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卷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古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途径是
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考古发掘
2.春秋后期,先后出现了卿大夫专权和"陪臣(私家臣属)执国命"的现象。"学在官府"格局瓦解,学术文化重心下移。这些情况
A.引发诸侯各国相互进行争霸战争B.导致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开始丧失
C.成为周王朝统治分崩离析的起点D.促进战国时期发生更加剧烈的社会变革
3.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4.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人们使用过的有形物品。随葬物品、壁画、简册等,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下图是考古发掘出土的政府文书,其可能涉及
A.隶书成熟B.中朝决策C.郡县刑政D.密折奏事
5.陵县是指统治者为修建、保护帝陵和祭祀而设的特殊的县。西汉在长安周边设置陵县,并大量移民徙居。徙人陵县者,高祖时为齐、楚大姓,燕、赵、韩、魏之后及豪杰兼并之家;武帝时是郡国豪杰及资三百万以上的∶宜帝时是郡国吏、民货百万以上和丞相、将军、吏二千石。这一举措旨在
A.维护皇室独尊地位B.促进都城周边发展C.防范地方势力壮大D.强化社会等级观念
6.凭借宗室招牌,笼络豪强,继起于乱世,重建政权,开创中兴局面的是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成帝D.汉光武帝
7.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平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
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8.《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但到东晋南朝时期则"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曲辕犁在江南的推广B.北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C.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D.南方地区战刮较少和政局稳定
9.《资治通鉴》中说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故当世英贤亦竞为之用。"对这段评论解释正确的是
A.赞扬武则天善用人才B.抨击武则天时期官员过干泛滥
C.赞扬武则天革新政治D.抨击武则天重用酷吏,滥杀无辜
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
A.唐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优越性B.唐都城的区位选择有优势
C.唐宋地方治理方式互有得失D.宋代过度集权的消极影响
11.唐代诗人元稹在《估客乐》中云"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父兄劝诫子弟,既然经商了就不要考虑功名。到宋代,商人不仅逐利也注重求名,"父商子仕"现象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冲击了价值观念B.中国古代经济转型的出现
C.选官制度促进了阶层流动D.主流文化受到了极大挑战
12.朱熹曾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教导生徒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陆九渊应邀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反复教育士子们不要追求官资高低,而要做一个"供其职,勤其事"进而利国利民的君子。这一现象反映出
A.理学与心学开始分道扬镳 B.理学与书院发展交相辉映
C.儒家思想完成哲学化建构D.科举改革推动理学的繁荣
13.宋元时期出现诸如"桥西贾家瓠羹""曹婆肉饼"等美食店,"傅官人刷牙铺""张古老胭脂铺"等日用百货店,休闲娱乐场所纷纷涌现,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这反映出
A.社会奢靡之风盛行B.名牌商品大量出现
C.市民文化形式多样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14.从宰相制度的演化与变迁,可以看出封建专制制度因时而动的特性。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宰相的两个皇帝分别是
A.秦始皇、明太祖B.秦始皇、唐玄宗
C.秦始皇、隋文帝D.隋文帝、唐太宗
15.清朝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可派人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皇帝亲自批阅后直接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环节,从而形成了奏折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
A.对军机处构成了制衡B.发挥了票拟积极作用
C.强化了皇帝专制独裁D.降低了行政决策效率
16.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B.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C.礼乐制、"百家争鸣"、君主专制、民族交流
D.礼乐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17.《清史稿》记载∶"x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远人贸易,构衅兴戎。其视前代戎狄之患,盖不侔矣。当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继之以畏蒽,遂遗宵肝之忧。所谓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于此。"这里的"x宗"应是
A.道光帝B.咸丰帝C.同治帝D.光绪帝
18.晚清郭嵩焘曾说∶"泰西之国,国家有所举废,百姓皆与其议;百姓有所为利害,国家皆与费其成而防其患。汽轮车之起,皆百姓之自为利也,其国家与其人民交相比倚,合而同之。民有利则归之国家,国家有利则任之人民。"据此可知,郭嵩焘
A.明确了政府财政收入来源B.对比了中西国家立国之法
C.赞同欧美国家的代议制D.认识到民利与国利的关系
19.近代历史上中国共开放通商口岸100多个。从下列两幅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示意图中,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D.中国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20.从帝国比较研究和国家建构理论出发,由于统一民族或国家的制度与认同塑造的滞后,多民族的王朝国家在"走向共和"的过程中极易形成国家分裂,最终使国家走向瓦解。据此,辛亥革命中最具正面意义的是
A.武昌起义一呼百应B.南北和谈达成妥协
C.颁行宪法约束权力D.民主共和广泛传播
21.右图基本呈现了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整体变化趋势,这不能反映
A.洋务运动的足迹B.外商企业的创办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D.五四运动的影响
22.1902年,梁启超在其《新中国未来记》中站在数十年后的盛世向回看,反思中国走过的道路∶1904年,察元培在其《新年梦》中畅想主人公在新年穿越到数十年后的未来,见识了国力强盛、社会繁荣的新中国,此类作品在 20世纪初蔚然成风。这些作品
A.表明了走向共和的决心B.表达了改造社会的心望
C.批判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指明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23.1912-1915年,《中华实业界》等新创办的实业报刊即达50种以上,分布于全国18个省区;一些原有的报刊也新增了大量实业报道与文论的栏目内容。这一局面
A.促成实业救国思潮在中国兴起B.抵制了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
C.有助于工业投资地域分布均衡D.为民族工业发展作了舆论宣传
24.八七会议在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制定了新的策略路线。这里的"新"是指
A.纠正了右倾错误B.确定开展土地革命
C.创建农村根据地D.以城市革命为中心
25.1937年12月,马保三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名义,宣布武装起义。同时,正式通知国民党县长宋宪章,要求联合抗日。从中得出的准确信息是
A.工农红军完成改编B.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
C.国共合作尚未开始D.台儿庄战役胜利结束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3个大题,26 题16 分,27题17分,28题16 分)
26.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各家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这种学术繁荣的局面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历史中也属罕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斥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王家范、张耕华《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
-(明)《明夷待访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括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照抄材料不得分)。并指出战国时期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家学者重新解释儒学经典的现实社会意图,并指出"理"的获取之途。(6分)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表达了这一时期的学者们什么样的思想诉求 (2分)
27.图1、图2分别为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经济和明清经济的发展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8分)
28.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为什么诸子百家中,唯有儒家取得了这样的地位呢 首先儒家是传五经的,五经是古文化的核心成分,儒生也是公认的古文化代表和社会教育家,因此比起诸子百家来,儒术具有特别的文化优势。就连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者,自幼也得读儒家之书,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换言之,儒术虽没什么高深之处,却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之中。由此,儒术变成了一种可以号召民众、凝聚社会的意识形态。
—摘编自阁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通俗易解是新文学底一种要素,不是全体要素,现在欢迎白话文的人大半只因为他通俗易解,主张白话文的人,也有许多只注意通俗易解。文学、美术、音乐都是人类最高心情底表现,白话文若只是以通俗易解为止境,不注意文学的价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说是新文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件容易误解的事。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材料三∶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主要文章。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并概述孔子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陈独秀对"新文学"的认识。用一句话指出"新文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价值。(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独特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 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4分)
高一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DACC 6-10 DCBAD 11-15 ABDAC 16-20 DADDB 21-25 DBDBA
26.(1)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6分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庄子。2分
(2)抗衡佛、道思想的冲击;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4分
获取之途:①存天理,灭人欲;②格物致知。2分
(3)黄宗羲。思想诉求: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2分
27.
(1)变化:宋元:粮食作物以小麦和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种植和手工业行业集中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一些商业城镇;造船业发达,对外港口较多,对外贸易繁荣。4分
明清: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和手工业行业分布更加广泛;出现大量专业化市镇;出现商帮;对外贸易发展受限。5分
(2)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明清君主专制加强;闭关锁国政策等。8分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
28.(1)地位:显学或两座文化高峰之一。2分
贡献:孔子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开创私学,有利于教育的推广,并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得以连续不断发展下来。4分
(2)认识:采用白话文的形式;重视文学的价值:是平易、新鲜、通俗的文学。4分
价值: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2分
(3)“独特的革命道路”指的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1分
主要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