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波的干涉和衍射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为甲、乙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绳上传播时某时刻的波形图,甲向右传播,乙向左传播,质点M的平衡位置为.则可判断
A.这两列波不会形成稳定的干涉现象
B.绳上某些质点的位移始终为零
C.质点 M 的振动始终加强
D.图示时刻开始,再经过 甲波周期,M 将位于波峰
2.两列简谐横波的振幅都是20cm,传播速度大小相同.实线波的频率为,沿x轴正方向传播;虚线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某时刻两列波在如图所示区域相遇,则( )
A.在相遇区域会发生干涉现象
B.平衡位置为x=6m处的质点此刻速度为零
C.平衡位置为处的质点此刻位移
D.从图示时刻起再经过,平衡位置为处的质点的位移
3.如图所示,有一直角三角形场地,,,、间距离为.现在、两点各安装一个声源,两个声源同时不断向外发出波长为的完全相同的声波,如果一个人沿直线从点走到点,那么在此过程中听不到声音的区域共有( )
A.个 B.个 C.个 D.个
4.两列水波周期均为2×10-2s、振幅均为1cm,它们相遇的区域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如图所示,下列图中能表示B点的振动图象的是( )
A. B.
C. D.
5.如图所示,甲为波源,M、N为两块挡板,其中M板固定,N板可移动,两板中间有一狭缝。此时测得乙处点没有振动。为了使乙处点能发生振动,可操作的办法是( )
A.增大甲波源的频率
B.减小甲波源的频率
C.将N板竖直向下移动一些
D.将N板水平向右移动一些
6.关于波的干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列波影响了另一列波,这就叫波的干涉 B.两列波相互叠加时,必定产生干涉
C.两列波发生干涉是波叠加的结果 D.频率不同的两列波也可能发生干涉
7.利用发波水槽得到的水面波形如图所示,则( )
A.图a、b均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B.图a、b均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C.图a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图b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
D.图a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b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
二、多选题
8.两个不等幅的脉冲波在均匀介质中均以 1.0m/s的速率沿同一直线相向传播,t = 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图中小方格的边长为 0.1m。则以下不同时刻,波形正确的是( )
A. B.
C. D.
9.如图,A、B是两列波的波源,t=0时开始垂直纸面做简谐运动,其振动表达式分别为xA=0.1sin(2πt+π) m,xB=0.2m,产生的两列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纸面传播。P是介质中的一点,t=2s时开始振动,已知PA=40cm,PB=50cm,则( )
A.两列波的波速均为0.25m/s
B.两列波的波长均为0.2m
C.两列波在P点相遇时振动总是加强的
D.P点合振动的振幅为0.lm
E.t=2.25s,P点距平衡位置0.lm
10.如图所示,水槽中,波源是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的两根细杆,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细杆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频率相同的波源.两个波源发出的两列波相遇后,在它们重叠的区域形成如图所示的图样.波源 S1 的振动方程为 x1=30sin100πt(cm),波源 S2 的振动方程为 x2=20sin100πt(cm),此刻,M 是波峰与波峰的相遇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这两列波的频率均为 50Hz
B.随着时间的推移,M 处的质点将向 O 处移动
C.从该时刻起,经过四分之一周期,M 处的质点到达平衡位置,此时位移为零
D.O、M 连线的中点是振动加强的点,其振幅为 50cm
11.如图(a)所示,位于、两点处的两波源相距,在、两点间连线上有一点,。时,两波源同时开始振动,振动图象均如图(b)所示,产生的两列横波沿连线相向传播,波在间的均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波源产生的横波的波长
B.时,点处的波源产生的第一个波峰到达点
C.点的振动是减弱的
D.在内,点运动的路程为
E.、两点间(除、两点外)振幅为的质点有5个
三、填空题
12.如图所示,两列频率相同、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平面波在空间相遇发生干涉,它们的振幅均为A,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e是a、d连线的中点,则e处质点振动________(选填“加强”、减弱、或不振动),d处质点的振幅为____________。
13.如图甲,在xoy平面内有两个沿z方向(垂直xoy平面)做简谐振动的点波源S1(0,4m)和S2(0,-2m),两波源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乙和图丙所示,所产生的两列横波的波速均为1.0m/s,则波源S1发出的波在介质中的波长为_______m,两列波引起的点A(8m,-2m)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_____(选填加强、减弱或不能形成干涉).
四、解答题
14.有两列简谐横波a和b在同一介质中传播,a沿x轴正方向传播,b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均为υ=4m/s,a的振幅为5cm,b的振幅为10cm.在t=0时刻两列波的图像如图所示.求:
(i)这两列波的周期;
(ii)x=0处的质点在t=2.25s时的位移.
15.如图所示,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有S1和S2两个波源,这两个波源的频率、振动方向均相同,且振动的步调完全一致,S1与S2之间相距为4m,若S1、S2振动频率均为10Hz,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m/s,B点为S1和S2连线的中点,今以B点为圆心,以R=BS1为半径画圆.
(1)该波的波长为多少?
(2)在S1、S2连线之间(S1和S2两波源点除外)振动减弱的点有几个?
(3)在该圆周上(S1和S2两波源点除外)共有几个振动加强的点?
16.如图所示,S是水面波的波源,x、y是挡板,S1、S2是两个狭缝(SS1=SS2,狭缝的尺寸比波长小得多),试回答以下问题:
(1)若闭上S1,只打开S2,会看到什么现象?
(2)若S1、S2都打开,会发生什么现象?
(3)若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波峰和波谷,那么在A、B、C、D各点中,哪些点向上振动最强,哪些点向下振动最强,哪些点振动最弱?
17.如图甲所示,在某介质的 xOy 平面内有两完全相同的波源和,波源的坐标为( 0,0.15m ),其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波源的坐标为( 0,-0.15m ),其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在x=0.4m 处有一平行于y轴的直线,与x轴交于N点,直线上M点的坐标为( 0.4m,0.15m ).两波源发出的波的波长均为 0.2m ,求:
(1)两波源发出波的传播到M点的时间;
(2)时,质点M的位移.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均匀介质内传播,波速相等,由图可知两列波的波长相等,由可知,频率相等,所以两列波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故A错误;
B、由于两列波的振幅不等,所以根据波的叠加原理知,在振动减弱区域质点的位移都不会为零,所以绳上没有质点的位移始终为零,故B错误;
C、质点M处是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处,振动总是加强,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为,则M点将做振幅为30cm的简谐振动,故C正确;
D、从图示时刻开始,在时间内,两列波的波谷在M点相遇,所以M点到达波谷,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关键要理解并掌握波的干涉条件,正确运用波的叠加原理分析干涉现象,要知道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遇处振动加强,波峰与波谷相遇处振动减弱.
2.C
【详解】
A.两列波的传播速度大小相同.由于两列波的波长不等,由公式知两波的频率不同.所以不能发生干涉现象.故A错误;
B.两列简谐横波在平衡位置为x=6m处,振动加强,速度是两者之和,所以不可能为零.故B错误;
C.两列简谐横波在平衡位置为x=8.5m处的质点是振动加强的,此刻各自位移都大于20cm,故C正确;
D.从图示时刻起再经过0.25s,实线波在平衡位置为x=5m处于波谷,而虚线波也处于y轴上方,但不在波峰处,所以质点的位移y<0.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均匀介质中两列波的波速相同,由得:波长与频率成反比.某时刻两列波的平衡位置正好在x=0处重合,两列波的平衡位置的另一重合处到x=0处的距离应该是两列波的波长整数倍
3.A
【解析】
分析题意可知,在AC上听不到声音的区域应满足关系:,
故n的取值可能为:-3,-2,-1,0,1,2
所以听不到声音的区域应为6个
故本题选A
【点睛】根据两波源到减弱点的波程差是半波长奇数被的特点,可以找到波程差的取值范围,从而确定减弱区的个数.
4.C
【详解】
由题可知B点为振动加强点,其振幅为,周期不变为2×10-2s.综上分析,C正确.
5.B
【详解】
乙处点没有振动,说明波没有衍射过去,原因是MN间的缝太宽或波长太小,因此若使乙处质点振动,可采用N板上移减小间距或增大波的波长,波速恒定,根据
可知减小甲波源的频率即可,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C
【详解】
AB.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的区域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一列波影响了另一列波,不一定是干涉,两列波相互叠加时,频率关系不确定,也不一定产生干涉,故AB错误。
C. 两列波发生干涉是波叠加的结果,故C正确。
D. 两列波发生干涉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故D错误。
7.D
【详解】
试题分析:图a中显示了一列波经过小孔的现象,是波的衍射,图b显示了两列波相遇的现象,是波的干涉现象,故D正确,其余错误.
考点:波的衍射、干涉现象
8.ABD
【详解】
由波的知识知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各自保持独立性,根据题给波速可求出,当t=0.3s时,x=0.3m。两列波分别向前方传播了三个小格,尚未发生叠加,各自的波形不发生变化,A项正确;同理可知BD正确,C错误。
故选ABD。
9.BCE
【详解】
A.两波源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纸面传播,波速是相同的;两波源在t=0时开始垂直纸面做简谐运动,A波应先到达P点,则波速
故A错误;
B.两列波的角频率相同,由知,两列波的周期T=1s,所以两列波的波长均为
故B正确;
CD.因两波源到P点的距离差
x=PB-PA=0.1m=
所以两列波在P点相遇时振动总是加强的,加强后P点合振动的振幅为0.1m+0.2m=0.3m,故C正确,D错误;
E.经t=2.25s,波传播的距离为0.22.25m=0.45m=45cm,则可知t=2.25s=时,B波还未到达P点,A波已到达P点,并且P点振动了,此时P点位于波谷,距平衡位置0.1m,故E正确。
10.ACD
【详解】
A.由振动方程知:ω=100π rad/s,则这两列波的频率均为:
故A正确.
B.波向外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与能量,沿传播方向的各个质点不会向远处移动,故B错误.
C.这两列波的频率相等,则周期也相等;图示时刻M是波峰与波峰的相遇点,经过四分之一周期,两列波的在M点都回到平衡位置,所以M处的质点到达平衡位置,此时位移为零,故C正确.
D.由图可知,M点位于两个波源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这两列波的起振的方向相同,所以两个波源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所有各点都是振动加强点,它们的振幅都是两列波振幅的和,即都是50cm,故D正确.
11.ABE
【详解】
A.由图可知波的周期为
则两横波的波长为
所以A正确;
B.由题可知
则波由M传到P,所用时间为
t为0.025s时,波源M已经向右发出个周期的波,由图象可知,P点已经振动,则点处的波源产生的第一个波峰到达点,所以B正确;
C.由题意可知
两列波到达P点的波程差为
是波长的整数倍,可知P点为加强点,所以C错误;
D.波源M的波需要一个周期传到P点,则0.035s波源M发出的波已经传到
处
时间为
可知,P点振动了,路程为
所以D错误;
E.振幅为的质点即为加强点,则
n取0,,,对应的位置有5个:MN的中点,距离M和N分别6m处,距离M和N分别3m处,所以E正确。
故选ABE。
12. 加强 2A
【解析】据干涉图象可知,d处质点是两列波波峰与波峰叠加,而a点是波谷与波谷叠加的地方,均处于振动加强,则e点也处于振动加强点;由于振幅相同,d处质点的振幅为2A.
【点睛】两列频率相同的两列水波可形成稳定的干涉,波峰与波谷相遇处振动减弱,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相遇处振动加强,振动加强点的振幅等于两列波单独传播时振幅的两倍.
13.2m; 加强
【解析】
【详解】
[1][2].波源S1振动的周期为T1=2s,则波源S1发出的波在介质中的波长为
同理可知;因
则
可知两列波引起的点A(8m,-2m)处质点的振动相互加强.
14.(i) (ii) y=-5cm
【详解】
解:(i)由图可知
根据可得:
(ii)a波从图示时刻传播到x=0处需要的时间:
则x=0处的质点随a波振动的时间为:;
t=2.25s时x=0处的质点随a波振动到负向最大位移处,即:
b波从图示时刻传播到x=0处需要的时间:
则x=0处的质点随b波振动的时间为:,
T=2.25s时x=0处的质点随b波振动到平衡位置处,即:
故在t=2.25s时a、b波相遇叠加,x=0处质点的合位移为:y=-5cm
15.(1)该波的波长为1m;(2)在S1、S2连线之间(S1和S2两波源点除外)振动减弱的点有8个;(3)在该圆周上(S1和S2两波源除外)共有14个振动加强的点.
【分析】
根据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求解波长;两列频率相同的简谐波在某点相遇时,若它们的波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则振动是加强区;若它们的波程差是半波长的整数倍,则振动是减弱区.
【详解】
(1)该波的波长:=vT==m=1m
(2)S1、S2之间恰好有4个波长,由对称性可直接判断B点为加强点,A、B、C三点分别为S1、S2连线的等分点,由图形可知,AS2-AS1=2,CS1-CS2=2,故A与C两点也为加强点;设S1A的中点为P,则有S2P与S1P之差为3,同理,AB、BC、CS2的中点也为加强点,那么在S1、S2连线之间振动加强点为7个;而波程差满足半波长的奇数倍,即为振动减弱点,由波的干涉原理可知,振动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相互间隔,故在S1、S2连线上有8个减弱点.
(3)过S1、S2连线之间振动加强点作7条加强线(表示7个加强区域)交于圆周上14个点,显然这14个点也为加强点,故圆周上共有14个加强点.
16.(1)水面波在狭缝S2处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水面波以狭缝S2处为波源向挡板另一侧传播开来 (2)一些地方振动加强,一些地方振动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相互间隔开,发生明显的干涉现象 (3)质点D是波峰与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点;质点B是波谷与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点,质点A、C是波峰与波谷相遇的地方,这两点振动最弱
【解析】
(1)只打开S2时,波源S产生的波传播到狭缝S2时,由于狭缝的尺寸比波长小,于是水面波在狭缝S2处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水面波以狭缝S2处为波源向挡板另一侧传播开来.
(2)由于SS1=SS2,所以从波源发出的水波传播到S1、S2处时它们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当S1、S2都打开时产生相干波,它们在空间相遇时产生干涉现象,一些地方振动加强,一些地方振动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相互间隔开,发生明显的干涉现象.
(3)质点D是波峰与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点;质点B是波谷与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点,质点A、C是波峰与波谷相遇的地方,这两点振动最弱.
点睛:解答此题要知道:明显衍射的条件是缝宽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两个狭缝为相干光源,故会产生干涉图象;振动加强点到两个波源距离差为波长整数倍,振动减弱点到两个波源距离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
17.(1)4s 5s(2)
【分析】
(1)根据波长和周期求解波速,然后根据t=s/v求解两波源发出波的传播到M点的时间;(2)先求解两列波传到M点后振动的时间和位移,然后进行叠加.
【详解】
(1)两列波的波速
传到 M 点所用的时间
传到 M 点所用的时间
(2)时,波源 发出的波传至 M后, M点振动的时间
时,波源发出的波引起 M 点振动的位移
时,波源 发出的波传至 M 后, M点振动的时间
时,波源发出的波引起 M 点振动的位移
时,质点M 的位移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