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3.3.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3.3.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6 17:5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13章的内容。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的边角关系,并且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它所倡导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班为自己任课的班级,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谨防填塞式教学。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相关性质。熟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等腰三角形内角以及边的计算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性质的探究活动和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观察、试验、归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 和创造性,突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的性质。
难点:等腰三角形中关于底和腰,底角和顶角的计算问题。
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首先对于我们教师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自己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本节课我将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探究---发现---联想---概括”的能力!
教具
多媒体,三角板,等腰三角形的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①引入新课:通过精美的建筑物图片,引入新课。
②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③相关概念: 定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边: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
角: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探究问题
①动动手:让同学们做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能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②得出结论: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 ∠B =∠C
(3) BD=CD, 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 ∠ADB =∠ADC =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5) ∠BAD =∠CAD , AD为顶角平分线
归纳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
对这个性质进行证明
分析:如何证两角相等?
 (1)从结论想,应找一对全等三角形,有吗?(能否从折纸中得到启发?)
(2)可以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A引什么线分割三角形?
学生练习:1.2.3.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等于40°,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40°,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120°, 那么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角是另一角的2倍,则各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此练习的重点是运用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这一性质,突出顶角和底角的关系,强调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和底角的取值范围:0°<顶角<180°, 0°<底角<90°。仔细比较以上几个题,得出结论: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角。
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 )
如图,在△ABC中,AB =AC, 点 D在BC上
(1)如果∠BAD =∠CAD ,那么AD⊥BC,BD=CD
(2)如果 BD=CD,那么∠BAD =∠CAD,AD⊥BC
(3)如果 AD⊥BC,那么∠BAD =∠CAD,BD=CD
(为了方便记忆可以说成“知一求二!” )
例: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 = 30°, 求:
(1)∠ADC的大小 ;(2)∠1的大小。
此题的目的在于等腰三角形 “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以及怎么书写解答题,强调“三线合一”的表达过程。
思考 :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什么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也称为正三角形。(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觉得在等腰三角形的学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4、注意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的取值范围:0°<顶角<180°,0°<底角<90°
作业布置:课本P84 习题13.3 1,2,3,4题
教学反思
① 本节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要,有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导、性质的应用,所以本人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例的掌握好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联想,能充分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②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到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内容,可以使他们比较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人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氛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步入主动想学的习惯。
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