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总复习阶段测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总复习阶段测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7 10:08:28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高三总复习阶段性检测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解析】墨子的“不党”“不偏富贵”“不嬖颜色”“好的裁缝”“
等,都是在阐述“尚贤
的必要性,故
项与题意无关;题中材料与礼乐政治无关,排除B
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解析】材料表明秦驰道把全国各地联系成一个整体,这一做法可以促进文书的转达,也方便调

还可以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
这些都围绕巩固国家统
答案为B项;A项
结果,不是
排除;C、D两项是驰道修建的部分目的,以偏概全,排除
26
解析】题日材料体现了坊市制度从长安到苏州再到边疆等地都普遍存在,故A项
坊市
经济繁荣,B项
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排
27
解析】明朝爵位分为两种,其中,“世”与分封恩赐相关,无经济发
项不正确
符合题意;以“军
作为“世与不世”的标准,不是保守性的体现

释官员的爵位
阁职权无关,排除D项

教作为
形式之
传人“禁止”“指腹为婚、买卖婚姻
童养媳及童
年订婚”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从“1846
教友”“教徒”“教堂”等信息可以
新式婚礼范围极小,A项和D项均不正确;根据《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在
传教是合法的,B项不正确
9.【答案
析】由表格内容可知,这一时期
展先快
918年后又继续增长。这是
在辛亥
制的瓦解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投资热情被激发,一战开始后,列
放松对华经济扩张,这两大因素促进

扩大;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减

本输出,这
程度上减少了近代企业发展的资金
本对德宣战后,加大对华扩张等
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发
系列的因
经济的发展历经曲折,故答案为B项
914年,1916—1918年这两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困难,排除
民族工业在此时期
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
排除C项
因为一战放松了对华经济
略,但没有
除D项
0.【答案
解析】图片反映了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形

反映了1945年8月8日苏联
红军
战的情形,“解放区”在华
基本连成
反映

新四军发
流砥柱的作用,故C项正确;A项发生在19
B项发生在1938
年,此时欧洲战场已经结東,A
项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解析】当时改革开放还处于最初的阶段,在农村经济体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还
存在着部分分歧,国务院体改办的规划
部门的认知态度不明确,A项不符合题意
从城市扩
自主权,到建
济的经济体制,再到调整所有制结构,反映了经济
体制改革的视野从
整体性的进步
项正确;材料无城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
进的信息,排除
材料涉及的是“知识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市场观
场意识未在材
料中反映出来,排除D项
历史[第1贞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大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总复习阶段测试
文科综合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墨子指出,“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譬如王公大人要做一件华美的衣服,一定会去找好的裁缝;要杀一头牛羊,一定要去找好的厨子。墨子意在说明
A.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B.礼乐治国的可能性
C.实施民本意识的及时性 D.用人尚贤的必要性
25.下图是秦王朝修建的秦驰道示意图,这一工程修建的主要目的是
A.彰显秦王朝统一的气势 B.巩固秦王朝的大一统
C.促进全国经济文化交流 D.方便文书的上传下达
26.《唐六典》记载:苏州有六十坊市,益州有金马坊、书台坊、锦浦坊、花林坊,扬州城有常乐坊、道化坊、临湾、道仁坊等,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字证明唐代时期敦煌、西州也有坊市。由此可知,唐朝
A.坊市体制普遍化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文化娱乐市民化 D.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27.明朝时期,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颁发的文书)”。明朝的做法
A.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 B.反映了分封恩赐的传承
C.体现官僚制度保守化 D.彰显了内阁职权和作用
28.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上海天主教神父郎怀仁对教友结婚作出规定:对家长指腹为婚、买卖婚姻,凡教徒一律禁止;禁止童养媳及童年订婚;凡教徒婚礼由神父主持,在教堂举行。这一现象反映出
A.西学东渐已经较为普遍 B.非法传教活动得到默许
C.西学传入影响社会生活 D.中西合璧婚俗日渐增多
29.下面是1912年到1921年中国实际GDP和年份GDP指数的变化简表,表格内容反映了当时
A.中国经济持续向上发展 B.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C.民族工业得到全面发展 D.列强停止对华经济扩张
30.下面是某阶段《抗日战争形势图》(局部)
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局部抗战遍及大多数地区 B.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合作密切
C.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D.欧洲战场与中国战场相辅相成
31.国务院体改办在1979年的规划中,提出要把扩大企业自主权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在1980年的规划中,则鲜明提出要建立适应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在1982年的规划中,又提出要合理调整所有制结构。由此可知,1979-1982年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规划
A.得到了高度认同和全力实施 B.视角由局部逐渐涉及整体
C.重视城市与农村改革同步推进 D.初步具备市场意识和理念
32.公元527年到公元565年,东罗马帝国对《查士丁尼法典》进行修订完善,形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除了“人权至上”“人人生而平等”等法律原则外,还体现出“律师制度”“陪审制度”“法人制度”等主要特色。这说明
A.近代法律特征确立 B.万民法由此形成
C.启蒙思想得以萌发 D.罗马法逐步完备
33.马泰奥·帕尔米耶里(1406-1475年)不仅歌颂了西欧艺术、雕塑及建筑方面的天才艺术家,还对“同时在西欧出现的道德、社会及政治哲学的繁荣”发出了赞美之辞。这表明
A.人文主义的思想文化得到提倡 B.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流派影响深远
C.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较广泛渗透 D.大工业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
34.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里的“社会主义经济”
A.发挥了市场和商品手段作用 B.废除了计划管理制
C.导致了自由贸易成主流形式 D.形成了单一公有制
35.有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让世界变小了.······世界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多种经济集团,在联合国表达着各自的诉求。”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国际新秩序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B.联合国致力于推进全球化进程
C.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基础 D.全球经济的失衡现象日益剧烈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自秦朝至明清,中国传统治理形成了“双轨政治”架构,包含“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专制体制”和“自下而上的自治民主体制”。所谓“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县以下更多的是“无为政治”和“长老政治”。而连接县以上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制”秩序与县以下以家族(宗族)为中心的“乡土秩序”的,是乡绅阶层。
——摘编自秦晖《传统十论》、费孝通《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等
材料二 民国年间,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等各种政权都先后推行了各种类型的乡村自治运动,都企图将乡村治权纳入国家管控中。因此,各种政府推行的乡村自治运动,尽管披上了一层现代民主政治的外衣,但有自治之名却无自治之实,名为自治实则官治,其目的不是为民众造福、维系乡村秩序,而是最大限度地从乡村索取资源。民间社会所认可的保护型乡村精英被官府安排的赢利型乡村恶棍取代。这些运动,破坏了传统社会的“双轨治理”之道,使乡村治理陷入“专政劣治”的困境。
——摘编自肖如平《民国时期的保甲与乡村社会治理》
材料三 1957年,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方针。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领域,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科学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政党制度方面,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民族之间,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主张“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
——摘编自《毛泽东文集》第8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古代与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差异。(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毛泽东“社会管理基本方针”提出的背景,并概括新中国初期社会治理的特点。(1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历史上社会治理活动的启示。(5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世界经济中心的地理转移》示意图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请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紧扣材料,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陈炽(1855-1900年),江西瑞金人。曾赴江浙沿海及香港、澳门考察,写成《庸书》,盛赞西方的议院制度“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可否从违,付诸公论”,是西方国家“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他建议照此实行,“投匦公举”,成立下议院,同时,改造中国传统的“阁部会议”,成立上议院,作为议事、咨询机构,“事之行否,仍由在上者主之”。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该书由翁同龢进呈光绪帝。
——摘编自杨天石《改良思潮的兴起》
材料二 康有为将少数人的著书立说推进成一个相当规模的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他提出一整套系统的社会政治理想、宗教学说和哲学观点,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帜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相结合,主张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翻方书籍、废除八股文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摘编自蔡尚思《康有为黄金时代的思想体系和评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炽的政治主张,并分析其得以形成的个人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政治主张与陈炽的不同之处。(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