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5.1 认识年、月、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5.1 认识年、月、日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7 19:3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年、月、日
单元学习目标总览
单元内容简析
小学数学教学的计量单位中,时间单位比较抽象,难以体验一个单位具体有多少,而且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教材把时间单位的教学分成两段安排。本单元是教学时间单位的第二段,在二年级教学的时、分、秒的基础上,再来教学年、月、日的知识,以及24时记时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3.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课时分配
1 认识年、月、日 1课时
2 认识平年和闰年 1课时
3 认识24时记时法 1课时
4 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1课时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为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年、月、日和24时记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上注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组织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记时法。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记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应使用钟表模型等教具或学具,加强学生对钟面的观察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时针一日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理解24时记时法。在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路线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得出经过的时间。
1 认识年、月、日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认识年、月、日。(教材第44~45页例1、“试一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2.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珍惜时间的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难点: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PPT、2014年的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口答下列各题。
2时=( )分  1分=( )秒
1星期=( )天 3分=( )秒
60分=( )时 120秒=( )分
5星期=( )天 5时=( )分
2.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年、月、日。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例1主题图。
(1)认识年历。
观察例1图,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明确:①这种年历是公历,也称阳历,它以地球公转周期为依据,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我国还使用农历,也称阴历,它以月相变化为依据,是唯一既照顾到阳历,又照顾到阴历的历法。
②在“年、月、日”三个时间单位中,年最大,其次是月,最后是日。
(2)年、月、日的含义。
一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一年有12个月
一月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每月约有30天
一日 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
(3)观察2014年的年历并进行统计。
学生分组探究课前准备的2014年年历,把年历中每个月的天数填入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4)小组交流。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统计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
指名展示统计结果,教师相应板书。
讨论:观察黑板上2014年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数 31 28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在12个月份中,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2月是特殊的月份,只有28天。
归纳: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5)认识大月、小月。
介绍: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
引导:把上面表格中的大月涂上红色,小月涂上绿色。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口答,教师适时归纳。
①大月有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小月有4月、6月、9月、11月。
②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③2月有28天,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6)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
提问:你有办法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归纳。
(方法一)找规律记忆。
7月和8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7月以前的单数月是大月,8月以后的双数月是大月。
(方法二)拳头记忆法。
伸出你的左手,紧握成拳,就会发现拳头上会有些凹凸的地方,我们就用拳头上突起的地方来记大月,凹下的地方记小月。
从食指的突起之处数起,依次数到小指突起之处(即从1月数到7月),再从小指凸起处往回接着数,依次从8月数到12月。(见图片)
试试用右手指着左拳的凹凸之处,边指边数:一月大,二月少,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方法三)歌诀记忆法。
背诵歌诀,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记忆。
歌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定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
闰年二月把一加。
这里“腊”指阳历十二月,“冬”指阳历十一月。
顺口溜: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2.计算全年的天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试一试”。
提问: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
(方法一)将每个月的天数加起来:
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方法二)将大月的总天数、小月的总天数和2月的天数加起来:
31×7+30×4+28=365(天)
小结:2014年全年有365天。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46页“想想做做”第1、3题。
第1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10月1日。中国共产党生日是月1日。中国教师节是9月10日。中国植树节是3月12日。交流略。
第3题:1949 10 1 2049 10 1
四、课堂小结
谈谈在认识年、月、日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认识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月都有31天,是大月;4、6、9、11月都有30天,是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个特殊的月份。
试一试:(方法一)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方法二) 31×7+30×4+28
=217+120+28
=337+28
=365(天)
答:2014年全年有365天。
教学反思
1.注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几乎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而且,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理解,但是这些都为他们学习年、月、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首先安排学生观察年历,激发学生从年历中发现各月的天数,从而探索出大月、小月。
2.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体会思考的快乐。本节课,教师首先让学生收集丰富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去发现知识;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产生思维的碰撞,去深化理解知识。接着,让学生创作记忆大、小月的简单方法,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像诗人一样创作出了歌诀,像数学家一样发现了用拳头记忆的方法,他们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2020年07月24日至2020年08月09日,第32届夏季奥运会在东京举行,这届奥运会历时多少天?
分析:因为七月份有31天,所以七月份奥运会的天数有:31-24+1=8(天),再加上八月份的9天即可。
解答:31-24+1+9=17(天)
答:这届奥运会共历时17天。
相关知识阅读
农历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但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6己亥猪年(公历2019.02.05~2020.01.24),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加2697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对农历多有记载,大量历史典籍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农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我国各地区的传统节日均以农历计算,至今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民族大多仍遵循农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