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单元学习目标总览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以及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和较大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展学生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范围,同时为认识多位数以及学习更大数的四则计算提供了更多生动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今后认识较大面积单位积累了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的实际长度,同时建立1千米的概念。
2.使学生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会运用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吨的概念。
4.使学生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运用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认识到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测量的良好习惯。
课时分配
1 千米的认识1课时
2 吨的认识1课时
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千米的概念。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例如公路的路标等。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帮助学生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2.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以及质量单位吨的认识。
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体验活动,如绕操场跑4圈,每圈250米,这样就是1千米,另外像每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就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吨。通过算一算、跑一跑等活动,建立1千米和1吨的概念。
1 千米的认识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教材第2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之上,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同时了解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也就是1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千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即1千米(公里)=1000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测量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练地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我们曾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2.请同学们具体表示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
3.把下面的填空题补充完整。
1米=( )分米 1米=( )厘米
90分米=( )米
80分米=( )厘米
今天我们来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二、学习新课
1.千米的认识。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后,说一说图中的数据所表示的意思。
铁路边里程碑上的“180千米”,指的是从某地到这个里程碑的路程是180千米。
高速路口提示牌“16 km、35 km、52 km”分别表示此地到杭宁高速路口还有16 km;到杭徽高速路口还有35 km;到杭新景高速路口还有52 km。
高速限速提示牌“120、100、90、60”分别表示小轿车在此路段上每小时行驶的路程不能超过120 km;客车在此路段上每小时行驶的路程不能超过100 km;货车在此路段上每小时行驶的路程不能超过90 km;机动车在此路段上每小时行驶的路程不能低于60 km。
像这样计算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又叫公里。
2.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运动吗?你们参加过100米的短跑比赛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幅图(课件出示图片)。
如果你在这个长100米的跑道上来回走上5次,就是10个100米,也就是1千米,可以用km来表示。
板书:1千米=1000米
请学生独立记忆千米和米的进率。
3.实际操作、测量,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老师拿着卷尺带学生到操场上,以人或者树的位置为起点,先测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目测100米的实际长度。然后让学生用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一分十几秒,还要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同学们如果用一般的步行速度,走12分钟左右的距离大约就是1千米。现在就请同学们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长。
老师还可以让全体学生参与测量操场一周的长度,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好米尺或盒尺,要求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测量。选好一个记录员,然后学生们开始进行实际操作。
(1)实际操作,合作测量。
(2)整理数据,计算长度。
(3)推算出1千米的距离。
(4)亲自走一走,感受1千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3题。
第1题:略 提示: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4千米,动车每小时行250千米,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
第2题:米 千米 千米
第3题:4000 3 9000 6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千米的认识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测量较远路程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学反思
1.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长度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方见过“千米”,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在哪里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概念。
2.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1千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计算。
5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9千米-7千米=( )米
400米+600米=( )千米
分析:根据1千米=1000米进行计算即可。
答案:5 4000 2000 1
解法归纳:此题考查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及单位换算,注意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就乘单位间的进率;反之,就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相关知识阅读
巧学易记
路程长短选单位,结合实际要选对。
较长路程用千米,较短路程常用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