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
2021年11月高一年级期中联考
历史 试 题
考试时长: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几乎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2.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徙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顺应变革潮流施行仁政 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 D.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3.司马迁著《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
C.秦朝统一焚烧诗书 D.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4.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 )
A.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造成了官府管理的不方便
C.不利于铁农具的推广运用 D.推动了盐铁市场的活跃发展
5.陆俟(本姓步六孤)是北魏鲜卑八大贵族之一,他的第二代陆丽“好学爱士”;第四代陆恭写文章诗赋一千多篇;第六代陆卬“在席赋诗,卬必先成”;卬子 “于五经最精熟”,许多汉族士大夫也不及他。陆氏家族的发展反映了( )
A.汉族精英文化日趋衰落 B.民族交往交融深入发展
C.科举考试推动文学发展 D.世卿世禄制度逐步确立
6.唐初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州的数目多而辖地较小,小的州辖县仅二三个,人口仅几万至十几万。史载,唐太宗曾把300多位州刺史的名字写在卧室屏风上,经常检查他们的政绩以决定奖惩升降。材料表明唐初(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地方政治自主性得到增强
C.皇权与相权矛盾日趋激化 D.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7.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 )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得到不断发展完善
C.提升了人才素质 D.解决了考试的弊端
8.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佛教( )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
C.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D.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9.下图反应唐代:( )
A.中外经济贸易繁荣 B.货币体系多元
C.朝贡贸易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10.下表为唐代文艺领域呈现的新现象
据表可知,唐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文艺低俗 B.佛教世俗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C.文艺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D.士人与平民文艺分野消失
11.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 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B.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C.民众热衷追逐奇装异服潮流 D.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12.北宋时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转换加速,农民不再世代依附于某一地主,佃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离开原地主而佃种别的地主的土地。同时,客户购买少量土地之后,就可以自立户名,成为封建国家的税户。据此可知( )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衰落 B.佃客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C.商品经济推动土地流转 D.北宋时土地兼并异常激烈
13.宋人梅尧臣在其诗中描述过这样一种现象,“山园茶盛四五月,江南窃贩如豺狼,顽凶少壮冒岭险,夜行作队如刀枪。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箭经箱为盗囊,津头更卒虽捕获,官司直惜儒衣裳。却来城中谈孔品,言语便欲非尧.”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 )
A.宋代的专制统治已经瓦解 B.宋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威胁 D.宋朝的营商环境完全放松
14.下面为公元2——1078年我国人口变化情况示意图。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黄河流域战乱不断 B.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国家人口持续增长 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15.宋代瓷器较前代更加丰富,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这反映出宋代瓷器( )
A.生产工序较复杂 B.主要服务于下层民众
C.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 D.商品化程度较高
16.唐代书法艺术“尚法”,积极浪漫且感性,楷书、草书多样发展,法意相参;宋代书法艺术“尚意”,向内收敛,消极沉静,理性行书大兴,以闲适为主调,意趣兼备。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书法技巧的成熟
C.政局变动的频繁 D.理学思想的影响
二. 材料分析: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边疆治理〗(12分)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材料二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6分)
18.〖选官制度〗(14分)
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影响着中国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之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上书称,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后汉书·左黄周传论》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察举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尚书令左雄上书的目的。(6分)
(2)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8分)
19. 〖民主与专制〗(12分)
材料 不论哪一国,其....政治,必为民主。后来虽因时势的变迁,专制政治逐渐兴起,然民主政治,仍必久之而后消灭。....大抵民主政治的废坠:(一)地大人众,使代表会议而不能召集。(二)大众所议,总限于特殊的事务,其通常的事务,总是由少数主持常务的人执行的。久之,此少数人日形专擅,对于该问大众的特殊事务,亦复独断独行。(三)而大众因情势涣散,无从起而加以纠正。专制政治就逐渐形成了。这是形式上的变迁。若探求其所以然,则国家大了,政情随之复杂,大的、复杂的事情,普通人对之不感兴趣,亦不能措置。此实为制度转变的原因。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有关加强专制集权的知识,提取观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晰,阐述须史论结合。)
20〖社会经济〗(14分)
史料一 (东京)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铩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指出,“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后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与前朝相比,宋代不仅有完善的征税管理机构、遍布全国的征税网点,而且形成了完善的商税法律体系;宋朝政府设立非常多的经济部门参与市场管理,包括市舶司、盐井监、酒务(酿酒厂)造船务、纺织院、染院、磨坊、茶磨等,具有金融功能的经济部门就有榷货务、便钱务、交子务、市易务、检校库、抵当所等。
——摘编自王红雷《宋代商税征收管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商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在国家经济思想和经济职能方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
2021年10月高一年级期中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CCCB 6--10 ABDAC 11--15ABBDC 16D
1.A[解析]据所学可知,秦国是边陲小国,在当时被其他诸侯国视为“夷狄之国”。据材料“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昔日的“夷狄之国”成为中原的霸主,体现了秦国的封建化,也说明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要是“夷夏”观念的变化,C、D两项与材料无关。
2. C[解析] 据题干可知,孔子宣扬德治;孟子宣扬仁政;墨子抨击暴政;韩非开创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孙武在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说明这些思想家共同的出发点是恢复社会秩序,为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故C项正确;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的思想都是立足现实并提出改造现实的主张,“施行仁政”是儒家主张,A项错误;“铲除周制”与孔子恢复周礼的主张不符,B项错误;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是法家的主张,不属于儒、墨、法、兵四家学派共同的出发点,D项错误。
3.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控制,焚毁“非秦记”史书,因此出现了材料所述现象,C项正确,A、B、D三项排除。
4.C [解析] 根据“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可知,盐铁官营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导致“贫民或木耕手耨”,这不利于铁农具的推广运用,故选C项;根据题意可知,盐铁官营不利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盐铁官营加强了官府对经济的管理,排除B项;盐铁官营政策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但不利于推动盐铁的市场发展,排除D项。
5.B [解析] 题干说明北魏鲜卑贵族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深入发展,故B项正确。汉族士大夫只是作为参照对象,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科举考试尚未确立,C项排除;世卿世禄制度确立于先秦时期,故排除D项。
6.A [解析] 由材料“唐初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州的数目多而辖地较小”“唐太宗曾把300多位州刺史的名字写在卧室屏风上,经常检査他们的政绩以决定奖惩升降”可知,唐初对各州事务的管理体现了中央集权强化的特点,故A项正确;唐初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仍为州县两级制,人事任免权归于中央,削弱了地方自主权,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没有涉及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C项;州的数量过多,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7.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对科举制不停地进行规范,内容扩大了,说明科举制得到不断地完善,故选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官吏来源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选拔出来的人才素质是否提高了,排除C项;科举制是不断走向完善,说“解决了考试的弊端”太绝对,排除D项。
8.D [解析] “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完全融为一体,排除B项。
9.A 解析:从唐代墓葬出土的波斯、阿拉伯、东罗马金银币图可以看出,唐朝与外部的经贸往来频繁,因此才会出现这么多种类的外币,故A项正确;墓葬中出土的不是唐朝本土的货币,没有体现货币体系多元,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朝贡贸易,也与重农抑商政策松弛无关,故排除C、D两项。
10.C [解析] 根据“浅俗的诗歌风靡朝野内外”“接近口语,易懂实用”“迎合市民心理”“广泛演唱”等信息可知,唐朝的文学出现通俗易懂、迎合市民需要的特点,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故选C项;材料反映唐代的文艺是通俗,而非低俗,排除A项;是文艺的世俗化程度提高,而非佛教的世俗化程度提高,排除B项。“分野消失”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
11.A【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时期衣冠是等级身份的象征,而到了南宋这种等级身份的象征意义有所弱化,这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对等级秩序及观念的冲击有关,A正确;理学盛行束缚思想,排除B;材料体现的不是民众的热衷追逐,排除C;材料与政治地位无关,排除D。
12.B 【详解】北宋时期,农民不再世代依附于某一地主,佃客可以佃种别的地主的土地,也可购买土地自立,说明佃客人身依附关系削弱,B项正确;北宋时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并未衰落,A项错误;“商品经济”推动土地流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北宋时土地兼并“异常激烈”,D项错误。
13.B【详解】材料反映出宋代走私现象严重,受到商业发展的影响,书生也贪利,因此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活跃,故B项正确;由材料“江南份吸如豺浪,项凶少壮冒岭险,夜行作队如刀枪”。但A项表述材料没有涉及;魏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遭到冲击,宋朝理学的出现使幅学的正统地位得以巩固,故C项错误;题干无法直接反映宋朝商业环境完全放松,故D项错误。
14.D【详解】由图片数据可知,公元2——1078年我国人口比重由黄河流域为主到长江流域为主。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故D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黄河流域战乱不断,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故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国家人口持续增长,故C错误。
15.C【详解】宋代瓷器较前代更加丰富,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这体现了宋代瓷器的实用性;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这反映出宋代瓷器的审美性,故C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生产工序,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服务对象和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信息,故BD错误。
16.D【详解】由材料可知,宋代书法艺术相较于唐代书法而言,更加内敛和强调理性,这是受到宋代理学强化道德修养的影响,故选D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强调艺术家个性的表达,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宋代书法追求理性,这不能表明书法技艺的成熟,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材料,故排除C项;
二. 材料分析
17.(1)[答案] (1)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6分,任答3点即可)
(2)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任意答3点满分)(6分)
[解析] (1)综合材料信息“管理不同地方设置不同机构”可得出“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据“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得出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据“对强大的匈奴……对西域诸国……对南方诸族”可得出“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据“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酋长负责”可得出“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据职能一栏可得出“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2)可结合所学从边疆开发与治理、民族关系、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国家的发展等角度概括。
18.(14分)
(1)[答案]问题:参与察举的人员急剧增加;举荐者选官不实、弄虚作假。(4分)
目的:保证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 (2分)
(2)[答案]进步性:有利于破结党营私之弊,防止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任意答4点满分8分)[解析] (1)问题:根据材料一信息“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参与察举的人员急剧增加、举荐者弄虚作假等角度分析。目的:依据材料一信息“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保证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2)史料主要阐述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和积极意义。第一个省略号后到第二个省略号前的内容说明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第三个省略号后的内容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19.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政治上的民主形式只是统治者为达到专制集权的一种手段。(2分)
阐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朝议、廷议制度,与大臣共商军国大事,但最终由皇帝裁决;古代出现的谏议制度,对君主权力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这一制度只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附属物;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宰相分工协作,但彼此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特权阶层垄断仕途的局面,使社会各阶层均能通过这一渠道入仕,但这一制度仍是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的工具。(8分)因此,中国古代虽存在形式上的民主,但它只是达到专制集权的一种手段,不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民主。(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采用不同视角论述,如: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演变的趋势、影响中国古代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因素、时势变迁,制度转变的环境因素,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为例等。
20.(14分)
变化:政府对置市的限制有所放宽;打破了市坊界限,市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商业区;文化娱乐有所发展。(任意答3点6分)
趋势:商业管理日趋开放和自由。(2分)
影响:经济思想:从与民争利到与民分利;经济职能:国家经济职能加强;
承担角色:在经济活动中逐渐承担起管理者而非经营者的角色。
解读:(1)史料一信息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市”的发展上。(2)影响:经济思想:根据材料“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后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可知,与前代相比,宋代从与民争利到与民分利;经济职能:根据材料“宋代不仅有完善的征税管理机构、遍布全国的征税网点,而且形成了完善的商税法律体系;宋朝政府设立非常多的经济部门参与市场管理”可知,国家经济职能加强、在经济活动中逐渐承担起管理者而非经营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