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第1课时 分一分(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单元 第1课时 分一分(一)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8 08:5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认识分数
单元学习目标总览
内容大纲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学好本单元内容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
三年级的“认识分数”主要是借助动手操作,从“部分—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分数。安排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内容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教学导航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具体情境中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者分子是1的简单分数的大小。
3.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4.在用分数表示事物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分数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1.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含义。
2.借助直观图形比较简单分数大小,让学生对分数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体验分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1.会读、会写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学会用分数表示事物,掌握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
3.掌握简单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
难点:1.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能运用简单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一、课时分配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
二、教学指导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缓慢的,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分一分”“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教师必须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3.把学习分数加减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加减法时,借助直观图形可以更简单地理解算理和算法,而“数形结合”本身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第1课时 分一分(一)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1)。(教材第67~69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水彩笔、课件PPT。
学生准备: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妈妈打算把买来的月饼与邻居张奶奶一家共同分享,你能帮忙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如果把4块凤梨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2)如果把2块蛋黄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3)如果把1块豆沙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指名学生回答)
师:前两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没有问题,但第三个问题大家就有疑问了,没关系,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大家就明白了。[板书课题:分一分(一)]
二、学习新课
1.用分数表示一半,涂出图形的。
(1)理解一半的表示方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最上面的情境图)
师: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平均每个人得到几个苹果?(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平均每人得到1个苹果。
师:现在只有1个苹果,怎么分呢?(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得到这个苹果的一半。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问题1)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表示一半的方法。
师:刚才,大家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一半,都很不错。(课件出示智慧老人说的话,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智慧老人的话)
教师小结并板书。
(2)通过涂色,体会所表示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问题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别涂出题中每个图形的”,也就是分别涂出每个图形的一半,即把每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涂其中的一份。
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特点就是对称轴两侧完全相同,我们可以在格子图中先找出对称轴,然后将对称轴的一侧涂色即可。
2.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问题3)
师:刚才我们通过分苹果、涂色认识了,现在大家通过用一张纸折一折,涂一涂来表示出,,。(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并指名学生展示他的作品)
(1)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对折2次,就将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了4份。如下图所示:
展开后的图形:
将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涂色的部分就表示。如图:
(2)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3次,就将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8份。如下图所示:
展开后的图形:
将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涂色的部分就表示。如图:
(3)将一张长方形纸片的两条边都平均分成5份,做上标记,再按上、下的标记对齐折叠,就将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了5份。如下图所示:
展开后的图形:
将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涂色的部分就表示。如图:
师:刚才的折纸活动大家表现得都不错,那大家能从折纸活动中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吗?(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合理即可,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3.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其读法、写法。
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比较直观的认识了,,,这几个分数,那么分数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呢?我们应该怎么读写分数呢?(教师边板书边讲解)
板书:
①在分数中,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在分数线下面的数是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是分子。
②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之”,最后读分子。就读作:四分之三。
师:那读作什么呢?(指名学生回答)
生:读作:五分之四。
4.用分数表示图形的涂色部分。
(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试一试”第1题)
师:涂色部分都是一张纸的吗?说一说你的理由。(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生:他们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的部分都是4份中的1份,所以都是。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正确,它们都是,但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呢?(学生独立思考,并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将一个整体分成相同若干份有不同的方法,但其中的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试一试”第2题)
师:大家在题中剩余的正方形图中,给其中的1份、2份、3份、4份涂色,并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
教师总结: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涂色,表示这个正方形的。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涂色,表示这个正方形的。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涂色,表示这个正方形的。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4份涂色,表示这个正方形的。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68~69页“练一练”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检,集体订正)
第1题:第一、三幅图中蓝色部分是图形的;第二、四幅图中蓝色部分不是图形的,因为没有平均分。
第2题:图略。提示:每个图形都涂其中的一份即可。
第3题:第一、二、三和五幅图中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第四、六幅图中涂色部分不是。第四幅图中这张纸被平均分成了9份,涂色部分表示其中的1份是;第六幅图中这张纸被平均分成了6份,涂色部分表示其中的1份是。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教学反思
1.这一课时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的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在数的认识上的一次扩展。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分数的含义会比较困难,所以,本课时设置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练习,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分数的含义,也使得学生对分数的印象更加深刻。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分数的由来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一根7米长的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米。像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