会典》中载奏折制度为"欲受明目达聪 ,以 绝天下之壅蔽也,。这表明清代的奏折制度
A.加强了对官吏的监察 B.利于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
C.强化了对平民的控制 D.推动了皇权专制走向顶峰 19.下表为清朝在部分地区的治理措施 。 由此可推知 ,清朝
地区 事件
蒙古 设立盟 "旗两级单位 ●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 "旗长
新疆 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及维吾尔族贵族大 "小和卓的叛乱 ●并于 1762年设立伊利将军 ●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西藏 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以“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并于 1727年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代表朝廷与达赖 "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A.地方治理因地制宜 B."夷夏之辨,成为社会主流
C.中央集权日益弱化 D.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 20.明嘉靖年间 ,安徽歙县人江祥 ,"不惮劳苦 ,早夜经营 ,年五十 ,家业始起 。 累资二十余万金 ,
田连阡陌 ,富甲一方,;休宁人程公辅 ,"商游吴越 ..遂获奇赢 。 置田拓址 ,雄于一 乡矣,。 这一状况
A.反映了江南工商业市镇崛起
B.表明安徽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说明明代商业环境大为改善
21.林则徐被称为我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编译的《四洲志》是在英人慕瑞的《世界地 理大全》的基础上 ,进行精选并改正 ,且补充了一些中国史籍记载的内容和必要说明 。 由此 可知 ,《四洲志》
A.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
B.对抵抗侵略起到巨大的作用
C.其价值体系被华夷观主导
D.利于促进国人对西学的认识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文科) 第 4页(共 8页)】 221276D
22.孙中山曾对中国历史上某一次农民起义的失败作出了评述:"即为纯民族革命的代表 ,革命 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孙中山论及的"农民起义"是
A.黄巢起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23.洋务运动打着"自强"的旗号 ,风风火火经历 30多年 ,但其结果却是"不强"。从根本上说是
因为
A.西方列强极力阻挠和破坏
B.创办的近代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D.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不幸战败
24.下表是明治初期日本对华地图盗编的部分情况 。 这一现象
序号 制图时间 绘图地区或名称 尺寸 比例尺 绘图机构
1 1872年 台湾南部之图 94*64 1/93000 外务省
2 1877年 7 月 清国沿海诸省 99.9*64.1 1/250000 海军水路局
3 1887年 山西省全图 149.9*80.1 1/700000 陆地测量局
4 1890年 3 月 满洲全图 131.5*144.6 1/1680000 参谋本部
5 1894年 9 月 满洲全图 98.2*105 1/1680000 参谋本部
A.反映出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野心
B.体现了日军地理勘探技术上的进步
C.揭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导致日本发动非正义性的侵华战争
25.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 ,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
之一","故瓜分一事 ,实为下策"。瓦德西的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
A.反割台斗争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义和团运动 D.左宗棠收复新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 ,第 26题 17分 ,第 27题 17分 ,第 28题 16分 ,共50分。) 26.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 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 。 通过与乌孙和亲 .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 目 的 .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文科) 第 5页(共 8页)】 221276D
域 ,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 屯垦戍边、宽抚厚禄等政策的执行 ,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 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 ,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 ,使西域 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 ,最终形成了抗击匈奴的强大力量 。 战胜匈奴统一 西域 ,为设立西域都 护府奠定基础 ,终于在公元前 60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 ,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 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 。 唐朝对包括 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 ,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 。 唐朝沿袭汉 朝的做法 ,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 ,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 ,皆 得世袭 。 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 ,吸取历史经验 ,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 广泛 ,经常用之解决争端 ,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 。 据史籍记载 ,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 首领的和亲公主计 15名 。 唐太宗还采取果断措施使商道畅通 ,来往商旅络绎不绝 ,同时以 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中心的互市也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睛《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 (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与汉朝相比 .唐朝民族政策进 一 步发展的表现。 (8分)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文科) 第 6页(共 8页)】 221276D
27.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17分)
材料一
自宋朝开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 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 。 唐朝的"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取消 ,重农 抑商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因而商业的发 展只能对统治者有利 ,而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 。 宋代仍然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并注意 改进农业生产工具 ,奖励垦荒 ,因此 ,至天圣年间(1023~1033年)农业得到很大发展 。 随之 而来的是手工业的兴旺 ,造船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这时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 。 造 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 。 此外 ,纺织、制瓷、矿冶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 ,各业作坊规模 之大 ,超越前代。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材料二
到了晚明时期 ,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 发展 。 由于经济效益可观 ,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 。 各地商品的种类比以往更丰富 ,而这 又进一步促使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 。 如松江 ,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 ,有众多 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 ,其中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 ,乡人精于纺织 ,所产标布质地精 细,。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资本的增多、竞争的激烈 ,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 ,也就是所 谓的中国商帮 。 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 ,不仅人数多 ,而且资本雄厚 ,经营多种行业 。 在明清 之前 ,人们都以习儒或做官为一生的奋斗目标 。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四民观, 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 ,许多文人学士也开始加入到从商队伍中 ,"弃儒就贾,成为当时的 风气 。 但是商业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世俗化 ,社会的商业化使人心趋于机械、变 诈 ,人们唯利是图。
—摘编自 陈君 齐洋银《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晚明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 (11分)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文科) 第 7页(共 8页)】 221276D
28.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
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因通历法 。 徐光启特荐于朝,一 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 实不及尔 。 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 。 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 迄于有成 。 又能洁身持行,尽心 乃事 ……俾知天生贤人,佐佑定历,补数千年之阙略,非偶 然也。
—摘编自《清史稿》顺治帝谕旨
材料二
天之聚数十西国于一 中国,非欲弱中国,正欲强中国,非欲祸中国,正欲福中国 。 故善为 用者,可以转祸而为福,变弱而为强 。 不患彼西人之日来,而但患我中国之自域 。 无他,在一 变而已矣。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顺治帝对中学与西学的认识及其文化态度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王韬的思想观点 。 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8分)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文科) 第 8页(共 8页)】 221276D
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21~20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 高一历史(文科)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2.B 3.A 4.D 5.D 6.B 7.D 8.C 9.A 10.D 11.D 12.C 13.B 14.A 15.B 16.D
17.A 18.B 19.A 20.C 21.D 22.B 23.C 24.A 25.C 26.(1)影响: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融合:推动了西北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促进丝绸之路的繁荣:增进
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和平与稳定 ,保卫了西北边防 。(9分 ,任答三点即可) (2)表现:唐太宗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歧视政策:西域各族遵从唐中央领导: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更 为积极广泛地推行和亲、通婚政策:设置都护府管理西北:发展"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8分 ,任答四点 即可)
27.(1)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政府鼓励经商或重农抑商政策松 动):文化科技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 。(6分 ,任答三点即可) (2)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商人资本雄厚 。(5分 ,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明末思想文化的发展:文人学士经商促进了商业文化向 更高层次的发展 ,对晚明的社会变迁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人们的欲望也极度膨胀 ,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 型 。(6分)
28.(1)认识:中学:中国传统历法具有缺陷:西学:西洋学术可以补救中国数千年之缺憾 。(4分)态度:主张博 求外域文化 ,反对封闭狭隘的文化意识:提倡锐意进取的文化精神及开放的文化心态 。(4分) (2)观点:王韬认为中国要充分利用时机 ,学习西方 ,变弱为强 。(2分)原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王韬个人的经历 ,使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断深人 。(6分)
【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文科)参考答案】 22127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