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1吨有多重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吨”。(教材第47~48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4.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难点: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们还记得它们怎样表示吗?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指名学生回答)
师:大家都说得很对。现在我们一起来猜猜大象的体重是多少。(板书课题:1吨有多重)
二、学习新课
1.吨的认识。
(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主题图1)
师:大家认为大象的体重该用什么质量单位合适呢?(学生思考,指名学生回答)
生:大象的体重比较大,应该用千克。
师:那我们能用上节课认识的台秤给大象称体重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主题图2)
生:不行,台秤的数据不够,大象的体重太重了。
师: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回答)
生:换一个质量单位更大的秤。
(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主题图3)
师:从这个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观察,指名学生回答)
生:大象的体重是1吨。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质量单位“吨”,它比千克和克都大,吨可以记作“t”。
2.1吨有多重。
师: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提示:把吨和千克联系起来,就像千克和克的关系那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并板书:1吨=1000千克,即1 t=1000 kg。
教师在学生中找一个体重大约25千克的学生,让大家想象一下多少个这样重的学生会有1吨。
明确:1吨需要大约25千克的学生40个。
师:你们知道吨和千克之间怎样换算了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吨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并指名学生尝试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把吨换算成千克,就在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就在数的末尾去掉3个0。
教师总结并板书:吨是比千克和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在生活中计量较重的物体的质量时,通常用“吨(t)”作单位。1吨=1000千克。
3.生活中的“吨”。
(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问题2的情境图)
师:大家知道这些图上的数量都是什么意思吗?(指名学生回答)
生:这个桥的最大载质量是50吨;吊车最多能够吊起8吨重的货物;电梯最多能够载重1000千克,限乘13个人。
师:你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到过“吨”?(学生小组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总结:在生活中,粮食的产量、钢铁的质量、大型动物的体重、货车和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的载质量等,通常用“吨”作单位。
4.克、千克、吨的应用。
(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问题3)
师:大家会填下面的这些空吗?比比看,谁填得快!(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指名学生汇报)
生:一卡车货物重3吨,一桶食用油重2千克,一支牙膏重50克,一头牛重250千克。
师:看来大家都掌握得不错,那我们应该怎样选用这些单位呢?(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回答)
生1:很重的物体我们用吨作单位,很轻的物体我们用克作单位,千克在这两者之间。
生2:我们还要注意数字的大小。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质量单位。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检,集体评议)
第1题:千克 千克 克 千克
千克 吨 克 千克
第2题:3000 5 2 6000
2.完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答案:280+220+250+300+230+250+270+350=2150(千克)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吨是比千克和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在生活中计量较重的物体的质量时,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1 t=1000 kg
教学反思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的并不多。但得益于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与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本节课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积极实行探究型学习、体验式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000 g 6 kg 1 t 300 kg
分析:把克、千克、吨都化成相同单位千克,再根据数的大小进行比较、排列。5000 g=5 kg,
1 t=1000 kg,因为5 kg<6 kg<300 kg<1000 kg,所以5000 g<6 kg<300 kg<1 t。
解答:5000 g<6 kg<300 kg<1 t
解法归纳:不同单位的名数的大小比较通常是先化成相同的单位名数,再根据整数或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进行比较。
相关知识阅读
质量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千克是质量单位,也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法国大革命后,由法国科学院制定。原计划制作的是新颁布的质量的主单位——克的标准器,但因为当时工艺和测量技术所限,故制作了质量是克的1000倍的标准器,即千克标准原器——这也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千克而不是克的原因。最初的定义和长度单位有关,1791年规定: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 ℃时的质量,并用铂铱合金制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后称国际千克原器。1901年第3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千克是质量(而非重量)的单位,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千克用符号“kg”表示。千克力是工程技术中常用的计力单位,规定为国际千克原器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所受的重力,符号为“kgf”。工程技术书中常把“力”字省略,因此易与质量单位混淆,故上世纪我国曾规定使用重力又称重量,单位是千克力。2008年04月,位于不伦瑞克的德国国家计量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将采用直径10厘米(4英寸)的纯硅体去界定比现在的千克质量定义更为标准的度量方法。目前,一个质量与一千克最接近的铂铱圆柱体,作为国际统一质量单位一直存放在法国巴黎郊外戒备森严的金库内,但是由于消耗与磨损,它的质量正慢慢地减少,基本单位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误差越来越大。新的纯硅体确实十分特殊,耗资200万欧元打造。纯硅体合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德国科学精英之力,用时五年制造,质量无限接近于一千克,是完美的球体,纯度极高,99.99%的材料是一种称为硅28的硅同位素。德国不伦瑞克的科学家将从现在开始对纯硅体实施数千次实验,以测算制成它的硅原子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