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新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2021年9月16日,我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已垂直运转至发射区,并于中秋节择机发射,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箭转场 B.燃料加注 C.点火发射 D.自动对接
2.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更是寓意深刻。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冰消瓦解 B.杯弓蛇影 C.火烧连营 D.沙里淘金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甘蔗榨汁 B.自行车胎爆裂
C.鲜奶制成酸奶 D.炭包吸附异味
4.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金属导电
C.钢铁生锈 D.烧制陶瓷
5.如图所示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
B.氖管发光
C.电炉丝通电后发红
D.气焊
6.下列关于我国的科技成就的描述过程中一定存在化学变化的是( )
A.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
B.深空测控站接收火星图像信号
C.天问一号环绕器给火星拍照
D.太阳能电池为祝融号火星车供电
7.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凿壁偷光 C.死灰复燃 D.掩耳盗铃
二.填空题(共4小题)
8.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煤的燃烧
B.纺纱织布
C.矿石粉碎
D.
9.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B.苹果腐烂
C石蜡熔化
D.
10.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①棒冰融化
②食物腐败
③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④木棒受力折断
11.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块状氧化钙露置空气中,逐渐变成粉末 B.浓硫酸敞口放置,体积增大
C.浓盐酸打开瓶口,看到白雾 D.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2.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猜想 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 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 ,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 。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为 、 ,蜡烛燃烧为 变化。
(2)观察灯泡(灯管内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结论】猜想 (选填“1”或“2”)正确。
13.取一块木炭做了如下实验:
①观察木炭是灰黑色固体;
②另取一块体积相仿的煤块,比较后发现煤的质量比木炭大;
③点燃木炭,木炭燃烧,经检验其生成物为二氧化碳;
④把木炭砸碎。
上述各项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理由: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理由: 。
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
14.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
一、都是化学变化;
二、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
a. ;
b.手摸烧杯壁有 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翻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 。
【获得结论】猜想二正确。
(培优篇)2021-2022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新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2021年9月16日,我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已垂直运转至发射区,并于中秋节择机发射,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箭转场 B.燃料加注 C.点火发射 D.自动对接
【解答】解:A、火箭转场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燃料加注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点火发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自动对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2.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更是寓意深刻。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冰消瓦解 B.杯弓蛇影 C.火烧连营 D.沙里淘金
【解答】解:A、冰消瓦解冰一样地消融,瓦一样地分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杯弓蛇影只是照得影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火烧连营,木材等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沙里淘金是将金子从沙子里分离出来,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甘蔗榨汁 B.自行车胎爆裂
C.鲜奶制成酸奶 D.炭包吸附异味
【解答】解:A、甘蔗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自行车胎爆裂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鲜奶制成酸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炭包吸附异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4.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金属导电
C.钢铁生锈 D.烧制陶瓷
【解答】解:A、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B、金属导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C、钢铁锈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D、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B。
5.如图所示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
B.氖管发光
C.电炉丝通电后发红
D.气焊
【解答】解:A、用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氖管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电炉丝通电后发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气焊过程中燃料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6.下列关于我国的科技成就的描述过程中一定存在化学变化的是( )
A.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
B.深空测控站接收火星图像信号
C.天问一号环绕器给火星拍照
D.太阳能电池为祝融号火星车供电
【解答】解:A、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深空测控站接收火星图像信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天问一号环绕器给火星拍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太阳能电池为祝融号火星车供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7.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凿壁偷光 C.死灰复燃 D.掩耳盗铃
【解答】解:A、刻舟求剑过程中,只是在木材上刻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凿壁偷光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掩耳盗铃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4小题)
8.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A.煤的燃烧
B.纺纱织布
C.矿石粉碎
D. 鲜奶制成酸奶
【解答】解:A、煤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纺纱织布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矿石粉碎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鲜奶制成酸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补充:鲜奶制成酸奶。
9.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A.干冰升华
B.苹果腐烂
C石蜡熔化
D. 葡萄酿酒
【解答】解:A、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苹果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补充:葡萄酿酒,
10.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①④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②③ ,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①棒冰融化
②食物腐败
③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④木棒受力折断
【解答】解: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①棒冰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木棒受力折断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填:①④;②③;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1.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A.块状氧化钙露置空气中,逐渐变成粉末 B.浓硫酸敞口放置,体积增大
C.浓盐酸打开瓶口,看到白雾 D. 粮食酿酒
【解答】解:A、块状氧化钙露置空气中,逐渐变成粉末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氧化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变大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浓盐酸挥发形成白雾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补充:粮食酿酒。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2.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小丽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猜想 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 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 水雾生成 ,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 石灰水变浑浊 。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为 水 、 二氧化碳 ,蜡烛燃烧为 化学 变化。
(2)观察灯泡(灯管内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烫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物理 变化。
【结论】猜想 2 (选填“1”或“2”)正确。
【解答】解:(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为水和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为化学变化;
(2)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可以判断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知道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即猜想二正确。
故答案为:(1)水雾生成;石灰水变浑浊;水;二氧化碳;化学;
(2)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物理;
结论:2。
13.取一块木炭做了如下实验:
①观察木炭是灰黑色固体;
②另取一块体积相仿的煤块,比较后发现煤的质量比木炭大;
③点燃木炭,木炭燃烧,经检验其生成物为二氧化碳;
④把木炭砸碎。
上述各项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④ (填序号),理由: 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③ (填序号),理由: 有其他物质二氧化碳生成 。
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 灰黑色固体、密度比煤小、硬度较小 ,化学性质: 可燃性 。
【解答】解:④将木炭粉碎,此过程中只是木炭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③点燃木炭并检验生成了二氧化碳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木炭是黑色固体,经②可知木炭的密度比煤小,经⑤可知木炭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这些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由实验③可知木炭在空气中能被点燃,这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④;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其他物质生成;③;有其他物质二氧化碳生成; 灰黑色固体、密度比煤小、硬度较小;可燃性。
14.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
一、都是化学变化;
二、 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
a.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
b.手摸烧杯壁有 发烫 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翻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燃烧为 化学 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 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
【获得结论】猜想二正确。
【解答】解:【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感觉到烧杯的外壁变热;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3)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可以判断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1)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发烫;(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化学;(3)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热;灯丝为银白色固体;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