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环境与发展课件+学案(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单元环境与发展课件+学案(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28 20:32:45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单元活动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
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社会调查
实践能力
调查内容
调查方案和路线
地理信息技术
问卷法
单独访谈法
实地调查
调查内容
结果与建议
地点
方案
实地
整理
交流
路线考察
典型地段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3单元活动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1.了解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和要求。(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地理实践力)3.能够对具体的人文地理事物展开社会调查,并能撰写调查报告。(地理实践力) 1.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分别是什么?2.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有哪些基本方法?3.人文地理社会调查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其包含哪些步骤?4.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报告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一、目的和要求
1.目的
(1)了解家乡的基本地理环境。
(2)了解并初步掌握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3)在地理社会调查中丰富阅历,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地理科学素养,增强观察、调查、写作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
2.要求
(1)在城乡实地调查中,学会选择调查内容,设计调查方案和路线,运用基本调查方法开展调查活动。
(2)尝试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手段,获取地理知识,解释地理问题。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能培养地理实践力。 (  )
2.进行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研究某种社会活动。 (  )
3.社会调查属于基础性体力活动,不需要地理信息技术。 (  )
4.社会调查活动不涉及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 (  )
提示:1.√ 培养地理实践能力是进行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之一。
2.× 进行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主要有了解家乡基本地理环境,初步掌握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地理实践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等能力。
3.× 人文社会地理调查需要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手段,获取地理知识,解释地理问题。
4.× 综合性调查要在掌握被调查地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人口、交通、土地利用以及产业发展等人文地理内容,并根据调查目的而有所侧重。
二、方法和步骤
1.基本方法: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单独访谈法、会议座谈法。
2.调查阶段:室内准备、实地调查、成果总结。
3.调查步骤
4.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引言、调查内容、问题分析、结果与建议、结语、参考文献。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文地理社会调查主要有文献法和问卷法。 (  )
2.对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人文现象可采用问卷法。 (  )
3.抽样调查一般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 (  )
4.典型地段调查有助于了解地理事象分布及变化。 (  )
提示:1.×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主要有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单独访谈法、会议座谈法。
2.× 对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人文现象可采用单独访谈法、会议座谈法。
3.× 抽样调查一般采用问卷或访谈等方法。
4.× 典型地段调查有助于较深入地认识被调查的区域,可结合多种调查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并完成综合性或专题性调查报告。
三、动手做:调查城乡土地利用现状
调查步骤
(1)查找地图。
(2)规划考察路线并根据调查工作量,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3)实施调查:沿途观察、观测、记录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填写《人文地理野外调查记录》。
①路线考察有助于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及其变化。
②典型地段调查有助于较深入地认识被调查区域。
(4)在调查中发现问题。
(5)结合多种调查方法对调查区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并完成综合性或专题性调查报告。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下图是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学校所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调查后所绘制的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
问题1 (地理实践力)对于该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进行调查可采用哪些方法?
提示: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单独访谈法、会议座谈法。
问题2 (综合思维)在考察中,该小组同学运用了路线考察的方式,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
提示:有助于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及其变化。
问题3 (人地协调观)如果该地要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为合理的是哪个地区?为什么?
提示:④地最合理。因为居住用地应处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②③都不合理;①是林地,在这里布局新的居住用地会破坏林地,也不合理;④是未利用的盐碱地,盐碱地不适合种植作物,用来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为合理。
1.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 说明 特点
文献法 通过上网查询等多种手段获取文献资料,对被调查区域的历史和现状形成初步印象 文献资料内容广泛
问卷法 将调查中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编制成调查表,分发给被调查人员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根据调查任务,用自己的感官或相机等辅助工具观察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 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访谈法 对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人文现象可采用访谈法。访谈形式一般分为单独采访和会议座谈,并根据内容确定采访对象 主观性强,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 
抽样法 对涉及范围广,包含数量大的地理事象,可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来获取信息。抽样调查一般采用问卷或访谈等方式 采样点的选择须注意随机性和分布的均匀性
2.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步骤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方法有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据此回答(1)~(2)题。
(1)访谈对象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个人的访谈可以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②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的访谈可获得有关图文资料 ③通过对群体的访谈可以获得有关图文资料 ④对企事业单位的访谈可以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依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对社会调查前准备工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明确调查目的和内容
B.将调查资料进行罗列与堆积
C.收集、分析调查地区的资料
D.准备好联系公文
(1)A (2)B [第(1)题,访谈的对象一般包括个人、群体、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调查对象不同,所获得的信息也有所区别。对个人、群体的调查访问,可以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访谈,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图文资料。第(2)题,将调查资料进行罗列与堆积不利于调查的进行。]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有助于了解家乡的基本地理环境,了解并初步掌握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丰富阅历,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增强观察、调查、写作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2.在城乡实地调查中,首先要学会选择调查内容;其次设计调查方案和路线,运用基本调查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最后,尝试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手段,获取地理知识,解释地理问题。3.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问卷法、单独访谈法、会议座谈法。4.人文地理社会调查一般分为室内准备、实地调查、成果总结三个阶段,并可细化为以下步骤:5.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引言、调查内容、问题分析、结果与建议、结语、参考文献。
题组1 社会调查的目的和要求
1.下列关于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既调查人文地理特征,也调查与主题有关的自然地理特征 ②只调查人文地理特征 ③进行社会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④进行社会调查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对有些主题需要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分析;对中学生而言,进行人文地理社会调查可以丰富阅历,培养实践能力,增强观察、调查、写作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进而提高综合能力。]
2.下列属于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目的的是(  )
A.学会绘制地理草图
B.学会绘制专题地图
C.掌握人文地理考察的基本原则
D.丰富阅历,培养实践能力
D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的目的是在地理社会调查中丰富阅历,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增强观察、调查、写作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
题组2 调查方法和步骤
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方法多种多样,必须选取合适的调查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调查成果。据此回答3~4题。
3.用自己的感官或相机等辅助工具观察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是(  )
A.问卷法 B.文献法
C.访谈法 D.观察法
4.下列不属于问卷调查注意事项的是(  )
A.样点选择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B.表格设计要简洁
C.被调查人应为成年人
D.调查方式以填表或询问为主
3.D 4.C [第3题,根据调查任务,用自己的感官或相机等辅助工具观察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是观察法。第4题,问卷调查没有年龄限制。]
题组3 动手做:调查城乡土地利用现状
下图为某地理户外考察小组绘制的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据此回答5~6题。
5.如果在调查中发现土地利用现状布局合理,则当地盛行风向可能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南风 D.西南风
6.如果调查发现P地存在水污染,则P地最有可能布局的是(  )
A.钢铁厂 B.服装厂
C.印染厂 D.自来水厂
5.B 6.C [第5题,工业区位于居民区河流的下游和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布局才是合理的,根据图中指向标及居民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可判断当地盛行风为东北风。第6题,P地位于居民区河流上游,不适合布局有水污染的工厂,在四个工厂中印染厂有水污染,因此P地最可能布局的是印染厂。]
PAGE
6(共60张PPT)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基础性
铁路
水路
管道
延伸方向
发展变化
选择性
城市内部
发展条件
社会经济
健康发展
城市交通运输
公共
道路
出行高峰
繁华都市
京杭大运河
衰落
海运
津浦铁路
焕发活力
轨道交通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交通布局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3
图例
崇礼
府、县
万全县张家口
聚落
驿站
关隘
宣化府只鸡鸣驿榆林堡
道路
北京
1905年交通示意图
现代交通示意图
图例
A224山峰及高程/米
河流与水库
张北
古驿站遗址
eeo各级政府驻地
铁路
崇礼
高速公路
万全镇、张家囗
国道、省道
a nrrnnnunnnnuuuun
宣化
2241
鸡吗驿
延庆
怀来
己ru
40高程(m)
3000
2000
北京。
500
1991
1000
500
200

6
交通运输方式演变
聚落分布
聚落形态变化
水运
沿江河湖泊分布
条带状
古代
陆运
交点发展为城市
团块状
沿交通轴发展
近代口铁路、公路□沿铁路、公路分布聚落多呈星状
形态
现代综合运输
沿主要交通多方向分散扩展
干线分布形态更多、更灵活
限一修
铁路
①②③④
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
西安北站

汉中站
和谐号
成都东站
=二2
城区

∵二
路汇*皮○区
规划发展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结合实例,认识和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正确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 1.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哪几种?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2.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3.城市交通布局有哪些种类?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4.如何缓解城市交通问题?5.扬州兴盛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一、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
1.交通运输的作用:是联系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并为区域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2.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等。
3.新特点
(1)运输工具: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
(2)货物运输方式综合化。
4.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运输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延伸方向。
(2)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加强了区际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而区域发展也促进了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
(3)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择性,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名师点拨]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各有优缺点,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往往要考虑时间、物品性质、重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
 将运输方式与对应的聚落形态连线。
提示:
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
1.交通布局的分类:联系不同城市之间的外部交通布局以及城市内部交通布局。
2.科学合理的外部交通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改善区域发展条件。
(2)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
(3)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活力。
(4)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
3.城市内部交通布局
(1)作用: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2)城市路网:是在一定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条件下为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需求而建设的。
(3)缓解城市问题的措施
①发展公共交通。
②合理规划停车场。
③明确道路分工。
④加大道路建设。
⑤错开出行高峰。
⑥减少出行距离。
[图表点拨] 1.教材第91页图4 1 8,该图展示出城市立体交通的构成,包括城市空间中地面、地下和高架交通。由城市立体交通构成的运输网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材第91页图4 1 9,该示意图为教材文字内容的补充,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一些措施。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城市外部交通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  )
2.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要优先加大道路建设。 (  )
3.大力发展私家车能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  )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扩大路网规模是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唯一途径。
(  )
提示:1.× 城市内部交通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便缓解交通拥堵,节约能源,降低污染,改善城市环境。
3.× 大力发展私家车会加剧交通拥堵,降低城市交通运输效率。
4.×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除了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外,还有发展公共交通、错开出行高峰,以及建立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平台等。
三、案例:交通变化与扬州城市发展
1.古代扬州:繁华都市
(1)春秋时期,吴国为北上伐齐运输粮草而开凿“邗沟”,将长江与淮河贯通。这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河段。
(2)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作为漕运通道,沿岸城市商业繁荣,扬州以其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成为南北水运中心。
(3)明清时期,扬州凭借水陆交通区位优势,形成全国最大的海盐集散地及商业繁荣的世界级大都市。
2.近代扬州:逐渐衰落
(1)19世纪初,海运兴起,扬州交通地位大不如前。
(2)20世纪初,海运完全取代运河漕运以及津浦铁路建成通车,扬州地位一落千丈。
3.今日扬州:重新焕发活力
(1)大运河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推动了扬州地区的繁荣和发展,进入21世纪,建成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2)“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相互连通,扬州与苏南地区的联系更加便捷。
[图表点拨] 1.教材第92页图4 1 11,该图展示出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目前通航河段主要在山东济宁以南。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是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之处。
2.教材第93页图4 1 12,该图展示出19世纪至20世纪初,我国东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海运和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兴起,内河水运缺乏竞争力,导致扬州、济宁等京杭大运河沿岸城镇衰落。
3.教材第94页图4 1 13,该图展示出扬州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连淮扬镇高速铁路,镇江长江大桥,以及北沿江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加强扬州的对外联系,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圈。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运输布局助推扬州城市的再腾飞与再发展。
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北京与张家口近百年来交通运输的变化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近百年来北京至张家口之间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注意从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线、网等角度分析。比较1905年交通示意图和现代交通示意图可知,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很大,出现了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交通线增多,交通运输网越来越密集。
问题2 (综合思维)该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区域兴衰有何影响。
提示:由现代交通示意图可知,古驿站已成遗址,说明古驿站衰落。由古今两副图的对比可知,部分城市(张家口、崇礼)等级提升。
1.扩大地区影响力
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择性,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
2.影响聚落分布与形态
不同历史时期,运输方式不同,对聚落的分布也有不同的影响,如图所示:
[名师点拨]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方式项目 水路 铁路 公路 航空 管道
运量 大→小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易管理
运速 最慢 较快 较慢 最快
运价 低→高
灵活性 差 居中 最好 较好 最差
连续性 最差 好 居中 差 最好
成本 投资少 投资大、占地广 居中 投资大 投资大
1.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影响下形成的。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有关上述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 B.②是高速公路时期
C.③是汽车时期 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1)A (2)B [①图城市布局紧凑,是步行-马车时期的城市形态;②图形成城市群,是高速公路时期的城市形态;③图是火车-电车时期,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扩展而形成的星状城市形态;④图为多层次星状城市形态,是汽车时期形成的。]
交通布局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始凿于元朝,明清两代运河繁荣时期,济宁成为全国漕河管理中心,被称为“运河之都”。但由于黄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积等原因,如今只有山东济宁以南的河段可以通航。
问题1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明清时期,济宁市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全国主要的航运通道,沿线人流、物流集中,济宁依靠大运河漕运而兴盛。
问题2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明清以后,济宁市曾一度衰落,在全国的地位也明显下降,这是为什么?
提示:大运河河道淤塞,运河运输能力下降;京沪铁路建成。
1.城市外部交通布局对城镇的影响
2.城市内部交通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更多是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图示如下:
2.京杭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使德州段的运河、码头也更加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京杭运河德州段因水源枯竭断航,德州航运局因此而解散。读德州市位置图,回答(1)~(2)题。
(1)德州段运河前期景象繁荣,后来却发展速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
B.商人大量外迁
C.海运和铁路运输的出现
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市场需求减少
(2)下列关于交通条件对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德州空间形态南北扩展,京杭运河成为德州唯一发展轴
B.京沪铁路的修建不会影响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C.德州可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D.京沪铁路的兴建可能引起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C (2)D [第(1)题,本题考查了交通布局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大运河淤塞和水源枯竭,加上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德州商业贸易逐渐衰落,发展速度明显变慢。第(2)题,交通条件对德州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德州的发展轴是由运河、铁路、公路、河流共同构成的;京杭运河的开凿带动了德州的发展,故德州不能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铁路和京杭运河的变化对德州城市空间形态都起着重要作用。]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等。结合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根据时间、物品性质、重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2.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加强了区际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客货运输的选择性,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3.交通布局一般可分为联系不同城市之间的外部交通布局以及城市内部交通布局。科学合理的外部交通布局,有利于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活力,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城市内部交通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4.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不仅要合理规划道路、扩大路网规模,还要加强交通管理。5.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成为南北水运中心,随着海运兴起,黄河改道,京杭运河的淤积,使扬州交通地位衰落。
题组1 交通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
下图中a、b、c、d表示运量、运费、运速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性,①②③④表示航空、水路、铁路和公路四种交通运输方式,图中箭头方向表示增大。受气象因素影响最大且相等的是空运和水运;运量最大的是水运,最小且相等的是空运和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运速大于公路运输。据此回答1~2题。
1.从山东往北京运送蔬菜的运输方式以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活动节奏的加快而得到快速发展的运输方式分别是(  )
A.①②       B.③②
C.③① D.①④
2.我国众多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依赖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B 2.D [第1题,根据“受气象因素影响最大且相等的是空运和水运”可知,d表示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根据“运量最大的是水运,最小且相等的是空运和公路运输”可知,b表示运量。综上可知,②表示空运,③表示公路运输,④表示水运,①表示铁路运输。又根据“铁路运输运速大于公路运输”可知,c表示运速,a表示运费。由于蔬菜不宜反复装卸,故从山东往北京运送蔬菜的运输方式应采用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的速度快、运费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活动节奏的加快而得到快速发展。第2题,我国众多的出口加工型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数量大、附加值低,运输方式多为水运。]
题组2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西成高铁设计速度250千米/时,途经我国秦岭,为世界首条穿越险峻山脉的高速铁路,于2017年12月6日正式开通运营。读图,回答3~4题。
3.西成高铁开通运营最先影响成都的(  )
A.辐射范围 B.城市环境
C.功能分区 D.行政区划
4.西成高铁的开通运营将(  )
A.加快四川天然气开发 B.加快四川农产品的外运
C.促进西安市人口回迁 D.带动沿线旅游业发展
3.A 4.D [第3题,高铁开通运营使沿线城市在区域中的影响力增强,城市的辐射范围增大。第4题,西成高铁为客运专线,对天然气开发与农产品运输没有影响;西安市人口回迁与高铁开通无关;高铁开通带来的大量客流会促进沿线旅游业发展。]
题组3 交通变化与扬州城市发展
古扬州城因大运河而兴,又因大运河而衰。21世纪随着宁启铁路、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扬州再次崛起。读图,完成5~6题。
5.扬州由盛转衰的原因是(  )
A.洪水淹没了原来的扬州
B.环境污染严重
C.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D.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其环境恶化
6.扬州目前的变化特征是(  )
A.仍沿京杭运河扩展
B.城市形态变化缓慢
C.形成了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D.城市扩展方向较单一
5.C 6.C [第5题,“古扬州城因大运河而兴,又因大运河而衰”,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河道通畅,运输繁忙,沿岸城市也随之繁荣;河道淤塞,运输荒废,沿岸城市也衰落,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导致了扬州由盛转衰。第6题,图中显示,城市的规划发展方向既有南北方向又有东西方向,与大运河的延伸方向不完全一致。受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城市形态变化明显。“21世纪随着宁启铁路、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的贯通,扬州再次崛起。”如此一来,便形成了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城市扩展方向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发展,发展方向不单一。]
教材P85问题
提示:(1)交通运输是联系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并为区域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2)运输方式深刻地影响着聚落形态及其延伸方向。(3)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加强了区际联系,推动了区域发展。(4)科学合理的外部交通布局,有利于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增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区域社会经济活力,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5)城市内部交通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教材P88~89活动
1.提示:
交通工具的变化 城市空间形态
步行—马车时期 交通工具不发达,以人力、畜力和风力为主要动力,城市居民几乎都集中在城区内
火车—电车时期 交通的发展,城市居民可在较大范围内选择居住地,城市和郊区沿主要交通干线扩展
汽车时期 私人小汽车使人们出行更方便,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
综合立体交通时期 地铁和高架路桥等的发展,使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城市间联系加强,出现城市群
2.略。
教材P92活动
1.提示:代表性城市有郑州、石家庄、哈尔滨、长春、蚌埠、株洲等。这些城市共同之处都是处在铁路枢纽的位置。
2.提示:如:株洲市形成初期,仅在湘江岸边平原、低地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布局,规模小,亦不能称之为城镇。后来随着京广线在该地域穿过,使城镇沿京广线分布,但规模较小且分散,特别是1949年前更是如此,后随着湘黔线、浙赣线的兴建,株洲市成为铁路枢纽,带动了株洲城市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教材P94~95活动
提示:参照教材P85问题答案即可。
PAGE
10(共83张PPT)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亚热带季风
70 000
水能
一半
人口
城镇化
海陆双向
中西部
环渤海
珠三角
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产业结构
内河
长江三角洲
协调发展
开放合作
生态文明
生态
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
生态
大保护
大开发
水污染
水生态
水资源
生态补偿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发展战略定位
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探究点1
蓉二二通
合肥江三角洲
上海
〗重
〖江中游
八天然气
众水电
肃陕
江苏

安徽
上海
四川
浙江
湖南
钓鱼岛
福建小
贵州
云南
广

s3东沙群岛
京:全国
科技创新
强化首都功
化转移,科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
全国先进
融创新运营示范区
改革开放先行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
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新区
产业特别是高
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山西

或节点城
省市界
东部滨海发展区
⊙新区或
西北部生态涵养区
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肥、南京
成都
气人飞

高速铁路
长江沿岸30个中心城市
南京
宜昌)(武沙)合肥0的
上海°
oo
重庆
的岳阳)
攀枝花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1.利用专题地图,说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区域认知)2.结合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理解国家提出经济发展战略的原因和意义。(综合思维)3.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人地协调观) 1.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所处的地位如何?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其发展的区位优势是什么?3.从全国范围看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是什么?4.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是什么?5.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什么?6.如何进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长江流域概况
(1)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干流横贯我国东西,直通海洋。
(2)大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河道终年不封冻,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0_000多千米。
(3)长江年径流量、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以及水能资源均居全国首位,矿产、森林和旅游资源丰富。
(4)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粮仓,粮食产量约占全国一半。
(5)长江流域是我国人口多、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它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2)从全国范围看,长江经济带连接北部沿海的环渤海经济区及南部沿海的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
[图表点拨] 教材第97页图4 2 2,该图展示出:
(1)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2)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3)长江经济带连接北部沿海的环渤海经济区及南部沿海的珠三角经济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  )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  )
3.长江经济带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  )
4.长江经济带即长江流域。 (  )
提示: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
2.× 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皆可通航。
3.× 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
4.× 长江经济带是人文区域,主要涉及11个省市;而长江流域是一个自然概念,是长江干支流集水的区域。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定位 区位 途径 目标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
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各自优势 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 创新开放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 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 成为水清、天蓝、地绿、产业优的生态廊道
 
[图表点拨] 教材第101页图4 2 9,该图展示出:(1)长江经济带共包括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五个城市群;(2)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了高铁、公路、航空、管道等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  )
2.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  )
3.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新格局中的“三极”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辐射带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 (  )
4.长江经济带连接东北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 (  )
提示:1.√ 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2.× 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3.× 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是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三大增长极。
4.× 长江经济带连接北部沿海的环渤海经济区及南部的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
(1)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2)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并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2.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3.措施
(1)保护好长江水环境,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
(2)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微思考] 长江流域是我国的重酸雨分布区,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污染物是什么?其来源是什么?
提示: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它们主要来自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所产生的酸性气体。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发展战略定位
长江经济带(如下图)主要依托成渝、长江中游和长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圈,推进长江中上游的腹地开发,促进上海的国际化开发。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经济带时,提出了“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的经济发展新理念,指出要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我国模范经济带。
问题1 (区域认知)指出长江经济带的主要耕地和农作物类型,并列举种植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
提示:水田。水稻、油菜、柑橘、甘蔗、茶叶、棉花。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平坦,气候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问题2 (综合思维)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其发展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提示: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并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问题3 (综合思维)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大部分劳动力指向型和原料指向型工业迁移至成渝和长江中游经济圈。试分析这种产业转移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意义。
提示:立足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各自优势,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条件评价
区位条件 描述角度 长江经济带
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长江沿岸,连接东中西,连接内陆与沿海
自然资源条件 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 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众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
历史基础 语言、文化的相似性,工农业基础 工农业基础好
交通区位 位于哪些重要交通线的沿线或交会处 水陆交通便捷。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支流辐射南北,另有公路、铁路、航空形成了综合运输体系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二、三产业状况,经济腹地的大小,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内部差异 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大部分聚集于此
人口发展与城镇化水平 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等;城镇化水平高低 人口、城镇密集,城镇化水平高;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区域开放性 开放程度高低 开放程度高
生态环境质量 优或差;存在哪些问题 存在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
2.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统筹生态要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成为生态廊道。
1.下图为长江经济地带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长江经济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其表现为(  )
A.人口众多,城市数量占全国的21%
B.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
C.农业基础薄弱,但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
D.交通便利,长江承东启西,沪瑞、沪蓉通道只接南济北
(2)下列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正确的是(  )
①长江经济带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
②发挥上海、武汉、成都的核心作用,推行新型城镇化
③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④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统筹建设水运、陆运、空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B (2)C [第(1)题,长江经济带人口众多,城市数量超过全国城市数量的1/3,A错;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B对;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业基础好,C错;读图可知,沪瑞、沪蓉通道也联系东西,D错。故选B。第(2)题,长江经济带的主体功能是发挥区域优势,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统筹建设水运、陆运、空运,更好地推进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东西部互动合作,而非只提供生态产品,①错,④对;上海、武汉、重庆是该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发挥大城市的引领和带动的同时,加快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从而推行新型城镇化,②对;长江经济带应把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修复,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③对;故选C。]
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即大力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评价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
提示:有利:长江水运能力大;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多样;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运输线路等级高;各种交通运输衔接程度好;经济带走向与长江航运方向一致。不利:长江中上游地区航道季节变化明显;沿长江东西向铁路运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为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应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环保意识。
长江流域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之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关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整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开发条件 存在问题 整治措施
上游 长江水能资源集中在上游河段;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众多大江大河的水源地 ①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破坏;②水能开发程度低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③建设三峡工程
中游 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矿产资源丰富  ①洪水威胁严重;②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③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尤其是荆江段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拦洪治沙功能
下游 平原为主,河网密布,气候暖湿,利于农耕;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良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2.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级行政区,它以占全国21%的土地创造了超过全国40%的经济总量,养育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2018年11月30日举行的“2018长江论坛”上,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徐宪平认为,“长江病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据此回答(1)~(3)题。
(1)长江经济带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下列与此无关的是(  )
A.腹地广阔 B.交通便利
C.资源丰富 D.历史悠久
(2)“长江病了”的“根子”主要是(  )
A.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B.自然灾害多样频发
C.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长江经济带今后的发展重点是(  )
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②生态环境保护 ③大力发展农业 ④自然灾害治理 ⑤优化产业布局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⑤
(1)D (2)D (3)C [第(1)题,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级行政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经济腹地广阔;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内河航运发达,铁路、公路交通便利;长江经济带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地表水资源丰富,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些都使得长江经济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优势与其历史悠久关系不大,故D项符合题意。第(2)题,由材料可知,长江病了,问题在水里,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问题主要是水污染严重,其根源主要是流域内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故选D。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江经济带致力于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①②⑤符合题意,故选C。]
人地协调观: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之一。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下图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定位:
2017年9月,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下图为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北京城市副中心将以建设行政中心区为主要目的
B.雄安新区将以央企转入来吸引各地的大量劳动力
C.二者都基本按照居住和就业分离的原则进行规划
D.二者都以疏解北京城市的非首都功能为主要目的
(2)下列关于发展轴及相关功能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南部功能拓展区较东部滨海发展区的对外开放优势更为明显
B.南部功能拓展区比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更宜建设大型农业基地
C.京石、京津和京秦发展轴都以发展钢铁、化工等产业为重点
D.中心城市石家庄将比天津有更大的城市服务范围和服务等级
(3)在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下,张家口经济发展应当更加侧重(  )
①为京津提供水源和水电的保障 ②发展特色旅游休闲项目 ③控制耕地规模,发展绿色农业 ④发展木材生产和加工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D (2)B (3)C [第(1)题,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二者都以疏解北京城市的非首都功能为主要目的,D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而提出的,故建设行政中心区不是主要目的,A错;雄安新区承接央企转入,但目的不是吸引各地的大量劳动力,B错;二者都基本按照居住和就业靠近的原则进行规划,C错。第(2)题,南部功能拓展区较东部滨海发展区距离海岸远,海运条件差,对外开放优势较差,A错;南部功能拓展区比西北部生态涵养区自然条件优越,更宜建设大型农业基地,B对;京石、京津和京秦发展轴若以发展钢铁、化工等产业为重点,不利于北京大气质量的改善,C错;中心城市石家庄和天津城市服务等级相同,D错。第(3)题,在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下,张家口经济发展应当更加侧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休闲项目,②对;不能为京津提供水源和水电的保障,①错;控制耕地规模,发展绿色农业,③对;发展木材生产和加工业,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④错。C对。]
本题组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对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地理背景、战略定位的理解分析,体现了地理学科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它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3.从全国范围看,长江经济带连接北部沿海的环渤海经济区及南部沿海的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5.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6.保护长江生态环境,首先是保护好长江水环境,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必须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题组1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发展战略。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长江经济带要依托黄金水道发展,是因为长江运能大、运输成本低、运输能耗少,可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下列有利于长江航运的水文、水系特点是(  )
A.多支流、多峡谷、多湖泊
B.落差大、含沙量小、不结冰
C.水量大、江阔水深
D.汛期长、多宽而浅的“U”形谷
2.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其三个中心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A.长江航运中心   B.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C.传统工业基地 D.甘蔗、花卉生产基地
1.C 2.B [第1题,多支流、多湖泊对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有利,但多峡谷不利于长江航运;含沙量小、不结冰对航运有利,但落差大不利于航运;汛期长说明水量大、水位高的时间长有利于航运,但多宽而浅的“U”形谷不利于航运;水量大、江阔水深,有利于长江航运。第2题,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中心城市是武汉、长沙、南昌。只有武汉是长江航运中心和传统工业基地;三个城市附近都不适合种植甘蔗;三个城市都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题组2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2015年4月5日,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称为“中三角”。该区域前期产业相似度超过了70%,同类相争,残酷激烈。据此完成3~4题。
3.《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
①促进区域间紧密协作,协调发展 ②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分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③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④可能会造成区域内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①矿产资源丰富 ②第三产业基础好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产业技术领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A 4.C [第3题,首先考虑国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等多方面。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是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紧密协作,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和便于统一管理;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
题组3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对长江经济带进行考察。24日,总书记飞抵宜昌;25日,沿江而下到岳阳再至武汉;26日,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发展新理念。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合理开发长江流域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地区以发展航运为主
B.下游河段以水能开发为主
C.利用三峡等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
D.中游地区大力发展畜牧业
6.以下措施符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是(  )
①迁走长江沿岸1千米范围内的化工厂
②多在长江干流上修建水电站
③沿岸生产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④退耕还林、还湿、还湖,植树造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C 6.D [第5题,长江上游地区以水能开发为主,下游河段发展航运。利用三峡等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业。中游地区发展种植业。第6题,题干信息“不搞大开发”,所以不宜在长江干流上多修建水电站,②错误。①③④均属于“共抓大保护”的范畴。]
教材P96问题
提示:长江干流重庆至上海段大约为2 329千米,沿岸有武隆喀斯特地貌、奉节天坑地缝、长江三峡、武汉东湖生态旅游区、庐山、黄山、皖南古村落、南京明孝陵、扬州瘦西湖、苏州园林等风景名胜。长江未来可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教材P98~99活动
提示: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地位,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大体上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省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淡水资源、水能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这为湖南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等生产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之乡”,这为湖南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历史上,湖南省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现在,湖南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人口优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16年湖南省的常住人口达到6 82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3.40万亿元,在三大产业中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成为我国中部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
教材P102活动
1.提示:船舶过坝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升船机完成,吨位较小的船舶通过升船机一次性提升过坝。另一种是通过五级船闸,将停泊在闸室内的船舶逐级往上抬升。例如,船从坝下往坝上行船时,先进入五闸室,入口处的闸门关闭后,船闸自动充水,将停泊在闸室内的船舶往上抬升,待该闸室内的水与四闸室平行时,打开闸门,船“上”到四闸室。如此反复,船像爬楼梯一般不断攀升,直至到达坝上水面,完成过坝过程。
2.提示:建拦江大坝(如三峡大坝)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供水的作用,促进了长江沿岸地带经济的发展。跨江大桥的建设连接了南北两岸交通,方便了两岸人员和物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长江沿岸地带经济发展。
教材P104活动
1.提示:普渡河、乌河、岷江、沱江等河段水质污染最严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流域内有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分布。污染源除工业污水排入外,还与当地的农村生产、生活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入有关。
2.提示:以乌江流域为例
存在问题:①磷污染问题突出。中游磷化工企业造成的污染严重,下游消化难度大。②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③网箱养鱼监管不力,投饵养鱼造成严重水体污染。④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跟长期以来的矿产资源开采有关。⑤省际联防联治工作机制未建立。
解决措施:①加强区域规划工作,实施全流域的环境保护工程。②建立区际执法协作机制。③科学划分水功能区,根据每个区的纳污能力和污染排放现状,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布局。④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际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PAGE
13(共66张PPT)
第三节 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权利
利益
主权
领海
专属经济区
主权
经济
军事冲突
观光旅游
过境通行
东沙
中沙
专属经济区
中国
黄尾屿
东海
海洋
海洋
指导性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3
2016/12/23
辽宁舰在
北京火渤海训练

2017/1/13青岛
返回青岛


航母军港
宁波O
l东海
冲绳诸岛
钓鱼岛
赤尾屿
2,)古淘峡
二台湾岛!先诸岛
湛江
湛江

海南岛
四一


三亚
4南海诸岛第三节 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1.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2.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结合我国海洋国情及海洋权益的内涵,说明维护海洋权益的意义以及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意义。(综合思维)2.结合史料说明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领土,提高国土保护意识。(区域认知)3.结合相关政策和措施,理解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及其意义;强调在开发利用和建设海洋强国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海洋环境。(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什么是海洋权益?2.海洋权益的范围是什么?3.海洋权益主要包含哪些方面内容?4.为什么说南海诸岛和钓鱼岛是我国固有的领土?5.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一、海洋权益及其范畴
1.含义:海洋权益是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是属于主权性质的权利和由此衍生的部分利益。
2.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等。
3.内容
海洋权益 主要范畴
海洋政治权益 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等
海洋经济权益 开发自然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等
海洋安全利益 作为国防屏障,防止和抵御海上军事冲突
海洋科学利益 作为科学实验基地,以认识海洋自然规律等
海洋文化利益 海上观光旅游、举办跨海域的文化活动等
[特别提醒] 从领海到公海,沿海国在不同海域管辖权限不同,权限逐步缩小。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领海的地位低于领土。 (  )
2.我国领海基线以正常基线法确定。 (  )
3.渤海属于我国的领海。 (  )
4.一国行使海洋权益的范围主要包括内水和领海。 (  )
提示:1.× 领海的地位与陆上领土相同,都是一个国家不可侵犯的一部分。
2.× 我国领海基线是以直线基线法确定的。
3.× 渤海和琼州海峡都属于我国的内水。
4.× 一国可主张的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
二、我国的海洋权益
1.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相关法律。
2.范围:(1)公海、国际海底以及极地。
(2)我国船舶在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享有过境通行权。
(3)我国海域分布的众多岛屿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①南海诸岛
组成 权益 历史证据
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由岛、礁、沙、滩组成 中国南海诸岛拥有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 
②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组成 历史证据 地质证据
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等组成 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 地处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台湾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特别提醒] 最先发现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是长期以来国际社会解决岛屿争端的基本原则,但上述原则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之处时,当事国须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平等磋商。
 
[图表点拨] 教材第109页图4 3 6,该图展示出:(1)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我国台湾岛东北部,与琉球群岛之间隔着冲绳海槽。(2)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台湾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不是琉球群岛的组成部分。
[微思考] 维护海洋权益有哪些意义?
提示:(1)有利于扩大资源保有量。
(2)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
(4)有利于保护海洋环境。
三、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1.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概念:是指沿海国通过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海上航行安全等,以获取最大海洋利益的指导性纲领。
2.海洋发展战略的地位: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1)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2)发展海洋经济。
(3)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4)保护海洋环境。
[图表点拨] 1.教材第112页图4 3 9,该图为柱状与折线统计图,展示出了2002~2016年,我国海洋经济产值的变化。从柱状图可知,海洋生产总值增长迅速。海洋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在10%以下,发展潜力很大。
2.教材第112页图4 3 10,该图为直观地表示出2002~2016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增长了近一倍,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5个百分点。今后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及远洋开发能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化。
 将海洋发展战略与具体内容连线。
提示: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面积约3.91平方千米。图1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具体范围图,图2为我国钓鱼岛照片。
图1
图2
问题1 (综合思维)图1中A点的领海线距我国的领海基线距离是多少?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12海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问题2 (综合思维)为什么说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提示:在历史上,明朝初期钓鱼岛就已明确归属中国所有;在地质上,钓鱼岛地处水深不足200米的大陆架,是我国台湾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向东与琉球群岛之间以水深2 000多米的冲绳海槽相隔。因此,钓鱼岛既不是所谓“归属不明”的无主岛,也不是琉球群岛的组成部分,而是我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
问题3 (综合思维)简述建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对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提示:有利于巩固我国的国家安全;有利于强化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有利于增加资源的保有量;有利于维护我国渔民的正当的合法权益。
1.各类海域的划分及相关权益
海域名称 划分 相关权益
内水 是领海基线向陆地的一面海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与陆地领土的地位相同,享有完全的排他性主权
领海 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 沿海国在领海内享有的主权及于其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
毗连区 指毗连领海之外的一带海域,从领海基线量起,向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 沿海国在其毗连区内具有防止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专属经济区 是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养护、管理等权利和从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等管辖权。所有国家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但不得从事危害沿海国主权和安全的活动
大陆架 大陆架包括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领陆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沿海国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其他国家享有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以及航行和飞越的自由
公海 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对所有国家开放,对于公海上的海盗行为、走私毒品等罪行,各国都可依法行使管辖权
国际海底区域 指国家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
2.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维护海洋权益,保持领土完整,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依据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相关法律
主要范围 我国的内水、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国际海底以及极地;我国船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我国海域中的众多岛屿
意义 有利于扩大资源保有量,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解决岛屿国际争端的基本原则 最先发现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
1.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1月13日,由人民海军辽宁舰等组成的航母编队,首次完成跨海区、跨年度远海训练航行。读辽宁舰航母编队首次远海训练航行路线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航行路线图说明(  )
①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②东海是我国的领海 ③台湾岛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我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此次远航训练告诉我们(  )
A.有争议的海域需要通过武力解决争端
B.为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必须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人民海军
C.解决海洋权益争议应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进行
D.只有远航训练海域是我国的领海
(1)B (2)B [第(1)题,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但这不能通过航行路线说明;东海海域只有一部分是我国领海,并非全部。第(2)题,对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海域划界争端,我国政府坚持友好协商的基本方针,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进行,但远航训练并不能说明这一原则,远航训练海域不是我国领海全部。]
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材料一 现代海洋牧场是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空间。
材料二 图1为国家级海洋牧场近期建设规划分布图,图2为某海洋牧场景观图。
图1      图2
问题1 (综合思维)我国正积极推进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其意义有哪些?
提示:生态意义: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经济意义: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增加渔业产值。社会意义:提供优质蛋白质,保障粮食安全,减轻土地压力;增加就业。
问题2 (综合思维)近年来渔业资源衰退明显,试分析导致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我国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提示:原因: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加重。
措施: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合理规划管理;发展海洋科技;建立休渔区,规定休渔期,控制捕捞强度。
海洋发展战略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战略。对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具体分析如下:
主要战略 原因 措施 目标
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战略意识 历史上长期受农耕文明的影响,海洋意识薄弱,重陆轻海,错失海洋发展机遇  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生态健康、安全稳定、管控有力的新型海洋强国
发展海洋经济 海洋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仍多在10%以下 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及远洋开发能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历史原因造成的海域划界争端,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周边海域有许多邻国的岛屿 一是友好协商,以协议的方式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坚决反对别国侵占我国海洋权益的行为;三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人民海军 使争议各方都能获得现实经济利益,在“多赢”的基础上解决海上纷争,在维护自身海洋安全和利益的同时,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并在钓鱼岛、南海、航行自由等重大问题上实现海洋维权
保护海洋环境 我国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局部海域污染严重。受全球气候变化、不合理开发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时有发生 规划和建设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统筹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治理海洋污染,恢复海洋生态,实现海洋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2.美国某军事理论家认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统治了世界。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该军事理论家的理论,一个国家若想成为世界强国,关键是(  )
A.大力发展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
B.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
C.拥有治理海洋污染的技术
D.有一支保障充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海军
(2)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布局方面,把海洋开发活动限制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主要是为了(  )
A.创新海洋科技
B.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C.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D.维护海洋权益
(1)D (2)B [第(1)题,一个国家若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要有一支保障充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海军,D正确。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治理海洋污染虽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但不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关键。第(2)题,我国把海洋开发活动限制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主要是为了保护海域、海岛、海岸线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海洋权益是指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属于主权性质的权利和由此衍生的部分利益。2.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等。3.海洋权益包括海洋政治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安全利益、海洋科学利益、海洋文化利益。4.我国有海岛11 000余个,这些岛屿无论面积大小、距大陆远近,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我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我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钓鱼岛是我国台湾岛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向东与琉球群岛之间以冲绳海槽相隔。5.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包括: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
题组1 海洋权益及其范畴
开发海洋国土,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不属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举措的是(  )
A.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B.最大限度地开发海洋资源
C.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D.维护海洋权益
2.下列关于我国对南海的海洋权益说法正确的有(  )
①中国人民在南海活动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
②中国最早确立了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
③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
④中国在南海拥有历史性权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B 2.C [第1题,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要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而非最大限度,因此答案选B。第2题,中国人民在南海活动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因此答案选C。]
题组2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军舰对在黄岩岛避风的中国渔船进行袭扰,由此引发中菲舰船黄岩岛对峙事件。据此完成3~4题。
3.南海诸岛大部分属于我国的(  )
A.广东省 B.海南省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台湾省
4.菲律宾的这种做法侵犯了我国的海洋主权,这主要表现在(  )
A.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威胁中国的安全
C.影响我国军事力量的发展
D.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3.B 4.A [第3题,南海诸岛大部分属于我国的海南省。第4题,南沙岛屿及黄岩岛是中国领土,菲律宾的行为,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题组3 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读下图,完成5~6题。
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的增长(2002~2016年)
5.我国传统的海洋产业包括(  )
①海盐生产 ②海洋水产 ③滨海旅游业 ④海洋信息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下列关于我国海洋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洋传统产业产值仅次于日本
B.海洋产业产值从2002年至2016年一直增长
C.海洋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一直上升
D.海洋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在10%以下
5.A 6.B [第5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盐生产、海洋水产等传统产业长期居世界第一,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信息服务属于新兴海洋产业。第6题,海洋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多在10%以下,但2006年占10%;海洋产业产值从2002年至2016年一直增长,但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教材P105问题
提示:中华民族所历百年历史屈辱,皆来自海上。作为一个拥有1.8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1.4万多千米岛屿岸线、300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海洋安全形势和海洋权益斗争日益严峻。海权是一个国家运用军事力量对海洋的控制能力,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海上力量的强弱,建立一支强大的、有威慑力的现代海军是中国海权战略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第一步。
教材P107活动
提示:1.在图中连接A、B、C、D四点,连接成的折线即为该海域的领海基线。
2.设计合理的比例尺,向外12海里画出领海。
教材P111活动
提示:略。
教材P113活动
提示:以手抄报、主题演讲、汇报等形式展示。展示内容可以是全方位或者某个海域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也可以是某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未来海洋空间开发、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等。
PAGE
10(共74张PPT)
第四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单元 环境与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资源耗竭
全球气候变暖
开发利用
水土流失
全球性
宏观
当代人
后代人
经济
社会
生态
持续
共同但有区别
人类中心
公众参与
节约能源
绿色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内涵
基础
[条件
目的
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
强调发展要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强调发展要
数量增长,更要追求以改善和提
与资源和环
改善质量,改变传统高生活质量
境的承载能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为目的,与
力相协调
实施清洁生产和适当社会进步相
消费
适应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城区
资源化、无害
化处理中心
生态旅游科普教旬农副产品
工业区
农户企



3
农村地区
森林
城镇
沙漠
季节性河流
公路
1976年
2021
年第四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查找并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结合实例,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综合思维)3.结合我国国情,理解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行动纲领。(人地协调观) 1.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2.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特点?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是什么?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5.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战略框架分别是什么?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普遍性的环境问题: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酸雾、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
3.产生的原因
(1)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掠夺式开发加快了资源耗竭速度。
(2)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森林和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4.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已经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发展。
(2)从宏观危害向微观危害发展。
(3)从环境污染事件向全面生态破坏发展。
[图表点拨] 1.教材第114页图4 4 2,该图展示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掠夺式开发加快了不可再生资源耗竭速度和可再生资源补给、再生的速度,从而造成资源耗竭。
2.教材第115页图4 4 3,该图展示了全球能源矿产资源的利用年限,这是根据已探明储量和目前开采的速度估算出来的。其中,石油的利用年限最短,只有约45年,天然气约61年,铀约71年,煤约216年,除煤外,多数能源矿产资源将在未来百年内趋于枯竭。
3.教材第115页图4 4 4,该图展示出:(1)酸雨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中国南方地区;(2)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3)荒漠化进程加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现有沙漠周边地区。
 环境问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请将下列环境问题与其划分类型用线连接起来。
提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内涵
条件 经济可持续发展 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目的 社会可持续发展
基础 生态可持续发展
3.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4.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协调论。
[名师点拨] 人地关系思想,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到“人类中心论”,再到“人地关系协调论”,反映了人类对人地关系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知过程。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人类认知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可以实现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经济的增长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
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社会系统是中心环节。 (  )
3.发达国家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  )
4.消除贫困属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
5.“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做法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  )
提示:1.×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还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说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已。
2.×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的管理调控是中心环节。
3.√ 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的破坏最严重,并且至今仍是世界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发达国家应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4.× 消除贫困属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经济运行模式采用:循环经济。
(2)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
(3)鼓励公众参与,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图表点拨] 教材第121页图4 4 10,该图展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为了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包括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的内容。
[微思考] 在可持续发展中为什么强调公众参与?
提示: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持续的革命,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人不能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人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付诸实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指狐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仅存在于马达加斯加岛。马达加斯加岛的土著居民认为指狐猴是“恶魔”将给人们带来厄运,因此当地迷信的居民对指狐猴进行大肆猎杀。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
问题1 (综合思维)指狐猴的濒临灭绝属于哪种环境问题?
提示:生物多样性减少。
问题2 (综合思维)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类的大肆猎杀。
问题3 (综合思维)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普遍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提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自然资源耗竭问题
由于人类大规模、长期的开发利用,导致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减少及破坏,这种现象遍及全球。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等 华北平原的春旱、南方水质性缺水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西气东输的东部地区天然气短缺
2.环境污染问题
(1)常见的环境污染
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的污染、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
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大量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降雨较多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西欧、北美、日本、中国江南地区
3.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过度捕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等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破坏等
三大环境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主要是产生原因及过程不同。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乱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下降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是在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
(2)联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1.读下面的漫画,回答(1)~(2)题。
(1)该漫画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自然资源枯竭  B.水体污染
C.全球气候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
A.开矿毁坏岩层 B.乱砍滥伐森林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任意排放废弃物
(1)A (2)C [第(1)题,漫画反映了地下水减少造成地面沉降,是水资源耗竭的表现,属于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第(2)题,该环境问题是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可持续发展基本观念包括:发展的观念,鼓励社会经济增长;公平的观念,强调代际和区际之间的公平;环境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权利的观念,强调平等发展和正当的环境权利。
问题1 (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为何把社会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
提示: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贫富悬殊、人口激增、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才能逐步实现现代化,最终摆脱贫穷、愚昧和落后。
问题2 (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为何把环境保护作为追求的基本目标?
提示:可持续发展观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它需要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平等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需要各国共同参与 国际合作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2.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指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②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④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图中①②③④字母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
A.①生态系统 ②社会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1)D (2)C [第(1)题,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强调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效益、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第(2)题,经济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动力、科技等,因此①为社会系统,③为经济系统。]
人地协调观: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
A.产品流、废弃物流、再生资源流
B.废弃物流、产品流、再生资源流
C.产品流、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
D.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产品流
(2)图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  )
A.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不断循环使用
B.构建城区和农村之间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
C.改变农业耕作制度,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D.实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1)A (2)B [第(1)题,指向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中心的箭头,应表示废弃物流,对应图中②。由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中心指出的箭头,表示再生资源流,对应图中③。城区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区与农村地区之间以及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箭头代表产品流,对应图中①。A对。第(2)题,图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构建城区和农村之间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B对;该产业链不可能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不断循环使用,A错;区域气候不变,农业耕作制度也不会改变,C错;该产业链实现了以生态效益为核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D错。]
本题组以某区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以及循环示意图的阅读方法,体现了地理学科对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指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2.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已经从区域性、小规模向全球性、大规模发展,从宏观危害向微观危害发展。3.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4.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三个基本原则。5.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包括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题组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读我国某个区域1976年和2021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2.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1.B 2.A [第1题,通过图示可知,该区位于沙漠,气候干旱,故土地荒漠化是该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第2题,通过图中1976年和2021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森林面积减少,故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过度砍伐森林。]
题组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既要求优良的环境质量,也需要生态健康的保障。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推进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资产化,让绿色产品、生态产品成为生产力,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据此完成3~4题。
3.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基础是(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生态可持续发展
C.社会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展
4.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是(  )
A.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B.扩大地下水开采,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C.围湖造田,扩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D.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
3.B 4.A [第3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基础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第4题,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扩大地下水开采易造成地下漏斗区,围湖造田易导致湖泊面积缩小、调节作用减弱,都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化工业虽有污染,但经济发展也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故不能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应适度关停或升级。]
题组3 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
下图为某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5~6题。
5.在“畜牧养殖”和“农业生产”系统中能体现物质循环利用过程的是(  )
A.②③④⑥⑤① B.①②③④⑤①
C.④⑤⑥⑦⑧④ D.③④⑥⑦⑧③
6.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好处是(  )
A.促进了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
B.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规模
C.改变了农业地域类型
D.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5.B 6.D [第5题,⑥与⑤之间、⑧与④之间、⑧与③之间都不存在物质循环利用过程,只有B选项体现了物质循环利用过程。第6题,由图可知,该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保护了环境,D项正确。]
教材P114问题
提示:(1)古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即现在的伊拉克地区。位于大河冲积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水资源、生活资源,便于人类生存发展。(2)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缓坡种植,战乱等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导致气候干旱、水源枯竭,古巴比伦文明衰落。
教材P117活动
提示:略。
教材P119~120活动
1.提示:山西省永和县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是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山上栽种经济林,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山下淤地坝与河滩地联治,实现农林牧综合发展。
2.提示:经验可结合当地在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分析。教训可结合当地在经济发展中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些具体行为进行分析。
教材P122活动
1.提示:积极推广秸秆或枯枝落叶利用新技术,将其变废为宝。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以用作建筑和装修材料、饲料、有机肥辅料、食用菌培养料、翻耕还田、发电、工艺品原材料等。
2.提示:以水土流失为例:
原因:主要是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劣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有:地面不平整,坡度较大,土体质地比较松软,雨季遇到强度较大的暴雨,易被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毁林开荒,过分开矿等。
措施: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方面的宏观战略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退耕还林还牧;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PAG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