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谁的红果多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教材第28页)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进一步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
3.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
学生准备:小方块、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秋天来了,小熊和小猴子在森林里采了一些红果。(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都了解到什么信息?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你觉得谁的红果多呢?你是怎么想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研究的问题——比较数的大小。(板书课题:谁的红果多)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1)谁的红果多?
师:小熊和小猴各有一些红果,到底谁的红果多呢?想一想,有什么方法?
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
方法一:用数数的方法。
用数的顺序比较,先数18,再往后数三个数是21,从前往后数数的过程可以发现,21在18的后面,即21>18,由此可以得出小熊的红果多。
方法二:借助中间数比较。
找一个接近21和18的数作为标准。因为20是2串红果,21比2串多,18不到2串,因此21比18多,即21>18,由此可以得出小熊的红果多。
方法三:借助实物模型比较。
用小方块代替红果(每个小方块代表一个红果),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比较发现21个小方块比18个小方块多出3块,即21>18,由此可以得出小熊的红果多。
方法四:借助计数器比较。
在计数器上拨出21和18两个数,在计数器上比较:21的十位上有2颗珠子,表示2个十,而18的十位上只有1颗珠子,表示1个十,所以21比18大,即21>18,由此可以得出小熊的红果多。
方法五:用数的组成比较。
21的十位上是2,表示2个十,18的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大,所以21比18大,即21>18,由此可以得出小熊的红果多。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各方法比较的结果。
(2)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很多种方法,可以用数的顺序比较、借助中间数比较、用实物模型比较,还可以借助计数器和用数的组成比较。
2.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应用。
(1)观察写数,并比较大小。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写一写,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比一比这两个数的大小。
组织学生独立观察、再在小组中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①第一组中左边计数器十位上有3颗珠子,表示3个十,个位上有2颗珠子,表示2个一,合起来是32;右边计数器十位上有3颗珠子,表示3个十,个位上有4颗珠子,表示4个一,合起来是34。这两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字是相同的,比较个位上的两个数2和4,2<4,所以32<34。
②第二组中左边计数器的百位上有1颗珠子,表示一个百,十位和个位上都没有珠子,用0占位,所以它表示的数字是100;右边计数器十位上有9颗珠子,表示9个十,个位上有9颗珠子,表示9个一,合起来就是99。因为100的最高位百位上有1,99的最高位是十位,百位上没有数,所以100>99。
教师小结:计数器是帮助我们读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好工具,我们可以用相对应的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2)确定所填数的范围。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看一看,填一填”)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数是怎么排列的吗?你能在方块中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刻度尺上标示的数字越往右数字越大,越往左数字越小。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何填数。
学生汇报:因为从左往右这列数越来越大,所以45小于它右边的数,90大于它左边的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2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说一说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最后集体订正)
第1题:< 79<80 100>89
第2题:(答案不唯一)16 90 29 79
2.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小于60的数:8 29 59 55 17
大于60的数:73 62 100 86
第4题:在第1、3幅图下面画“√”。
3.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5题。(师生一起说说学习班级的情况,再比较大小)
答案:略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谁的红果多
方法一:用数的顺序比较,21>18。
方法二:借助中间数比较,21>18。
方法三:用实物模型比较,21>18。
方法四:借助计数器比较,21>18。
方法五:用数的组成比较,21>18。
教学反思
1.在进行红果数量的比较时,体现了“借助实物比较—模型比较—计数器比较—抽象的数比较”的过程,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行数的比较,又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2.教学时,要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多种方法。可以运用数数的方法,得到21比18大,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重要经验基础;也可以借助模型、计数器……来比较。学生也可以利用其他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无论什么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不等号的来历
不等号是表示两个量之间大小关系的符号,常用的有“≠”“>”“<”。
1629年,法国数学家日纳尔在代数教程里,用“AffB”表示A大于B,用“B§A”表示B小于A。
1631年,英国著名数学家哈里奥特的数学著作里首先使用了大于号“>”和小于号“<”,但并没有立即被采用。同时期英国的奥特雷德也发明了用“”表示“大于”,用“”表示“小于”,这种记号到18世纪还通用。
近代数学逐渐统一用“>”和“<”分别表示大于和小于,并用“≯”“≮”及“≠”表示对大于、小于及等于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