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第1课时 有多重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单元 第1课时 有多重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7 16:0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
单元学习目标总览
内容大纲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中的质量单位是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克和千克,在学习第一课时“有多重”时,教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来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结构
教学导航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和“吨”,了解1千克、1克和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
2.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进率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了解千克、克和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质量。
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情境中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物体的质量,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来表述物体的质量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重点: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建立千克、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进率关系。
难点:能正确应用千克、克、吨表示实际物体的质量和正确进行千克、克、吨之间的换算。
教学建议
一、课时分配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二、教学指导
1.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所举的例子尽可能都是学生能接触到的或是能看到的。
教材通过测量小朋友和小鸡的体重这一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物体有轻重之分,如果想要知道物体的实际质量,就要用秤来称一称,以此引出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同时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对1克、1千克及1吨多一些认识。
2.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质量单位。
教材还适当地安排了多种活动,以体验和应用质量单位。如教材第46页第4题,让学生先估一估,再实际称一称,并将估计结果和称量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质量单位。
第1课时 有多重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教材第45~46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并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会估计生活中物体的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PT、台秤、食盐、2分硬币、曲别针和天平(带砝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平时是用什么来称体重的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生:用秤。
师: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秤上“千克”“克”或“kg”“g”的字样呢?(学生思考并交流)
师:你们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吗?(学生自由回答,对回答正确的学生予以肯定)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学习完以后你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学习新课
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主题图)
师:大家看一看,淘气和小鸟在干什么?(学生仔细看图,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生:淘气和小鸟都在称体重。
师:那谁能说一说他们分别有多重?(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生:淘气重30千克,小鸟重50克。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结合生活经验对这两个体重有什么发现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派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汇报1:淘气有30,小鸟竟然有50。
学生汇报2:单位不一样,一个是“千克”,一个是“克”。
学生汇报3:淘气是人,应该比小鸟重得多。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对。千克和克是两个质量单位。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千克可以用“kg”表示,克可以用“g”表示。(板书)
师:那么大家知道平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工具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全班评议)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在平时,我们称量物体的质量的工具主要有:电子秤、台秤和天平。(课件出示这几种秤的图片,学生观看)
2.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1)感知1千克有多重。
师: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问题1中的图片)
师生观图得出: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16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践操作,每组放一个台秤,称一称2袋食盐的质量。学生实际称量,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最后小组汇报结果。
学生汇报:2袋食盐重1千克。
师:同学们也可以在生活购物中感受1千克的质量。
(2)感知1克有多重。
(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问题2中的图片)
师: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我们还能用台秤来称它的质量吗?(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称量特别轻的物品,可以用天平。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践操作,每组放一个天平(带砝码)、一枚2分硬币和3个曲别针。
组织学生先分别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和3个曲别针的质量,再实际操作称一称。
明确: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3个曲别针约重1克。
(3)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问题3中的图片)
师:你们知道1千克和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回答)
生:食用油上写的是1000克,台秤上的读数是1千克。
师:这说明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1千克=1000克
(4)感知生活中物体的质量。
师:那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重1千克吗?(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组织学生找一些物体掂一掂,估计一下有多重,再进行称量,进一步加深对千克与克的认识。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1题:100 5 25
第2题:克 克 千克 千克
第3题:3000 4 8
第4题:略
第5题:一样重。
第6题:5个。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多重
千克和克是两个质量单位。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千克可以用“kg”表示,克可以用“g”表示。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1.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得到充分感受。
2.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1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1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初步建立1千克、1克的观念。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奶奶去买水果,若买4千克梨和5千克荔枝,则需要花58元;若买6千克梨和5千克荔枝,则需要花62元。问每千克梨和每千克荔枝各多少元?
分析:题中给出的数量和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是变化的,为了使变化的数量看得更清楚,可以把两次买的情况进行比较。
4千克梨的价钱+5千克荔枝的价钱=58元 ①
6千克梨的价钱+5千克荔枝的价钱=62元 ②
比较①式和②式,发现荔枝的质量相等,②式比①式多了6-4=2(千克)梨,并且总价多了62-58=4(元),说明4元就是2千克梨的价钱,那么1千克梨的价钱就是4÷2=2(元),1千克荔枝的价钱也就可以求出来了。
解答:62-58=4(元)
6-4=2(千克)
4÷2=2(元)
2×4=8(元)
58-8=50(元)
50÷5=10(元)
答:每千克梨2元,每千克荔枝10元。
解法归纳:在用比较法解决此类问题时,通常先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等式,然后认真观察,比较等式中数量的变化规律或特点,以便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相关知识阅读
质量与重量
质量和重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绝不能混淆,现比较如下:
1.定义不同。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度量,它是任何物体都固有的一种属性。重量则反映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它是受地球的吸引而引起的。
2.测量工具不同。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重量则用弹簧秤测量。我国历来所用的杆秤实际上是不等臂的天平,因此用它测物体时,所得数值是质量而不是重量。
3.单位不同。在国际单位制里,质量的单位是千克,重量的单位是牛顿。实际生活中,质量的单位常用千克或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