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课件+讲义+习题)——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课件+讲义+习题)——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5 17:29:53

文档简介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习题通B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在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的第一天早上,童工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儿。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他还告诉我,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起初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人给他取的诨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粉白的父亲是个运水夫,还兼做消防队员,以此受雇于一家大剧院。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
帐房里的钟已指向12点30分,大家都准备去吃饭了。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进帐房。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外套的前襟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
我说我很好,希望他也好。其实,我心里非常局促不安,可是当时我不便多诉苦。
“我很好。我收到谋得斯通先生的一封信,要我把空着的屋子拿它,简而言之,出租——简而言之,”陌生人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说道,“用作卧室——现在能接待这么一位初来的年轻创业者,这是本人的荣幸。”说着,陌生人挥挥手,把下巴架在了硬领上。
我朝他鞠了一躬。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似乎还有困难,”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我全心全意地向他道了谢。他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去。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
到达温泽里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
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房间里家具很少。
“没结婚之前,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
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猜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
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可是半个小时不到,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6点钟,我见她躺在壁炉前,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着力刻画两个童工及其父亲这些小人物群像,说明“我”很快融入新生活。
B.跟米考伯会面心里局促不安,表明变成孤儿后的大卫开始并不想见米考伯先生。
C.成为米考伯一家的房客,目睹他们窘迫的生活,“我”感受到纷纭复杂的人生。
D.小说不仅表达了对善良、天真、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也赞扬了童工的自食其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本过着幸福孩提生活的大卫 科波菲尔被迫停学做童工,小说就是这样在冲突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突显故事的张力。
B.“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文中多处反复暗示“我”当时的内心感受,推动了情节发展。
C.米考伯太太一再述说娘家的辉煌,从3点钟“急得死去活来”到4点钟“吃吃喝喝”,极具戏剧化地展现了一个耽于幻想,债多不愁的乐天派形象。
D.小说描写住宅破烂,房间空空,一件家具也没有,让社会下层小人物性格在与环境互动中更充分地得到展现,富有暗示性与象征性,激发读者情感,隐喻主题。
3.小说开头划线部分中的两个“我”如何理解?这样讲述有什么效果?
4.狄更斯善于用艺术夸张突出人物的特征,请以米考伯先生为例对此作说明。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二战时期的爱情
侯发山
那是1938年的初夏,法国青年施罗克利用假期到德国旅行。他喜欢异国他乡的木屋、牧场、葡萄园,还有古堡、钟楼和宫殿,踏着格林兄弟的足迹,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景致中。他在旅途中认识了德国姑娘娜娜,娜娜温柔善良,热情大方。两个人一见钟情,很快就坠入了爱河,爱得一塌糊涂,恋得如胶似漆。
他们泛舟莱茵河上,一边观赏着矗立在岸边的罗累莱山岩,一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施罗克说等他学业结束,就来接娜娜去巴黎,让她见识埃菲尔铁塔的雄姿,领略香榭丽舍大道的风情,感受巴黎圣母院的神秘……娜娜幸福地依偎在施罗克的怀里,脸上洋溢着新娘般的灿烂。她接过施罗克的话题,忘情地说,我们晚上在塞纳河上划着小船,听着肖邦的小夜曲,该是多么浪漫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们的梦粉碎了。施罗克不得不与心爱的娜娜姑娘吻别,匆匆返回了法国。从此,两个人天各一方,失却了音讯。
巴黎沦陷后,施罗克作为一名热血青年自愿加入了同盟军,成为一名战斗机的驾驶员。他把对娜娜的思念转化为对法西斯的仇恨。在战斗中,他表现出色,每次都能完成侦查或轰炸任务。每到夜晩,听到前沿阵地上炮弹的呼啸,看到爆炸的火焰照亮天空,他的心就紧紧的,担心娜娜是否被卷入了战争,她的正常生活秩序是否被打乱,甚至想到她是否加入了法西斯侵略者的队伍……他不敢想象,但又不能不去想。如果娜娜被强征入伍去当慰安妇或是护士她肯定会痛苦不堪、度日如年的;假如她不助纣为虐,希特勒的追随者会放过她吗?施罗克在祈祷着反法西斯盟军收复失地打败德国的同时,又害怕娜娜受到无辜的伤害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美法盟军发起的“尨骑兵”战役出动了近5000架飞机,其中就有施罗克驾驶的一架。伴随着飞机的行动,数百门盟军的大炮昂首齐吼,像打闪一样开始了急袭,天在摇,地在颤,天地似乎要裂开了。施罗克很是激动和兴奋,他完全沉浸在复仇的快感里,飞机一阵俯冲,炸弹成串地朝下面投掷,到处是一片烟和火的海洋。
施罗克驾驶的飞机在低空盘旋着,逡巡着攻击的目标。德军的高射炮似乎发现了他驾驶的这架飞机,“飕颼飕”地发射着炮弹。施罗克镇定,沉着,凭着他娴熟的驾驶技术,躲避着炮弹的袭击。猛然,一枚炮弹从侧面飞来,准确无误地打到了他的飞机上。感觉到飞机剧烈地一抖,他就绝望地两眼一闭,似乎要感觉飞机爆炸的那一瞬间。然而,出乎他的意料,飞机只是剧烈地摇摆了几下,并没有意外发生。他大喜过望,心说既然这条命是拣回来的,还有什么可怕的?于是,他驾驶着飞机又冲进了敌占区。蓦地,他发现了德军的一个重要军事目标——那是德军控制的一座大型兵工厂!飞机俯冲下去,他瞄准目标,随着抛下的炸弹,一声尖利的直刺天空的声音过后,引爆了兵工厂内的弹药库里的炮弹,接二连三的爆炸撼天动地,地面成了红色火海。施罗克下意识地看了一下仪表盘,发现飞机油箱的指针在非正常地闪动,他急忙驾机掉头返回了基地。
施罗克驾驶的飞机伤痕累累,惨不忍睹。令战友们惊讶的是,一枚徳军的炮弹竟然钻进了飞机的油箱里,就是施罗克看到从侧面打去的那枚炮弹,居然没有爆炸!机械技师小心翼翼地从油箱里取岀炮弹,拆开弹体,发现弹壳里根本没有炸药!里面有一张用徳语写的小纸条:
我痛恨战争,但我能做的仅此而已!
在场的人都哑巴似的沉默不语,脸上充满了对这位反法西斯者的无限敬意。施罗克随意地翻转了一下纸条,突然发现在纸条的背面也有一行字:
亲爱的施罗克,你在哪里?
想你的娜娜
施罗克的大脑瞬间成了被删除过的存储器,一片空白。当他大脑里的内容恢复后,他的脸扭曲着笑了笑,喃喃自语地重复着几个不连贯的词:炮弹,娜娜,兵工厂,轰炸……
后来,盟军在战场上又发现了十几枚同样没有炸药、有着一样内容的纸条的炮弹。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施罗克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一直到死都还是疯疯傻傻的。当然施罗克也不可能知道,在他轰炸那个兵工厂之前,娜娜就因反法西斯行为被察觉而罹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施罗克深爱着娜娜,但他更深爱自己的祖国,所以战争爆发后,就匆匆返回了法国。
B.当施罗克把思念“转化为对法西斯的仇恨”时,他就不再是战争受害者而是参与者。
C.“炮弹,娜娜,兵工厂,轰炸”几个词,不仅还原了事件真相,施罗克也因此而发疯。
D.小纸条让在场所有人沉默不语却又心生感慨,他们由衷敬佩这位敌国的反法西斯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二战时期的爱情”为题目,战争的残酷血腥和爱情的浪漫温馨形成巨大反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B.德国童话般的景致,法国巴黎迷人的风情,一实一虚,既营造了和平美好的氛围,又为下面突如其来的战争蓄势。
C.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数百门盟军的大炮昂首齐吼”“天在摇,地在颤”正面写出施罗克复仇的快感,却令读者生悲。
D.巧合事件只有反映岀必然规律才不至艺术上失真,战场又发现十几枚同样炮弹,使施罗克飞机中弹不毁显得更合理。
3.如何理解“我痛恨战争,但我能做的仅此而已!”
4.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红绣鞋
王奎山
一大早,七婶就起来了。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麦苗出嫁的日子。她想简单地弄点饭吃吃,就到“黄瓜园”——贵他姑家去。她想躲过这一天,免得自己看到麦苗出嫁伤心,也免得麦苗难受。
刚刚做好饭,麦苗就一头撞了进来。麦苗进了屋冲她叫了一声“婶”,就到西间里去了。
她没有往西间里去。平日她就不常往西间里去。那是贵住的房间,贵参军前就住在西间里。
过了一会儿,麦苗从西间里出来了。七婶抬眼看了一下麦苗,见麦苗脸上竟是出奇的平静。她知道麦苗是个挺有主见的闺女,就放心了。
麦苗说:“婶,做饭了没?”
七婶说:“做了,刚做好。”
麦苗说:“婶,我来晚了?”
七婶说:“看你说的。今几个是啥日子!”
麦苗麻利地将平日吃饭的小方桌用抹布擦净了,又在桌边放一把小靠椅,就拉七婶往上坐。
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了。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以后,无论如何也不肯往上位子上坐。七婶说:“苗儿,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你上坐。”
七婶说:“这妮子,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我有话说。”
七婶说:“这妮子,哪能那样哩,不兴不兴。”
到底没有麦苗的力气大,被麦苗连推带拉按到了小靠椅上。
七婶说:“屋里有爹有娘的,那可不兴。”
麦苗不答话,麻利地抹了一只碗,盛了一碗红薯稀饭,又拿了一个馍,一双筷,小心地来到七婶面前,庄重地跪下。
七婶仰起头,闭上了眼,眼泪却止不住地淌了下来。
麦苗说:“娘,吃饭吧!”
麦苗说:“麦苗今儿个就要走了,再给娘端一次饭。”
麦苗说:“往后,娘再想吃麦苗端的饭,就难了。”
七婶只好睁开眼,将饭接过来,放到桌子上。抬眼去看麦苗时,见麦苗早已哭成了泪人儿。两个人遂抱在一起,畅畅快快地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七婶首先止了哭,又扳起麦苗的头,用手给她擦脸上的泪。
七婶说:“苗儿,今儿个是你的喜日子,高高兴兴地走。”
七婶说:“啥也不怨,怨俺贵没福。”
停了一下,又自言自语地说:“一个团一千多号人,人家都平安回来了,偏你……”说着说着就提高了声音:“人家都知道有爹有娘有老有小你个龟孙啥都不知道哇我的傻儿我的憨乖乖……”
又大声哭了起来。
麦苗也跟着哀哀地哭。
隐隐约约地,远处传来了欢快的音乐声。七止了哭,细细地听。麦苗也细细地听。
欢快的音乐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楚。
又响起了一阵噼哪叭叭的鞭炮声。
七婶说:“苗儿,快回吧,人家来了。”
麦苗点点头,刚走了两步,又转回来说:“啥我都给麦叶交待过了,担水、劈柴……”
音乐声和鞭炮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七婶推着麦苗往外走。走到大门口,七婶看到一辆披红挂彩的汽车正从村街北头开过来。
麦苗凑近她的耳朵大声说:“娘,你回吧,过了三天我回来看你。”
七婶一把将麦苗推出门外,转身“哐”的一下将大门关上,一时间脑子里一片空白……
不知过了多久,音乐声和鞭炮声终于停了下来。
七婶踉踉跄跄地走进屋里。她想给贵说几句话。
掀开门帘,七婶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桌子上,贵的遗像面前,是一片耀眼的红。
那是一双新鞋。
一双红绣鞋。
(有删改)
【链接材料】王奎山,当代小小说领军人物之一。王奎山所写农村题材的小小说站在探寻人物心灵的高度,在中国当代文坛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红绣鞋》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过去了20多年,其艺术魅力却依然丝毫不曾减少半分。
“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创新,自有其相对规范的字数限定(1500字左右)、审美态势(质量精度)和结构特征(小说要素)等艺术规律上的界定。”(杨晓敏)。《红绣鞋》是典型的标准的小小说作品,在这样的篇幅内,不可能展开宏大叙事,不可能铺排广阔画卷。小小说要抓住一小段时间、一个小场景展开关于一件事情的叙事,使表达集中,笔锋尖锐。
(摘编自徐小红《王奎山(红绣鞋>赏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麦苗一进门招呼一声就到西间里去了,可见麦苗经常来七婶家,从她麻利地擦桌子可以看出,帮衬七婶是经常的事,从后文中她对麦叶的交代也能看出这一点。
B.麦苗临行又转回,后来被七婶推着往外走,最后被推出门外,从中见出麦苗对七婶日后生活的忧虑和依依不舍的深情,也见出七婶的明白事理和对麦苗的疼惜之情。
C.麦苗对七婶由“婶”到“娘”称呼的变化和庄重的一跪,表现了麦苗的深情和决心,以及一个平凡女子的大仁大义。谜底也一步步揭开,情节由此逐渐推向高潮。
D.麦苗想最后帮七婶做做家务,拉七婶往椅子上坐,想让七婶休息一下,但因为是麦苗的大喜日子,七婶不想麻烦麦苗,硬是不让。推让之间,见出两人美好的人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大篇幅采用对话的方式展情节,暗藏伏笔,勾连人物,这种叙述故事的方式简洁凝练,别具匠心。
B.文中画线句没有标点,而是用一个长句表达,能更真实地表现出七婶当时伤心欲绝的状态,以及对贵的无限思念。
C.作者通过七婶和麦苗的言行正面表现了贵的形象,看似用笔不多,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身上的人性光辉。
D.本文省笔和详笔合理运用,省笔的运用主要在开头,用全知叙事方式叙述式交代这天是麦苗出嫁的日子,可以省去许多笔墨。
3.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麦苗”这一形象的?
4.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红绣鞋》“表达集中,笔锋尖锐”的“小小说”特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狱中见面后,决定为她提出上诉,经典狱长同意在办公室里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诬告为纵火犯的明肖夫母子,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但聂赫留朵夫坚持帮助玛丝洛娃,打算将玛丝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找到明肖夫了解情况。为此他求助副省长玛斯连尼科夫,征得其同意后第三次到监狱会见玛丝洛娃]
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说,有些人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笨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但要是我们说一个人善良或者聪明,说另一个人凶恶或者愚笨,那就不对了。可我们往往是这样区分人的。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在法庭审判以后,在笫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
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她说:‘要我去给那些病鬼倒便壶,我才不干呢……’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①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②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天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③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泪。
“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选自《复活》第一部59章,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交代了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
B.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表现了典狱长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玛丝洛娃不想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帮助。
C.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遭受折磨,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想办法帮助明肖夫母子,这也体现出玛丝洛娃内心仍存良善的一面。
D.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相称,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也显示出她对聂赫留朵夫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还不想完全接受他。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主要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多次写到二人谈话进行不下去,陷入沉默,这如同戏剧中的静场,既给二人关系的变化增加悬念,又以留白的方式增强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C.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主要采用议论和概述的方式,交代聂赫留朵夫的基本情况,与后文二人会面场景的描述相辅相成,让整个故事详略得当,重点情节凸显。
D.小说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的眼睛,如“眼睛不看他”“可怕的”“在微笑”等,在表现玛丝洛娃转变的同时揭示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
3.聂赫留朵夫说“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文中画框的三处语句中的省略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选择两处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
2.B
3.①“如今”的“我”指成年后的大卫,第二个“我”是童年时的大卫。
②故事在“如今的我”的回顾中展开,以童年的“我”的视角表明小说将以小孩子的视角来感知周围的世界。两者结合,让读者真切感受其“心灵的成长”。
4.狄更斯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和情绪夸张塑造米考伯先生的深刻形象。①夸张强调他的形象特征,如他“衣服破旧”却“装了神气的衬衣硬领”,“外套前襟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却“只是用作装饰的”,作者重复突出他经济拮据,却喜欢装“文雅气派”。②夸张突出他的情绪,如债主上门,米考伯先生“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不能自制,用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可是“半小时不到”,他“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哼着曲子”“摆出更高贵的架势”出门。通过前后对比,一悲一乐,夸张突出米考伯先生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特征。
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A项是为了渲染“我”的悲惨境遇,而不是“说明“我”很快融入新生活”。B项“我”“心里局促不安”并非源自不想见心理,而是为所处地位感到羞耻;D项作品主题并非赞扬童工自食其力。
2.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选项A是对故事冲突的分析鉴赏,正确。选项B是对心理描写的分析鉴赏,文中是多处反复直接述而不是暗示。不正确。选项C是对米考伯太太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正确。选项D是小说环境与人物性格关系的分析鉴赏,正确。
3.小说开头划线句出现了两个“我”,“如今,我”“像我这样小小年纪”,第一处“我”是如今、现在的“我”,即成年后的大卫。第二处的“我”即童年时的大卫。故事在成年后的大卫的回顾中展开,告诉读者小说将以小孩子的视角来感知周围的世界。
4.小说描绘米考伯先生的时候,一是突出其外貌穿着打扮,通过重复(反复)方式来强调;二是突出他一悲一乐,通过对比、夸张方式来强调。从文本中相关场景描写可体现出来。
2.答案:1.D
2.C
3.①娜娜痛恨残酷的战争,但她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结東战争的斗争中。②表现了娜娜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期盼,更表现了娜娜的善良、勇敢、大爱和牺牲精神。
4.(1)明线是法国青年施罗克的遇爱——参战—一发疯的过程,暗线是德国姑娘娜娜遇爱一一反战——罹难的过程。
①明线可以反映战争的残酷,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娜娜高尚的品格,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脉络清晰,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两条线索并行,丰富、拓展了作品内容。
解析:1.A项中递进和因果关系均于文无据;B项中“他就不再是战争受害者而是参与者”错,应该是“他既是战争受害者又是参与者”。C项中“还原了事件真相”错,由文中结尾一句可知,这只是施罗克自己的推测。故选D。
2.C项“正面写出施罗克复仇的快感”错,应该是侧面写出。故选C。
3.答案:1.D
2.C
3.①文章通过麦苗的动作描写,如跪七婶的一系列动作,“抹跪”,传神地写出了麦苗的虔诚、庄重的神态,表现了她的有情有义。②通过麦苗的语言描写,如临别的交代,很好地表现了麦苗的细心与善良。③通过七婶对麦苗感激、爱护的一系列言行,如开头暗示了麦苗平日对七婶的关照,侧面表现了麦苗的善良和有孝心。④文末出现的一双红绣鞋,也从侧面烘托了麦苗真挚的情感,艺术地展示了麦苗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4.①时间短:截取麦苗出嫁前一个时辰,表现了小小说“瞬时的艺术”。②场景小七婶的家里。小场景聚焦易于发现主要矛盾,在短时间内推出高潮,引导出结局。③情节紧:围绕麦苗出嫁前她与七婶间的一系列事件展开情节,最后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标题所指物象一一红绣鞋,隐喻人性美、迎接新生活等主题。④短时间、小环境、加上象征物象“红绣鞋”的运用,使文章的主题单纯却情感丰厚和深刻。
解析:1.麦苗拉七婶往椅子上坐不是想“最后帮七婶做做家务”想让七婶休息一下”,而是认七婶为“娘”,郑重表达自己对贵、对七婶的一片深情。
2.小说通过七婶和麦苗的言行属于侧面表现贵的形象。
4.答案:1.B;2.D;
3.①玛丝洛娃由原来排斥、拒绝聂赫留朵夫变得接受他并愿意改变自己。②借聂赫留朵夫的感受,写出了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精神的觉醒。③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因自己的付出与爱而让玛丝洛娃有所转变的兴奋与惊喜。
4.①处为欲言又止,语意未尽。写出聂赫留朵夫面对玛丝洛娃时的复杂心理,表现了他对过去伤害玛丝洛娃行为的愧疚。②处为说话的断断续续。写出了聂赫留朵夫思想跳跃的过程,表现了他想与玛丝洛娃结婚的决心,将与她共克人生困难。③处为说话中的沉默。写出了玛丝洛娃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体现了她自我的回归、人性的渐醒。
解析:1.B项,“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理解错误,典狱长对犯人没有好感,如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说“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是因为上级指示他,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2.D项,“小说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眼睛”分析错误。选文中多处写玛丝洛娃的眼睛,但是除了描写她的眼睛之外,还有外貌、语言、神态描写。如“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第1节 “三步读文法”快速读懂小说文本
一、小说“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主题是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主题。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1.人物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作者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2)在小说中有作者着重刻画的主要人物,也有为了表现主要人物和展现小说主旨而描绘的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2.情节
(1)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2)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3)在具体安排情节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来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样前后情节才能有机结合。
3.环境
(1)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要运用一定的手法去描写,让其特点与人物形象及小说主旨相适应。环境的描写手法十分丰富,既有描写角度的选择,又有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3)环境在揭示人物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小小说的选材特点
对小说的考查往往以小小说为主。与短篇小说相比,小小说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多取材于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一段插曲、一个场景、一个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行动片段,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某个道理。其特点主要有:
1.选材以小见大。
小小说所选的题材截取的生活面要小,只有这样才适合小小说体裁表现的需要,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小”。但是,它虽然“小”,却能反映社会生活,折射出重大问题,有丰富的意蕴,有一定的生活容量,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大
2.人物形象典型。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受到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小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描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
3.情节有吸引力。
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小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曲折新奇,常常突破思维定式,让读者吃惊。
4.结尾含蓄隽永。
小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小说的质量,这也是小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小小说的结尾往往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其精髓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深刻主题常常在结尾处变得明朗起来。考生在阅读小小说时一定要关注其结尾
5.反映的主题新、深、辣。
所谓“新”,就是指作品表现的是新事物、新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所谓“深”,就是指作品具有深度,启迪思想,引人回味,让人领悟到某种哲理;所谓“辣”,就是指作品以情动人,震撼人心,尖刻辛辣,一针见血。
三、“三步读文法”
综观高考小说命题,均是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来命题的,这正是小说阅读的四大热点,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四大命题点。因此,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有意识、巧妙地关注这四大命题点至关重要。具体来说,考生应当遵循以下三个步骤,切实把握好这四大命题点,以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第一步:宏观入手,切分层次,梳理小说情节。
阅读小说时先要从宏观入手,统观全文,弄清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写了哪些事件,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什么,开端前是否有序幕,结局后是否有尾声。再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将文章切分出层次,进而梳理出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微观研判,勾画批注,分析人物和环境。
阅读小说时一定要关注对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探知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同时还要注意对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气质的叙写。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阅读小说时也要注意环境描写。在阅读中要勾画圈点出各段有关人物、环境描写的重要词句,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好批注。
第三步:综合分析,总结归纳,把握主题意图。
小说的主题往往蕴藏于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阅读小说时要联系标题、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作者的主观倾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主题。
第2节 把握小说要素,速解选择题
一、选项特点
有些选项涉及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内容涉及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主旨等,这类选项涉及的情节、环境、人物内容多为显性,主旨内容多为隐性。
有些选项涉及对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解读,需要分析思考,相对隐性。设置艺术特色题,又必然涉及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
明确了这些特点,有助于精准地找到阅读文章的关注点和解题的文本依据。
二、六大常见设误类型
设误类型 解读说明
特点概括不当 人物特点、环境特点等概括不当
技巧判定分析不当 写人技巧、叙事技巧、环境描写技巧等判定分析不当
作用分析不当 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作用分析不当
事实陈述混乱 张冠李戴、颠倒顺序、无中生有等
语言理解不当 含义理解不当、风格分析不当
情感主题分析不当 思想情感分析不当、主题意图分析不当
三、小说选择题“三步答题法”
答题步骤 答题技巧
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题干中的“相关内容”“艺术特色”就是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第二步:回归原位,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之处看选项中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考查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三步:比对分析,确定答案。 根据“选项设误类型”与原文逐项对比,找出分析、鉴赏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发(节选)
林·拉德纳[注]
我有了另外一位理发的伙计,他是从卡特维尔来的,每星期六帮我干活,其余的时间我一个人满可以对付了。
你是新来的人,对不对?我觉得以前没见过你。我希望你喜欢这儿,能够待下来。咱们这儿不是纽约市,也不是芝加哥,可是日子过得挺乐和。不过,自从吉姆给打死之后,就不像往常那么欢腾了。他活着的时候,他跟霍德经常弄得镇上乐呵呵的。我敢打赌,在全美国这样大小的镇上,数咱们这儿的乐子最多。
吉姆挺滑稽,霍德跟他差不离儿是一搭一档。经常在星期六,一到四点过后,我这个地方总是挤满了人,吉姆跟霍德在晚饭之后六点左右就露面了。吉姆总是要坐在最靠近蓝痰桶的那张大椅子上。谁要原来坐在那张椅子上,嘿,吉姆一进门,他就得起来把位子让给吉姆。
你大概以为这好像戏园子里有时候留下的包座。吉姆是有点霸道,可心眼儿里还是个好人。
不过我要跟你说的是我们镇上一个可怜的孩子,保尔。大约十岁那年,他从树上摔下来。头先落地,他受了点影响,后来一直也没好过。
没什么要紧,他不过傻里傻气罢了。吉姆经常管他叫布谷鸟,这是吉姆给头脑不正常的人起的名字。这是他逗乐的一种笑话,把脑袋叫作蚕豆,把疯子叫作布谷鸟。可是保尔并不疯,就是傻里傻气罢了。
你可以想得到,吉姆总是变着法儿来逗弄保尔。他会叫他到白门面汽车修理店去拿一个左旋活动扳手。
当然,根本就没有左旋活动扳手这种东西。凡是逗弄人的事,只要吉姆存着这份心,他没有什么想不出的办法。
可是吉姆像大多数男人一样,我看,也像大多数女人一样。他要的是他得不到的东西。他要朱莉,即使挖空脑袋也要把她弄到手。嗨,吉姆的习气和笑话都不讨朱莉欢喜,再说,当然,他是个结了婚的人,所以,他也没有机会。
朱莉不愿意跟他有一点牵连,甚至不愿意在街上跟他说话。这时候,镇上人人都明白朱莉在拼命追求斯太尔医生。我不敢说他们俩在一块的时候,朱莉会知道她的脸色变成了什么样子;她当然不会知道,要不,她也会避开他了。她也不知道我们都在注意她借口到他的诊所里去了多少次,有多少次她在街对面路过诊所的时候望着他的窗户,瞧他是不是在里面。我替她难受,别的人也大半都替她难受。
霍德翻来覆去地跟吉姆说医生怎么把他顶掉了,拿这些话来气他。吉姆倒不把这些逗弄放在心上,你可以看出他正在合计着要开一个玩笑。
吉姆有一个绝招,他能改变他的声音,他能学任何人的声音。好吧,吉姆等到他把斯太尔医生的口音学得一点也不差了,然后开始报复。
有一天晚上,他知道医生到卡特维尔去了,于是给朱莉打电话。她一点也不疑心,那还能不是医生的口音?吉姆说,他一定要在当天晚上跟她见面,他有一件事情要告诉她,不能再等下去了。她兴奋极了,叫他到她家里去。可是他说他正在等一个重要的长途电话,请她暂且不拘礼节,到他诊所里去。他说,他们不会伤害她的,谁也不会瞧见她,他只不过一定要跟她谈一小会儿。嘿,可怜的朱莉上当了。
医生总是让诊所里晚上有灯光,所以朱莉看起来就好像诊所里有人似的。
这时候,吉姆已经到赖特的弹子房子去了,有一伙人正在那儿玩乐。他们大半都喝了很多酒,这伙人即使在清醒的时候也很粗野。
他们总是起劲地跟着吉姆凑热闹,所以,他叫他们跟着他去瞧什么乐子的时候,他们就不玩纸牌,不打弹子,跟着去了。
医生的诊所在二楼。打门外面起,有一个扶梯通到楼上。吉姆和他那一伙都藏在扶梯后面黑乎乎的地方。
嘿,朱莉来到医生门口拉门铃,一点也没有动静。她又拉铃,拉了七八次。原来她推了推门发现门锁上了。这时候,吉姆弄出了一点响声,她听见了,等了一会儿,然后她说:“是你吗?拉尔夫。”拉尔夫是医生的教名。
没有人回答,她一定是突然想到她上了当了。她几乎从扶梯上滚下去,那一伙人全跟着她。他们一路追到她家,叫唤着“是你吗?拉尔夫。”还有“哦,拉尔夫,亲爱的,是你吗?”吉姆说他自个儿叫唤不出来,因为他笑得太厉害了。
可怜的朱莉!后来有很久,很久,她都没在大街上露过面。
嘿,两天之后,吉姆又到我店里来了,那个布谷鸟保尔也来了。吉姆打算第二天去打野鸭,他来找霍德跟他一块去。我碰巧知道霍德到卡特维尔去了,要到周末才回来。吉姆于是说他不愿意一个人去,看样子只好吹了。这时候,可怜的保尔说话了,他说,吉姆要愿意带他去,他愿意去。吉姆想了一会,然后说,好吧。
他觉得有个傻子总比没人好点。
我估计他是打算把保尔弄到船里,然后捉弄他一下,譬如说把他推到水里。总之,他说保尔可以去。他问他打过野鸭没有,保尔说没有,他手里从来没拿过枪。于是吉姆说,他可以坐在小船里瞧他打,如果他表现好的话,他也许会把枪借给他,让他放两下。他们约好在早上见面,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吉姆还活着。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斯太尔医生接到了老约翰的电话。吉姆跟保尔去打猎的那片湖水在约翰的地盘上。
几分钟之前,保尔跑到约翰家里,说出了事。吉姆打了几只野鸭之后,把枪交给保尔,要他试试运气。保尔从来没有拿过枪,他十分紧张。他抖得很厉害,使不了枪。他让枪走了火,吉姆就倒在船里,死了。
斯太尔医生是验尸官,他去现场检查了尸体,说他们还不如把尸首运回镇上。放在这儿没有用,也用不着召集陪审团,因为这个案子是清清楚楚的意外走火事故。
拿我自个儿来说,要是我在船上,除非我准知道他懂得点枪法,我绝不会让别人在同一条船上放枪的。
吉姆是自讨苦吃,把他的枪交给了一个新手,而且又是一个傻子。吉姆落到这样,大概也是自作自受。不过我们这儿都还惦记着他。他真是个会恶作剧的怪物!
上油还是干梳?
1957年(雨宁译,有删改)
(注)林·拉德纳(1885-1933),美国小说家,“其小说巧妙逼真地展现了一战结束到经济大萧条期间当时美国人民的迷茫与混乱”。
1.下列对小说文本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尔是一个值得人们同情的“傻子”,他从小摔坏了头脑。然而吉姆不但不同情他,反而时常拿他开玩笑。可怜的保尔成为了吉姆取乐的对象。
B.霍德翻来覆去地嘲笑吉姆追求不到朱莉还输给了斯太尔医生。吉姆却并不把霍德的逗弄放在心上,而是在心里暗暗算计着要报复和捉弄朱莉。
C.朱莉不愿意跟吉姆有任何牵连,疯狂追求斯太尔医生,听到了医生的电话就毫不怀疑地欣然前往,结果被吉姆蒙骗和取笑。可见她的热情和纯真。
D.理发师认为吉姆落到这样的结局,大概也是他自作自受,恶有恶报,最后用“他真是个会恶作剧的怪物”来评价吉姆,表达了对吉姆搞恶作剧的讽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吉姆的故事是通过理发师来讲述的,都是理发师亲眼目睹或者亲耳听闻的,这就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理发师是作者巧妙设计的一个值得读者信赖的叙述者。
B.“我敢打赌,在全美国这样大小的镇上,数咱们这儿的乐子最多”。这些语句反映了小镇居民麻木扭曲的人性,为主人公的活动构建了一个典型的社会环境。
C.这篇小说主要运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穿插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并细致刻画了理发师和顾客的对话描写。读者也担当起了观察者的角色。
D.这篇小说的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委婉而含蓄,幽默而讽刺,巧妙逼真地刻画了一个个来自于当时真实美国社会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无穷的品读韵味。
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恶有恶报”错。文章开头部分写到“自从吉姆给打死之后,就不像往常那么欢腾了。他活着的时候,他跟霍德经常弄得镇上乐呵呵的。我敢打赌,在全美国这样大小的镇上,数咱们这儿的乐子最多”、“吉姆挺滑稽”、“吉姆是有点霸道,可心眼儿里还是个好人”,文章最后提到“他真是个会恶作剧的怪物”、“吉姆落到这样,大概也是自作自受”,由此可以看出理发师并不认为吉姆是一个恶有恶报的人,他认为吉姆只是滑稽,爱搞恶作剧,霸道,但是心眼好,最后的死是自作自受,但是去不是恶有恶报。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值得读者信赖”错。通过阅读整篇文章可得知,理发师只是一个故事的讲述着,为前来理发的客人讲述小镇上得闲文趣事,特别是讲述吉姆的故事,没有刻意的去强调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也没有强调被读者信赖。C.“主要运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穿插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错。原文开头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个伙计,剩下的篇幅主要是理发师讲述吉姆的故事,出现了吉姆、朱莉、医生等人物,主要是采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你”的写法,穿插使用第一人称。D.“委婉而含蓄”错。原文指出吉姆滑稽、爱捉弄人、霸道,最后死的自作自受等,都是直接写出,并没有委婉含蓄。故选B。
第3节 分析小说结构,突破情节线索题
考点1小说结构分析题
一、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以下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的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指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而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二、常见线索及作用
1.小说常见的线索
(1)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3)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的。
(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
2.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股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或事件)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
(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3.线索的作用
(1)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小说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
三、八种情节安排的技巧
基本技巧 解释
悬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照应 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使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使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四、小说情节的作用
1.从“两个方面”“四个角度”答情节作用题
方面 角度 作用
内容方面 对环境的作用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等。
对人物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表现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等。
对主题的作用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等。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方面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2.特殊的情节作用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常见形式 作用
一般开头 ①开门见山,点明主旨。②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设疑开头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②引出下文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开头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①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②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③突显人物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类型 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尾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 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入物形象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 ①表达效果上,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读者的情感体验上,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主题上,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读者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戛然而止的结尾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补叙式结尾 对上文情节的呼应,或解释悬念,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卒章显志式结尾 解释悬念,揭示主题。
五、五种叙事方法及其作用
叙述方法 解释与作用
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作用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重要内容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把发生在前面的有关内容推移到后面的叙述中,推后叙述的内容常常是故事情节中的关键之处。这关键的内容往往会给读者造成错觉和悬念,当后面补叙谜底时,读者便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其作用是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六、三种叙述角度及其作用
角度 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加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以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 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考点2小说情节梳理题
一、情节梳理题常见的设题形式
1.请梳理本文的脉络(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请概括小说中×××的变化历程。
二、“寻”“理”“抓”——情节梳理“三方法”
1.“寻
“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情节。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有时,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文章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2.“理
“理”就是理清小说的结构。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是全篇,则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如果是局部,则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则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3.“抓”
“抓”就是抓住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山神庙复仇。
注意:①由于事件的复杂性,考生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②考生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贯通。
三、情节梳理题答题模板
1.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2.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3.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4.①情节一+态度(情感)一;②情节二+态度(情感)二③情节三+态度(情感)三。
考点3情节(线索)作用题
一、情节(线索)作用题常见的设题形式
1.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侧重写×××。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3.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二、两步答好情节(线索)作用题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
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情节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对应内容。
解答情节(线索)作用题需要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等内容方面和结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进行分析。
三、情节(线索)作用题答题模板
分类 作用
开头 写景式开头 ①通过对……的描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②引出人物,暗示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④更好地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设疑式开头 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显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讲述故事式开头 ①做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揭示小说主题的普遍性。
中间情节 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情节,开启下文×××情节,丰富人物性格。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突出小说的主题。④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结尾 写景式结尾 ①烘托了……气氛,给予读者想象空间。②呼应了小说开头,使小说结构完整。③深化主题。④升华人物性格或突显人物命运。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使故事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与前文的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悲剧性结局 ①深化主题。②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③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大团圆结局 ①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意愿融为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②符合读者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留下空白的结局 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②意犹未尽,耐人寻味。
考点4情节设置技巧题
一、情节设置技巧题常见的设题形式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二、两步答好情节设置技巧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要求。
看清题干是从叙述人称、叙述角度、叙述方式、情节安排等角度中哪个角度设问的。
第二步:根据角度,确定答案。
三、情节设置技巧题答题模板
情节作用+结构作用+表现人物作用+点明主旨、情感作用
1.点明情节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补充情节等。
2.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
3.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4.点明主旨、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个别还能引起读者深思,令读者感到回味悠长等。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发(节选)
林·拉德纳[注]
我有了另外一位理发的伙计,他是从卡特维尔来的,每星期六帮我干活,其余的时间我一个人满可以对付了。
你是新来的人,对不对?我觉得以前没见过你。我希望你喜欢这儿,能够待下来。咱们这儿不是纽约市,也不是芝加哥,可是日子过得挺乐和。不过,自从吉姆给打死之后,就不像往常那么欢腾了。他活着的时候,他跟霍德经常弄得镇上乐呵呵的。我敢打赌,在全美国这样大小的镇上,数咱们这儿的乐子最多。
吉姆挺滑稽,霍德跟他差不离儿是一搭一档。经常在星期六,一到四点过后,我这个地方总是挤满了人,吉姆跟霍德在晚饭之后六点左右就露面了。吉姆总是要坐在最靠近蓝痰桶的那张大椅子上。谁要原来坐在那张椅子上,嘿,吉姆一进门,他就得起来把位子让给吉姆。
你大概以为这好像戏园子里有时候留下的包座。吉姆是有点霸道,可心眼儿里还是个好人。
不过我要跟你说的是我们镇上一个可怜的孩子,保尔。大约十岁那年,他从树上摔下来。头先落地,他受了点影响,后来一直也没好过。
没什么要紧,他不过傻里傻气罢了。吉姆经常管他叫布谷鸟,这是吉姆给头脑不正常的人起的名字。这是他逗乐的一种笑话,把脑袋叫作蚕豆,把疯子叫作布谷鸟。可是保尔并不疯,就是傻里傻气罢了。
你可以想得到,吉姆总是变着法儿来逗弄保尔。他会叫他到白门面汽车修理店去拿一个左旋活动扳手。
当然,根本就没有左旋活动扳手这种东西。凡是逗弄人的事,只要吉姆存着这份心,他没有什么想不出的办法。
可是吉姆像大多数男人一样,我看,也像大多数女人一样。他要的是他得不到的东西。他要朱莉,即使挖空脑袋也要把她弄到手。嗨,吉姆的习气和笑话都不讨朱莉欢喜,再说,当然,他是个结了婚的人,所以,他也没有机会。
朱莉不愿意跟他有一点牵连,甚至不愿意在街上跟他说话。这时候,镇上人人都明白朱莉在拼命追求斯太尔医生。我不敢说他们俩在一块的时候,朱莉会知道她的脸色变成了什么样子;她当然不会知道,要不,她也会避开他了。她也不知道我们都在注意她借口到他的诊所里去了多少次,有多少次她在街对面路过诊所的时候望着他的窗户,瞧他是不是在里面。我替她难受,别的人也大半都替她难受。
霍德翻来覆去地跟吉姆说医生怎么把他顶掉了,拿这些话来气他。吉姆倒不把这些逗弄放在心上,你可以看出他正在合计着要开一个玩笑。
吉姆有一个绝招,他能改变他的声音,他能学任何人的声音。好吧,吉姆等到他把斯太尔医生的口音学得一点也不差了,然后开始报复。
有一天晚上,他知道医生到卡特维尔去了,于是给朱莉打电话。她一点也不疑心,那还能不是医生的口音?吉姆说,他一定要在当天晚上跟她见面,他有一件事情要告诉她,不能再等下去了。她兴奋极了,叫他到她家里去。可是他说他正在等一个重要的长途电话,请她暂且不拘礼节,到他诊所里去。他说,他们不会伤害她的,谁也不会瞧见她,他只不过一定要跟她谈一小会儿。嘿,可怜的朱莉上当了。
医生总是让诊所里晚上有灯光,所以朱莉看起来就好像诊所里有人似的。
这时候,吉姆已经到赖特的弹子房子去了,有一伙人正在那儿玩乐。他们大半都喝了很多酒,这伙人即使在清醒的时候也很粗野。
他们总是起劲地跟着吉姆凑热闹,所以,他叫他们跟着他去瞧什么乐子的时候,他们就不玩纸牌,不打弹子,跟着去了。
医生的诊所在二楼。打门外面起,有一个扶梯通到楼上。吉姆和他那一伙都藏在扶梯后面黑乎乎的地方。
嘿,朱莉来到医生门口拉门铃,一点也没有动静。她又拉铃,拉了七八次。原来她推了推门发现门锁上了。这时候,吉姆弄出了一点响声,她听见了,等了一会儿,然后她说:“是你吗?拉尔夫。”拉尔夫是医生的教名。
没有人回答,她一定是突然想到她上了当了。她几乎从扶梯上滚下去,那一伙人全跟着她。他们一路追到她家,叫唤着“是你吗?拉尔夫。”还有“哦,拉尔夫,亲爱的,是你吗?”吉姆说他自个儿叫唤不出来,因为他笑得太厉害了。
可怜的朱莉!后来有很久,很久,她都没在大街上露过面。
嘿,两天之后,吉姆又到我店里来了,那个布谷鸟保尔也来了。吉姆打算第二天去打野鸭,他来找霍德跟他一块去。我碰巧知道霍德到卡特维尔去了,要到周末才回来。吉姆于是说他不愿意一个人去,看样子只好吹了。这时候,可怜的保尔说话了,他说,吉姆要愿意带他去,他愿意去。吉姆想了一会,然后说,好吧。
他觉得有个傻子总比没人好点。
我估计他是打算把保尔弄到船里,然后捉弄他一下,譬如说把他推到水里。总之,他说保尔可以去。他问他打过野鸭没有,保尔说没有,他手里从来没拿过枪。于是吉姆说,他可以坐在小船里瞧他打,如果他表现好的话,他也许会把枪借给他,让他放两下。他们约好在早上见面,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吉姆还活着。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斯太尔医生接到了老约翰的电话。吉姆跟保尔去打猎的那片湖水在约翰的地盘上。
几分钟之前,保尔跑到约翰家里,说出了事。吉姆打了几只野鸭之后,把枪交给保尔,要他试试运气。保尔从来没有拿过枪,他十分紧张。他抖得很厉害,使不了枪。他让枪走了火,吉姆就倒在船里,死了。
斯太尔医生是验尸官,他去现场检查了尸体,说他们还不如把尸首运回镇上。放在这儿没有用,也用不着召集陪审团,因为这个案子是清清楚楚的意外走火事故。
拿我自个儿来说,要是我在船上,除非我准知道他懂得点枪法,我绝不会让别人在同一条船上放枪的。
吉姆是自讨苦吃,把他的枪交给了一个新手,而且又是一个傻子。吉姆落到这样,大概也是自作自受。不过我们这儿都还惦记着他。他真是个会恶作剧的怪物!
上油还是干梳?
1957年(雨宁译,有删改)
(注)林·拉德纳(1885-1933),美国小说家,“其小说巧妙逼真地展现了一战结束到经济大萧条期间当时美国人民的迷茫与混乱”。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尾段“上油还是干梳”的作用。
答案:①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把读者从听故事的状态中唤醒,拉回到小说情景中的理发顾客的角色。②标志着理发师讲完了吉姆的故事;照应题目和开头有关理发的场景内容;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说明理发师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与吉姆有着类似的道德价值观,也是作者所要讽刺批判的对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小说结尾的作用的能力。从情节安排上看,“上油还是干梳”是理发师工作的一部分,是让顾客做出选择,在此之前,理发师一直讲述吉姆的故事,从他的滑稽、恶作剧等讲到他的死,死后令人怀念,“他真是个会恶作剧的怪物”,顾客沉浸的故事当中,故事到这里却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耐人寻味。从结构安排上看,文章的题目是“理发”,结尾也是关于理发,照应题目;文章开头“我有了另外一位理发的伙计,他是从卡特维尔来的,每星期六帮我干活,其余的时间我一个人满可以对付了”是关于理发店的伙计和干活情况,结尾也是关于理发的问题,照应开头。文章中间部分是理发师给顾客讲述吉姆的故事,题目、开头和结尾都是关于理发的问题,标志着故事的结束。从文章主题上看,理发师用绝大部分的篇幅讲述吉姆的故事,文中提到“自从吉姆给打死之后,就不像往常那么欢腾了。他活着的时候,他跟霍德经常弄得镇上乐呵呵的。我敢打赌,在全美国这样大小的镇上,数咱们这儿的乐子最多”、“吉姆挺滑稽”、“吉姆是有点霸道,可心眼儿里还是个好人”,文章最后提到“他真是个会恶作剧的怪物”、“吉姆落到这样,大概也是自作自受”,由此看出他认为吉姆幽默、滑稽、爱恶作剧、霸道,但是一个好人,说明他认同吉姆的做法,这些能给别人造成伤害的缺点在理发师看来是合理的,甚至是可爱的,说明他们有同样的道德理念。作者却认为吉姆自私自利、心胸狭窄,文中“吉姆总是要坐在最靠近蓝痰桶的那张大椅子上。谁要原来坐在那张椅子上,嘿,吉姆一进门,他就得起来把位子让给吉姆”、“吉姆的习气和笑话都不讨朱莉欢喜,再说,当然,他是个结了婚的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吉姆持批判态度。
第4节 了解环境手法,答好环境类题
考点1赏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一、“四方面”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方面 作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使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①象征(或暗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二、环境描写作用题常见设题方式
1.本文开头(或结尾)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第×段和第×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本文多次出现对××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阅读第×段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环境描写作用题答题角度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一步:找到描写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其特点。
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往往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准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人物性格,或决定人物性格;(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4)推动情节发展;(5)象征或暗喻。
四、环境描写作用题答题模板
……描写交代了××时间(背景),营造了……氛围(渲染了……气氛),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了××主题。/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了一种……的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整体性,所以对自然环境作用的分析往往需要与社会环境结合在一起,不宜脱离。
考点2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一、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
描写技巧 ①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声色结合、色彩搭配。③烘托、映衬、象征等。④借助修辞手法来描写。
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二、环境描写手法题常见设题方式
1.小说中的环境有何特点?(注意与“环境描写上的特点”区别开来,后者属于环境描写的技巧范畴)
2.文中几次提到某景物,这一景物有何特点?
三、环境描写手法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语句,根据描写技巧与描写角度分析其特点。
第二步: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四、环境描写手法题答题模板
作答时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常见于自然环境特点,如“秀美怡人”“淡雅高贵”“灰暗低沉”等)或几个名词(常见于社会环境特点,如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等)概括环境的特征。
【例3】
驻村书记的扶贫经
陆章敏让单位的车把他送到村口,是步行进的圪塔村。他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打量着一个个荒凉的院落,高高低低的泥瓦房,听着院子里传来的鸡鸣狗叫。一个放羊老汉吆喝着羊群迎面而来,陆章敏问他,大爷,你们村支书住哪里?放羊老汉指着一户人家说,那,老祚家。
胡子拉碴的老祚正端着饭碗呼噜呼噜喝粥,看到陆章敏,抹一下嘴巴说,陆书记你咋不提前打招呼呢?我组织群众到乡里迎接你这个扶贫干部。群众知道你来给村里送钱,好事儿。陆章敏说,我从市里来你们村扶贫,可不是送钱。老祚说,以前的扶贫干部,都是送钱,还有的送扶贫羊,让群众养;送扶贫鸡,让群众养。
陆章敏说,结果呢?
结果让群众吃个球了。老祚掏出一支烟给陆章敏。陆章敏没接。老祚说,走,我带你去村委会。前天在镇里跟你见面,我回到村里就给你腾了一间房,你吃住就在那里,缺啥用啥,你说话。大家等着你拨款呢。
陆章敏说,咱先不忙,我想和你唠唠村里的情况,找个脱贫的思路。
老祚说,圪塔村的情况,一个字:穷;两个字:缺钱。你看看周围那些村,家家户户小洋楼,贴着白瓷砖,噌噌见长。圪塔村倒好,就知道打架打牌闹矛盾,有钱的不在村里居住,去县城买房了。从东头到西头,破破烂烂的老房子,咋治理呢?您能给争取到资金,也把村容村貌治理一下,改善一下。你看看这个村,比周围的村庄落后了20年。
陆章敏打断老祚的话,微微一笑,说我在村里转了一圈,有了思路。
什么思路?快说!老祚眼睛一亮。
陆章敏说,咱们不是穷吗?就吃穷饭,做穷文章。
你这是啥思路啊。老祚不解。你细说说,咋着吃穷饭。
陆章敏说,就从破破烂烂的房子开始,把那几座好房子也改装成旧房子,外面抹一层麦秸泥。再把村里的石碾子、石磨盘利用起来,把纺花车、织布机利用起来,把生产队时期的大钟挂在村中央的老槐树上。
回到解放前啊?你这是糟践俺圪塔村呢。老祚跳了起来。
陆章敏说,你先别急,听我说完。会养鸡的,在院子里养土鸡,卖鸡蛋;留守妇女纺棉花、织土布;找几户人家养驴,在门前安装石磨,铡草养驴,驴拉石磨,石磨磨面,驴粪壮地,庄稼不用化肥。抹了一层麦秸泥的房子里盘上土炕,厨房里专做农家菜。听懂了没?
哦,你这是搞旅游啊。
对,老祚你真聪明。咱这地方没山没水,又比别的村庄穷,破破烂烂的房子就是资源,不利用是傻子。
老祚大笑,赵老四养一群羊,大铁锅炖羊肉;李老三养驴,骑驴一回20块钱;临走买咱的石磨面粉、土鸡蛋、老土布,绿色无公害。
是啊,我就是这个思路。周围村都把房子建得那么漂亮,咱们就把房子建得旧一些,干干净净,不用投多少资,守着家就能挣钱。
老祚说,赶明儿我拆了我的大门楼、砖墙头,弄个木栅栏。可是这些破场景,没人来看可就砸了。
小洋楼、白瓷砖、现代化家具,大家都看腻了,想换个环境。老年人在这里找到记忆,忆苦思甜,青少年在这里了解过去,记住历史变迁,等于上了一场教育课。村口是打麦场,场上一个麦秸垛。路边竖一块牌子:农耕博物馆。这些生活更贴近自然,说不定有的城里人住下还不想走了呢。
你这个主意好,我马上召集村干部,迎接你这个驻村第一书记。老祚忙不迭地去村委会,拧开了大喇叭。
3.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突出圪塔村的破旧、贫穷。②为下文陆章墩的扶贫经——搞旅游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内容上,“他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打量着一个个荒凉的院落,高高低低的泥瓦房,听着院子里传来的鸡鸣狗叫。一个放羊老汉吆喝着羊群迎面而来”,描写了圪塔村的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同时表现了圪塔村的破旧、贫穷。结构上,下文陆章敏提出搞旅游,“就从破破烂烂的房子开始,把那几座好房子也改装成旧房子,外面抹一层麦秸泥。再把村里的石碾子、石磨盘利用起来,把纺花车、织布机利用起来,把生产队时期的大钟挂在村中央的老槐树上”“会养鸡的,在院子里养土鸡,卖鸡蛋;留守妇女纺棉花、织土布;找几户人家养驴,在门前安装石磨,铡草养驴,驴拉石磨,石磨磨面,驴粪壮地,庄稼不用化肥。抹了一层麦秸泥的房子里盘上土炕,厨房里专做农家菜”,为下文陆章墩的扶贫建议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第5节 立足命题热点,全解形象类题
考点1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常用术语
人物形象 术语
正面人物 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聪明、机智、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
反面人物 胆小怯儒、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故步自封、妄自菲薄、固执、吝啬、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自卑、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争强好胜、孤芳自赏等。
二、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常见设题方式
1.作品中××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与××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
三、解答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的五个入手角度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关系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3.从分析情节入手。
情节是人物形象(性格)形成的历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①全面、恰当、实事求是;②注意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③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特征;④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分析环境入手。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形象(性格)。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刻画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考生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作者的议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四、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答题模板
1.综合表述式。
用一个判断句表述:××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分点列举式一。
××的形象(性格)特点:①特点一+分析;②特点二+分析;③特点三+分析。
3.分点列举式二。
①从……体现出……特点一;②从……体现出……特点二;③从……体现出……特点三。
考点2赏析形象的作用
一、小说中四种不同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的人物形象众多,其中置于中心地位、被作者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但不是根本目的,刻画人物的美丑善恶是为反映现实服务的。小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借助形象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人物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及带给人们某种启示,是主要人物形象承担的重要任务。简言之,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推动情节发展或造成情节陡转;④营造氛围,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3.物象的作用
小说引入特别主要的物象,其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4.小说中的“我”的作用
①如果次要人物是“我”(第一人称),则能增加小说的真实感,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我”的思考有助于揭示主题。
②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③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二、赏析形象作用题常见设题方式
1.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2.××形象鲜明而独特,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两步答好赏析形象作用题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分清人物的地位。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按照人物、情节、主题等维度作答。
考点3塑造形象的手法
一、小说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
描写手法 特点、作用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
语言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可以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做的生动、具体的描绘。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神态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品格;展示人物的内心,反映人物的命运;透视时代印记。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二、塑造形象的手法题的常见设题方式
1.请以小说塑造的××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2.本文运用了哪些典型细节来刻画××这一形象?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3.请以××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三、三步答好塑造形象的手法题
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使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第三步,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例4】
驻村书记的扶贫经
陆章敏让单位的车把他送到村口,是步行进的圪塔村。他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打量着一个个荒凉的院落,高高低低的泥瓦房,听着院子里传来的鸡鸣狗叫。一个放羊老汉吆喝着羊群迎面而来,陆章敏问他,大爷,你们村支书住哪里?放羊老汉指着一户人家说,那,老祚家。
胡子拉碴的老祚正端着饭碗呼噜呼噜喝粥,看到陆章敏,抹一下嘴巴说,陆书记你咋不提前打招呼呢?我组织群众到乡里迎接你这个扶贫干部。群众知道你来给村里送钱,好事儿。陆章敏说,我从市里来你们村扶贫,可不是送钱。老祚说,以前的扶贫干部,都是送钱,还有的送扶贫羊,让群众养;送扶贫鸡,让群众养。
陆章敏说,结果呢?
结果让群众吃个球了。老祚掏出一支烟给陆章敏。陆章敏没接。老祚说,走,我带你去村委会。前天在镇里跟你见面,我回到村里就给你腾了一间房,你吃住就在那里,缺啥用啥,你说话。大家等着你拨款呢。
陆章敏说,咱先不忙,我想和你唠唠村里的情况,找个脱贫的思路。
老祚说,圪塔村的情况,一个字:穷;两个字:缺钱。你看看周围那些村,家家户户小洋楼,贴着白瓷砖,噌噌见长。圪塔村倒好,就知道打架打牌闹矛盾,有钱的不在村里居住,去县城买房了。从东头到西头,破破烂烂的老房子,咋治理呢?您能给争取到资金,也把村容村貌治理一下,改善一下。你看看这个村,比周围的村庄落后了20年。
陆章敏打断老祚的话,微微一笑,说我在村里转了一圈,有了思路。
什么思路?快说!老祚眼睛一亮。
陆章敏说,咱们不是穷吗?就吃穷饭,做穷文章。
你这是啥思路啊。老祚不解。你细说说,咋着吃穷饭。
陆章敏说,就从破破烂烂的房子开始,把那几座好房子也改装成旧房子,外面抹一层麦秸泥。再把村里的石碾子、石磨盘利用起来,把纺花车、织布机利用起来,把生产队时期的大钟挂在村中央的老槐树上。
回到解放前啊?你这是糟践俺圪塔村呢。老祚跳了起来。
陆章敏说,你先别急,听我说完。会养鸡的,在院子里养土鸡,卖鸡蛋;留守妇女纺棉花、织土布;找几户人家养驴,在门前安装石磨,铡草养驴,驴拉石磨,石磨磨面,驴粪壮地,庄稼不用化肥。抹了一层麦秸泥的房子里盘上土炕,厨房里专做农家菜。听懂了没?
哦,你这是搞旅游啊。
对,老祚你真聪明。咱这地方没山没水,又比别的村庄穷,破破烂烂的房子就是资源,不利用是傻子。
老祚大笑,赵老四养一群羊,大铁锅炖羊肉;李老三养驴,骑驴一回20块钱;临走买咱的石磨面粉、土鸡蛋、老土布,绿色无公害。
是啊,我就是这个思路。周围村都把房子建得那么漂亮,咱们就把房子建得旧一些,干干净净,不用投多少资,守着家就能挣钱。
老祚说,赶明儿我拆了我的大门楼、砖墙头,弄个木栅栏。可是这些破场景,没人来看可就砸了。
小洋楼、白瓷砖、现代化家具,大家都看腻了,想换个环境。老年人在这里找到记忆,忆苦思甜,青少年在这里了解过去,记住历史变迁,等于上了一场教育课。村口是打麦场,场上一个麦秸垛。路边竖一块牌子:农耕博物馆。这些生活更贴近自然,说不定有的城里人住下还不想走了呢。
你这个主意好,我马上召集村干部,迎接你这个驻村第一书记。老祚忙不迭地去村委会,拧开了大喇叭。
4.小说塑造陆章敏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正面描写或语言描写,通过描写陆章敏与老祚的对话表现他扶贫思路新颖,因地制宜,切合实际。②侧面描写或衬托,通过老祚前后态度、言行的转变烘托陆章敏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我从市里来你们村扶贫,可不是送钱”“我想和你唠唠村里的情况,找个脱贫的思路”“咱们不是穷吗?就吃穷饭,做穷文章”“就从破破烂烂的房子开始……”“会养鸡的,在院子里养土鸡,卖鸡蛋……”,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描写陆章敏与老祚的对话表现他扶贫思路新颖,因地制宜,切合实际。“以前的扶贫干部,都是送钱,还有的送扶贫羊,让群众养;送扶贫鸡,让群众养”“大家等着你拨款呢”“对,老祚你真聪明。咱这地方没山没水,又比别的村庄穷,破破烂烂的房子就是资源,不利用是傻子”“你这个主意好,我马上召集村干部,迎接你这个驻村第一书记。老祚忙不迭地去村委会,拧开了大喇叭”,通过老祚前后态度、言行的转变侧面烘托陆章敏的形象。
第6节 着眼理解欣赏,突破语言类题
考点1理解赏析词句含意
一、理解赏析词句含意题的常见设题方式
1.探究作品画线句子的意蕴。
2.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二、三步理解赏析重要语句含意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1)抓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这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手法。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判断。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规范答题:手法+内容十效果。
即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三、理解赏析词句含意题答题模板
鉴赏人物语言=表现手法+表情达意+艺术效果。(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考点2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
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艺术特点。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一、鉴赏小说语言艺术题的常见设题方式
1.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2.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3.本文第×段画线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解答鉴赏小说语言艺术题的“六角度”
1.词语锤炼角度
经过千锤百炼的词语,其艺术效果是凝练、细腻、形象、逼表现小说的主题。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一句“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写林冲用了几个连贯的动词“掇”“挺”“拽”“喝”,前三个动词说明他的小心谨慎、做事细心;“喝”这个动词说明他经过了艰苦的思想斗争,思想性格终于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个转变立场、抛弃幻想,要手刃仇人、同以前的统治者彻底决裂的反抗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2.句式角度
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短语)与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3.修辞角度
辨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表达效果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含蓄隽永、平实质朴、准确精当、强调强化、惟妙惟肖、穷形尽相、淋漓尽致、留有空白、情韵悠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诙谐幽默、辛辣犀利等。
4.语言特色角度
可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思考,如果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还要注意考虑与其身份地位、文化程度、性格心理相符。
5.语言风格角度
语言风格 判断标志
豪放 ①景象境界开阔;②动词富有力度;③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④抒情上大多激越昂扬;⑤修辞手法上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设问等。
柔婉 ①对象纤巧细致;②情感细腻缠绵;③画面色调柔和;④修辞手法上少用排比、夸张、设问等。
质朴(平实) ①取材于生活琐事,具有生活气息;②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地域色彩浓厚;③少用修饰性和描绘性语言;④句式上多用短句,简洁明快。
华丽(典雅) ①多用描绘性语言,讲究节奏韵律;②修辞手法上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③多引用古典诗词佳句。
庄重 ①话题较为严肃;②语言凝重;③句式整齐、完整;④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幽默诙谐 ①用对比揭示事物的不一致性;②运用丰富的想象,把话说得较为夸张;③通过反复申说同一语句,产生不协调气氛;④说话画蛇添足、啰唆,引人发笑;⑤使用语言材料懂得变通,把正常情况下的人物关系,比如本末、先后、尊卑关系等在一定条件下互换位置,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⑥倒引法,引用对方言论时,能以其人之语还治其人之身;⑦转移法,在特定条件下将一个表达方式的本义扭曲成另外的意义;③歇后语法,通过巧妙的话语转折,达到幽默的效果。
含蓄 ①表情达意不直接,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②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清新雅致 ①情感怡然;②景物优美明丽;③用语新颖别致,清新自然。
6.语体色彩角度
(1)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2)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
三、鉴赏小说语言艺术题答题模板
鉴赏作者的语言=语言特点+例句分析
【例5】
牧蜂图
苏沧桑
三十九年后,他依然觉得,那一晚山林里的月色,是他此生见过的最美的月色。
一轮巨大的金月亮,孤悬在博格达雪峰上,向雪山、幽谷、草场洒下了亿万道银色光芒,群山肃然拱卫,天地变成了一个人间异域。如同一声悠扬的小提琴声之于雄浑的交响乐,一涧月光从云杉林深处缓缓淌出,如他刚刚摇的蜜。溪流遇到一块巨石,飞溅起细碎的冰屑。他坐到巨石上,将整个身体沁入光芒。月光让风和云都停了下来,让鹰回到了巢里,让他这几天来惊魂未定的心渐渐安定了下来。
从山下的油菜花地,转场到山上百花绽放的牧场,要走盘山马车道,经过一个个悬崖。满载着蜂箱和人马的五辆大汽车,从车道鱼贯而上,步步惊心。车子经过拐弯处,牧蜂人一动不动紧盯着司机手里的方向盘,坐在车身最右侧的小弟,一声不吭。突然,有什么攫住了他的手,一阵剧痛。小弟的指甲嵌入了他的皮肉,他的眼睛和嘴巴都张得大大的,发出了无声的“啊”。
牧蜂人顺着他的目光侧身去看,只见前面那辆汽车有两个轮子一半悬空着开过了悬崖。
“跑惯了,出不了事。”当地雇来的司机若无其事地说。
事实并非他说的那么轻松,曾经有马队驮着蜂箱上山,马失前蹄,车翻了,受惊的蜜蜂疯狂乱窜,一头大马竟然被惊慌失措的蜜蜂活活蜇死。翻车要人命,蜜蜂受惊也会要人命。
牧蜂人几乎每天被蜜蜂蜇。那年夏天在内蒙古采木樨花,蜂箱放在黄河滩边的大堤上,上游突降暴雨,洪水滚滚,眼看要将大堤淹没。本来搬运蜂箱必须在夜晚等蜜蜂回巢,来不及了,四个蜂箱叠在一起有一百八十斤,不及固定便一担一担赶紧往高处挑。有一个蜂箱摔下来了,天热,蜜蜂脾气暴躁,一下子劈头盖脸蜇上来,他躺倒在地上昏了过去。一共被蜇了一百多个包,幸而他长期被蜇,对蜂毒有了抵抗力。
悬崖是拦路虎,到达天山腹地的牧场时,又来了一个“拦路虎”。一进谷口,只见一匹白马飞驰而来,马上一位哈萨克壮汉呜里哇啦打着手势,冲到跟前,拦住车头不让进场,语气凶狠。他看起来四十多岁,头顶瓜皮小花帽,大胡子,棕蓝色眼睛,像一头胡狼。待牧蜂人掏出盖着鲜红大印的介绍信晃了晃,他换了个人似的,将马一勒,让到路边,还欠身摊开手掌做欢迎状。
来的是看守草场的哈萨克人呼朗白,与他十五岁的女儿古尔丹住在一个白毡房里。牧蜂人将自己的帐篷安在离呼朗白毡房一百米处,与这一对父女成了邻居。
壮壮的古尔丹,脸上有着两坨高原红的古尔丹,永远在嬉笑的古尔丹,整天围着他们转,瞪着眼睛听他们说话,并不懂。天黑了,古尔丹一手拿着自制的奶酪,一手拿一支手电筒钻进帐篷内乱晃一通,最后总是将手电筒对准小弟的脸,盯着他左看右看,嘿嘿嘿傻笑。
大家问,你是不是喜欢他?
她听懂了,用夹生的普通话大声说,就是喜欢!
两头驴依偎在河边饮水,古尔丹呆呆看了一会儿,突然非要教小弟骑驴。驴一见小弟挨近,便撅屁股扬蹄子又踢又咬。古尔丹叱喝着勒住驴头,总算让他爬上了驴背。驴生气了,故意向着艾蒿似的草丛里钻,草有毒,人的皮肤一触碰便会又痛又痒还起红疙瘩。小弟哇哇乱叫,大家哈哈大笑,古尔丹涨红着脸,直跺脚,大家笑得更响了,一群蜜蜂被吓得轰一声散了。
有回牧蜂人让小弟下山去供销社联系装蜜的铁桶,太阳下山了,他没回来;吃晚饭了,他没回来;月亮出来了,他还没回来。迷路了?摔下悬崖了?牧蜂人彻夜无眠,终于熬到天蒙蒙亮,喊起徒弟们,正准备下山寻人,只见玫瑰色的晨曦衬出山坡上一个摇摇晃晃的人影。牧蜂人的眼眶湿了,冲上去摇着小弟的肩膀问他怎么回事。小弟说,回来的半道上,天暗下来了,走着走着就迷路了,七拐八拐拐进一条山沟,只见不远处燃着一堆熊熊的篝火,有人围着篝火在唱歌跳舞,空气里弥漫着烤羊肉浓郁的香味。他循着火光走过去,被一群哈萨克青年男女一把拽进了人群里,拉着他又唱又跳、又吃又喝。他从来不会歌舞,也不会喝酒,却像中了魔一样,在一群陌生人面前完全放开了自己,酒醉了,歌醉了,舞也醉了,他觉得自己是和从月亮上下来的仙人们一起狂欢,直至瘫倒在一个毡房里。不知过了多久,他睁眼看见狂欢的人们东倒西歪还在沉睡,急忙悄悄爬起来,就着微亮的晨曦,循着模糊的记忆,找到了谷口,终于看到了古尔丹家淡蓝色的炊烟、两顶熟悉的破帐篷。
牧蜂人坐在金月亮下,想起东海之滨的家,想起了两年前逝去的妻子,想起自己浪迹天涯南北的前半生,回想这些天来的种种状况,竟不由得笑了。
(有删改)
3.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答案:①语言风格生动优美;②句式长短结合,富于变化;③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描写细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同一声悠扬的小提琴声之于雄浑的交响乐”(此句亦可写作通感),“如他刚刚摇的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柔和皎洁的特点,也表现了云杉林的幽森肃穆的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群山肃然拱卫”,给群山赋予了人“拱卫”的行为,描写了群山环合、连亘高耸的景象,“月光让……”,赋予了月光人的行为,表现了月光柔美、宁谧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整体风格、修辞、用词、句式等角度赏析。画线句是描写月夜的美景。此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如同一声悠扬的小提琴声之于雄浑的交响乐”,把“一涧月光”比作“一声悠扬的小提琴声”,写出了月光的柔美;把“云杉林”比作“雄浑的交响乐”,写出云杉林的幽森肃穆的特点;“如他刚刚摇的蜜”,把柔美的月色比作“蜜”,写出了月色的甜美;句中还有拟人,如“群山肃然拱卫,天地变成了一个人间异域”,赋予群山以人的庄严肃穆的神色及护卫的行为特点,写出群山环合、连亘高耸的景象;“月光让风和云都停了下来,让鹰回到了巢里,让他这几天来惊魂未定的心渐渐安定了下来”,用“让”字赋予月光以人的行为特点,写出了月光柔美、宁谧、抚慰人心的特点。这段描写句式长短结合,富于变化。如“向雪山、幽谷、草场洒下了亿万道银色光芒”,“雪山、幽谷、草场”运用短句,写出月色笼罩的地方很多;而“如同一声悠扬的小提琴声之于雄浑的交响乐”则运用长句,写出柔美月色从庄严的云杉林射出时的一刹那的对比的美好感受;整个描写运用多种修辞,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月色的美好,环境的宁谧,风格生动优美。
第7节 分析文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
考点1分析小说的文本特征
一、分析小说文本特征“三注意”
1.要注意以鉴赏表达技巧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作为探究点,不可遗漏,也不可强加。
2.要注意以分析艺术效果为中心。明确手法技巧与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系,探究时,把手法技巧与“效果”结合起来,但不可架空分析。
3.要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要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进行分析论述。
二、分析小说文本特征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明确题干要求,首先要找准文中依据,根据具体文本,找准切人角度。
第二步,找角度,细分析。主要从内容、手法和语言方面考虑。
考点2探究主旨意蕴
一、小说常见的主旨意蕴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探究主旨意蕴题的常见设题方式
1.×××带给你哪些思考?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的主题,也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的主题,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4.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运用“五抓”答好探究主旨意蕴题
1.抓标题
有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或象征义,其中便隐含着文本的主题,即使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抓典型情节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可抓住矛盾冲突,通过分析典型情节的阶段性意义、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人物的心理状况等,领悟小说的主题内涵。
3.抓主题性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把握其典型性格及生成的历史,即可窥见作
品的主题。
4.抓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表现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场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的,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具体需要“一分一抓”:
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②抓背景介绍。思考故事发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从而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5.抓作者的思想倾向
具体就是:①抓住文本中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②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四、探究主旨意蕴题答题模板
模板一:该故事……(简述情节),我认为反映了……的社会现象(结合原文分析)揭示出……的主题,警示(告诫、提醒、呼吁)人们……。
模板二:①表明观点;②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题还需要联系现实等);③总结。
考点3探究小说标题
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五种作用
1.点明小说的中心。
2.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4.交代主要人物。
5.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探究小说标题题的常见设题方式
1.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还是“×××”?为什么?
3.小说以“×××”为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以“×××”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探究小说标题题五个答题角度
1.标题与情节的关系。
看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能不能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能不能吸引读者;是否对情节进行了概括。如果标题中有对物象、情感等的表述,考生应注意从情节角度进行思考;如果与标题相关联的内容在文章中屡次出现,考生应从情节角度思考作答。
2.标题与形象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
3.标题与环境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标题中如果有表明时间(或时代)、处所、状态(社会状态、自然状态)的字眼,考生在答题时必须从环境角度思考。
4.标题与主旨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旨;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旨的阐发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标题与读者的关系。
看标题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四、探究小说标题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内涵:①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②标题的表层义(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③标题的深层义(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进行挖掘)。
第二步,简析标题的作用:①……;②……;③……。(若是对比或互换类题目,要注意多角度对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例6】
牧蜂图
苏沧桑
三十九年后,他依然觉得,那一晚山林里的月色,是他此生见过的最美的月色。
一轮巨大的金月亮,孤悬在博格达雪峰上,向雪山、幽谷、草场洒下了亿万道银色光芒,群山肃然拱卫,天地变成了一个人间异域。如同一声悠扬的小提琴声之于雄浑的交响乐,一涧月光从云杉林深处缓缓淌出,如他刚刚摇的蜜。溪流遇到一块巨石,飞溅起细碎的冰屑。他坐到巨石上,将整个身体沁入光芒。月光让风和云都停了下来,让鹰回到了巢里,让他这几天来惊魂未定的心渐渐安定了下来。
从山下的油菜花地,转场到山上百花绽放的牧场,要走盘山马车道,经过一个个悬崖。满载着蜂箱和人马的五辆大汽车,从车道鱼贯而上,步步惊心。车子经过拐弯处,牧蜂人一动不动紧盯着司机手里的方向盘,坐在车身最右侧的小弟,一声不吭。突然,有什么攫住了他的手,一阵剧痛。小弟的指甲嵌入了他的皮肉,他的眼睛和嘴巴都张得大大的,发出了无声的“啊”。
牧蜂人顺着他的目光侧身去看,只见前面那辆汽车有两个轮子一半悬空着开过了悬崖。
“跑惯了,出不了事。”当地雇来的司机若无其事地说。
事实并非他说的那么轻松,曾经有马队驮着蜂箱上山,马失前蹄,车翻了,受惊的蜜蜂疯狂乱窜,一头大马竟然被惊慌失措的蜜蜂活活蜇死。翻车要人命,蜜蜂受惊也会要人命。
牧蜂人几乎每天被蜜蜂蜇。那年夏天在内蒙古采木樨花,蜂箱放在黄河滩边的大堤上,上游突降暴雨,洪水滚滚,眼看要将大堤淹没。本来搬运蜂箱必须在夜晚等蜜蜂回巢,来不及了,四个蜂箱叠在一起有一百八十斤,不及固定便一担一担赶紧往高处挑。有一个蜂箱摔下来了,天热,蜜蜂脾气暴躁,一下子劈头盖脸蜇上来,他躺倒在地上昏了过去。一共被蜇了一百多个包,幸而他长期被蜇,对蜂毒有了抵抗力。
悬崖是拦路虎,到达天山腹地的牧场时,又来了一个“拦路虎”。一进谷口,只见一匹白马飞驰而来,马上一位哈萨克壮汉呜里哇啦打着手势,冲到跟前,拦住车头不让进场,语气凶狠。他看起来四十多岁,头顶瓜皮小花帽,大胡子,棕蓝色眼睛,像一头胡狼。待牧蜂人掏出盖着鲜红大印的介绍信晃了晃,他换了个人似的,将马一勒,让到路边,还欠身摊开手掌做欢迎状。
来的是看守草场的哈萨克人呼朗白,与他十五岁的女儿古尔丹住在一个白毡房里。牧蜂人将自己的帐篷安在离呼朗白毡房一百米处,与这一对父女成了邻居。
壮壮的古尔丹,脸上有着两坨高原红的古尔丹,永远在嬉笑的古尔丹,整天围着他们转,瞪着眼睛听他们说话,并不懂。天黑了,古尔丹一手拿着自制的奶酪,一手拿一支手电筒钻进帐篷内乱晃一通,最后总是将手电筒对准小弟的脸,盯着他左看右看,嘿嘿嘿傻笑。
大家问,你是不是喜欢他?
她听懂了,用夹生的普通话大声说,就是喜欢!
两头驴依偎在河边饮水,古尔丹呆呆看了一会儿,突然非要教小弟骑驴。驴一见小弟挨近,便撅屁股扬蹄子又踢又咬。古尔丹叱喝着勒住驴头,总算让他爬上了驴背。驴生气了,故意向着艾蒿似的草丛里钻,草有毒,人的皮肤一触碰便会又痛又痒还起红疙瘩。小弟哇哇乱叫,大家哈哈大笑,古尔丹涨红着脸,直跺脚,大家笑得更响了,一群蜜蜂被吓得轰一声散了。
有回牧蜂人让小弟下山去供销社联系装蜜的铁桶,太阳下山了,他没回来;吃晚饭了,他没回来;月亮出来了,他还没回来。迷路了?摔下悬崖了?牧蜂人彻夜无眠,终于熬到天蒙蒙亮,喊起徒弟们,正准备下山寻人,只见玫瑰色的晨曦衬出山坡上一个摇摇晃晃的人影。牧蜂人的眼眶湿了,冲上去摇着小弟的肩膀问他怎么回事。小弟说,回来的半道上,天暗下来了,走着走着就迷路了,七拐八拐拐进一条山沟,只见不远处燃着一堆熊熊的篝火,有人围着篝火在唱歌跳舞,空气里弥漫着烤羊肉浓郁的香味。他循着火光走过去,被一群哈萨克青年男女一把拽进了人群里,拉着他又唱又跳、又吃又喝。他从来不会歌舞,也不会喝酒,却像中了魔一样,在一群陌生人面前完全放开了自己,酒醉了,歌醉了,舞也醉了,他觉得自己是和从月亮上下来的仙人们一起狂欢,直至瘫倒在一个毡房里。不知过了多久,他睁眼看见狂欢的人们东倒西歪还在沉睡,急忙悄悄爬起来,就着微亮的晨曦,循着模糊的记忆,找到了谷口,终于看到了古尔丹家淡蓝色的炊烟、两顶熟悉的破帐篷。
牧蜂人坐在金月亮下,想起东海之滨的家,想起了两年前逝去的妻子,想起自己浪迹天涯南北的前半生,回想这些天来的种种状况,竟不由得笑了。
(有删改)
4.有人评价本文“安静的气息与坚硬的风骨并存”,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安静的气息:①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②文章题材为牧蜂人的回忆,在回忆中呈现了他经历艰辛漂泊后感到释然心安的人生故事,叙事平淡朴素;坚硬的风骨:文章通过塑造一位历经沧桑却内心坚韧的牧蜂人形象,突显了历尽沧桑、释然愁苦后寻得内心安适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内容、主题及特色的能力。首先理解“安静的气息与坚硬的风骨并存”,“安静的气息”应指文章的题材内容及写作手法和文章的整体氛围。从题材上看,文章描写的是牧蜂人的回忆,“三十九年后,他依然觉得,那一晚山林里的月色,是他此生见过的最美的月色”,回忆他转场到山上百花绽放的牧场一路上的惊险,回忆他记忆中哈萨克人呼朗白和他的女儿古尔丹,回忆古尔丹教小弟骑驴的有趣过程,以及小弟下山迷了路,被一群哈萨克青年男女拽过去喝酒、唱歌、跳舞,直到天亮才回家等等,整个内容呈现的是牧蜂人经历艰辛漂泊后感到释然心安的人生故事,叙事平淡朴素;而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尤其是对月夜的描写,宁谧而美丽。这是“安静的气息”。再看主题,结合“有一个蜂箱摔下来了,天热,蜜蜂脾气暴躁,一下子劈头盖脸蜇上来,他躺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及结尾“牧蜂人坐在金月亮下,想起东海之滨的家,想起了两年前逝去的妻子,想起自己浪迹天涯南北的前半生,回想这些天来的种种状况,竟不由得笑了”,这位牧蜂人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度过了很多艰苦的岁月,他的内心依然坚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保留着感知美好的能力,通过对牧蜂人形象的塑造,突显了历尽沧桑、释然愁苦后寻得内心安适的主题。这就是“坚硬的风骨”。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习题通A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夜归
艾芜
天已全黑了,康少明独自走着。路上的雪,已踏成冰了,硬硬的,有点滑溜,很不好走。刚才散会的时候,队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康,搭不到火车了,你怎么办呢?”
“不要紧,咱还有双脚哩,不就是十五六里吗?点把钟,就跑到了。”
他的回答充满了愉快和豪气,觉得这点苦都不能吃,还算年轻人吗?
幸好今天晚上,会还开得好,这个月的任务,保证可以完成,并能提前四天。至于竞赛胜过乙队,那是一点也不成问题的了。就这点快乐的火种,燃烧在他的心里,使他能够重新鼓起勇气,急匆匆地朝前走去。
走了不远,传来赶马的声音,赶车的是个很年轻的姑娘。
康少明愉快地喊道:“小姑娘,让我搭搭车好吗?”
“这里没有小姑娘。”
赶车的尖声地回答,胶皮大车一点也不停地,只是跑着。
康少明紧跟在后面奔跑,一面改口喊道:“同志,”接着又恳求地说,“我是下班回村子的工人,你让我搭一截车吧。”
胶皮大车慢慢停下来了。她坐着没有动,只是侧着脸子,望着后面,冷冷地说:“同志,坐上来吧。”
姑赶着车,一直没有看他。他有点难受起来,忍不住问道:“同志,你是哪个村的?”
“营下村。”赶车的姑娘简短地回答一句,就不再讲了。
“呵,那我可以搭十里的车了!”康少明高兴地叫了起来,“我是康家屯的。在鞍钢公司的基本建设干活,起先在无缝钢管厂,现在……”他很想把他们将会胜过乙队的竞赛说出来。这点火种似的欢悦,始终燃烧在他的心里。
赶车的姑娘仿佛没听他讲话似的,只是舞动手里鞭子,把马赶得更加飞快地跑了起来。
“你是天天回家吗?”赶车的姑娘突头突脑地这么问他。康少明奇怪她会这样发问,但因到底她在讲话了,便很高兴地回答:“是的,天天回家。”
“你没有上夜校吗?”这回赶车的姑娘侧过脸来,望他一眼,声调里带着责备。
康少明看见赶车的姑娘到底望他一眼了,便高兴地解释:“同志,你不晓得,我们都忙去了。”
“我们就不同了,再忙也得上夜校。”
赶车的姑娘骄傲地回答一句,便又响下鞭子,赶得马飞跑起来。康少明一下明白她迅速赶马的原因了,便劝慰地说:“你怕跑得再快,也赶不上了。”
“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总比不上的好。”赶车的姑娘断然地说,声调里充满了自信和骄傲。
康少明感到这个赶车的姑娘,总有点盛气凌人,使他很是不满,但还是用温和的口气说:“同志,你怎么不早点回去呢?”
“那有什么办法呢?碰见那样多的人。”赶车的姑娘重重搪塞一句。他忍不住诧异地问:“同志,你说什么人多,那样使你难受?”
“呵哟,这样大的事情,你都还不晓得吗?”赶车的姑娘诧异起来。
“什么大事情?”康少明不安地笑了,他觉得这个姑娘颇难应付,随时都会受到突如其来的袭击。
“你们当真忙昏头了,”赶车的姑娘大声责备他,口气上还带着讥笑,“到处都在讲总路线[注],你们都不晓得吗?”
“怎么不晓得?”康少明立刻反驳,“我就是为了总路线,才拼命搞竞赛哪。”
但赶车的姑娘并不理会他的话,却一直说下去:“你要是到粮食公司去看看就晓得了,好多人送余粮去卖。”
“呵,你是送余粮去卖的吗?”康少明惊喜地叫了起来,“同志,你当真是做了一件极大事情哪……光荣得很!……那你今天晚上就是缺了课,也是值得的。”他对这个赶车的姑娘简直是在衷心地赞美了。
车子突然停在一家人家的门前,康少明晓得她要饮马的水了,就赶忙跳下车去,帮她提灯照着。赶车姑娘那个鲜嫩的脸蛋,冻得通红,像一只苹果,发出美丽的光彩。一个少女会有这样的漂亮,他好像从来还没有见过,不禁看呆了。
赶车的姑娘饮完了马,抬头望见他满脸混凝土的水浆,不禁一下子笑了。
康少明搭讪地笑着说:“同志,你只消看看我这张鬼脸子,你就晓得我们工人,真是忙得够呛。”
“忙是忙,你们可生产得多喃!”赶车的姑娘感到大笑是有些对不起似的,便赶紧这么表示友好,“最近我听到一个报告,说是鞍钢老英雄特等劳动模范孟泰,一年生产,就有七百七十二个老农民那样多,这真了不起!”
“他是什么样子,我真想看看他!”她说到这里,突然偏起头,笑着问:“同志,你们啥时候造出拖拉机来呵?可不要叫我们老等哪。”
康少明看见赶车的姑娘变得那样高兴起来,很想这么说一句暗示他心里所起的某种希望:“你要的话,咱日夜都得为你赶呵!”但立刻觉得这样说是不好的,很有些冒昧,只能一本正经地说:“只要你们多打粮食,拖拉机就造得快呵!”
“多打粮食,那我们合作社是不成问题的。”赶车的姑娘大声地说。
康少明希望把话继续谈下去,他觉得听到她的声音,都会感到说不出的愉快。
跑到三岔路口,赶车的姑娘冷冷地说:“同志,你下去吧,到这里分路了。”
康少明一面爬下车子,一面舍不得似的说:“同志,谢谢你,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姓名吗?”
“谢什么,我姓林,叫林云。”
康少明很希望林云也问他的姓名,看见她没有问的意思。他呆呆地站了一阵,才又动身走着。他不快地想:“这小东西,眼睛真生得高呵,她就只看得见特等劳动模范。”
白雪盖着的村里,静悄悄的,好多人家都熄灯了。妈开门接着他,屋里暖和和的,但灯光照着的玻璃窗上,已结上了冰花。
远处积雪的原野里,传来火车驰过的声音,还响了一两声尖厉的汽笛。
夜,静极了。
1954年1月16日
(有删改)
[注]总路线: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公布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反复提到的“燃烧在他心里的火种”,指在总路线引领下的劳动竞赛中胜过对手。
B.林云在康少明点明身份后才答应让他搭车,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表现对工人的信任。
C.林云通过康少明搭上车后并不着急的情绪和“天天回家”的话总推断他没上村中夜校。
D.以康少明对林云由不满到赞美再到不舍分别的情感变化,反映了青年工人的感情生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康少明“点把钟就跑到了”的愉快和豪气,林云“能赶上多少,就算多少”的自信,反映出青年们的精神风貌。
B.“提灯照着”这一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林云的美丽让康少明暗生情愫;康少明的脏脸让林云为自己的咄咄逼人感到内疚。
C.结尾部分呼应开头,形成完整的结构;火车的汽笛声反衬出乡村寂静,也象征着国家奏响了实现工业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D.小说虽然采用了全知视角,但在人物称呼上忠于故事的发展,在林云把自己姓名告知康少明之前,文章都以“姑娘”指代林云。
3.文中画线句表达了康少明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艾芜曾请教鲁迅写短篇小说时应如何使用材料,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请据此简要说明本文的选材安排及用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创了一块木板,创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橼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
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
B.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
C.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
D.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
B.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C.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利于表现敬畏之情。
D.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
3.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两分硬币
黑岛传治
“妈妈,买根陀螺绳儿嘛。”
藤二缠起妈妈来了。
“问问爸爸,看叫买不。”
“说行哩。”
妈妈对所有的事情都很小气,一个原因是家里的日子难过。尽管是答应给买了,还要把堆房翻腾一遍, 看清楚是不是还有健吉玩旧的绳儿。这沿河的小村庄的孩子们,都聚集到庙门前去,把新绳儿缠在新陀螺上使它转动起来,两个人一组撞陀螺,比输赢。孩子们把这种玩法叫作“撞嘎嘎”。缠好绳儿使劲一抽把陀螺撒出去,它就飞快地转动起来。两个人一起撒,轮流让自己的陀螺去撞对方的,直到一方的陀螺停止转动,陀螺先停下来的就算输了。
“瞧,光俺一个人用这样又黑又旧的陀螺呢。也给俺买个新的陀螺吧。”
藤二缠着妈妈。
“陀螺,不是有一个嘛,不买也行了。”
“这个,瞧,不都这么黑了吗 ……人家都是新的!”
“净说傻话,这个陀螺还不好!”健吉说,他深信自己从前用过的陀螺好,又舍不得拿钱给弟弟买陀螺。
“嗯。”
原来,藤二是哥哥说啥都相信的。
“这个陀螺好呀,不信跟他们比比看。能够打败它的陀螺,谁也不会有的。”
说到这里,陀螺用旧的,算是说通了。可一到跟妈妈两个人去买绳儿时,藤二又贪婪地摸弄起铺子里装在木盒中的涂得红红绿绿的新陀螺来了。
绳儿一共有几十条,都剪得一般长,其中只有一条比起别的来短那么一尺左右。那是按尺码量着剪下来,最后剩了那么一条不足尺码的。
“多少钱一条哇 ”
“一条一角钱呀,那条短的就算您八分钱吧。”
“算八分钱……”
“是啊。”
“那么,这条短的就好了。”
说着,妈妈拿出一角钱递给老板,被找回来两分钱硬币,就仿佛是赚了两分钱一样感到高兴。直到妈妈催藤二回家.他还在玩弄那盒子里的新陀螺,看起来十分爱惜的样子。然而,却也并没有硬逼着妈妈给他买,就跟着妈妈回来了。
邻村庙前的广场上,来了串乡的摔跤班子。孩子们都结伴去看热闹。藤二也想去,但是正赶上收割稻子大忙的节骨眼儿上,而且牛棚里上了扼(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的牛,也正拉磨磨粉,团团地围着中间的柱子打转,得让藤二看着。
“连看牛都讨厌,那该怎么办呀 ”不知怎的.藤二讨厌看牛。他把绳儿拴在牛棚房檐下的柱子上,两只手握住绳头儿用力抻着。
“那么,你就去赶麻雀吧。”
“不。”
“你这么任着性子怎么行啊 粉得磨,麻雀又会来吃稻子! ”妈妈带着生气的口吻说。藤二似乎在跟柱子拔河一样,转过身子去拉绳儿,过了一会儿,低声说:“大伙儿可都去看摔跤的了。”
“像咱家这样子的穷棒子,哪儿能够去干那样的事啊!”
“嘿!”藤二失望地喊着,还是一个劲儿地抻着绳儿。
“那么抻,绳儿可要断了。”
“哼,比人家的都短呀!”
“抻也长不了——那么抻要摔到后面去的呀!”
“嘿,一抻就长了。”
这时候,爸爸回来了,盯着藤二说:“阿藤,你嘟囔什么呀 ”
“瞧,这不是挨说了吗 ——喏,看着牛啊。”
妈妈趁机安顿好藤二就下田去了。爸爸把稻子倒在漏斗里,看到温顺的牛正在望着人脸,慢腾腾地拉着磨,就出去了。藤二自从买了陀螺绳儿,到孩子们中间去转陀螺,就慢慢发现自个儿的绳儿比别人的短很多。这使他感到不开心。把绳儿的一头并齐,一比,他的绳儿比谁的都短。他才六岁,跟上了学的大孩子玩“撞嘎嘎”总是输,所以他总是不断地抻绳儿。他一边看着牛,一边把绳儿套在中间的柱子上,揪住两头用力抻,嘴里仿佛在念叨着:“绳儿啊,长长了吧。”
牛就在他身后团团地转着。
健吉正在割稻,去看摔跤的孩子回来了。归途中,他们到处停下来玩着陀螺。后来,一家三口又割了一会儿稻子,眼看太阳就要落山,才担着稻捆儿回家来了。
“牛棚里怎么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哇 ”
“嗯。”
“藤二上哪儿去玩了吧 ”妈妈放下稻捆儿走上前去往牛棚里一瞧,吓了一大跳,颤抖着叫了起来:“阿健啊,快来!”健吉扔下稻捆儿,赶忙跑过去,发现看牛的藤二,手里握着陀螺绳儿躺在阴暗的牛棚里,他的脖颈断了,满头是血。黄牛呆呆地站在那里,仿佛是在守护着孩子。夕阳穿过竹窗棂,照着黄牛的眼珠。一两只苍蝇在黄牛身旁嗡嗡地煽动着翅膀……“畜生!瞧你干的好事!”黄牛吓得口吐白沫,在牛棚里跑来跑去。 牛扼打烂了,六尺扁担也打断了。三年过去了。
“那时候,叫他去看摔跤的就好了!”
“不给他买那么短的陀螺绳儿就好了,可是——他是把陀螺绳儿套在柱子上用力抻,一只手抻脱,栽倒在地上,给牛踩死的。不给他买那根短绳儿就好了,可是——省下两分钱又顶什么用啊!”妈妈一想起藤二, 就这么念叨起来,直到如今,还要流泪哩。
(有删改)
【注】此文作于1925年,当时日本的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地主富农残暴,大量农民破产,十分贫困。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写“孩子们‘撞嘎嘎’”“串乡的摔跤班子”“上了轭的牛拉磨磨粉”“麻雀又会来吃稻子”等内容,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B.买陀螺绳儿的时候,藤二玩弄着新陀螺,看起来十分爱惜,却并没有逼着妈妈买,说明他年龄虽小却比较懂事,答应了不买就不再缠闹。
C.藤二讨厌看牛,也不愿意去赶麻雀,是因为他想跟着其他孩子一起去邻村看摔跤,同时也是因为自己的陀螺绳儿短经常输掉比赛不开心。
D.“妈妈一想起藤二,就这么念叨起来”,类似《祝福》中祥林嫂说阿毛的事情,“妈妈”念叨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妈妈”因儿子死去的悲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对话为主,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如“哼,比人家的都短呀”“瞧,这不是挨说了吗 ——喏,看着牛啊”表现了藤二的天真活泼。
B.“像咱家这样子的穷棒子”正面说明了藤二一家家庭贫困;别的孩子都去看摔跤了,六岁的藤二却要在家里看牛,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现实。
C.小说中“那么抻要摔到后面去的呀!”“看到温顺的牛正在望着人脸,慢腾腾地拉着磨,就出去了”等情节为后文藤二出事做了铺垫。
D.“夕阳穿过竹窗棂”“一两只苍蝇在黄牛身旁嗡嗡地煽动着翅膀”等属于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死寂的氛围,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3.简要分析小说以“两分硬币”为题的作用。
4.小说的悲剧看似是一个偶然事件,实际上背后有复杂的原因。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悲哀的面孔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我站在港口看海鸥时,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这个区巡逻的一名警察的注意。
我注视着鸥群,此刻,我最向往有一块面包,把它掰成碎块,来喂海鸥。可是,我同它们一样饥饿,一样疲乏。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因为站在那儿,放眼群鸥,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
突然,一只警官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个声音说道;“跟我走!”同时,这只手使劲扳我的肩膀。我稳稳站定,甩掉那只手,镇静地说:“你发疯了。”
“同志。”一直还看不见的那个人对我说,“你当心点。”
“先生。”我答道。
“这里没有什么先生。”他怒气冲天地喝到,“我们都是同志。”
此时,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从侧面打量我,严肃得像一头牛。
“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论理论。
“理由很充分,”他说,“你悲哀的面孔。”
我笑了。
“你别笑!”他当真发火了。方才我还以为,或许没有小偷或逃犯好让他逮捕,他因此感到百无聊赖。可是,此刻我看出这是千真万确:他要逮捕我。
“跟我走……!”
“为什么?”我镇静地问。
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经被套上一条细铁链。就在这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完蛋了。
“为什么?”我又问道。
“有条法令是——要高高兴兴的。”
“我蛮高兴么!”我喊叫起来。
“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摇了摇头。
“这条法律可是新的呀!”我说。
“它已经存在三十六个小时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时生效的。”
“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条法律。”
“逃避惩罚是徒劳的。这条法律是前天颁布的,通过所有的扩音器播送。所有的报刊上都发表了。帝国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统统撒了传单。”
他牵着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气寒冷,才感到委实饥饿难当。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没刮胡子,衣衫褴褛,才想起有法律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我被推到他前面走着,像一个被证实了盗窃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荡荡,到警察局路不远,我已料到他们很快又会找理由逮捕我,不过话虽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
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无不贴上那种欢乐表情,因为有命令——要高高兴兴的。
我们很快到了警局。此时汽笛长鸣,鸣笛表示离下班还有十分钟,这是肯定无疑的,因为按照当时国家元首提出的“幸福与肥皂”的口号,每个人下班前都必须洗澡十分钟。
我们穿过警局空空荡荡的过道,接着,一扇门自动打开,因为在此期间,门卫已向里头通报我们来了。在那些日子里,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太平盛世,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规定的一磅肥皂,以遵守法律的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因而一个被捕者的到来,便是一件大事。
我们走进一间房间,静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脸越发消瘦了。我又累又饿,那种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迹此时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完蛋了。
数秒钟之后,一个穿一身预审员的浅褐色制服的高个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来坐了下来,两眼紧盯着我。
“职业?”
“普通同志。”我答道。
“被捕前干什么?”
“囚犯。”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
“什么时候?从哪里放出来的?”
“昨天,十二号监狱,十三号牢房。”
“当时的罪行?”
“高兴的面孔。”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
“讲明白!”预审员说。
“当时。”我说,“我的高兴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国要悲哀。是首长去世的日子。”
“刑期多久?”
“五年。”
“表现?”
“不好。”
“原因?”
“服劳役太少。”
预审员站起身子,狠狠地给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间。接着是审讯员,审讯官,初审法官,终审法官,他们一一进来,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间。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们判了我十年徒刑,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兴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辙。
如果在“幸福与肥皂”的口号下,我能熬过此后的十年。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
(潘子立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无所事事地站在港口看海鸥。巡逻的警察也正百无聊赖,注意到我游手好闲,因此我被捕。
B.我因违法被带到警局,看到路上的人们个个高高兴兴。可见警察秉公执法,社会秩序井然。
C.我被套上铁链,不止因为我“悲哀的面孔”,所以无论我如何解释,也不能逃脱被捕的厄运。
D.先因“高兴的面孔”被判五年,后因“悲哀的面孔”被判十年,表明我被命运捉弄的无奈。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既写出了“我”悲喜交加的复杂表情,又为后面“我”的被捕做了铺垫。
B.“幸福与肥皂”口号下人们的表现,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暗示了实施新政对百姓生活的改善。
C.结尾处“我”不想要面孔这一戏剧性情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耐人寻味。
D.小说以小见大,其夸张、漫画式的手法与《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3.小说描写我受审的场景多用短句,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2.B;
3.①用“小东西”指代林云,在嗔怪中表现了康少明对她的爱恋;②“眼睛真生得高”“就只看得见”表现了康少明因林云没看上自己而产生沮丧之情;③“特等劳动模范”既写出康少明的心理落差,也暗示了他的工作目标和决心。
4.①以“夜归”聚焦人物和故事,赞颂各个群体废寝忘食的劳动热情。②以对话透露出的“炼钢竞赛”“上夜校”“卖余粮”等时代性工作、生活场景,反映出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主题。③以林云对“特等劳动模范”的景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
解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人物性格品质的归纳整理、相关词句或段的作用、理解词语的内涵、情节安排的赏析等等。对照文本和自己读文本的理解感悟逐一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点即可。做这类题除了理解能力还要耐心细心专心。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选项内容涉及情节设置、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从小说组织情节的手法考虑:①扬抑: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有利于突出人物特点、品质;突出主题。②对比:形成反差;突出人物、环境、主题。③衬托:情节更加生动;突出人物、主题。④突转: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突出人物、主题。⑤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的空间;使读者回味、思考。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概括,有理有据,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具体考查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解答时首先答出结尾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结构上主要从情节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主要从在塑造人物的作用和突出主旨方面的作用上分析。分析时注意结合小说的问题特征进行。
本题属于小说阅读,对小说阅读的考查一般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方面进行考查,小说阅读的关键是熟读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完成各题,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文本,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2.答案:1.D
2.B
3.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的故事,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4.①环境上,瓦猫开光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②情节上,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人物上,活灵活现的瓦猫,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④主题上,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1.“轻松愉快”错。
2.对闻一多先生没有心理描写。
3.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先分别阐述两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再综合分析两者手法相结合的好处。
4.本题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可以从物象对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的作用四个方面来思考。
3.答案:1.D; 2.A;
3.①从小说的内容看,正是“两分硬币”造成了藤二的悲剧,“两分硬币”是小说情节的关键。
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妈妈”节省“两分硬币”是导致儿子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节省“两分硬币”突出了“妈妈”节俭的特点。
③从小说的主旨看,“两分硬币”竟造成了悲剧,深刻反映出当时底层人民的生存现状,发人深省。
4.①家庭的贫困:妈妈为了节省两分硬币而造成悲剧。
②生活的重压:孩子本该玩耍,但正赶上收割稻子要干活,这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出事时家人都在忙,发现时已晚。
③时代的悲剧:这个家庭就是日本社会的缩影,社会剧变,农民生活贫困,时代的残酷造成了悲剧。
解析:1.由三个“就好了”可知,“妈妈”念叨的内容主要表现的是她的悔恨。
2.“天真活泼”概括不准确。
3.解答此题,应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等角度分析。通过梳理小说情节可以发现,“妈妈”为了省“两分硬币”给儿子买了短的绳儿,这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从人物形象上看,省“两分硬币” 突出了“妈妈”节省的性格特点。从小说主旨看,“妈妈”为什么连 “两分硬币”都要节省 联系文后的注释不难看出当时大量农民破产,这样的社会现实能够引发考生的深思。
4.题干中已经指出,造成小说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且是隐藏在“背后”的,那么就要求考生挖掘深层的原因。从表面上看,藤二的悲剧是他贪玩想把绳儿抻长引起的,而深层的原因就要结合故事情节和小说下面注释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藤二为什么想要抻长绳儿呢 因为妈妈买给他的绳儿短了。妈妈为什么买短的绳儿 因为家庭贫困。为什么发生危险没有人管呢 因为家人都在忙。为什么会贫穷 为什么家人都在忙呢 因为时代剧变,大量农民破产。由此分析即可得出背后的深层原因。
4.答案:1.C
2.B
3.①增强语言节奏,渲染紧张的氛围,扣人心弦,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语言结构更简单,句意更明晰,更具讽刺意味。③短句更能体现我内心的恐惧以及警察的专制、冷酷与强横。
4.①讲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亲历者,讲述了自身荒唐可笑的遭遇。②推动情节:“我”的遭遇是故事的主要情节,由于“我”的“面孔”的“悲哀”,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表现人物:通过警察对“我”的态度,表现其无理强横。④表现主题:“我”的无辜与弱小,与警察的无理强横形成对比,以及“我”的两次荒唐遭遇,体现了高压统治对弱小者的伤害,寄予了作者对小人物深切的同情,批判了政府的专制高压。
解析:1.A因果关系错误,不是因警察百无聊赖才抓我。B“可见警察秉公执法,社会秩序井然”错误。D不是表明“我”被命运捉弄,而是讽刺抨击政府荒唐的法律规定。
2.“暗示了新政策对百姓生活的改善”错误,应该是暗示了警察及政府高压统治的无理与强暴。(共121张PPT)
一、小说“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主题是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主题。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1.人物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作者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2)在小说中有作者着重刻画的主要人物,也有为了表现主要人物和展现小说主旨而描绘的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2.情节
(1)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2)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3)在具体安排情节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来处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这样前后情节才能有机结合。
3.环境
(1)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要运用一定的手法去描写,让其特点与人物形象及小说主旨相适应。环境的描写手法十分丰富,既有描写角度的选择,又有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3)环境在揭示人物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气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小小说的选材特点
对小说的考查往往以小小说为主。与短篇小说相比,小小说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多取材于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一段插曲、一个场景、一个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行动片段,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出某个道理。其特点主要有:
1.选材以小见大。
小小说所选的题材截取的生活面要小,只有这样才适合小小说体裁表现的需要,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小”。但是,它虽然“小”,却能反映社会生活,折射出重大问题,有丰富的意蕴,有一定的生活容量,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大。
2.人物形象典型。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受到感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小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描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
3.情节有吸引力。
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小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曲折新奇,常常突破思维定式,让读者吃惊。
4.结尾含蓄隽永。
小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小说的质量,这也是小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小小说的结尾往往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其精髓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深刻主题常常在结尾处变得明朗起来。考生在阅读小小说时一定要关注其结尾
5.反映的主题新、深、辣。
所谓“新”,就是指作品表现的是新事物、新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所谓“深”,就是指作品具有深度,启迪思想,引人回味,让人领悟到某种哲理;所谓“辣”,就是指作品以情动人,震撼人心,尖刻辛辣,一针见血。
三、“三步读文法”
综观高考小说命题,均是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来命题的,这正是小说阅读的四大热点,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四大命题点。因此,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有意识、巧妙地关注这四大命题点至关重要。具体来说,考生应当遵循以下三个步骤,切实把握好这四大命题点,以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第一步:宏观入手,切分层次,梳理小说情节。
阅读小说时先要从宏观入手,统观全文,弄清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写了哪些事件,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什么,开端前是否有序幕,结局后是否有尾声。再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将文章切分出层次,进而梳理出小说的情节。
第二步:微观研判,勾画批注,分析人物和环境。
阅读小说时一定要关注对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探知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同时还要注意对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气质的叙写。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阅读小说时也要注意环境描写。在阅读中要勾画圈点出各段有关人物、环境描写的重要词句,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好批注。
第三步:综合分析,总结归纳,把握主题意图。
小说的主题往往蕴藏于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阅读小说时要联系标题、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作者的主观倾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主题。
一、选项特点
有些选项涉及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内容涉及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主旨等,这类选项涉及的情节、环境、人物内容多为显性,主旨内容多为隐性。
有些选项涉及对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解读,需要分析思考,相对隐性。设置艺术特色题,又必然涉及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
明确了这些特点,有助于精准地找到阅读文章的关注点和解题的文本依据。
二、六大常见设误类型
设误类型 解读说明
特点概括不当 人物特点、环境特点等概括不当
技巧判定分析不当 写人技巧、叙事技巧、环境描写技巧等判定分析不当
作用分析不当 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的作用分析不当
事实陈述混乱 张冠李戴、颠倒顺序、无中生有等
语言理解不当 含义理解不当、风格分析不当
情感主题分析不当 思想情感分析不当、主题意图分析不当
三、小说选择题“三步答题法”
答题步骤 答题技巧
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题干中的“相关内容”“艺术特色”就是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第二步:回归原位,找对应。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之处看选项中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考查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第三步:比对分析,确定答案。 根据“选项设误类型”与原文逐项对比,找出分析、鉴赏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例】
理发(节选)
林·拉德纳[注]
我有了另外一位理发的伙计,他是从卡特维尔来的,每星期六帮我干活,其余的时间我一个人满可以对付了。
你是新来的人,对不对?我觉得以前没见过你。我希望你喜欢这儿,能够待下来。咱们这儿不是纽约市,也不是芝加哥,可是日子过得挺乐和。不过,自从吉姆给打死之后,就不像往常那么欢腾了。他活着的时候,他跟霍德经常弄得镇上乐呵呵的。我敢打赌,在全美国这样大小的镇上,数咱们这儿的乐子最多。
吉姆挺滑稽,霍德跟他差不离儿是一搭一档。经常在星期六,一到四点过后,我这个地方总是挤满了人,吉姆跟霍德在晚饭之后六点左右就露面了。吉姆总是要坐在最靠近蓝痰桶的那张大椅子上。谁要原来坐在那张椅子上,嘿,吉姆一进门,他就得起来把位子让给吉姆。
你大概以为这好像戏园子里有时候留下的包座。吉姆是有点霸道,可心眼儿里还是个好人。
不过我要跟你说的是我们镇上一个可怜的孩子,保尔。大约十岁那年,他从树上摔下来。头先落地,他受了点影响,后来一直也没好过。
没什么要紧,他不过傻里傻气罢了。吉姆经常管他叫布谷鸟,这是吉姆给头脑不正常的人起的名字。这是他逗乐的一种笑话,把脑袋叫作蚕豆,把疯子叫作布谷鸟。可是保尔并不疯,就是傻里傻气罢了。
你可以想得到,吉姆总是变着法儿来逗弄保尔。他会叫他到白门面汽车修理店去拿一个左旋活动扳手。
当然,根本就没有左旋活动扳手这种东西。凡是逗弄人的事,只要吉姆存着这份心,他没有什么想不出的办法。
可是吉姆像大多数男人一样,我看,也像大多数女人一样。他要的是他得不到的东西。他要朱莉,即使挖空脑袋也要把她弄到手。嗨,吉姆的习气和笑话都不讨朱莉欢喜,再说,当然,他是个结了婚的人,所以,他也没有机会。
朱莉不愿意跟他有一点牵连,甚至不愿意在街上跟他说话。这时候,镇上人人都明白朱莉在拼命追求斯太尔医生。我不敢说他们俩在一块的时候,朱莉会知道她的脸色变成了什么样子;她当然不会知道,要不,她也会避开他了。她也不知道我们都在注意她借口到他的诊所里去了多少次,有多少次她在街对面路过诊所的时候望着他的窗户,瞧他是不是在里面。我替她难受,别的人也大半都替她难受。
霍德翻来覆去地跟吉姆说医生怎么把他顶掉了,拿这些话来气他。吉姆倒不把这些逗弄放在心上,你可以看出他正在合计着要开一个玩笑。
吉姆有一个绝招,他能改变他的声音,他能学任何人的声音。好吧,吉姆等到他把斯太尔医生的口音学得一点也不差了,然后开始报复。
有一天晚上,他知道医生到卡特维尔去了,于是给朱莉打电话。她一点也不疑心,那还能不是医生的口音?吉姆说,他一定要在当天晚上跟她见面,他有一件事情要告诉她,不能再等下去了。她兴奋极了,叫他到她家里去。可是他说他正在等一个重要的长途电话,请她暂且不拘礼节,到他诊所里去。他说,他们不会伤害她的,谁也不会瞧见她,他只不过一定要跟她谈一小会儿。嘿,可怜的朱莉上当了。
医生总是让诊所里晚上有灯光,所以朱莉看起来就好像诊所里有人似的。
这时候,吉姆已经到赖特的弹子房子去了,有一伙人正在那儿玩乐。他们大半都喝了很多酒,这伙人即使在清醒的时候也很粗野。
他们总是起劲地跟着吉姆凑热闹,所以,他叫他们跟着他去瞧什么乐子的时候,他们就不玩纸牌,不打弹子,跟着去了。
医生的诊所在二楼。打门外面起,有一个扶梯通到楼上。吉姆和他那一伙都藏在扶梯后面黑乎乎的地方。
嘿,朱莉来到医生门口拉门铃,一点也没有动静。她又拉铃,拉了七八次。原来她推了推门发现门锁上了。这时候,吉姆弄出了一点响声,她听见了,等了一会儿,然后她说:“是你吗?拉尔夫。”拉尔夫是医生的教名。
没有人回答,她一定是突然想到她上了当了。她几乎从扶梯上滚下去,那一伙人全跟着她。他们一路追到她家,叫唤着“是你吗?拉尔夫。”还有“哦,拉尔夫,亲爱的,是你吗?”吉姆说他自个儿叫唤不出来,因为他笑得太厉害了。
可怜的朱莉!后来有很久,很久,她都没在大街上露过面。
嘿,两天之后,吉姆又到我店里来了,那个布谷鸟保尔也来了。吉姆打算第二天去打野鸭,他来找霍德跟他一块去。我碰巧知道霍德到卡特维尔去了,要到周末才回来。吉姆于是说他不愿意一个人去,看样子只好吹了。这时候,可怜的保尔说话了,他说,吉姆要愿意带他去,他愿意去。吉姆想了一会,然后说,好吧。
他觉得有个傻子总比没人好点。
我估计他是打算把保尔弄到船里,然后捉弄他一下,譬如说把他推到水里。总之,他说保尔可以去。他问他打过野鸭没有,保尔说没有,他手里从来没拿过枪。于是吉姆说,他可以坐在小船里瞧他打,如果他表现好的话,他也许会把枪借给他,让他放两下。他们约好在早上见面,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吉姆还活着。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斯太尔医生接到了老约翰的电话。吉姆跟保尔去打猎的那片湖水在约翰的地盘上。
几分钟之前,保尔跑到约翰家里,说出了事。吉姆打了几只野鸭之后,把枪交给保尔,要他试试运气。保尔从来没有拿过枪,他十分紧张。他抖得很厉害,使不了枪。他让枪走了火,吉姆就倒在船里,死了。
斯太尔医生是验尸官,他去现场检查了尸体,说他们还不如把尸首运回镇上。放在这儿没有用,也用不着召集陪审团,因为这个案子是清清楚楚的意外走火事故。
拿我自个儿来说,要是我在船上,除非我准知道他懂得点枪法,我绝不会让别人在同一条船上放枪的。
吉姆是自讨苦吃,把他的枪交给了一个新手,而且又是一个傻子。吉姆落到这样,大概也是自作自受。不过我们这儿都还惦记着他。他真是个会恶作剧的怪物!
上油还是干梳?
1957年(雨宁译,有删改)
(注)林·拉德纳(1885-1933),美国小说家,“其小说巧妙逼真地展现了一战结束到经济大萧条期间当时美国人民的迷茫与混乱”。
1.下列对小说文本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尔是一个值得人们同情的“傻子”,他从小摔坏了头脑。然而吉姆不但不同情他,反而时常拿他开玩笑。可怜的保尔成为了吉姆取乐的对象。
B.霍德翻来覆去地嘲笑吉姆追求不到朱莉还输给了斯太尔医生。吉姆却并不把霍德的逗弄放在心上,而是在心里暗暗算计着要报复和捉弄朱莉。
C.朱莉不愿意跟吉姆有任何牵连,疯狂追求斯太尔医生,听到了医生的电话就毫不怀疑地欣然前往,结果被吉姆蒙骗和取笑。可见她的热情和纯真。
D.理发师认为吉姆落到这样的结局,大概也是他自作自受,恶有恶报,最后用“他真是个会恶作剧的怪物”来评价吉姆,表达了对吉姆搞恶作剧的讽刺。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恶有恶报”错。文章开头部分写到“自从吉姆给打死之后,就不像往常那么欢腾了。他活着的时候,他跟霍德经常弄得镇上乐呵呵的。我敢打赌,在全美国这样大小的镇上,数咱们这儿的乐子最多”、“吉姆挺滑稽”、“吉姆是有点霸道,可心眼儿里还是个好人”,文章最后提到“他真是个会恶作剧的怪物”、“吉姆落到这样,大概也是自作自受”,由此可以看出理发师并不认为吉姆是一个恶有恶报的人,他认为吉姆只是滑稽,爱搞恶作剧,霸道,但是心眼好,最后的死是自作自受,但是去不是恶有恶报。故选D。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吉姆的故事是通过理发师来讲述的,都是理发师亲眼目睹或者亲耳听闻的,这就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理发师是作者巧妙设计的一个值得读者信赖的叙述者。
B.“我敢打赌,在全美国这样大小的镇上,数咱们这儿的乐子最多”。这些语句反映了小镇居民麻木扭曲的人性,为主人公的活动构建了一个典型的社会环境。
C.这篇小说主要运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穿插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并细致刻画了理发师和顾客的对话描写。读者也担当起了观察者的角色。
D.这篇小说的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委婉而含蓄,幽默而讽刺,巧妙逼真地刻画了一个个来自于当时真实美国社会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无穷的品读韵味。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值得读者信赖”错。通过阅读整篇文章可得知,理发师只是一个故事的讲述着,为前来理发的客人讲述小镇上得闲文趣事,特别是讲述吉姆的故事,没有刻意的去强调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也没有强调被读者信赖。C.“主要运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穿插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错。原文开头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个伙计,剩下的篇幅主要是理发师讲述吉姆的故事,出现了吉姆、朱莉、医生等人物,主要是采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你”的写法,穿插使用第一人称。D.“委婉而含蓄”错。原文指出吉姆滑稽、爱捉弄人、霸道,最后死的自作自受等,都是直接写出,并没有委婉含蓄。故选B。
考点1小说结构分析题
一、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的结构模式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以下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的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指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而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二、常见线索及作用
1.小说常见的线索
(1)人物线索,如《祝福》就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2)事物线索,如《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3)事件线索,如《变色龙》就是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的。
(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既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也有林冲心理、情感的变化。
2.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双线一股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或事件)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
(1)明线: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2)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3.线索的作用
(1)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小说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
三、八种情节安排的技巧
基本技巧 解释
悬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照应 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使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使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四、小说情节的作用
1.从“两个方面”“四个角度”答情节作用题
方面 角度 作用
内容方面 对环境的作用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等。
对人物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表现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等。
对主题的作用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等。
对读者感受的作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方面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等。(关键术语:照应、悬念、伏笔、铺垫)
2.特殊的情节作用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常见形式 作用
一般开头 ①开门见山,点明主旨。②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设疑开头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②引出下文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开头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①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②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③突显人物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类型 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尾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 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入物形象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 ①表达效果上,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读者的情感体验上,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主题上,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读者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戛然而止的结尾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补叙式结尾 对上文情节的呼应,或解释悬念,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卒章显志式结尾
解释悬念,揭示主题。
五、五种叙事方法及其作用
叙述方法 解释与作用
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作用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重要内容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把发生在前面的有关内容推移到后面的叙述中,推后叙述的内容常常是故事情节中的关键之处。这关键的内容往往会给读者造成错觉和悬念,当后面补叙谜底时,读者便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其作用是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六、三种叙述角度及其作用
角度 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加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以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 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考点2小说情节梳理题
一、情节梳理题常见的设题形式
1.请梳理本文的脉络(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请概括小说中×××的变化历程。
二、“寻”“理”“抓”——情节梳理“三方法”
1.“寻
“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情节。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有时,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文章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2.“理
“理”就是理清小说的结构。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是全篇,则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如果是局部,则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则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3.“抓”
“抓”就是抓住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山神庙复仇。
注意:①由于事件的复杂性,考生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②考生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贯通。
三、情节梳理题答题模板
1.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2.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3.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4.①情节一+态度(情感)一;②情节二+态度(情感)二③情节三+态度(情感)三。
考点3情节(线索)作用题
一、情节(线索)作用题常见的设题形式
1.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侧重写×××。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3.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二、两步答好情节(线索)作用题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
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情节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对应内容。
解答情节(线索)作用题需要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等内容方面和结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进行分析。
三、情节(线索)作用题答题模板
分类 作用
开头
写景式
开头 ①通过对……的描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②引出人物,暗示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④更好地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设疑式
开头 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显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讲述故事式开头 ①做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揭示小说主题的普遍性。
中间情节
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情节,开启下文×××情节,丰富人物性格。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突出小说的主题。④使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结尾
写景式结尾
①烘托了……气氛,给予读者想象空间。②呼应了小说开头,使小说结构完整。③深化主题。④升华人物性格或突显人物命运。
结尾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使故事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与前文的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悲剧性结局 ①深化主题。②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③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大团圆结局 ①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意愿融为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②符合读者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留下空白的结局 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②意犹未尽,耐人寻味。
考点4情节设置技巧题
一、情节设置技巧题常见的设题形式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二、两步答好情节设置技巧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要求。
看清题干是从叙述人称、叙述角度、叙述方式、情节安排等角度中哪个角度设问的。
第二步:根据角度,确定答案。
三、情节设置技巧题答题模板
情节作用+结构作用+表现人物作用+点明主旨、情感作用
1.点明情节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补充情节等。
2.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
3.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4.点明主旨、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个别还能引起读者深思,令读者感到回味悠长等。
【例】
理发(节选)
林·拉德纳[注]
我有了另外一位理发的伙计,他是从卡特维尔来的,每星期六帮我干活,其余的时间我一个人满可以对付了。
你是新来的人,对不对?我觉得以前没见过你。我希望你喜欢这儿,能够待下来。咱们这儿不是纽约市,也不是芝加哥,可是日子过得挺乐和。不过,自从吉姆给打死之后,就不像往常那么欢腾了。他活着的时候,他跟霍德经常弄得镇上乐呵呵的。我敢打赌,在全美国这样大小的镇上,数咱们这儿的乐子最多。
吉姆挺滑稽,霍德跟他差不离儿是一搭一档。经常在星期六,一到四点过后,我这个地方总是挤满了人,吉姆跟霍德在晚饭之后六点左右就露面了。吉姆总是要坐在最靠近蓝痰桶的那张大椅子上。谁要原来坐在那张椅子上,嘿,吉姆一进门,他就得起来把位子让给吉姆。
你大概以为这好像戏园子里有时候留下的包座。吉姆是有点霸道,可心眼儿里还是个好人。
不过我要跟你说的是我们镇上一个可怜的孩子,保尔。大约十岁那年,他从树上摔下来。头先落地,他受了点影响,后来一直也没好过。
没什么要紧,他不过傻里傻气罢了。吉姆经常管他叫布谷鸟,这是吉姆给头脑不正常的人起的名字。这是他逗乐的一种笑话,把脑袋叫作蚕豆,把疯子叫作布谷鸟。可是保尔并不疯,就是傻里傻气罢了。
你可以想得到,吉姆总是变着法儿来逗弄保尔。他会叫他到白门面汽车修理店去拿一个左旋活动扳手。
当然,根本就没有左旋活动扳手这种东西。凡是逗弄人的事,只要吉姆存着这份心,他没有什么想不出的办法。
可是吉姆像大多数男人一样,我看,也像大多数女人一样。他要的是他得不到的东西。他要朱莉,即使挖空脑袋也要把她弄到手。嗨,吉姆的习气和笑话都不讨朱莉欢喜,再说,当然,他是个结了婚的人,所以,他也没有机会。
朱莉不愿意跟他有一点牵连,甚至不愿意在街上跟他说话。这时候,镇上人人都明白朱莉在拼命追求斯太尔医生。我不敢说他们俩在一块的时候,朱莉会知道她的脸色变成了什么样子;她当然不会知道,要不,她也会避开他了。她也不知道我们都在注意她借口到他的诊所里去了多少次,有多少次她在街对面路过诊所的时候望着他的窗户,瞧他是不是在里面。我替她难受,别的人也大半都替她难受。
霍德翻来覆去地跟吉姆说医生怎么把他顶掉了,拿这些话来气他。吉姆倒不把这些逗弄放在心上,你可以看出他正在合计着要开一个玩笑。
吉姆有一个绝招,他能改变他的声音,他能学任何人的声音。好吧,吉姆等到他把斯太尔医生的口音学得一点也不差了,然后开始报复。
有一天晚上,他知道医生到卡特维尔去了,于是给朱莉打电话。她一点也不疑心,那还能不是医生的口音?吉姆说,他一定要在当天晚上跟她见面,他有一件事情要告诉她,不能再等下去了。她兴奋极了,叫他到她家里去。可是他说他正在等一个重要的长途电话,请她暂且不拘礼节,到他诊所里去。他说,他们不会伤害她的,谁也不会瞧见她,他只不过一定要跟她谈一小会儿。嘿,可怜的朱莉上当了。
医生总是让诊所里晚上有灯光,所以朱莉看起来就好像诊所里有人似的。
这时候,吉姆已经到赖特的弹子房子去了,有一伙人正在那儿玩乐。他们大半都喝了很多酒,这伙人即使在清醒的时候也很粗野。
他们总是起劲地跟着吉姆凑热闹,所以,他叫他们跟着他去瞧什么乐子的时候,他们就不玩纸牌,不打弹子,跟着去了。
医生的诊所在二楼。打门外面起,有一个扶梯通到楼上。吉姆和他那一伙都藏在扶梯后面黑乎乎的地方。
嘿,朱莉来到医生门口拉门铃,一点也没有动静。她又拉铃,拉了七八次。原来她推了推门发现门锁上了。这时候,吉姆弄出了一点响声,她听见了,等了一会儿,然后她说:“是你吗?拉尔夫。”拉尔夫是医生的教名。
没有人回答,她一定是突然想到她上了当了。她几乎从扶梯上滚下去,那一伙人全跟着她。他们一路追到她家,叫唤着“是你吗?拉尔夫。”还有“哦,拉尔夫,亲爱的,是你吗?”吉姆说他自个儿叫唤不出来,因为他笑得太厉害了。
可怜的朱莉!后来有很久,很久,她都没在大街上露过面。
嘿,两天之后,吉姆又到我店里来了,那个布谷鸟保尔也来了。吉姆打算第二天去打野鸭,他来找霍德跟他一块去。我碰巧知道霍德到卡特维尔去了,要到周末才回来。吉姆于是说他不愿意一个人去,看样子只好吹了。这时候,可怜的保尔说话了,他说,吉姆要愿意带他去,他愿意去。吉姆想了一会,然后说,好吧。
他觉得有个傻子总比没人好点。
我估计他是打算把保尔弄到船里,然后捉弄他一下,譬如说把他推到水里。总之,他说保尔可以去。他问他打过野鸭没有,保尔说没有,他手里从来没拿过枪。于是吉姆说,他可以坐在小船里瞧他打,如果他表现好的话,他也许会把枪借给他,让他放两下。他们约好在早上见面,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吉姆还活着。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斯太尔医生接到了老约翰的电话。吉姆跟保尔去打猎的那片湖水在约翰的地盘上。
几分钟之前,保尔跑到约翰家里,说出了事。吉姆打了几只野鸭之后,把枪交给保尔,要他试试运气。保尔从来没有拿过枪,他十分紧张。他抖得很厉害,使不了枪。他让枪走了火,吉姆就倒在船里,死了。
斯太尔医生是验尸官,他去现场检查了尸体,说他们还不如把尸首运回镇上。放在这儿没有用,也用不着召集陪审团,因为这个案子是清清楚楚的意外走火事故。
拿我自个儿来说,要是我在船上,除非我准知道他懂得点枪法,我绝不会让别人在同一条船上放枪的。
吉姆是自讨苦吃,把他的枪交给了一个新手,而且又是一个傻子。吉姆落到这样,大概也是自作自受。不过我们这儿都还惦记着他。他真是个会恶作剧的怪物!
上油还是干梳?
1957年(雨宁译,有删改)
(注)林·拉德纳(1885-1933),美国小说家,“其小说巧妙逼真地展现了一战结束到经济大萧条期间当时美国人民的迷茫与混乱”。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尾段“上油还是干梳”的作用。
答案:①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把读者从听故事的状态中唤醒,拉回到小说情景中的理发顾客的角色。②标志着理发师讲完了吉姆的故事;照应题目和开头有关理发的场景内容;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说明理发师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与吉姆有着类似的道德价值观,也是作者所要讽刺批判的对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小说结尾的作用的能力。从情节安排上看,“上油还是干梳”是理发师工作的一部分,是让顾客做出选择,在此之前,理发师一直讲述吉姆的故事,从他的滑稽、恶作剧等讲到他的死,死后令人怀念,“他真是个会恶作剧的怪物”,顾客沉浸的故事当中,故事到这里却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耐人寻味。从结构安排上看,文章的题目是“理发”,结尾也是关于理发,照应题目;文章开头“我有了另外一位理发的伙计,他是从卡特维尔来的,每星期六帮我干活,其余的时间我一个人满可以对付了”是关于理发店的伙计和干活情况,结尾也是关于理发的问题,照应开头。文章中间部分是理发师给顾客讲述吉姆的故事,题目、开头和结尾都是关于理发的问题,标志着故事的结束。从文章主题上看,理发师用绝大部分的篇幅讲述吉姆的故事,文中提到“自从吉姆给打死之后,就不像往常那么欢腾了。他活着的时候,他跟霍德经常弄得镇上乐呵呵的。我敢打赌,在全美国这样大小的镇上,数咱们这儿的乐子最多”、“吉姆挺滑稽”、“吉姆是有点霸道,可心眼儿里还是个好人”,文章最后提到“他真是个会恶作剧的怪物”、“吉姆落到这样,大概也是自作自受”,由此看出他认为吉姆幽默、滑稽、爱恶作剧、霸道,但是一个好人,说明他认同吉姆的做法,这些能给别人造成伤害的缺点在理发师看来是合理的,甚至是可爱的,说明他们有同样的道德理念。作者却认为吉姆自私自利、心胸狭窄,文中“吉姆总是要坐在最靠近蓝痰桶的那张大椅子上。谁要原来坐在那张椅子上,嘿,吉姆一进门,他就得起来把位子让给吉姆”、“吉姆的习气和笑话都不讨朱莉欢喜,再说,当然,他是个结了婚的人”,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吉姆持批判态度。
考点1 赏析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一、“四方面”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方面 作用
环境
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
方面 ①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
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使结构完整。
主题
方面 ①象征(或暗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二、环境描写作用题常见设题方式
1.本文开头(或结尾)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第×段和第×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本文多次出现对××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阅读第×段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环境描写作用题答题角度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一步:找到描写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其特点。
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往往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准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人物性格,或决定人物性格;(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4)推动情节发展;(5)象征或暗喻。
四、环境描写作用题答题模板
……描写交代了××时间(背景),营造了……氛围(渲染了……气氛),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了××主题。/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了一种……的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整体性,所以对自然环境作用的分析往往需要与社会环境结合在一起,不宜脱离。
考点2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一、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
描写
技巧 ①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声色结合、色彩搭配。③烘托、映衬、象征等。④借助修辞手法来描写。
描写
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由低及高;由内及外、由外及内;等等。
二、环境描写手法题常见设题方式
1.小说中的环境有何特点?(注意与“环境描写上的特点”区别开来,后者属于环境描写的技巧范畴)
2.文中几次提到某景物,这一景物有何特点?
三、环境描写手法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语句,根据描写技巧与描写角度分析其特点。
第二步: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四、环境描写手法题答题模板
作答时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常见于自然环境特点,如“秀美怡人”“淡雅高贵”“灰暗低沉”等)或几个名词(常见于社会环境特点,如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等)概括环境的特征。
【例】
驻村书记的扶贫经
陆章敏让单位的车把他送到村口,是步行进的圪塔村。他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打量着一个个荒凉的院落,高高低低的泥瓦房,听着院子里传来的鸡鸣狗叫。一个放羊老汉吆喝着羊群迎面而来,陆章敏问他,大爷,你们村支书住哪里?放羊老汉指着一户人家说,那,老祚家。
胡子拉碴的老祚正端着饭碗呼噜呼噜喝粥,看到陆章敏,抹一下嘴巴说,陆书记你咋不提前打招呼呢?我组织群众到乡里迎接你这个扶贫干部。群众知道你来给村里送钱,好事儿。陆章敏说,我从市里来你们村扶贫,可不是送钱。老祚说,以前的扶贫干部,都是送钱,还有的送扶贫羊,让群众养;送扶贫鸡,让群众养。
陆章敏说,结果呢?
结果让群众吃个球了。老祚掏出一支烟给陆章敏。陆章敏没接。老祚说,走,我带你去村委会。前天在镇里跟你见面,我回到村里就给你腾了一间房,你吃住就在那里,缺啥用啥,你说话。大家等着你拨款呢。
陆章敏说,咱先不忙,我想和你唠唠村里的情况,找个脱贫的思路。
老祚说,圪塔村的情况,一个字:穷;两个字:缺钱。你看看周围那些村,家家户户小洋楼,贴着白瓷砖,噌噌见长。圪塔村倒好,就知道打架打牌闹矛盾,有钱的不在村里居住,去县城买房了。从东头到西头,破破烂烂的老房子,咋治理呢?您能给争取到资金,也把村容村貌治理一下,改善一下。你看看这个村,比周围的村庄落后了20年。
陆章敏打断老祚的话,微微一笑,说我在村里转了一圈,有了思路。
什么思路?快说!老祚眼睛一亮。
陆章敏说,咱们不是穷吗?就吃穷饭,做穷文章。
你这是啥思路啊。老祚不解。你细说说,咋着吃穷饭。
陆章敏说,就从破破烂烂的房子开始,把那几座好房子也改装成旧房子,外面抹一层麦秸泥。再把村里的石碾子、石磨盘利用起来,把纺花车、织布机利用起来,把生产队时期的大钟挂在村中央的老槐树上。
回到解放前啊?你这是糟践俺圪塔村呢。老祚跳了起来。
陆章敏说,你先别急,听我说完。会养鸡的,在院子里养土鸡,卖鸡蛋;留守妇女纺棉花、织土布;找几户人家养驴,在门前安装石磨,铡草养驴,驴拉石磨,石磨磨面,驴粪壮地,庄稼不用化肥。抹了一层麦秸泥的房子里盘上土炕,厨房里专做农家菜。听懂了没?
哦,你这是搞旅游啊。
对,老祚你真聪明。咱这地方没山没水,又比别的村庄穷,破破烂烂的房子就是资源,不利用是傻子。
老祚大笑,赵老四养一群羊,大铁锅炖羊肉;李老三养驴,骑驴一回20块钱;临走买咱的石磨面粉、土鸡蛋、老土布,绿色无公害。
是啊,我就是这个思路。周围村都把房子建得那么漂亮,咱们就把房子建得旧一些,干干净净,不用投多少资,守着家就能挣钱。
老祚说,赶明儿我拆了我的大门楼、砖墙头,弄个木栅栏。可是这些破场景,没人来看可就砸了。
小洋楼、白瓷砖、现代化家具,大家都看腻了,想换个环境。老年人在这里找到记忆,忆苦思甜,青少年在这里了解过去,记住历史变迁,等于上了一场教育课。村口是打麦场,场上一个麦秸垛。路边竖一块牌子:农耕博物馆。这些生活更贴近自然,说不定有的城里人住下还不想走了呢。
你这个主意好,我马上召集村干部,迎接你这个驻村第一书记。老祚忙不迭地去村委会,拧开了大喇叭。
3.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突出圪塔村的破旧、贫穷。②为下文陆章墩的扶贫经——搞旅游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内容上,“他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打量着一个个荒凉的院落,高高低低的泥瓦房,听着院子里传来的鸡鸣狗叫。一个放羊老汉吆喝着羊群迎面而来”,描写了圪塔村的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同时表现了圪塔村的破旧、贫穷。结构上,下文陆章敏提出搞旅游,“就从破破烂烂的房子开始,把那几座好房子也改装成旧房子,外面抹一层麦秸泥。再把村里的石碾子、石磨盘利用起来,把纺花车、织布机利用起来,把生产队时期的大钟挂在村中央的老槐树上”“会养鸡的,在院子里养土鸡,卖鸡蛋;留守妇女纺棉花、织土布;找几户人家养驴,在门前安装石磨,铡草养驴,驴拉石磨,石磨磨面,驴粪壮地,庄稼不用化肥。抹了一层麦秸泥的房子里盘上土炕,厨房里专做农家菜”,为下文陆章墩的扶贫建议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考点1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常用术语
人物形象 术语
正面人物 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聪明、机智、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
反面人物 胆小怯儒、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故步自封、妄自菲薄、固执、吝啬、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自卑、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争强好胜、孤芳自赏等。
二、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常见设题方式
1.作品中××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与××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
三、解答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的五个入手角度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关系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3.从分析情节入手。
情节是人物形象(性格)形成的历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①全面、恰当、实事求是;②注意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③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特征;④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分析环境入手。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形象(性格)。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刻画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考生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作者的议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四、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答题模板
1.综合表述式。
用一个判断句表述:××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分点列举式一。
××的形象(性格)特点:①特点一+分析;②特点二+分析;③特点三+分析。
3.分点列举式二。
①从……体现出……特点一;②从……体现出……特点二;③从……体现出……特点三。
考点2赏析形象的作用
一、小说中四种不同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的人物形象众多,其中置于中心地位、被作者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但不是根本目的,刻画人物的美丑善恶是为反映现实服务的。小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借助形象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感受和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人物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及带给人们某种启示,是主要人物形象承担的重要任务。简言之,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推动情节发展或造成情节陡转;④营造氛围,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3.物象的作用
小说引入特别主要的物象,其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4.小说中的“我”的作用
①如果次要人物是“我”(第一人称),则能增加小说的真实感,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我”的思考有助于揭示主题。
②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③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二、赏析形象作用题常见设题方式
1.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请简要分析。
2.××形象鲜明而独特,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三、两步答好赏析形象作用题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分清人物的地位。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按照人物、情节、主题等维度作答。
考点3塑造形象的手法
一、小说中塑造形象的常见手法
描写手法 特点、作用
正面描写
肖像
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入手,可以迅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
语言
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可以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动作
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做的生动、具体的描绘。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
正面描写
心理
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态
描写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神态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品格;展示人物的内心,反映人物的命运;透视时代印记。
细节
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二、塑造形象的手法题的常见设题方式
1.请以小说塑造的××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2.本文运用了哪些典型细节来刻画××这一形象?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3.请以××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三、三步答好塑造形象的手法题
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使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第三步,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例】
驻村书记的扶贫经
陆章敏让单位的车把他送到村口,是步行进的圪塔村。他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打量着一个个荒凉的院落,高高低低的泥瓦房,听着院子里传来的鸡鸣狗叫。一个放羊老汉吆喝着羊群迎面而来,陆章敏问他,大爷,你们村支书住哪里?放羊老汉指着一户人家说,那,老祚家。
胡子拉碴的老祚正端着饭碗呼噜呼噜喝粥,看到陆章敏,抹一下嘴巴说,陆书记你咋不提前打招呼呢?我组织群众到乡里迎接你这个扶贫干部。群众知道你来给村里送钱,好事儿。陆章敏说,我从市里来你们村扶贫,可不是送钱。老祚说,以前的扶贫干部,都是送钱,还有的送扶贫羊,让群众养;送扶贫鸡,让群众养。
陆章敏说,结果呢?
结果让群众吃个球了。老祚掏出一支烟给陆章敏。陆章敏没接。老祚说,走,我带你去村委会。前天在镇里跟你见面,我回到村里就给你腾了一间房,你吃住就在那里,缺啥用啥,你说话。大家等着你拨款呢。
陆章敏说,咱先不忙,我想和你唠唠村里的情况,找个脱贫的思路。
老祚说,圪塔村的情况,一个字:穷;两个字:缺钱。你看看周围那些村,家家户户小洋楼,贴着白瓷砖,噌噌见长。圪塔村倒好,就知道打架打牌闹矛盾,有钱的不在村里居住,去县城买房了。从东头到西头,破破烂烂的老房子,咋治理呢?您能给争取到资金,也把村容村貌治理一下,改善一下。你看看这个村,比周围的村庄落后了20年。
陆章敏打断老祚的话,微微一笑,说我在村里转了一圈,有了思路。
什么思路?快说!老祚眼睛一亮。
陆章敏说,咱们不是穷吗?就吃穷饭,做穷文章。
你这是啥思路啊。老祚不解。你细说说,咋着吃穷饭。
陆章敏说,就从破破烂烂的房子开始,把那几座好房子也改装成旧房子,外面抹一层麦秸泥。再把村里的石碾子、石磨盘利用起来,把纺花车、织布机利用起来,把生产队时期的大钟挂在村中央的老槐树上。
回到解放前啊?你这是糟践俺圪塔村呢。老祚跳了起来。
陆章敏说,你先别急,听我说完。会养鸡的,在院子里养土鸡,卖鸡蛋;留守妇女纺棉花、织土布;找几户人家养驴,在门前安装石磨,铡草养驴,驴拉石磨,石磨磨面,驴粪壮地,庄稼不用化肥。抹了一层麦秸泥的房子里盘上土炕,厨房里专做农家菜。听懂了没?
哦,你这是搞旅游啊。
对,老祚你真聪明。咱这地方没山没水,又比别的村庄穷,破破烂烂的房子就是资源,不利用是傻子。
老祚大笑,赵老四养一群羊,大铁锅炖羊肉;李老三养驴,骑驴一回20块钱;临走买咱的石磨面粉、土鸡蛋、老土布,绿色无公害。
是啊,我就是这个思路。周围村都把房子建得那么漂亮,咱们就把房子建得旧一些,干干净净,不用投多少资,守着家就能挣钱。
老祚说,赶明儿我拆了我的大门楼、砖墙头,弄个木栅栏。可是这些破场景,没人来看可就砸了。
小洋楼、白瓷砖、现代化家具,大家都看腻了,想换个环境。老年人在这里找到记忆,忆苦思甜,青少年在这里了解过去,记住历史变迁,等于上了一场教育课。村口是打麦场,场上一个麦秸垛。路边竖一块牌子:农耕博物馆。这些生活更贴近自然,说不定有的城里人住下还不想走了呢。
你这个主意好,我马上召集村干部,迎接你这个驻村第一书记。老祚忙不迭地去村委会,拧开了大喇叭。
小说塑造陆章敏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正面描写或语言描写,通过描写陆章敏与老祚的对话表现他扶贫思路新颖,因地制宜,切合实际。②侧面描写或衬托,通过老祚前后态度、言行的转变烘托陆章敏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我从市里来你们村扶贫,可不是送钱”“我想和你唠唠村里的情况,找个脱贫的思路”“咱们不是穷吗?就吃穷饭,做穷文章”“就从破破烂烂的房子开始……”“会养鸡的,在院子里养土鸡,卖鸡蛋……”,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描写陆章敏与老祚的对话表现他扶贫思路新颖,因地制宜,切合实际。“以前的扶贫干部,都是送钱,还有的送扶贫羊,让群众养;送扶贫鸡,让群众养”“大家等着你拨款呢”“对,老祚你真聪明。咱这地方没山没水,又比别的村庄穷,破破烂烂的房子就是资源,不利用是傻子”“你这个主意好,我马上召集村干部,迎接你这个驻村第一书记。老祚忙不迭地去村委会,拧开了大喇叭”,通过老祚前后态度、言行的转变侧面烘托陆章敏的形象。
考点1理解赏析词句含意
一、理解赏析词句含意题的常见设题方式
1.探究作品画线句子的意蕴。
2.理解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二、三步理解赏析重要语句含意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
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
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1)抓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这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手法。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判断。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规范答题:手法+内容+效果。
即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三、理解赏析词句含意题答题模板
鉴赏人物语言=表现手法+表情达意+艺术效果。(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考点2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
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艺术特点。这里的艺术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一、鉴赏小说语言艺术题的常见设题方式
1.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2.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试从某一角度加以分析。
3.本文第×段画线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解答鉴赏小说语言艺术题的“六角度”
1.词语锤炼角度
经过千锤百炼的词语,其艺术效果是凝练、细腻、形象、逼表现小说的主题。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一句“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写林冲用了几个连贯的动词“掇”“挺”“拽”“喝”,前三个动词说明他的小心谨慎、做事细心;“喝”这个动词说明他经过了艰苦的思想斗争,思想性格终于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个转变立场、抛弃幻想,要手刃仇人、同以前的统治者彻底决裂的反抗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2.句式角度
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短语)与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3.修辞角度
辨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表达效果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含蓄隽永、平实质朴、准确精当、强调强化、惟妙惟肖、穷形尽相、淋漓尽致、留有空白、情韵悠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诙谐幽默、辛辣犀利等。
4.语言特色角度
可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思考,如果是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还要注意考虑与其身份地位、文化程度、性格心理相符。
5.语言风格角度
语言风格 判断标志
豪放 ①景象境界开阔;②动词富有力度;③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④抒情上大多激越昂扬;⑤修辞手法上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设问等。
柔婉 ①对象纤巧细致;②情感细腻缠绵;③画面色调柔和;④修辞手法上少用排比、夸张、设问等。
质朴
(平实) ①取材于生活琐事,具有生活气息;②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地域色彩浓厚;③少用修饰性和描绘性语言;④句式上多用短句,简洁明快。
华丽
(典雅) ①多用描绘性语言,讲究节奏韵律;②修辞手法上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③多引用古典诗词佳句。
庄重 ①话题较为严肃;②语言凝重;③句式整齐、完整;④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幽默
诙谐 ①用对比揭示事物的不一致性;②运用丰富的想象,把话说得较为夸张;③通过反复申说同一语句,产生不协调气氛;④说话画蛇添足、啰唆,引人发笑;⑤使用语言材料懂得变通,把正常情况下的人物关系,比如本末、先后、尊卑关系等在一定条件下互换位置,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⑥倒引法,引用对方言论时,能以其人之语还治其人之身;⑦转移法,在特定条件下将一个表达方式的本义扭曲成另外的意义;③歇后语法,通过巧妙的话语转折,达到幽默的效果。
含蓄 ①表情达意不直接,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②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清新
雅致 ①情感怡然;②景物优美明丽;③用语新颖别致,清新自然。
6.语体色彩角度
(1)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2)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
三、鉴赏小说语言艺术题答题模板
鉴赏作者的语言=语言特点+例句分析
【例】
牧蜂图
苏沧桑
三十九年后,他依然觉得,那一晚山林里的月色,是他此生见过的最美的月色。
一轮巨大的金月亮,孤悬在博格达雪峰上,向雪山、幽谷、草场洒下了亿万道银色光芒,群山肃然拱卫,天地变成了一个人间异域。如同一声悠扬的小提琴声之于雄浑的交响乐,一涧月光从云杉林深处缓缓淌出,如他刚刚摇的蜜。溪流遇到一块巨石,飞溅起细碎的冰屑。他坐到巨石上,将整个身体沁入光芒。月光让风和云都停了下来,让鹰回到了巢里,让他这几天来惊魂未定的心渐渐安定了下来。
从山下的油菜花地,转场到山上百花绽放的牧场,要走盘山马车道,经过一个个悬崖。满载着蜂箱和人马的五辆大汽车,从车道鱼贯而上,步步惊心。车子经过拐弯处,牧蜂人一动不动紧盯着司机手里的方向盘,坐在车身最右侧的小弟,一声不吭。突然,有什么攫住了他的手,一阵剧痛。小弟的指甲嵌入了他的皮肉,他的眼睛和嘴巴都张得大大的,发出了无声的“啊”。
牧蜂人顺着他的目光侧身去看,只见前面那辆汽车有两个轮子一半悬空着开过了悬崖。
“跑惯了,出不了事。”当地雇来的司机若无其事地说。
事实并非他说的那么轻松,曾经有马队驮着蜂箱上山,马失前蹄,车翻了,受惊的蜜蜂疯狂乱窜,一头大马竟然被惊慌失措的蜜蜂活活蜇死。翻车要人命,蜜蜂受惊也会要人命。
牧蜂人几乎每天被蜜蜂蜇。那年夏天在内蒙古采木樨花,蜂箱放在黄河滩边的大堤上,上游突降暴雨,洪水滚滚,眼看要将大堤淹没。本来搬运蜂箱必须在夜晚等蜜蜂回巢,来不及了,四个蜂箱叠在一起有一百八十斤,不及固定便一担一担赶紧往高处挑。有一个蜂箱摔下来了,天热,蜜蜂脾气暴躁,一下子劈头盖脸蜇上来,他躺倒在地上昏了过去。一共被蜇了一百多个包,幸而他长期被蜇,对蜂毒有了抵抗力。
悬崖是拦路虎,到达天山腹地的牧场时,又来了一个“拦路虎”。一进谷口,只见一匹白马飞驰而来,马上一位哈萨克壮汉呜里哇啦打着手势,冲到跟前,拦住车头不让进场,语气凶狠。他看起来四十多岁,头顶瓜皮小花帽,大胡子,棕蓝色眼睛,像一头胡狼。待牧蜂人掏出盖着鲜红大印的介绍信晃了晃,他换了个人似的,将马一勒,让到路边,还欠身摊开手掌做欢迎状。
来的是看守草场的哈萨克人呼朗白,与他十五岁的女儿古尔丹住在一个白毡房里。牧蜂人将自己的帐篷安在离呼朗白毡房一百米处,与这一对父女成了邻居。
壮壮的古尔丹,脸上有着两坨高原红的古尔丹,永远在嬉笑的古尔丹,整天围着他们转,瞪着眼睛听他们说话,并不懂。天黑了,古尔丹一手拿着自制的奶酪,一手拿一支手电筒钻进帐篷内乱晃一通,最后总是将手电筒对准小弟的脸,盯着他左看右看,嘿嘿嘿傻笑。
大家问,你是不是喜欢他?
她听懂了,用夹生的普通话大声说,就是喜欢!
两头驴依偎在河边饮水,古尔丹呆呆看了一会儿,突然非要教小弟骑驴。驴一见小弟挨近,便撅屁股扬蹄子又踢又咬。古尔丹叱喝着勒住驴头,总算让他爬上了驴背。驴生气了,故意向着艾蒿似的草丛里钻,草有毒,人的皮肤一触碰便会又痛又痒还起红疙瘩。小弟哇哇乱叫,大家哈哈大笑,古尔丹涨红着脸,直跺脚,大家笑得更响了,一群蜜蜂被吓得轰一声散了。
有回牧蜂人让小弟下山去供销社联系装蜜的铁桶,太阳下山了,他没回来;吃晚饭了,他没回来;月亮出来了,他还没回来。迷路了?摔下悬崖了?牧蜂人彻夜无眠,终于熬到天蒙蒙亮,喊起徒弟们,正准备下山寻人,只见玫瑰色的晨曦衬出山坡上一个摇摇晃晃的人影。牧蜂人的眼眶湿了,冲上去摇着小弟的肩膀问他怎么回事。小弟说,回来的半道上,天暗下来了,走着走着就迷路了,七拐八拐拐进一条山沟,只见不远处燃着一堆熊熊的篝火,有人围着篝火在唱歌跳舞,空气里弥漫着烤羊肉浓郁的香味。他循着火光走过去,被一群哈萨克青年男女一把拽进了人群里,拉着他又唱又跳、又吃又喝。他从来不会歌舞,也不会喝酒,却像中了魔一样,在一群陌生人面前完全放开了自己,酒醉了,歌醉了,舞也醉了,他觉得自己是和从月亮上下来的仙人们一起狂欢,直至瘫倒在一个毡房里。不知过了多久,他睁眼看见狂欢的人们东倒西歪还在沉睡,急忙悄悄爬起来,就着微亮的晨曦,循着模糊的记忆,找到了谷口,终于看到了古尔丹家淡蓝色的炊烟、两顶熟悉的破帐篷。
牧蜂人坐在金月亮下,想起东海之滨的家,想起了两年前逝去的妻子,想起自己浪迹天涯南北的前半生,回想这些天来的种种状况,竟不由得笑了。
(有删改)
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答案:①语言风格生动优美;②句式长短结合,富于变化;③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描写细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同一声悠扬的小提琴声之于雄浑的交响乐”(此句亦可写作通感),“如他刚刚摇的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柔和皎洁的特点,也表现了云杉林的幽森肃穆的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群山肃然拱卫”,给群山赋予了人“拱卫”的行为,描写了群山环合、连亘高耸的景象,“月光让……”,赋予了月光人的行为,表现了月光柔美、宁谧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整体风格、修辞、用词、句式等角度赏析。画线句是描写月夜的美景。此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如同一声悠扬的小提琴声之于雄浑的交响乐”,把“一涧月光”比作“一声悠扬的小提琴声”,写出了月光的柔美;把“云杉林”比作“雄浑的交响乐”,写出云杉林的幽森肃穆的特点;“如他刚刚摇的蜜”,把柔美的月色比作“蜜”,写出了月色的甜美;句中还有拟人,如“群山肃然拱卫,天地变成了一个人间异域”,赋予群山以人的庄严肃穆的神色及护卫的行为特点,写出群山环合、连亘高耸的景象;“月光让风和云都停了下来,让鹰回到了巢里,让他这几天来惊魂未定的心渐渐安定了下来”,用“让”字赋予月光以人的行为特点,写出了月光柔美、宁谧、抚慰人心的特点。这段描写句式长短结合,富于变化。如“向雪山、幽谷、草场洒下了亿万道银色光芒”,“雪山、幽谷、草场”运用短句,写出月色笼罩的地方很多;而“如同一声悠扬的小提琴声之于雄浑的交响乐”则运用长句,写出柔美月色从庄严的云杉林射出时的一刹那的对比的美好感受;整个描写运用多种修辞,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月色的美好,环境的宁谧,风格生动优美。
考点1分析小说的文本特征
一、分析小说文本特征“三注意”
1.要注意以鉴赏表达技巧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作为探究点,不可遗漏,也不可强加。
2.要注意以分析艺术效果为中心。明确手法技巧与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系,探究时,把手法技巧与“效果”结合起来,但不可架空分析。
3.要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要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进行分析论述。
二、分析小说文本特征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明确题干要求,首先要找准文中依据,根据具体文本,找准切人角度。
第二步,找角度,细分析。主要从内容、手法和语言方面考虑。
考点2探究主旨意蕴
一、小说常见的主旨意蕴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探究主旨意蕴题的常见设题方式
1.×××带给你哪些思考?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的主题,也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的主题,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4.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运用“五抓”答好探究主旨意蕴题
1.抓标题
有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或象征义,其中便隐含着文本的主题,即使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抓典型情节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可抓住矛盾冲突,通过分析典型情节的阶段性意义、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人物的心理状况等,领悟小说的主题内涵。
3.抓主题性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把握其典型性格及生成的历史,即可窥见作品的主题。
4.抓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表现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场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的,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具体需要“一分一抓”:
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②抓背景介绍。思考故事发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从而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5.抓作者的思想倾向
具体就是:①抓住文本中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②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四、探究主旨意蕴题答题模板
模板一:该故事……(简述情节),我认为反映了……的社会现象(结合原文分析)揭示出……的主题,警示(告诫、提醒、呼吁)人们……。
模板二:①表明观点;②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题还需要联系现实等);③总结。
考点3探究小说标题
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五种作用
1.点明小说的中心。
2.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4.交代主要人物。
5.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探究小说标题题的常见设题方式
1.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还是“×××”?为什么?
3.小说以“×××”为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小说以“×××”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探究小说标题题五个答题角度
1.标题与情节的关系。
看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能不能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能不能吸引读者;是否对情节进行了概括。如果标题中有对物象、情感等的表述,考生应注意从情节角度进行思考;如果与标题相关联的内容在文章中屡次出现,考生应从情节角度思考作答。
2.标题与形象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
3.标题与环境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标题中如果有表明时间(或时代)、处所、状态(社会状态、自然状态)的字眼,考生在答题时必须从环境角度思考。
4.标题与主旨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旨;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旨的阐发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标题与读者的关系。
看标题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四、探究小说标题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内涵:①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②标题的表层义(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③标题的深层义(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进行挖掘)。
第二步,简析标题的作用:①……;②……;③……。(若是对比或互换类题目,要注意多角度对比,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例】
牧蜂图
苏沧桑
三十九年后,他依然觉得,那一晚山林里的月色,是他此生见过的最美的月色。
一轮巨大的金月亮,孤悬在博格达雪峰上,向雪山、幽谷、草场洒下了亿万道银色光芒,群山肃然拱卫,天地变成了一个人间异域。如同一声悠扬的小提琴声之于雄浑的交响乐,一涧月光从云杉林深处缓缓淌出,如他刚刚摇的蜜。溪流遇到一块巨石,飞溅起细碎的冰屑。他坐到巨石上,将整个身体沁入光芒。月光让风和云都停了下来,让鹰回到了巢里,让他这几天来惊魂未定的心渐渐安定了下来。
从山下的油菜花地,转场到山上百花绽放的牧场,要走盘山马车道,经过一个个悬崖。满载着蜂箱和人马的五辆大汽车,从车道鱼贯而上,步步惊心。车子经过拐弯处,牧蜂人一动不动紧盯着司机手里的方向盘,坐在车身最右侧的小弟,一声不吭。突然,有什么攫住了他的手,一阵剧痛。小弟的指甲嵌入了他的皮肉,他的眼睛和嘴巴都张得大大的,发出了无声的“啊”。
牧蜂人顺着他的目光侧身去看,只见前面那辆汽车有两个轮子一半悬空着开过了悬崖。
“跑惯了,出不了事。”当地雇来的司机若无其事地说。
事实并非他说的那么轻松,曾经有马队驮着蜂箱上山,马失前蹄,车翻了,受惊的蜜蜂疯狂乱窜,一头大马竟然被惊慌失措的蜜蜂活活蜇死。翻车要人命,蜜蜂受惊也会要人命。
牧蜂人几乎每天被蜜蜂蜇。那年夏天在内蒙古采木樨花,蜂箱放在黄河滩边的大堤上,上游突降暴雨,洪水滚滚,眼看要将大堤淹没。本来搬运蜂箱必须在夜晚等蜜蜂回巢,来不及了,四个蜂箱叠在一起有一百八十斤,不及固定便一担一担赶紧往高处挑。有一个蜂箱摔下来了,天热,蜜蜂脾气暴躁,一下子劈头盖脸蜇上来,他躺倒在地上昏了过去。一共被蜇了一百多个包,幸而他长期被蜇,对蜂毒有了抵抗力。
悬崖是拦路虎,到达天山腹地的牧场时,又来了一个“拦路虎”。一进谷口,只见一匹白马飞驰而来,马上一位哈萨克壮汉呜里哇啦打着手势,冲到跟前,拦住车头不让进场,语气凶狠。他看起来四十多岁,头顶瓜皮小花帽,大胡子,棕蓝色眼睛,像一头胡狼。待牧蜂人掏出盖着鲜红大印的介绍信晃了晃,他换了个人似的,将马一勒,让到路边,还欠身摊开手掌做欢迎状。
来的是看守草场的哈萨克人呼朗白,与他十五岁的女儿古尔丹住在一个白毡房里。牧蜂人将自己的帐篷安在离呼朗白毡房一百米处,与这一对父女成了邻居。
壮壮的古尔丹,脸上有着两坨高原红的古尔丹,永远在嬉笑的古尔丹,整天围着他们转,瞪着眼睛听他们说话,并不懂。天黑了,古尔丹一手拿着自制的奶酪,一手拿一支手电筒钻进帐篷内乱晃一通,最后总是将手电筒对准小弟的脸,盯着他左看右看,嘿嘿嘿傻笑。
大家问,你是不是喜欢他?
她听懂了,用夹生的普通话大声说,就是喜欢!
两头驴依偎在河边饮水,古尔丹呆呆看了一会儿,突然非要教小弟骑驴。驴一见小弟挨近,便撅屁股扬蹄子又踢又咬。古尔丹叱喝着勒住驴头,总算让他爬上了驴背。驴生气了,故意向着艾蒿似的草丛里钻,草有毒,人的皮肤一触碰便会又痛又痒还起红疙瘩。小弟哇哇乱叫,大家哈哈大笑,古尔丹涨红着脸,直跺脚,大家笑得更响了,一群蜜蜂被吓得轰一声散了。
有回牧蜂人让小弟下山去供销社联系装蜜的铁桶,太阳下山了,他没回来;吃晚饭了,他没回来;月亮出来了,他还没回来。迷路了?摔下悬崖了?牧蜂人彻夜无眠,终于熬到天蒙蒙亮,喊起徒弟们,正准备下山寻人,只见玫瑰色的晨曦衬出山坡上一个摇摇晃晃的人影。牧蜂人的眼眶湿了,冲上去摇着小弟的肩膀问他怎么回事。小弟说,回来的半道上,天暗下来了,走着走着就迷路了,七拐八拐拐进一条山沟,只见不远处燃着一堆熊熊的篝火,有人围着篝火在唱歌跳舞,空气里弥漫着烤羊肉浓郁的香味。他循着火光走过去,被一群哈萨克青年男女一把拽进了人群里,拉着他又唱又跳、又吃又喝。他从来不会歌舞,也不会喝酒,却像中了魔一样,在一群陌生人面前完全放开了自己,酒醉了,歌醉了,舞也醉了,他觉得自己是和从月亮上下来的仙人们一起狂欢,直至瘫倒在一个毡房里。不知过了多久,他睁眼看见狂欢的人们东倒西歪还在沉睡,急忙悄悄爬起来,就着微亮的晨曦,循着模糊的记忆,找到了谷口,终于看到了古尔丹家淡蓝色的炊烟、两顶熟悉的破帐篷。
牧蜂人坐在金月亮下,想起东海之滨的家,想起了两年前逝去的妻子,想起自己浪迹天涯南北的前半生,回想这些天来的种种状况,竟不由得笑了。
(有删改)
有人评价本文“安静的气息与坚硬的风骨并存”,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安静的气息:①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②文章题材为牧蜂人的回忆,在回忆中呈现了他经历艰辛漂泊后感到释然心安的人生故事,叙事平淡朴素;坚硬的风骨:文章通过塑造一位历经沧桑却内心坚韧的牧蜂人形象,突显了历尽沧桑、释然愁苦后寻得内心安适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内容、主题及特色的能力。首先理解“安静的气息与坚硬的风骨并存”,“安静的气息”应指文章的题材内容及写作手法和文章的整体氛围。从题材上看,文章描写的是牧蜂人的回忆,“三十九年后,他依然觉得,那一晚山林里的月色,是他此生见过的最美的月色”,回忆他转场到山上百花绽放的牧场一路上的惊险,回忆他记忆中哈萨克人呼朗白和他的女儿古尔丹,回忆古尔丹教小弟骑驴的有趣过程,以及小弟下山迷了路,被一群哈萨克青年男女拽过去喝酒、唱歌、跳舞,直到天亮才回家等等,整个内容呈现的是牧蜂人经历艰辛漂泊后感到释然心安的人生故事,叙事平淡朴素;而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尤其是对月夜的描写,宁谧而美丽。这是“安静的气息”。再看主题,结合“有一个蜂箱摔下来了,天热,蜜蜂脾气暴躁,一下子劈头盖脸蜇上来,他躺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及结尾“牧蜂人坐在金月亮下,想起东海之滨的家,想起了两年前逝去的妻子,想起自己浪迹天涯南北的前半生,回想这些天来的种种状况,竟不由得笑了”,这位牧蜂人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度过了很多艰苦的岁月,他的内心依然坚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保留着感知美好的能力,通过对牧蜂人形象的塑造,突显了历尽沧桑、释然愁苦后寻得内心安适的主题。这就是“坚硬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