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燃烧和灭火同步分层作业(培优篇)—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1燃烧和灭火同步分层作业(培优篇)—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2-25 13:5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新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7.1燃烧和灭火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利用图1装置探究氧气的质量分数对燃烧的影响。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图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
B.在t1至t3时间段气体含量的变化是因为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
C.该实验证明了不同物质的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需求不同
D.该实验证明了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仍能支持白磷的燃烧
2.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
A.柴禾是可燃物
B.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柴禾和空气能充分接触
D.散热的速度快
3.森林灭火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大火蔓延路线的前方清理出一片隔离带,大火会逐渐熄灭,该灭火方法的原理是(  )
A.隔离空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D.隔离氧气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B.在加油站、加气站使用手机可能引发燃烧、爆炸
C.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要立即开灯检查
D.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1)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是缓慢氧化
(2)燃烧不一定发光、发热
(3)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4)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5)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
(6)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
A.(1)(2)(3) B.(3)(4)(5) C.(1)(4)(6) D.(2)(4)(6)
6.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要求的是(  )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通风
B.为了节约运输成本,把酒精、汽油和烟花等物品同时装在一辆车上运送
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内吸烟
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7.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断病菌通过飞沫传播。健康人群使用过的一次性口罩应投放到专用废弃口罩垃圾桶内或贴有下列哪个图标的垃圾桶内(  )
A. B.
C. D.
8.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有关灭火器使用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
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有利于拔出
C.用力压手柄时,手靠近瓶口,容易压下
D.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快速灭火
二.填空题(共2小题)
9.如图是有关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a、b、c三处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   (填序号);将a处与b处发生的现象对比,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图中热水的作用是    。
10.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熟练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1)图甲中能够发生燃烧的是    (选填“a”“b”或“c”)处,气球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是    。
(2)图乙中“消防员用水灭火”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图丙中“用手摁灭烟头”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1.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微型装置进行试验探究。
(1)写出双球管中一个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一个条件为    。
(3)挤压左滴管可观察到燃烧的白磷熄灭,其灭火的原理为    。
12.预防火灾,人人有责。如图是某型号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结构示意图。
(1)灭火器内部压强需控制在1.0~1.4MPa之间(1MPa等于106Pa),如果过低必须到相应维修部门充气。请解释必须充气的原因    。
(2)打开高压气体容器后,气体充满整个筒体,粉末状的灭火剂就会喷射出来,此时喷管受到一股反冲力。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当干粉灭火剂喷射到燃烧区,即能灭火。(已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请结合科学知识,简述该干粉灭火器灭火的原理。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新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7.1燃烧和灭火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利用图1装置探究氧气的质量分数对燃烧的影响。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图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
B.在t1至t3时间段气体含量的变化是因为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
C.该实验证明了不同物质的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需求不同
D.该实验证明了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仍能支持白磷的燃烧
【解答】解:A、在t1至t2时间段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都不发生变化,说明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B、在t1至t3时间段气体含量的变化是因为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即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实验中,蜡烛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比白磷燃烧需要的氧气浓度高,证明了不同物质的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需求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实验不能证明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支持白磷的燃烧,能够证明蜡烛燃烧没有把瓶内氧气耗尽,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2.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
A.柴禾是可燃物
B.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柴禾和空气能充分接触
D.散热的速度快
【解答】解:烧柴禾时,把柴禾架空一些,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从而燃烧更旺;
故选:C。
3.森林灭火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大火蔓延路线的前方清理出一片隔离带,大火会逐渐熄灭,该灭火方法的原理是(  )
A.隔离空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D.隔离氧气
【解答】解:森林灭火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大火蔓延路线的前方清理出一片隔离带,该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故选:B。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B.在加油站、加气站使用手机可能引发燃烧、爆炸
C.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要立即开灯检查
D.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
【解答】解:A、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不合题意;
B、在加油站附近的空气中弥漫着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接打手机产生的电火花可能会引燃甚至引起爆炸,故不合题意;
C、燃气属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夜间发现家中煤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应该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故符合题意;
D、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是由于燃气燃烧不充分造成的,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以利于燃气充分燃烧,故不合题意。
故选:C。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1)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是缓慢氧化
(2)燃烧不一定发光、发热
(3)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4)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5)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
(6)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
A.(1)(2)(3) B.(3)(4)(5) C.(1)(4)(6) D.(2)(4)(6)
【解答】解:(1)缓慢氧化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不易被觉察到的氧化反应,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故正确;
(2)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错误;
(3)常见的放热反应有酸碱中和反应、部分化合反应、燃烧反应、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等,故错误;
(4)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故正确;
(5)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一样,故错误;
(6)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故正确。
故选:C。
6.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物的安全要求的是(  )
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通风
B.为了节约运输成本,把酒精、汽油和烟花等物品同时装在一辆车上运送
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内吸烟
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解答】解:存放易燃物的仓库封闭,空间有限,遇火易发生爆炸;
酒精、汽油和烟花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一辆货车上运送不安全;
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混有粉尘,遇明火易发生爆炸,所以工人在车间吸烟不安全;
故选:D。
7.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断病菌通过飞沫传播。健康人群使用过的一次性口罩应投放到专用废弃口罩垃圾桶内或贴有下列哪个图标的垃圾桶内(  )
A. B.
C. D.
【解答】解:废弃口罩属于有害垃圾。
故选:A。
8.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下列有关灭火器使用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
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有利于拔出
C.用力压手柄时,手靠近瓶口,容易压下
D.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快速灭火
【解答】解:A.提灭火器时,手靠近瓶口,容易提起,故A正确;
B.拔保险销时,放开手柄,减少摩擦力,有利于拔出,故B正确;
C.用力压手柄时,不要把手靠近瓶口,特别是二氧化碳灭火器,以防把手冻伤,故C错误;
D.根据灭火原理,对准火源根部扫射,灭火物质覆盖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快速灭火的,故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共2小题)
9.如图是有关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a、b、c三处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 a (填序号);将a处与b处发生的现象对比,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图中热水的作用是  隔绝氧气和提供热量 。
【解答】解:a、b、c三处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a;
将a处与b处发生的现象(a处白磷燃烧,b处红磷不能燃烧)对比,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图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和提供热量。
故答案为:a;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隔绝氧气和提供热量。
10.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熟练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1)图甲中能够发生燃烧的是  a (选填“a”“b”或“c”)处,气球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是  先变大后变得更小 。
(2)图乙中“消防员用水灭火”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之下 ,图丙中“用手摁灭烟头”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隔绝氧气 。
【解答】解(1)可燃物燃烧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80℃,分析实验图示可知能够发生燃烧的是a处白磷,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白磷就会熄灭,气球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变得更小;
(2)图乙用水灭火,是利用水蒸发吸热,使环境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图丙摁灭烟头,是使可燃物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答案为:(1)a;先变大后变得更小;
(2)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之下;隔绝氧气。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1.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微型装置进行试验探究。
(1)写出双球管中一个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HCl+CaCO3=CaCl2+H2O+CO2↑或2H2O22H2O+O2↑ 。
(2)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一个条件为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3)挤压左滴管可观察到燃烧的白磷熄灭,其灭火的原理为  隔绝了氧气 。
【解答】解:(1)双球管中涉及两个反应,分别为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以及水,另一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Cl+CaCO3=CaCl2+H2O+CO2↑、2H2O22H2O+O2↑,
(2)燃烧管中的白磷和红磷均具有可燃性,也均与氧气接触,但微热燃烧管,观察到燃烧管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左滴管中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隔绝了氧气,从而使燃烧的白磷熄灭;
故答案为:(1)2HCl+CaCO3=CaCl2+H2O+CO2↑或2H2O22H2O+O2↑;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隔绝了氧气。
12.预防火灾,人人有责。如图是某型号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结构示意图。
(1)灭火器内部压强需控制在1.0~1.4MPa之间(1MPa等于106Pa),如果过低必须到相应维修部门充气。请解释必须充气的原因  压强过低,不能有效的将干粉喷射出来,起到灭火的效果 。
(2)打开高压气体容器后,气体充满整个筒体,粉末状的灭火剂就会喷射出来,此时喷管受到一股反冲力。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当干粉灭火剂喷射到燃烧区,即能灭火。(已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
请结合科学知识,简述该干粉灭火器灭火的原理。
【解答】解:(1)如果过低必须到相应维修部门充气,必须充气的原因是:压强过低,不能有效的将干粉喷射出来,起到灭火的效果;
(2)干粉灭火器灭火的原理是: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水汽化吸热降低可燃物的温度,由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会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而隔绝氧气,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
故答案为:(1)压强过低,不能有效的将干粉喷射出来,起到灭火的效果;
(2)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水汽化吸热降低可燃物的温度,由因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会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而隔绝氧气,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