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 人教版(2019)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 综合自测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 人教版(2019)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 综合自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2-27 09:4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自测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B.制作果醋需要醋酸菌,它是一种严格厌氧的微生物,可将葡萄中的糖分解为醋酸
C.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
D.制作泡菜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厌氧微生物,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2.下图中甲、乙是探究发酵的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用于探究果醋、果酒发酵时,打开阀a,转动搅拌器有利于提高产量
B.打开阀b,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和二氧化碳的产生情况
C.甲可用于探究果酒、果醋的发酵,发酵前要对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
D.乙用于腐乳制作,应控制好温度,加盐腌制后接种毛霉菌种
3.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温度属于无关变量
B.大豆发酵过程中部分蛋白质转变为多肽,形成豆豉的独特风味
C.若容器内上层大豆发酵效果优于底层,则发酵菌为厌氧型
D.煮熟大豆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菌体分泌酶作用于蛋白质
4.下列关于发酵工程基本环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性状优良的菌种不能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需要经过人为改造
B.将菌种接入发酵罐之前,需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
C.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基的成分需要经过反复实验才能确定
D.如果发酵产物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在发酵结束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获得产物
5.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很高的一种恶性疾病,制备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单克隆抗体对治疗胃癌具有重要意义。抗胃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B.乙所代表的细胞中包括5种融合类型的细胞
C.在筛选过程中,对丙细胞进行最终筛选的指标是细胞能迅速繁殖
D.抗胃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利用的生物技术有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胚胎发育过程中内细胞团和透明带破裂都出现于囊胚期
B.排卵是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来,为阻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分别是顶体反应和透明带反应
C.胚胎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避免代孕牛对植入胚胎的排斥反应
D.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萝卜—甘蓝”和将抗虫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培育具有抗虫特性的新植株,两项现代生物技术都不需要进行检测与筛选
7.下列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愈伤组织是一团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薄壁细胞
B.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与再分化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
C.在紫草宁等细胞产物工厂化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固体培养基
D.植物耐盐突变体可通过添加适量NaCl的培养基培养筛选而获得
8.2017年诞生的“中中”和“华华”猕猴,是取母猕猴体细胞核注入去除细胞核的卵细胞中,通过人工方式激活后再送入另一母猕猴子宫发育成的个体,此过程使用的技术属于(  )
A.人工授精   B.克隆技术
C.单倍体育种技术 D.杂交育种技术
9.卵细胞作为生殖细胞,在生物技术中可用于(  )
①克隆动物时细胞核的受体 ②进行体外受精,培育试管动物 ③形成受精卵,作为培育转基因动物的受体细胞 ④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本物种试管苗 ⑤动物细胞融合形成单克隆抗体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
10.下图表示利用棉花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培养进行遗传改良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需在适宜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混合物处理
B.②过程能定向诱导原生质体产生优良性状的突变
C.③过程中叶肉细胞失去了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
D.④过程需用适宜配比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处理
11.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
B.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得到的转基因食品一定是安全的
C.选用细菌为重组质粒受体细胞是因为细菌繁殖快
D.只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就能成功实现表达
12.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板划线法接种时,只需在每次划线操作之前对接种环进行灭菌即可
B.溶化牛肉膏时,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
C.纯化培养时,培养皿应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内的摇床上培养
D.观察菌落时,应将培养皿盖拿掉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计数
13.为了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泡菜厂家需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下面哪项不是开发新产品所考虑的内容(  )
A.对泡菜材料进行创新拓展
B.对水与盐的比例进行调整
C.对香辛料的种类和比例进行调整
D.对通气发酵和密封发酵的时间比例进行调整
14.利用生物工程改造生物特性,从而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下列有关措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基因突变原理培育成青霉素高产菌株
B.利用基因突变原理培育成生产人干扰素的酵母菌
C.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成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D.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出能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
15.Bcl 2基因是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可以利用PCR技术检测其转录水平,进而了解该基因与不同胚胎时期细胞凋亡的关系。如图为克隆猪的培育及Bcl-2基因转录水平检测流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细胞表示去核的卵母细胞,B细胞表示体细胞
B.在早期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提取的总mRNA是不同的
C.图中过程X表示逆转录,获得的cDNA可用于克隆猪基因组的测序
D.在PCR过程中,(Bcl-2cDNA)/cDNA的值反映Bcl-2基因的转录水平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6.燕窝是中国人的传统保健品,近年来被传为珍稀滋补品的“血燕”更是价格高昂。但武汉曾在某次抽查时发现,主要产自马来西亚的3万余盏“血燕”亚硝酸盐含量最高超标350多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血燕”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主要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排出
B.检测“血燕”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需将“血燕”制成样品处理液
C.“血燕”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积累有致癌作用
D.一次误食亚硝酸盐0.3~0.5 g就会引起中毒,但不会导致死亡
17.进行生物工程设计时,下表各组的实验目的与所选择实验材料或方法配置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或方法
A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
B 动物细胞核移植 用去核卵(母)细胞作受体
C 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新品种 花粉粒
D 将目的基因导入单子叶植物细胞 农杆菌转化法
18.“三亲婴儿”技术是指取出患病母亲卵细胞的核,导入女性捐赠者的去核卵细胞中,再将重构卵细胞和父亲的精子结合。下列有关“三亲婴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生下线粒体遗传疾病婴儿的概率
B.女性捐赠者提供的遗传物质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C.“三亲婴儿”与正常的“双亲婴儿”相比,核DNA增加
D.该技术对DNA的修改能够遗传,涉及伦理争议
19.下面的简式表示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
①②③→④
A.若①是番茄茎尖细胞,则④不能获得抗病毒植株
B.若①是具有杂种优势的农作物细胞,则用③进行直接繁育会发生性状分离
C.若要提高细胞产物紫杉醇的产量,可取红豆杉细胞对获得的③进行扩大培养
D.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细胞基因型一定相同
20.研究人员通过RNA沉默技术,特异性地降低耐褐变转基因苹果细胞内多酚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水平,使苹果被切开后即使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也不会被氧化褐变。下图是此过程原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多酚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包括图示中的①②过程
B.将目的基因成功导入苹果细胞中需限制酶、DNA连接酶和RNA聚合酶
C.“RNA沉默”的含义是mRNA不能翻译产生多酚氧化酶
D.目的基因的表达序列与多酚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序列互补,且要同时在同一细胞内表达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11分)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体内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一种糖蛋白,可用于治疗肾衰性贫血等疾病。由于天然EPO来源极为有限,目前临床使用的红细胞生成素主要来自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其简要生产流程如下图。请回答:
(1)图中①技术利用的是__ __原理,图中②所指的物质是__ __。
(2)培养重组CHO细胞时,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 __,以防培养过程的污染;还需定期更换培养液,目的是__ __。
(3)检测rhEPO的体外活性需用抗rhEPO的单克隆抗体。分泌该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可由rhEPO免疫过的小鼠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除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其他种类的融合细胞,体系中出现多种细胞类型的原因是_ __。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__ __。
22.(11分)如图表示试管牛的培育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牛培育过程中,用到的生物技术有__ __(答出两种即可)等。
(2)试管牛的生殖方式是__ __,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来自__
__ 。
(3)体外培养受精卵时,需要提供无菌、无毒的环境,__营养 __,适宜的温度和pH以及__ __。
(4)此项技术还被应用于人类,因此产生了试管婴儿和设计试管婴儿两项技术,与试管婴儿技术相比,设计试管婴儿技术的不同点是植入前对胚胎进行__ __,你对设计试管婴儿技术的观点是支持还是不支持?__ __请说明理由__ __。
23.(11分)中国科学家通过构建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MECP2的转基因猴模型及对MECP2转基因猴进行分子遗传学与行为学分析,发现MECP2转基因猴表现出类似人类自闭症的刻板行为与社交障碍等行为。在该研究中,科学家先通过精巢异种移植,将幼年食蟹猴的精巢移植到裸鼠的背部,实现了食蟹猴精巢提早成熟,从中获得精子,让其完成受精作用,并进一步培养,操作过程如下图,从而获得了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MECP2的转基因猴(Z症食蟹猴)。该工作加速了食蟹猴的精子生成速度,缩短了食蟹猴的繁殖周期,对推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将精子注入__ __细胞,该细胞处于__ __期。
(2)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注入受精卵后,Cas9蛋白能在特定部位切割MECP2基因(下图虚线所示),使该基因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__ __断开,经其切割后产生具有_ __ 末端的DNA片段。
(3)乙过程对受精卵的培养是在__发育培养液__中进行的,丙表示的过程是_ __。
(4)上述获得的Z症食蟹猴,可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进一步得到克隆Z症食蟹猴。该技术的原理是__ __。
所得到的克隆Z症食蟹猴的性状表现为__绝大多数性状与Z症食蟹猴相同,少数性状与受体的性状相同__。
24.(11分)苏云金杆菌能产生具有杀虫能力的抗虫蛋白。下图是转抗虫蛋白基因植物的重组DNA形成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①的DNA用HindⅢ、BamHⅠ完全酶切后,反应管中有____种DNA片段。
(2)假设图中质粒上BamHⅠ识别位点的碱基序列变为了另一种限制酶BclⅠ识别位点的碱基序列,现用BclⅠ和HindⅢ切割质粒,那么该图中①的DNA右侧还能选择BamHⅠ进行切割吗?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 __。若上述假设成立,并成功形成重组质粒,则重组质粒____。
A.既能被BamHⅠ也能被HindⅢ切开
B.能被BamHⅠ但不能被HindⅢ切开
C.既不能被BamHⅠ也不能被HindⅢ切开
D.能被HindⅢ但不能被BamHⅠ切开
(3)实际操作中最常用__ __法将重组质粒导入植物受体细胞。种植转基因植物,它所携带的目的基因可能传递给非转基因植物,造成基因污染。把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的__ __DNA中,就可以有效避免基因污染,原因是__ __。
25.(11分)我国科学家以唾液腺作为生物反应器,从转基因小鼠的唾液中制备出人的神经生长因子蛋白(hNGF)。请回答:
(1)制备方法有两种:
方法1:hNGF基因与__ __、终止子等调控组件构建成基因表达载体,使hNGF基因在唾液腺中表达,获得唾液A。
方法2:将hNGF基因插入__ __基因中,使hNGF基因在唾液腺中表达,获得唾液B。
(2)hNGF具有促进TF1(人红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作用,以此为原理,请设计实验比较通过上述两种方法获得的唾液中的hNGF活性,写出实验思路。__ __
综合自测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B.制作果醋需要醋酸菌,它是一种严格厌氧的微生物,可将葡萄中的糖分解为醋酸
C.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
D.制作泡菜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厌氧微生物,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解析: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当O2、糖源都充足时能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则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下图中甲、乙是探究发酵的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用于探究果醋、果酒发酵时,打开阀a,转动搅拌器有利于提高产量
B.打开阀b,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和二氧化碳的产生情况
C.甲可用于探究果酒、果醋的发酵,发酵前要对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
D.乙用于腐乳制作,应控制好温度,加盐腌制后接种毛霉菌种
解析:图甲中阀a是控制充气口充气的,酒精发酵需要无氧环境,应该关闭阀a,若转动搅拌器,溶氧量会增加,不利于酒精发酵,A项错误,C项正确;打开阀b,可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的产生情况,而产生的CO2从管口2排出,B项错误;腐乳制作过程中,温度控制在15~18 ℃,并保持一定湿度,加盐的作用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以及调味,故腐乳制作时应先接种毛霉菌种,后加盐腌制,D项错误。
3.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 C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温度属于无关变量
B.大豆发酵过程中部分蛋白质转变为多肽,形成豆豉的独特风味
C.若容器内上层大豆发酵效果优于底层,则发酵菌为厌氧型
D.煮熟大豆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菌体分泌酶作用于蛋白质
解析:根据信息“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的种类(甲、乙两种菌种),温度属于无关变量,A项正确;大豆发酵过程中部分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味道鲜美,易于人体消化、吸收,B项正确;若容器内上层大豆发酵效果优于底层,说明发酵菌为需氧型,C项错误;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D项正确。
4.下列关于发酵工程基本环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性状优良的菌种不能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需要经过人为改造
B.将菌种接入发酵罐之前,需要对菌种进行扩大培养
C.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基的成分需要经过反复实验才能确定
D.如果发酵产物是微生物细胞本身,可在发酵结束后,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获得产物
解析:性状优良的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
5.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很高的一种恶性疾病,制备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单克隆抗体对治疗胃癌具有重要意义。抗胃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B.乙所代表的细胞中包括5种融合类型的细胞
C.在筛选过程中,对丙细胞进行最终筛选的指标是细胞能迅速繁殖
D.抗胃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利用的生物技术有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
解析:甲是已免疫的B细胞,可能不止一种,因此可能会产生多种抗体,A项错误;乙所代表的细胞中包括3种融合类型的细胞,即已免疫的B细胞自身融合、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已免疫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B项错误;在筛选过程中,对丙细胞进行最终筛选的指标是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定的抗体,C项错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胚胎发育过程中内细胞团和透明带破裂都出现于囊胚期
B.排卵是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来,为阻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分别是顶体反应和透明带反应
C.胚胎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避免代孕牛对植入胚胎的排斥反应
D.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萝卜—甘蓝”和将抗虫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培育具有抗虫特性的新植株,两项现代生物技术都不需要进行检测与筛选
解析:囊胚期细胞开始分化,聚集在胚胎一端的细胞形成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A项正确。阻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分别是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B项错误。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认为,代孕母牛对植入的胚胎一般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C项错误。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萝卜—甘蓝”的过程中,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后需要进行筛选,将抗虫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培育具有抗虫特性的新植株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D项错误。
7.下列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愈伤组织是一团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薄壁细胞
B.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与再分化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
C.在紫草宁等细胞产物工厂化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固体培养基
D.植物耐盐突变体可通过添加适量NaCl的培养基培养筛选而获得
解析:愈伤组织是一团未分化的薄壁细胞,A错误;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与再分化后得到的植株是单倍体,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不能稳定遗传,B错误;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是从人工培养的愈伤组织细胞中提取某种成分,如紫草宁等,使用的是液体培养基,C错误;植物耐盐突变体可通过添加适量NaCl的培养基培养筛选而获得,D正确。
8.2017年诞生的“中中”和“华华”猕猴,是取母猕猴体细胞核注入去除细胞核的卵细胞中,通过人工方式激活后再送入另一母猕猴子宫发育成的个体,此过程使用的技术属于( B )
A.人工授精   B.克隆技术
C.单倍体育种技术 D.杂交育种技术
解析: “中中”和“华华”猕猴,是取母猕猴体细胞核注入去除细胞核的卵细胞中,通过人工方式激活后再送入另一母猕猴子宫发育成的个体,此过程使用的技术属于克隆技术,B正确。
9.卵细胞作为生殖细胞,在生物技术中可用于( D )
①克隆动物时细胞核的受体 ②进行体外受精,培育试管动物 ③形成受精卵,作为培育转基因动物的受体细胞 ④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本物种试管苗 ⑤动物细胞融合形成单克隆抗体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
解析:在细胞核移植过程中,可以将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①正确;卵细胞在体外环境中可以与获能的精子完成受精作用,②正确;在基因工程中,可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中,获得转基因生物,③正确;通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④错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是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⑤错误。综上,①②③正确。
10.下图表示利用棉花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培养进行遗传改良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①过程需在适宜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混合物处理
B.②过程能定向诱导原生质体产生优良性状的突变
C.③过程中叶肉细胞失去了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
D.④过程需用适宜配比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处理
解析:植物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的,常选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紫外线照射属于诱变育种的方法,其所依据的原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③过程是脱分化,指已经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当进行离体培养时,已停止分裂的细胞又重新恢复分裂能力,细胞改变原有的分化状态,失去原有结构和功能,成为具有未分化特性的细胞。④是再分化过程,需用适宜配比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
11.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
B.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得到的转基因食品一定是安全的
C.选用细菌为重组质粒受体细胞是因为细菌繁殖快
D.只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就能成功实现表达
解析: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连接酶,载体是基因工程的工具,但不是工具酶,A错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得到的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B错误;细菌的繁殖速度快,所以选用细菌为重组质粒受体,C正确;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不一定能成功表达,因此还需要检测和鉴定,D错误。
12.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平板划线法接种时,只需在每次划线操作之前对接种环进行灭菌即可
B.溶化牛肉膏时,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
C.纯化培养时,培养皿应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内的摇床上培养
D.观察菌落时,应将培养皿盖拿掉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计数
解析: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微生物时,每次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A错误;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加入少量的水,加热,B正确;纯化培养时,培养皿应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内静止培养,不需要在摇床上培养,C错误;为防止空气中杂菌污染培养物,观察菌落时,不能打开培养皿的盖子,且菌落肉眼可见,不需要借助于显微镜,D错误。
13.为了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泡菜厂家需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下面哪项不是开发新产品所考虑的内容( D )
A.对泡菜材料进行创新拓展
B.对水与盐的比例进行调整
C.对香辛料的种类和比例进行调整
D.对通气发酵和密封发酵的时间比例进行调整
解析:可以改善泡菜品质的措施有:制作材料的选择、水与盐的比例、香辛料的种类和比例等;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属于厌氧细菌,泡菜制作时不进行通气发酵,D符合题意。
14.利用生物工程改造生物特性,从而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下列有关措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利用基因突变原理培育成青霉素高产菌株
B.利用基因突变原理培育成生产人干扰素的酵母菌
C.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成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D.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出能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
解析:利用基因突变原理培育成青霉素高产菌株,A项正确;利用基因重组原理培育成生产人干扰素的酵母菌,B项错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成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C项正确;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出能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D项正确。
15.Bcl 2基因是细胞凋亡抑制基因,可以利用PCR技术检测其转录水平,进而了解该基因与不同胚胎时期细胞凋亡的关系。如图为克隆猪的培育及Bcl-2基因转录水平检测流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图中A细胞表示去核的卵母细胞,B细胞表示体细胞
B.在早期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提取的总mRNA是不同的
C.图中过程X表示逆转录,获得的cDNA可用于克隆猪基因组的测序
D.在PCR过程中,(Bcl-2cDNA)/cDNA的值反映Bcl-2基因的转录水平
解析:图中A细胞为核移植的受体细胞,应该为去核的卵母细胞,B为提供细胞核的体细胞,A正确;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在早期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提取的总mRNA是不同的,B正确;mRNA→cDNA的过程表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获得的cDNA中没有启动子、内含子等,不能用于克隆猪基因组的测序,C错误;在PCR过程中可检测出cDNA中Bcl-2cDNA的分子数,进而计算总mRNA中Bcl-2mRNA的分子数,从而反映出Bcl-2基因的转录水平,D正确。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6.燕窝是中国人的传统保健品,近年来被传为珍稀滋补品的“血燕”更是价格高昂。但武汉曾在某次抽查时发现,主要产自马来西亚的3万余盏“血燕”亚硝酸盐含量最高超标350多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D )
A.“血燕”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主要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排出
B.检测“血燕”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需将“血燕”制成样品处理液
C.“血燕”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积累有致癌作用
D.一次误食亚硝酸盐0.3~0.5 g就会引起中毒,但不会导致死亡
解析: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排出,A正确;检测“血燕”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需将“血燕”制成样品处理液,检测过程与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操作一样,B正确;“血燕”中的亚硝酸盐一般无致癌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适宜pH、温度和一定的微生物作用)会转化为致癌物质——亚硝胺,C错误;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是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 g时,会引起中毒,达到3 g时会引起死亡,D正确。
17.进行生物工程设计时,下表各组的实验目的与所选择实验材料或方法配置错误的是( CD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或方法
A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
B 动物细胞核移植 用去核卵(母)细胞作受体
C 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新品种 花粉粒
D 将目的基因导入单子叶植物细胞 农杆菌转化法
解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往往需要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载体和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分子,以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A正确;动物细胞核移植时,通常用去核卵母细胞作受体,因为去核卵母细胞中含有促进全能性表达的物质,B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时所选材料应该是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而不是花粉粒(属于生殖细胞),C错误;将目的基因导入单子植物细胞常用基因枪法,D错误。
18.“三亲婴儿”技术是指取出患病母亲卵细胞的核,导入女性捐赠者的去核卵细胞中,再将重构卵细胞和父亲的精子结合。下列有关“三亲婴儿”的叙述,正确的是( ABD )
A.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生下线粒体遗传疾病婴儿的概率
B.女性捐赠者提供的遗传物质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C.“三亲婴儿”与正常的“双亲婴儿”相比,核DNA增加
D.该技术对DNA的修改能够遗传,涉及伦理争议
解析:由题干可知,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主要来自捐献者,线粒体只存在于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因此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A正确;捐献者只是提供了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所以其提供的遗传物质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B正确;“三亲婴儿”与正常的“双亲婴儿”的核DNA一样多,均是来自母亲和父亲提供的细胞核,C错误;“三亲婴儿”的遗传物质来自一个父亲、两个母亲,存在伦理争议,D正确。
19.下面的简式表示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BCD )
①②③→④
A.若①是番茄茎尖细胞,则④不能获得抗病毒植株
B.若①是具有杂种优势的农作物细胞,则用③进行直接繁育会发生性状分离
C.若要提高细胞产物紫杉醇的产量,可取红豆杉细胞对获得的③进行扩大培养
D.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细胞基因型一定相同
解析:番茄茎尖细胞的病毒极少,甚至没有病毒,所以将番茄茎尖细胞进行离体培养能获得脱毒植株,但不能获得抗病毒植株,A正确;若①是具有杂种优势的农作物细胞,则用③进行直接繁育是有丝分裂,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紫杉醇是红豆杉的细胞产物,若要提高细胞产物紫杉醇的产量,可取红豆杉细胞对获得的②愈伤组织进行扩大培养,C错误;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细胞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体细胞和花粉所得细胞基因型就不同,D错误。
20.研究人员通过RNA沉默技术,特异性地降低耐褐变转基因苹果细胞内多酚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水平,使苹果被切开后即使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也不会被氧化褐变。下图是此过程原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CD )
A.细胞内多酚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包括图示中的①②过程
B.将目的基因成功导入苹果细胞中需限制酶、DNA连接酶和RNA聚合酶
C.“RNA沉默”的含义是mRNA不能翻译产生多酚氧化酶
D.目的基因的表达序列与多酚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序列互补,且要同时在同一细胞内表达
解析:图示中的①②过程分别为转录、翻译,多酚氧化酶基因表达指多酚氧化酶基因控制多酚氧化酶合成的过程,需要经过转录、翻译两个过程,A项正确;将目的基因成功导入苹果细胞中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该过程需要限制酶、DNA连接酶,B项错误;据图可知,目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可以与多酚氧化酶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互补配对,形成RNA双链,从而阻止了翻译过程,C项正确;要使目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和多酚氧化酶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互补配对,应使目的基因的表达序列与多酚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序列互补,且要同时在同一细胞内表达,D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11分)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体内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一种糖蛋白,可用于治疗肾衰性贫血等疾病。由于天然EPO来源极为有限,目前临床使用的红细胞生成素主要来自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其简要生产流程如下图。请回答:
(1)图中①技术利用的是__DNA半保留复制 原理,图中②所指的物质是__rhEPO 。
(2)培养重组CHO细胞时,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抗生素 ,以防培养过程的污染;还需定期更换培养液,目的是__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
(3)检测rhEPO的体外活性需用抗rhEPO的单克隆抗体。分泌该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可由rhEPO免疫过的小鼠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除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其他种类的融合细胞,体系中出现多种细胞类型的原因是__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 。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__B淋巴细胞不能无限增殖 。
解析:(1)由图可知:①过程是PCR扩增目的基因技术,PCR扩增技术的原理是DNA半保留复制,由图可知最终产物是rhEPO,由此可推知,②是rhEPO。(2)动物细胞培养时,为防止培养过程的污染,培养液中需要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还应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3)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除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其他种类的融合细胞,体系中出现多种细胞类型的原因是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B淋巴细胞不能无限增殖。
22.(11分)如图表示试管牛的培育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牛培育过程中,用到的生物技术有__体外受精、胚胎的早期培养和胚胎移植(答出两种即可)等。
(2)试管牛的生殖方式是__有性生殖 ,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来自__供体母牛和供体公牛。
(3)体外培养受精卵时,需要提供无菌、无毒的环境,__营养 _,适宜的温度和pH以及__一定的气体环境 _。
(4)此项技术还被应用于人类,因此产生了试管婴儿和设计试管婴儿两项技术,与试管婴儿技术相比,设计试管婴儿技术的不同点是植入前对胚胎进行__遗传学诊断 _,你对设计试管婴儿技术的观点是支持还是不支持?__支持(不支持 ) 请说明理由__提供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对试管婴儿造成损伤,这样能够使两个孩子同时存活下来,是两全其美的行为,是不违背伦理道德的(早期的生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抛弃或杀死多余胚胎,无异于“谋杀”) 。
解析:(1)图中用到了多种生物技术,如体外受精、胚胎的早期培养和胚胎移植等。(2)试管牛是体外受精,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其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来自供体母牛和供体公牛。(3)体外培养受精卵时,需要提供无菌、无毒的环境,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以及一定的气体环境。(4)与试管婴儿技术相比,设计试管婴儿技术的不同点是植入前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对设计试管婴儿技术的观点是支持还是不支持都可以。反对:把试管婴儿当作人体零配件工厂,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抛弃或杀死配型不合适的胚胎,无异于“谋杀”。支持:提供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对试管婴儿造成损伤,这样能够使两个孩子同时存活下来,是两全其美的行为,是不违背伦理道德的。
23.(11分)中国科学家通过构建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MECP2的转基因猴模型及对MECP2转基因猴进行分子遗传学与行为学分析,发现MECP2转基因猴表现出类似人类自闭症的刻板行为与社交障碍等行为。在该研究中,科学家先通过精巢异种移植,将幼年食蟹猴的精巢移植到裸鼠的背部,实现了食蟹猴精巢提早成熟,从中获得精子,让其完成受精作用,并进一步培养,操作过程如下图,从而获得了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MECP2的转基因猴(Z症食蟹猴)。该工作加速了食蟹猴的精子生成速度,缩短了食蟹猴的繁殖周期,对推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将精子注入__次级卵母 __细胞,该细胞处于__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期。
(2)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注入受精卵后,Cas9蛋白能在特定部位切割MECP2基因(下图虚线所示),使该基因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__磷酸二酯键 __断开,经其切割后产生具有__平 __ 末端的DNA片段。
(3)乙过程对受精卵的培养是在__发育培养液__中进行的,丙表示的过程是__胚胎移植 __。
(4)上述获得的Z症食蟹猴,可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进一步得到克隆Z症食蟹猴。该技术的原理是__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_。
所得到的克隆Z症食蟹猴的性状表现为__绝大多数性状与Z症食蟹猴相同,少数性状与受体的性状相同__。
解析:(1)受精时所用的卵母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Ⅱ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2)结合题中信息分析,Cas9蛋白能在特定部位切割MECP2基因,推测Cas9蛋白为限制酶,其作用是使基因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经其切割后产生的DNA片段具有平末端。(3)乙过程为早期胚胎培养,受精卵在发育培养液中培养为早期胚胎。丙表示的过程是胚胎移植。(4)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原理是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克隆Z症食蟹猴的性状中,绝大多数性状与提供细胞核的Z症食蟹猴相同,少数性状与受体的性状相同。
24.(11分)苏云金杆菌能产生具有杀虫能力的抗虫蛋白。下图是转抗虫蛋白基因植物的重组DNA形成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中①的DNA用HindⅢ、BamHⅠ完全酶切后,反应管中有__4__种DNA片段。
(2)假设图中质粒上BamHⅠ识别位点的碱基序列变为了另一种限制酶BclⅠ识别位点的碱基序列,现用BclⅠ和HindⅢ切割质粒,那么该图中①的DNA右侧还能选择BamHⅠ进行切割吗?__能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切割后的黏性末端相同 。若上述假设成立,并成功形成重组质粒,则重组质粒__D__。
A.既能被BamHⅠ也能被HindⅢ切开
B.能被BamHⅠ但不能被HindⅢ切开
C.既不能被BamHⅠ也不能被HindⅢ切开
D.能被HindⅢ但不能被BamHⅠ切开
(3)实际操作中最常用__农杆菌转化 法将重组质粒导入植物受体细胞。种植转基因植物,它所携带的目的基因可能传递给非转基因植物,造成基因污染。把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的__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 DNA中,就可以有效避免基因污染,原因是__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中的基因不会通过花粉传给下一代 _。
解析:(1) 图中①的DNA含有两个BamHⅠ的酶切位点,含有一个HindⅢ的酶切位点,所以用HindⅢ、BamHⅠ完全酶切①中的DNA后,反应液中有4种DNA片段。(2)BamHⅠ切割后露出的黏性末端是,BclⅠ切割后露出的黏性末端是,即BamHⅠ和BclⅠ切割DNA后露出的黏性末端相同,因此假设图1中质粒原来BamHⅠ识别位点的碱基序列变为了另一种限制酶BclⅠ的碱基序列,现用BclⅠ和HindⅢ切割质粒,则该图1中①的DNA右侧仍能选择BamHⅠ进行切割,并能获得所需重组质粒。质粒和目的基因都被HindⅢ切割,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则形成的重组质粒仍能被HindⅢ切割;质粒原来BamHⅠ识别位点的碱基序列变为了另一种限制酶BclⅠ的碱基序列,则形成的黏性末端是,而目的基因被BamHⅠ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是,因此用BamHⅠ和BclⅠ酶切后获得的黏性末端再用DNA连接酶连接所形成的重组DNA片段是,则该片段不能被BamHⅠ识别,也不能切割。综上分析,根据酶切位点和识别的碱基序列可知,重组质粒只能被HindⅢ但不能被BamHⅠ切开, A、B、C三选项均错误,D正确。(3) 将重组质粒导入植物受体细胞,在实际操作中最常用农杆菌转化法。由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中的基因不会通过花粉传给下一代,所以把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DNA中,就可以有效避免因种植转基因植物而导致的基因污染。
25.(11分)我国科学家以唾液腺作为生物反应器,从转基因小鼠的唾液中制备出人的神经生长因子蛋白(hNGF)。请回答:
(1)制备方法有两种:
方法1:hNGF基因与__在唾液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启动子(唾液淀粉酶基因的启动子或唾液分泌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终止子等调控组件构建成基因表达载体,使hNGF基因在唾液腺中表达,获得唾液A。
方法2:将hNGF基因插入__唾液分泌蛋白(唾液淀粉酶) 基因中,使hNGF基因在唾液腺中表达,获得唾液B。
(2)hNGF具有促进TF1(人红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作用,以此为原理,请设计实验比较通过上述两种方法获得的唾液中的hNGF活性,写出实验思路。__将等量的TF1细胞分别置于含有等量的唾液A、唾液B、普通小鼠的唾液的三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比较各组TF1细胞数量变化情况_
解析:(1)依题意可知,hNGF基因为目的基因,若使hNGF基因在唾液腺中表达,可将hNGF基因与在唾液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启动子(唾液淀粉酶基因的启动子或唾液分泌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终止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或者将hNGF基因插入唾液分泌蛋白(唾液淀粉酶)基因中,以构建相应的基因表达载体,再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将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小鼠的受精卵中,然后将受精卵送入母体内,使其生长发育为转基因小鼠。在该转基因小鼠分泌的唾液中含有人的神经生长因子蛋白(hNGF)。(2)设计实验比较通过上述两种方法获得的唾液中的hNGF活性,其实验原理是hNGF具有促进TF1(人红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作用,自变量为唾液的种类,因变量为各组TF1细胞数量,而其他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据此,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可确定该实验的思路为将等量的TF1细胞分别置于含有等量的唾液A、唾液B、普通小鼠的唾液的三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比较各组TF1细胞数量变化情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