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4.1 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4.1 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7 19:3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混合运算
单元学习目标总览
单元内容简析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把计算从加减或乘除的同级运算扩展到加(减)乘(除)不同级运算,要求学生体会并掌握运算顺序,学会使用递等式表示运算过程与步骤,初步运用混合运算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最后设置了活动课:算“24点”,通过活动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算“24点”的基本方法,并在游戏中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单纯以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等相关规定的合理性,从而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学会表达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的计算过程,掌握书写格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起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4.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课时分配
1 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课时
2 含有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课时
3 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1课时
活动课 算“24点” 1课时
教学建议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素材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3.把混合运算的学习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有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另一方面使学生运用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1 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材第34页例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乘加、乘减两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这些糖葫芦一共用了多少个山楂?你能用分步计算的方法计算吗?
二、学习新课
1.含有乘法与加法的混合运算。
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1))
(1)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说一说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明确:这家文具店有讲义夹,单价是7元;订书器,单价是12元;书包,单价是20元;水彩笔,一盒是15元;笔记本,单价是5元;钢笔,一盒是40元。
(2)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求一共用去多少元。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应该知道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强调解题思路:求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就是要把3本笔记本的钱和1个书包的钱加起来,因此要先求出3本笔记本多少钱。
①买3本笔记本要用多少元,怎么列式?3×5=15(元)
②一共用去多少元,列出算式。
学生进行计算,并交流结果。
15+20=35(元)
③如果把这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综合算式,你会算吗?
学生进行计算,老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3)归纳: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可以把分步的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来解答。
2.含有乘法与减法的混合运算。
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2))
(1)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说一说解题思路。
明确:水彩笔每盒15元,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求应找回多少元,就是从50元里减去2盒水彩笔的钱。
(2)找出解题方法。
学生进行计算,老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方法一)分步列式计算。
①先求2盒水彩笔的价钱。
15×2=30(元)
②再求应找回的钱数。
50-30=20(元)
(方法二)列综合算式计算。
50-15×2。
(3)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3.总结运算顺序。
(1)出示:5×3+20 50-15×2
(2)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总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4题。
第1题:先乘后减 96 9 87
先乘后加 38 60 98
先乘后减 80 69 11
第2题:第一题运算顺序出错,第二题书写格式出错,第三题书写格式出错。改正如下:
 50+50×7  40-7×4  15×3-25
=50+350 =40-28 =45-25
=400 =12 =20
第3题:92 40 30
第4题:(列排)92 15 0 64 71 77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 5×3+20=15+20=35(元)答: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35元。 (2) 50-15×2=50-30=20(元)答: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20元。
1.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叫做混合运算。
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可以把分步的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来解答。
3.如果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购物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提供了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为枯燥的学习增添了趣味色彩。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在鼓励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算式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象具体地说明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70减去5与8的积,再加上32,得多少?
分析:正确列出算式,然后根据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
解答:70-5×8+32
=70-40+32
=30+32
=62
答:得62。
相关知识阅读
巧学易记
乘和加、减在一起,掌握顺序是关键。
先算乘法再加、减,运算顺序记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