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7 09:1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平市延平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 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重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 B.原始人群社会 C.母系氏族社会 D.父系氏族社会
2.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宋代,寇准曾和曹利用一同担任枢密使,寇准经常指着曹利用的鼻子骂道:“君一武夫耳,岂解此国家大事耶?”名将狄青担任枢密副使后,宰相庞籍就轻蔑地称他为“赤枢”,非但大臣轻蔑狄青,就连微末小官也看不起狄青。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 B.君主专制受到冲击
C.崇文抑武的政治风气盛行 D.统治集团因循守旧
4.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
A.都曾定都长安 B.都处于全国分裂之中
C.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 D.都因少数民族入侵而结束
5.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时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列侯不重视祖先祭祀活动 B.汉武帝时列侯已不能威胁皇权
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汉武帝重视祖先祭祀活动
6.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文字记载是印证历史史实的唯一依据
C.东汉纸取代了竹简缣帛 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7.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不同记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文献出处 记载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旧唐书·夏侯端传》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言”
《大唐创业起居注》(李渊秘书温大雅著) 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旧唐书·高祖本纪》 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
A.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B.李世民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
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
8.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9.明朝时,皇帝遇到有不清楚的事,可以随时询问内阁学士,以便决策。奏章批答,由皇帝口授,内阁学士只照皇帝意见写下来,即所谓“传旨当笔”。据此可知,明内阁能( )
A.直接统领六部百司 B.是听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
C.成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D.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10.清顺治时,包括盐课、榷关及某些杂税项目在内的工商税收与地丁银的比率约为13:87,康熙中期上升到14:86,乾隆中期则增至约29:71。这一变化源于( )
A.工商税收名目增多 B.工商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C.新生产方式的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11.“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12.至北魏时,西北少数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将胡食及西北地区的风味饮食大量传入内地,使宫廷饮食也出现了胡汉交融的特点。到唐代,宮廷中盛行胡食。这一现象说明( )
A.五胡内迁促进民族交融 B.民族交融影响饮食文化
C.游牧文明丰富农耕文明 D.胡食文化改变宫廷饮食
13.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译出佛经1300多卷;鉴真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传授佛法,对日本的佛学、建筑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带来了中外文化高峰
C.开凿了丝绸之路 D.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4.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所著《帝范 崇文》中有如下记述:“当乎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土儒人,焉可废焉。”据此可知,唐太宗( )
A.认识到治国之策重在文治 B.重视科举制度的完善
C.主张治国应该文武兼备 D.推崇无为而治
15.清朝雍正皇帝为了能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由此可见,其密折奏事制度( )
A.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 B.激化了各级官员的矛盾
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16.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C.四民界限逐渐淡化 D.市民休闲生活的需要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17题20分,18题18分,19题14分)
17.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正是宋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让许多后世的文人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有某种“梦回宋朝”的情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 赋税总额 农业税 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约3559万贯 2321万贯 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 约5698万贯 2762万贯 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 约7070万贯 2162万贯 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二 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
——摘编自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2分)
18.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均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为适应疆域空前辽阔的特点,元朝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哪一朝代的疆域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加强疆域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4分)
(2)材料二中的“新体制”是什么制度?依据材料,指出元朝创立该“新体制”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在新疆、西藏地区加强统治的具体措施各一例。(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上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士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茶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北宋理学的深远影响。(4分)
(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4分)
南平市延平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 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C C D A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C D A
二、非选择题(17题20分,18题18分,19题14分)
17.(1)变化:赋税总额不断增加;商业税收不断增加;商业税收逐渐超过农业税收。(任答两点即可)(4分)
原因:商品经济(商业)的繁荣发展。(2分)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或:娱乐生活;娱乐活动)丰富多彩。(6分)
(3)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任答三点即可)(6分)
(4)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社会变迁反映经济发展。(2分)
18.(1)朝代:秦朝。制度:郡县制。(4分)
(2)制度:行省制。原因:元朝统一全国,为适应疆域空前辽阔的需要。(4分)
(3)新问题:外国势力(沙俄)的侵扰。(2分)措施:新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西藏地区: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4分)
(4)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任答两点即可)(4分)
19.(1)仁;礼。(2分)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4分)
(3)深远影响: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4分)
(4)内涵:要有是非之心或关心民众疾苦。
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