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7 09:3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平市延平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 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1、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图为1750年以来中国、美国、德国(德意志)、英国在世界制造产业中的份额曲线图。其中代表德国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伏尔加河下游的交通枢纽的会战中,苏联红军本着“要么守住城市,要么战死在那里”的精神,与纳粹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这次会战成为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之战,被称为“红色凡尔登”该战役的胜利(  )
A.导致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B.使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性转折
C.打破了德国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 D.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
3. 20世纪60年代,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主要是亚非国家,拉美地区只有古巴。20世纪70年代末,大多数拉美国家都已成为不结盟国家,其中1/3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苏争夺战略重心的调整
C.拉美外交独立主义的发展 D.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些年中,工业的年增长率是空前的5.6%,国际贸易则是7.3%.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冷战下的相对和平 B.第三产业繁荣发展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5.周振鹤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中说: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对材料中“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理解最准确的是
A.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 B.实现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合理分配
C.外在形式上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治经济基础
6. 《雅典政制》记载,作为城邦最高行政长官的执政官,就任之时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任命并接见悲剧、喜剧和儿童合唱队队长。对于重大节日的活动,如戏剧比赛,执政官还要亲自参加,与专门的节日监督官共同主持。这一现象
A.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B.缔造了城邦政治的民主
C.激发了公民参政的热情 D.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统一
7.美国总统拜登刚上台时推行了新移民法令,要求100天之内暂停驱逐非法进入美国境内的移民,结果遭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反对,不但有人要起诉拜登,而且得克萨斯州一度要举行独立公投以脱离美国的统治。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美国总统的政策不得人心 B.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体制
C.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特点 D.拜登的做法违背了宪法的规定
8.相当熟悉国民党执政当局决策内情的魏德迈,根据个人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训政时期作为最高实力人物的蒋介石一直在四种战线上作战,“对付日本;因对付苏联而要对付中共;对付中国内部分裂的趋势……还要对付西方帝国主义。”魏德迈认为国民党训政失败的客观原因是(  )
A.国民政府制度化水平低 B.训政思想过于理想化
C.国民党派系林立组织松散 D.民族国家未独立统一
9.明初只有两京乡试派翰林官任主考,各省聘明经公正的儒官、儒士担任,万历后,始定以翰林或科、部官派充。清初乡试主考官继承了明代选用京官的办法,一律由京官出任,每省任命正副考官各一人,后来改为一正三副,一直沿用到清末。主考官制度的变革(  )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B.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
C.促进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D.体现了君主专制权力加强
10.西方绝大多数文官都是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政府任何一级文官职位,都要向成绩优秀者开放,西方各国还都用立法的形式把考试的内容、方式、条件、机构等方面固定下来,形成了制度。西方国家这一做法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 B.确保了政策的延续性
C.改变了国家的社会结构 D.提高了官僚体系的开放性
11.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慎、公、勤等多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12.司马光《记闻六则》记载:“曹彬……尝知徐州,有吏犯罪,既立案,逾年然后杖之。人皆不晓其意。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彼此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恶之……吾故缓其事而法亦不赦也。’”曹彬的做法反映了(  )
A.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B.法律儒家化的时代特征
C.审判结果公正得以确保 D.统治者法律意识的淡薄
13.贞观四年,唐朝灭东突厥汗国后,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突厥降户;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对突厥留居民众实施管理。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职位可以世袭。唐太宗这一做法
A.维系了与突厥的友好关系 B.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
C.沿用了郡县制的管理方式 D.确保了与突厥的永久和平
14. 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说:“无论哪个国家,当它强盛的时候,一定是边疆安全的时候。因为国家的强盛,必须先把边疆做成金城汤池,使敌国外患无由侵入,然后中央权威才能巩固,整个国家的安全才有了保障。”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汉代的中朝制度 B.四川的保路运动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警方应美国政府司法互助要求,在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途经温哥华机场转机时,对其无端拘押逮捕。经中国政府不懈努力和坚决斗争,美方向加拿大撤回引渡申请,2021年9月24日,孟晚舟在不认罪、不支付罚金的情况下离开加拿大,踏上返回祖国之路。该事件表明(  )
A.我国形成系统完备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B.国际政治安全的脆弱性显著上升
C.我国合理运用国际规则保障国民利益 D.美国对华为公司拥有司法管辖权
16.2020年11月21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这样为当前全球抗疫合作厘清路径:“我们首先要做好各自疫情防控,加强交流合作,并向其他国家施以援手。”“我们要推动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扫除“政治病毒’,凝聚起各国携手抗疫的最大合力。”习近平在此主要强调了(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可行性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17题8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时期鲜卑墓葬出土文物图
参照人物服等图片信息,按时序排列三幅图片,并说明理由。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和其他的古代法律相比,罗马法颇为人们所称道,其理由不仅在于罗马法尤其是其私法被奉为现代民法的模范文本的事实,更在于从罗马法中体现出来的统帅整个罗马法律制度的灵魂性内核——罗马法精神。罗马法精神乃指适应罗马社会商品经济交易要求、反映罗马时代文化特质与政治结构的抽象的观念性原则,这些观念性原则统帅、指导着罗马人的生活包括法律生活;并且它们——尽管曾被历史尘封——能够被现代的人们从历史的故纸堆中发现。
——付建平、谢荣国《罗马法精神及现代意义》
材料二 汉代的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与后代相比,汉律还存在着律令不分、礼律杂糅的问题,这说明汉律是原始粗糙的。而魏晋法制实现了一个重大进步,魏明帝制成魏律18篇,尽量把刑法的条文纳入其中;晋武帝时又制订了《泰始律)20篇,由此使“律”的内容集中于刑律,行政制度的内容另行置于“令”中,即置于《晋令》40卷中。汉代律、令不分的问题,至此大为改观。晋朝还制定了《晋故事)三十卷,是各个官署的日常行政规程;还制定了“晋礼”,是王朝各种礼制的汇编、帝国所依赖的各种典章,其部类划分大为合理化。唐朝的法律分律、令、格、式四类,“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从汉代“律、令、科、比体制”到隋唐律令格式体制,魏晋、南朝的进步构成了中间环节之一。此外,晋代法学家张斐、杜预为律作注,使法律概念大为规范化。
——摘编自阁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材料三 明太祖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教济斯民”为口号,推翻了元代的统治,建立了明朗。明代建立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即在于宣称要恢复以唐宋为代表的正统文明,除了在正统王朝谱系的建构、传统礼制的重塑等方面加以着力之外,在法律制度上,明代也强调以唐宋为榜样,力图重建唐宋时期的律令体系。应该说不仅明代的《大明律》是“准唐之日而增损之”,其令也是沿袭了唐宋一脉的令典和单行令的。《大明令》为令典,在篇目上采取六部分类,在内容上不仅有唐宋令中已有的吏治、礼仪等规定,在刑令部分则规定了诸多刑事处罚的原则,如“十恶”“八议”“刑具”“留存养亲”等。除此之外,明太祖还领行了不少单行令,用于补充律典和令典规定制度的细节。
——摘编自李贵连《从令到例:论明代律例法律体系的生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罗马法蕴涵的精神,并指出罗马法对近现代法学和法律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法律同明代法律的相同之处,并分析魏晋时期法律体系的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明太祖法律体系改革的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费孝通先生在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变迁的脉络后,又界定了各个民族所具有的共性和差异,进而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其内容主要为:首先,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中华民族是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包括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统一体,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频繁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战争、通婚以及地理条件的差异、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等多种因素,形成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洽的民族关系。其次,承认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显示出多元性质。在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内部,应当承认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整理自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Tanner演讲”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的认识。
20.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
——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
(1)根据材料一,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在解决该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政治智慧”。(8分)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立宪政体在中国不能真正建立的原因。(4分)
南平市延平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5 DBCDA 6—10 CBDCD 11—16 CBADCA
二、非选择题
17. 顺序:图二、图一、图三(2分)
理由:图二人物头戴风帽,衣窄袖,下裤,属典型鲜卑风格。文物出土于鲜卑族发祥地内蒙古。(2分)
图一人物头戴风帽,窄袖,长衫,具汉化特征。文物出土于大同,鲜卑族曾将平城(大同)作为都城。(2分)
图三人物戴冠,袖口宽大,长衫,具典型汉族服饰特征。文物出土于洛阳,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大同迁至此地。(2分)
18. (1)精神: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4分)
作用: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2分)
(2)相同之处:都具有吏治、礼仪等规定;都有令典的形式。(4分)
影响:规范了法律概念;完善了秦汉以来的法律体系;为隋唐以来法律体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4分)
(3)因素:君主专制的强化;元明易代维护王朝正统性的需要;唐宋以来法律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6分)
19.观点: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分)
论证:“一体”是“多元”的前提和基础,即在国家统一的背景下强调多元性。“一体”表现在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各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上,它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各民族进行文化互动的过程。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有过分裂与统一交替出现的情况,但总趋势是走向统一。即使是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种政治势力仍然是以“大一统”为目标以谋求更高层次的统一。因此,强调“一体”、追求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4分)
中华民族的“多元”表现在众多的民族类别、区别明显的族源、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等方面,其实质是文化的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那些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制度、政策上的优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4分)
总之,中华民族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在“多元”民族与“一体”国家间形成一个和谐互动的关系。(2分)
10—12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7—9分 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较准确
4—6分 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够准确
0—3分 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窑,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
20. (1)相同问题:党派之争,利益群体之争;制定宪法,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2分)
政治智慧:各种利益群体相互妥协;分权制衡;利益兼顾;确立共和政体和联邦制度。(4分
(2)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政治力量忙于争权夺利,不顾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导致政局不稳;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素质低下,不能承担公民的政治责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