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三)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三)文言文阅读专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9 12:2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三)文言文阅读专题
【200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放 鹤 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1.B  “和”读hè,应和,跟着唱。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120个,除“和”与“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168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2.A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3.C  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4.D  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西不应进入试卷。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饮酒于斯亭而乐之。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译文:? ??????????????????????????????????????????????????????????????????
 ⑵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译文:????????????????????????????????????????????????????????????????????
 ⑶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译文:????????????????????????????????? ????????????????????????????????????
【200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  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 B. 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 D. 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 答案选C。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怪”应为“奇怪”之意,解析为“责怪、责备”都不符合语境和心境。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 答案选D。 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先分析例句中“之”的用法:用在主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再看选项,A中“之”是作动词宾语,代词,指代弊筐中所贮藏的故书;B中“之”为结构助词,的;C中“之”作代词,这些,与《师说》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中的“之”同。D中“之”同例句,用在主谓之间,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
?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 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 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 答案选C。 分析:此题考查古今异义。A中“斯文”,文中意为“这些文章”,今义为“文化”“文人”“温文尔雅”;B中“上下”,在文中意为“决定”,今意为“左右”,用于数量词后表示概数;D中“势利”,文中意为“权势、利益”,今意为指那些以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做法和态度;C中“磨灭”古今皆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消失。
? 1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 D. 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 答案选D。 分析:“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错,从“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可知。
? 四、(21分)
?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1)因乞李氏以归。
?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 分析:本句为陈述句、省略句,需译出其实词意、虚词意、句式和语气来,以达到信达雅的目标。重点是省略的介词“于”和宾语“之”的补出和翻译。
??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 分析:本句为议论句。重点是古今异义词“学者”“至于”的理解翻译。
??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 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 分 析:本句也为议论句。重点词有“特”。
附 记旧本韩文后(参考译文)
?   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只是)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叫李彦辅。我长大成儿童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看见他家墙壁中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贮藏着一些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没有次序。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认真仔细地)阅读它们。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很是可爱。
?   这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以杨忆、刘筠的作品为标准的“时文”,能作好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来夸耀当时,未曾有说起韩愈的文章的。我也是刚刚才考中进士,在礼部以诗赋为职业。十七岁时,参加州试,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我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来重新阅读,就忍不住喟然长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说及韩愈之文,而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学习它们,只是时常一个人在心中默念着,认为正好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禄来赡养双亲,如果取得俸禄了,就要尽力于韩愈的这些文章,以便实现自己的夙愿。
?   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及第,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还在,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修补连缀它。又向别人家索取所拥有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它。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地趋向于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就流行于世,到今天大概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不学了,可以说是盛事了啊!
?   啊!道,本来有流行很远却在眼前被限止,也有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欢或厌恶它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成为千世万代学习效法的师表。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被普遍重视。这又不止是喜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也许是它时间久了意义更显明,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虽然暂时被埋没,但最终会永远光耀下去,那“道”也是这样。
?   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们被埋没被废弃的时候。我本来知道它们不能足够用来追逐时代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好处,在这时去学习它,我所做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为官,晋进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退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先已定下了,而所学习的应该这样啊。
?  《昌黎先生集》本来是从蜀地印行的,文字刻画比现在流行的版本要精致多了,但脱字错误的地方很多。三十年来,只要听说别人有较好的版本,我一定会求取来校正我收藏的版本。它最后的版本不完整,现在也不再补齐,是重新有所增加的原故。我家里藏书上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过去的东西。啊,韩愈文章所讲的道理,是千秋万代所一起尊重的,天下人共同传布且拥有的啊!我对于这本集子,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200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陈述
?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9.C 解析)间:偶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0.B 解析)A介词;助词。B均为介词,用。C表承接;表并列。D介词;连词。
1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11.D 解析)只是用这个例子说明了湖南出人才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12 D 解析)客观原因错误,这应该是主观因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 (1)奚足以语文事?
??? 译文:(1)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 译文:(2)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 译文,(3)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文言文参考译文]
?
我的朋友湘潭的罗研生,把他所编写的《湖南文征》一百九十卷给我看,嘱咐我为它写序。国藩非常的浅陋,牙齿又日益的衰败,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
我私下听说古代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标准的。《易》、《书》、《诗》、《仪礼》、《春秋》这些经书,他们的体例形势语言,竞没有一个宇沿袭。就是周朝秦朝的诸予散文,也各自有自己的体例。拿着这个衡量那个,画与金玉和花卉草木是不同类的东西,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的。后来的人本来不会写文章,勉强获取古人所造来摹写仿照他,于是有相合的地方也有背离的地方,于是用标准无标准命名它们。假若人们
?
不等待摹写仿照,那么人们各自在已具有了自然形成于心的文章,大概有两种情况:说理,抒情。这个方面每个人都本来就具有。就我所知道的道理,用笔写成书流传于世,抒发我喜爱憎恶悲伤高兴的情感,就拿缀辞来表达它,就像剖开肝肺陈列成书简书册。这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文章。性情敦实憨厚者i模仿能做这件事。而那些意思的澡浅用笔的好与坏,就相差十万百千的距离而没有尽头。在群经之外,诸予百家著述文字,大概有略微的胜利。凭借道理胜出的人,多阐发幽深极端的语言,但是它的弊端在于猛烈而失去内里;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缠绵悱恻感人的语言,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从东汉到隋朝,丈人秀士,大多意思不简单行文,词藻多华丽的语言。就是议论大的政事,考证大的礼仪,也每次都用排比句连缀成文,偶尔有美好的语言,经过唐代也没有改变……
?
湖南这个地方,北边靠着大江,南边迫近五岭,西边连接着黔蜀,大批的树苗被革除,大概也因为是山国荒芜僻静的低垂的地方吧。然而周朝的末年,屈原从这儿出现,《离骚》中的文章成为后代抒发情的鼻祖。到了来世,周于又在这个地方出现,创作了《太极图说》、《通书》,成为后世说理文的鼻祖。两个贤能的人,都没有继承前人的传统,创立了成就高的好文。往上,和《诗经》、《周易》相同的气势,往下百代的人才都不能超出他们的范围。何况湖南后起沾染了流传下来的气势呢?这部文集所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善于抒情的,大概十分之四;而且骈体也很有文采,不说标准而标准没有紊乱。只有考据的文章搜集的很少。前代哲人倡导的不固定,后代人羡慕的也少。研究罗研生的学作,考核《说文》来彻底推求透辟肯定的解诂。注释《禹贡》来明晰地理情况,本来就是要深入明白考据家的学说。而且论只是崇尚体例要点,不崇尚广泛的引用,获取别人的长处而不要沉溺于他们偏颇的地方,这就像君子下棋选择方法的道理一样啊!
【200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①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体:实践
???? C.讴癸倡,行者止观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 答案:C????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 答案:A
????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 答案:B????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 译文: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
????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 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 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 14.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3分)
???? 答:指墨子“若辩其辞”????
【2008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O~14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川。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3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日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川,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 :监狱.。②箦(zé):竹席:。3鞠(jū):审讯。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
【答案】C? 公坚不回??? 回:反悔
1l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答案】C?? 代词,他们的A前一个为:所以。后一个为:趁机B。前一个为:因。后为一个为:用。D前一个为:随,介词。后一个为:和,连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国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答案】B? 不能说“民风不正”,原文无此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人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苦恼。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14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答:(1)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2)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颍有意同他保持距离。(3)欧阳颍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升迁,不是靠晋公提拔。
(2009)三.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 ? ?? ?? ?? ?? ?? ??????????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张耒) ???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 ,皆歛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季节,季候(《礼记》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之句。深秋花事萧瑟,唯菊花独立寒秋,开得异常繁茂。一阵阵馥馥的香气于东隅飘来,令人神清气爽。)
B 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 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10.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C )
A 其为变亦酷矣 吾其还也
B 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于社稷也
C 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 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缺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已,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见第三节)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_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_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13.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4分) 答: 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顿、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
(2010)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诸葛孔明 陈亮
???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这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答案:A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势倾群臣而下不忌???????????? 爽籁发而清风生
B.? 孔明移军且至????????????????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不觉其言之发也?????????????? 翳桑之饿人也
D.? 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B.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答案:B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邦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答案:C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 译文:? 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
???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 译文:? 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译文:??? 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
(2011)二、文言文阅读(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严祺先文集序 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ěi):玷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5. B.(拔:超出。联系成语“出类拔萃”)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 C.(A.那个 B.他 C.他的(与题干例句相同) D.一定)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7.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
答:
8. 答:因为严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论,卓尔不群不被世俗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讥笑②说理叙事明白晓畅,严峻犀利。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
译文:韩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个朝代的衰颓文风。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
译文: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不说别的,必须首先除去掉那些它俗气才行。
(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译文: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
(2012)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D )
A.遗善为闾里传 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译文: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译文: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译文: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