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4课内容——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等人的努力,辛亥革命后形成了两大重要成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10课中袁世凯把临时政府迁往北京,窃取了革命果实;第11课的内容则主要是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逐步破坏,革命派则掀起了维护民主共和的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是辛亥革命的延续。袁世凯在思想上的尊孔复古和死后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成为第4单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重要背景。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课标: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本课子目:按时序性和逻辑性分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这4个子目。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公然采取一系列复辟帝制的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手段,这些复辟活动引发全国人民的反对,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导致北洋军阀分裂割据,中国陷入动乱之中。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围绕革命派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之间的斗争,实质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这一对主要矛盾来展开。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中华民国约法》的内容并理解其落后性,认识到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可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 了解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史实,理解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感悟孙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顽强努力和坚定的革命精神,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3. 通过革命派与北洋军阀的斗争梳理,认识到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要珍惜民主、捍卫共和。(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2. 难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尤其是责任内阁制等概念。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时代背景下的孙中山与袁世凯生平对比时间轴,可以看出孙中山毕生致力于革命救国,为推翻专制而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而袁世凯凭借他在清政府组建的北洋政治军事集团,逼迫清帝退位,成功窃位就任临时大总统。这反映了两个派别之间的争斗——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的北洋军阀。
2. 正课讲授。
【1】 议席之争:“宋案”&二次革命
(1)袁世凯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2)宋教仁遇刺(导火线)
革命派:1912年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有明显优势。
袁世凯: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年仅31岁。经查,“宋案”的幕后凶手竟是袁世凯的亲信。
“宋案”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3)二次革命
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后,孙中山黄兴等号召南方反袁,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 “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二次革命反映了革命派的保卫民主共和与袁世凯代表的独裁专制军事进攻之间的争斗,与辛亥革命的性质一样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的一样都是建立、维护民主共和,因此二次革命实质上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设计意图:通过用示意图和史料对革命派和袁世凯的行动进行梳理,理解对国会议席的争夺之间导致“宋案”发生,而“宋案”又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2】国体之争:复辟帝制&护国战争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镇压二次革命后,再也不能阻挡袁世凯独裁专制的步伐。用时间轴的形式归纳“洪宪帝制三部曲”——谋正式总统、谋终身总统、称帝。重点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不同,和袁世凯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的原因。
革命派的反袁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历时83天。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用三则材料探究袁世凯皇帝梦破灭的原因:
材料一:“梁启超、黎元洪、段祺瑞等或请辞或告假”“今日要人之辞职,皆托于病。然试究其所患者之病,大抵皆因国体而影响于身体之病也。”
——《申报》1915年9月22日
材料二:“改变国体之计划,在今日尚为时机未熟”。“各国公使之忠告”的初衷,“因恐国体问题而启内乱,将有损之利益。”
——《英俄日之劝告》1915年10月30日
材料三:“人心有至大之势力,决不能以他种势力战胜之”,“当事者且忧郁以没”,足见“人心势力之可胃,固如是也”。
——《人心》《申报》1916年6月9日
引导学生分别得出:①民主革命派的反对、北洋嫡系部署的阳奉阴违; ②帝国主义态度的转变;③违背人心。
得出认识:正如孙中山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复辟成为时代逆流,民主共和顺应民心。
设计意图:用时间轴梳理袁世凯的复辟活动,用地图展现护国战争形势图,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通过史料探究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原因,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从而认识到历史潮流和民心的不可逆。
【3】地盘之争:军阀割据&护法运动
军阀割据: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以地图和表格的形式呈现。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请学生根据漫画和表格,归纳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人口死亡、经济破坏、战争不断,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孙中山说:“夫去满洲一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矣!”
护法运动:继任的北洋统治者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了维护共和,1917年秋,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试图借助滇系、桂系等西南军阀开展护法运动。结果南北军阀达成妥协,1918年5月,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史料认识到北洋军阀割据及其危害;感悟孙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顽强努力和坚定的革命精神,珍惜民主,维护共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3. 课堂总结。
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1912-1928年期间的历史特征——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革命派与北洋军阀之间的议席之争、国体之争、地盘之争,实质上反映了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间的争斗,过程曲折反复,最终资产阶级没能带领中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仍在,孙中山因没有军队而被军阀排挤,是否有新的阶级能承担起民主革命的任务呢?中国路在何方?让我们对后面的历史学习,拭目以待。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课内容,认识到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落实家国情怀。留下悬念,承上启下,为下单元学习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