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背诵清单+跟踪训练】(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背诵清单+跟踪训练】(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6 14:26:07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背诵清单+跟踪训练
(
时空线索
)
(
知识构建
)
(
背诵清单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 (2)作战双方:袁绍 与 曹操。
(3)结果: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 (2)作战双方:曹操 与 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4、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 曹丕称帝,定城 洛阳,魏国建立;
(2) 221 年, 刘备称帝,定城 成都,蜀国建立;
(3) 229 年, 孙权称帝,定城 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派卫温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意义: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五、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六、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考点归纳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袁绍 与 曹操 曹操 与 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 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发生的西晋)
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1)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2)西晋迅速走向衰落。(3)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民族主要有: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过程):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苻坚统治前秦时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南京:六朝古都)。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主要原因);
(2)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4)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工业:手工艺快速进步。缫丝、织布 、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与 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的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6、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2) 改说汉语;(3)改穿汉服;(4)改用汉姓;(5)鼓励与汉族联姻;(6)用汉制,学汉礼。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
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现:(念熟)
经济、习俗方面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4、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5、考点归纳: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农学:《齐民要术》
作者:北朝贾思勰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数学:祖冲之
时期:南朝
成就:测算一年时间与现在差50秒;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缀术》;制定《大明历》;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三、书法:王羲之
1、时期:东晋2、代表作品:《兰亭集序》3、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4、称誉:“书圣”。
四、绘画:顾恺之
1、时期:东晋2、地位: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3、特点: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4、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山水画开始形成。
五、雕塑
1、背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3、考点归纳: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成就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著《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数学: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天文:制定《大明历》。
书法 东晋 王羲之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代表作《兰亭集序》,书法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刻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
跟踪演练
)
1.(2021·山东·临沂市罗庄区教学研究中心模拟预测)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哪组史实与吴国相关?( )
A.曹操——建立魏国 B.诸葛亮——发明翻车
C.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答案】C
【详解】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C项正确;建立魏国的是曹丕,排除A项;马钧发明的翻车,排除B项;灭吴统一全国为司马炎,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1·广东佛山·一模)《三国志)关于商编将汉献帝理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阶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阶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可知,不同的书不同的作者,立场不同对历史的叙述也不同,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历史的评价,排除A项;材料不是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D项。
3.(2021·山东·模拟预测)“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这句话中的“臣”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万世景仰,B项正确;霍去病是西汉人,周瑜是东吴武将,司马炎建立西晋,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4.(2021·江苏·东台市实验中学模拟预测)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图中①代表的内容( )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详解】
公元 208 年,曹操 与 孙刘联军进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A;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战役,排除B;官渡之战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C;故选D。
5.(2021·广东·深圳中学模拟预测)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和图中的迁徙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口纷纷南迁,为南方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经验和生产工具,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项符合题意;北方人口迁徙源于北方战乱频繁,A项错误;人口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项错误。故选B。
6.(2021·北京石景山·二模)以下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史 实 结 论
A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
B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频发 引发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 280年,西晋灭吴 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
D 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C正确;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没有联络到大月氏夹攻匈奴。A排除;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统治腐朽,导致农民起义频发,B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D排除;故选C。
7.(2021·江苏灌云·一模)《宋书》:“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A.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B.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人口南迁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D.我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题干反映了这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盛况,说明这时期南方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社会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现象,没有强调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无法得出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而材料所述《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现象,没有强调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无法得经济重心南移原因方面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1·吉林绿园·二模)“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出现在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答案】D
【详解】
"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故D符合题意;西汉、东汉和西晋时期不符合,排除A、B和C。故选D。
9.(2021·江西·三模)如下图反映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统治者的鼓劢政策
【答案】C
【详解】
题干图片体现的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这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故C符合题意;江南社会相对稳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和统治者的鼓劢政策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在题干图片中也不能体现,排除ABD。故选C。
10.(2021·陕西商洛·三模)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B.南方轻徭薄赋,社会相对安定
C.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答案】A
【详解】
据材料可知,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发生了改变,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增多,这反映了江南开发迅速,农业多种经营,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种植业的发展,而不是赋税制度的内容,B与题意无关;材料未涉及商业,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租佃关系的发展,D错误。
11.(2021·湖南娄底·二模)下图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的积极作用是
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矛盾 B.推动了北魏统一全国
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D.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详解】
由图中“鲜卑姓改为汉姓”等文字信息及服饰的变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改汉姓、易汉服的改革举措,这加快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C项正确;A项是消极作用,而非积极作用,排除;北魏并未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改汉姓和易汉服的举措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关联,排除D。故选C。
12.(2021·吉林铁西·模拟预测)“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反映的主题是( )
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B
【详解】
“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阶段出现了多个并立的民族政权,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所以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在史前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1·湖南长沙·模拟预测)春秋时,一些诸侯国开始设置县、郡管理地方,战国时商鞅在秦国确立县制;十六国时期,大量胡物胡俗在中原推广,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政策。这主要表明两位历史人物的活动
A.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B.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
C.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D.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和改革的时代潮流,因而取得了成功;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封建化的潮流而取得成功,A项正确;商鞅和孝文帝的改革都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但是这不是成功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两次改革都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因而才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排除C项;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孝文帝改革并没有对后世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1·湖南邵阳·一模)以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示意图,其中“A”是( )
A.曹魏 B.前秦 C.后魏 D.北魏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之后出现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起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割据时期,呈现政权并立的特点,这一时期各民族出现了交往、交流和交融,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D项正确;曹魏是三国时期的,排除A项;前秦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排除B项;后魏也是北魏,一般称北魏,排除C项。故选D。
15.(2021·山西·三模)下面是某班历史小组在自学过程中整理的笔记,请你为它们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朝代更迭频繁 B.文明孕育产生
C.战乱时有发生 D.民族交往交融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春秋争霸过程中……民族交融”“开发南越”“北击匈奴”“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迁都洛阳”“汉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到北魏,少数民族与中原文明逐步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交往,这反映的是民族的交往交融。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16.(2021·湖南零陵·一模)下列表格是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的情况,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鲜卑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步六孤 独孤 尉迟
汉姓 元 贺 穆 陆 刘 尉
A.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C.促进了民族交往与交融 D.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表格是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C项正确;吐蕃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A项;中日文化交流,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项;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
17.(2021·湖北·孝昌县教学研究室模拟预测)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二者开凿于北魏的不同时期,风格也不一样。云冈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庄严雄健。龙门石窟则更多地表现出中原的艺术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庄严肃穆变为和蔼可亲。出现这种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
【答案】C
【详解】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因此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C项正确;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不是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与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无关,排除B项;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不是佛像的形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1·山东兰山·二模)王羲之的书法能引起读者那种共鸣的艺术效果,是由本人久经磨砺的不朽人格和思想 作为扎实基础的,是忠孝精神统摄下社会结构、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环境的一个综合, 也自然产生了在其书法艺术上的一个投影“书圣”地位,而这个“圣”不能缺少王羲之爱国惜身的精神。这说明王羲之
①其思想独立于社会结构和时代背景②久经磨砺具有不朽人格和思想
③其书法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艺术效果④称书圣不单单是书法艺术高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答案】B
【详解】
据材料“王羲之的书法能引起该者那种共鸣的艺术效果”可以根据材料“得出结论③,即其书法能够引起该者共鸣的艺术效果;根据材料“是由本人久经磨砺的不朽人格和思想作为扎实基础的 可以得出结论②,即久经磨砺具有不朽人格和思想。根据材料可知,王羲之之所以能称之为书圣,不似因为他书法技艺高超,还因为这是他“爱国惜身精神”“忠孝精神个综合”,由此得出结论④;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王羲之书法“是忠孝精神统摄下社会结构、时代 背景和个人环境的一个综合”可知,王羲之的思想受到了当时社会结构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可能独立于这两者之外。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19.(2021·河南·郑州中学三模)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型艺术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改变的装饰图案。这主要反映了( )
A.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B.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C.佛教艺术,绚丽多彩 D.中原文化,古老悠久
【答案】B
【详解】
根据“有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改变的装饰图案”可知,材料反映了多元文明,交流互鉴,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20.(2021·湖北黄冈·二模)“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下列体现类似思想的最早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答案】C
【详解】
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据“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引文强调的是农业要因时制宜,即把握好农时,因为农业生产是具有高度的季节性,指出须根据历法上的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等来确定应当进行哪些农事操作。《齐民要术》也体现类似思想。选项C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是关于医学方面的,A排除;《天工开物》是关于手工业方面的,B排除;《农政全书》是明朝时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D排除。故选择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1.(2021·安徽·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图1到图2形势变化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其变化的意义。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3到图4有什么变化。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这一变化带来的社会进步。
(3)谈谈你对上述材料中两次变化不同点的认识。
【答案】(1)背景:社会基础:战国纷争危害巨大,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实力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主观条件:秦王蠃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推备;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直接原因:秦灭六国,建立秦朝。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变化:从汉末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进步:政治上,三国鼎立实现局部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曹魏重视农业,孙吴开发江东,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开发西南。
(3)认识:秦国由于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条件,所以能够灭六国,实现全国统一;而魏、蜀、吴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因此,只能实现局部统一。
【详解】
(1)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前,各地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由于长期战祸,使人民饱受战争的苦难,人民要求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增强是秦得以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最后,秦始皇在统战争中也发挥了他个人的雄才大略,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国家统一有利于发展经济和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与交往,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2)从图3到图4发生的变化为:从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军阀割据的局面逐渐变化为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足鼎立。政治方面带来的社会进步为社会政治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的局面,魏、蜀、吴三国都实行的开明的政治政策,选贤任能,不断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经济方面带来的社会进步为:三国时期相较于东汉末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局面改观,三个国家都注重发展农业和社会经济,社会维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3)认识方面言之有理即可,如只有出现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局面,民众才能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才能不断进步。秦国由于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条件,所以能够灭六国,实现全国统一;而魏、蜀、吴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因此,只能实现局部统一。
22.(2021·湖南长沙·模拟预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两位人物。
材料二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群雄割据,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鼎立并存。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高潮。这就促使各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
——摘编自张玉林《论历史上民族迁徙主要原因及社会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高潮的原因。指出此时的民族关系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答案】(1)特点: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人物:炎帝;黄帝。
(2)新变化: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史实:秦筑长城抵御匈奴;秦派兵征服越族;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等。
(3)原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或改革。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莫定了基础。
(4)主流:民族融合。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流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根据所学知识,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根据材料“……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可得出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根据所学知识,秦汉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具体史实:秦筑长城抵御匈奴;秦派兵征服越族;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等。
(3)根据材料“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或改革。根据材料“促使各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结合所学,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莫定了基础。
(4)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华夏族形成、秦汉时期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可得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民族融合融合。
23.(2021·福建政和·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巩固政权增强国力,争雄天下,先后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史称变法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中国民族观念经过民族冲突与交融的长期实践,产生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在统治范围内雷厉风行推行汉化,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同时奠定了隋唐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基础,为执行更开放的民族政策、更大范围内的民族交融提供了经验。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岂之总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时期改革的相同点。
【答案】(1)商鞅变法。各国为强国力,争天下而进行改革;生产力迅速发展(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推动民族观念的进步;促进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为后世解决民族问题奠定思想基础;为民族开放、交融提供经验。(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3)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经济的发展;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是较为成功的改革。(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先后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史称变法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可知,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据材料“各国为了巩固政权增强国力,争雄天下,……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可知,变法的背景是各国为强国力,争天下而进行改革;此外,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背景还有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2)依据材料二“南北朝时期,中国民族观念经过民族冲突与交融的长期实践,产生了巨大进步”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观念的进步;促进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据材料“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可知,改革使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据材料“奠定了隋唐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基础,为执行更开放的民族政策、更大范围内的民族交融提供了经验”可知,孝文帝改革为后世解决民族问题奠定思想基础;为民族开放、交融提供经验。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两个时期改革的相同点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经济的发展;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是较为成功的改革。
24.(2021·山东乐陵·一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认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明脉搏)
材料一:
(1)就史料的来源来看,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哪一个?(写出图片编号即可)在材料一中任选两幅图片,分别说明其对应的文化成果的价值。
(医学传承)
材料二:2020年3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公布了中医药抗疫的一组数据: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摘自《医学之声》
(2)图四所示的建筑是为了纪念哪一位医学家而建?请写出他的医学著作。
(3)结合材料中二中《医学之声》的数据,谈谈你的认识。
(匠心谨肃)
材料三:
(4)材料三中图五所示青铜器工艺精美、造型奇特;图六所示的水利工程在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史学光辉)
材料四:
(5)请写出材料四中图七所示的书籍的作者及体例。
(铸魂筑梦)
(6)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答案】(1)图一;价值:图一: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证明了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为文化的记录、传承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任答一点)图二:《论语》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主要主张,成为历朝历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对整理、传承文化经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任答一点)图三:造纸术的发明革新了书写材料(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任答一点)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3)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四羊方尊;都江堰。
(5)司马迁;纪传体体裁。
(6)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就史料的来源来看,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图一。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和来源,图一是第一手资料。第二问价值,在材料一中任选两幅片,如图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如图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论语》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主要主张,成为历朝历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对整理、传承文化经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如图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图四“南阳医圣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3)根据材料二“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可知,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4)根据材料三“图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四羊方尊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诂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根据材料三图六“内江、外江、鱼嘴、飞沙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5)根据材料四“图七《史记》书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后来,中国古代的“正史”,即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体裁写的。
(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从青少年的角度,围绕如何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作答,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如学习中华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等。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背诵清单+跟踪训练
(
时空线索
)
(
知识构建
)
(
背诵清单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 (2)作战双方:袁绍 与 曹操。
(3)结果: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 (2)作战双方:曹操 与 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4、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 曹丕称帝,定城 洛阳,魏国建立;
(2) 221 年, 刘备称帝,定城 成都,蜀国建立;
(3) 229 年, 孙权称帝,定城 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派卫温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意义: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五、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六、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考点归纳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袁绍 与 曹操 曹操 与 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 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发生的西晋)
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1)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2)西晋迅速走向衰落。(3)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民族主要有: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过程):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苻坚统治前秦时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南京:六朝古都)。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主要原因);
(2)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4)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广种水稻小麦;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工业:手工艺快速进步。缫丝、织布 、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与 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的影响: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6、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2) 改说汉语;(3)改穿汉服;(4)改用汉姓;(5)鼓励与汉族联姻;(6)用汉制,学汉礼。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
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现:(念熟)
经济、习俗方面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4、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5、考点归纳: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农学:《齐民要术》
作者:北朝贾思勰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数学:祖冲之
时期:南朝
成就:测算一年时间与现在差50秒;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缀术》;制定《大明历》;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三、书法:王羲之
1、时期:东晋2、代表作品:《兰亭集序》3、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4、称誉:“书圣”。
四、绘画:顾恺之
1、时期:东晋2、地位: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3、特点: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4、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山水画开始形成。
五、雕塑
1、背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3、考点归纳: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成就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著《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数学: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天文:制定《大明历》。
书法 东晋 王羲之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代表作《兰亭集序》,书法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刻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
跟踪演练
)
1.(2021·山东·临沂市罗庄区教学研究中心模拟预测)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哪组史实与吴国相关?( )
A.曹操——建立魏国 B.诸葛亮——发明翻车
C.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2.(2021·广东佛山·一模)《三国志)关于商编将汉献帝理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魏书·毛阶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
A.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B.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 D.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
3.(2021·山东·模拟预测)“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这句话中的“臣”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4.(2021·江苏·东台市实验中学模拟预测)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图中①代表的内容( )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5.(2021·广东·深圳中学模拟预测)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2021·北京石景山·二模)以下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史 实 结 论
A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
B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频发 引发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 280年,西晋灭吴 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
D 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A.A B.B C.C D.D
7.(2021·江苏灌云·一模)《宋书》:“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A.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B.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人口南迁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D.我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8.(2021·吉林绿园·二模)“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出现在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9.(2021·江西·三模)如下图反映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统治者的鼓劢政策
10.(2021·陕西商洛·三模)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B.南方轻徭薄赋,社会相对安定
C.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11.(2021·湖南娄底·二模)下图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的积极作用是
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矛盾 B.推动了北魏统一全国
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D.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
12.(2021·吉林铁西·模拟预测)“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反映的主题是( )
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3.(2021·湖南长沙·模拟预测)春秋时,一些诸侯国开始设置县、郡管理地方,战国时商鞅在秦国确立县制;十六国时期,大量胡物胡俗在中原推广,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政策。这主要表明两位历史人物的活动
A.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B.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
C.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D.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14.(2021·湖南邵阳·一模)以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示意图,其中“A”是( )
A.曹魏 B.前秦 C.后魏 D.北魏
15.(2021·山西·三模)下面是某班历史小组在自学过程中整理的笔记,请你为它们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
A.朝代更迭频繁 B.文明孕育产生
C.战乱时有发生 D.民族交往交融
16.(2021·湖南零陵·一模)下列表格是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的情况,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鲜卑姓 拓跋 贺兰 丘穆陵 步六孤 独孤 尉迟
汉姓 元 贺 穆 陆 刘 尉
A.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C.促进了民族交往与交融 D.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17.(2021·湖北·孝昌县教学研究室模拟预测)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二者开凿于北魏的不同时期,风格也不一样。云冈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庄严雄健。龙门石窟则更多地表现出中原的艺术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庄严肃穆变为和蔼可亲。出现这种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
18.(2021·山东兰山·二模)王羲之的书法能引起读者那种共鸣的艺术效果,是由本人久经磨砺的不朽人格和思想 作为扎实基础的,是忠孝精神统摄下社会结构、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环境的一个综合, 也自然产生了在其书法艺术上的一个投影“书圣”地位,而这个“圣”不能缺少王羲之爱国惜身的精神。这说明王羲之
①其思想独立于社会结构和时代背景②久经磨砺具有不朽人格和思想
③其书法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艺术效果④称书圣不单单是书法艺术高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19.(2021·河南·郑州中学三模)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型艺术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融合改变的装饰图案。这主要反映了( )
A.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B.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C.佛教艺术,绚丽多彩 D.中原文化,古老悠久
20.(2021·湖北黄冈·二模)“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下列体现类似思想的最早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1.(2021·安徽·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图1到图2形势变化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其变化的意义。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3到图4有什么变化。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这一变化带来的社会进步。
(3)谈谈你对上述材料中两次变化不同点的认识。
22.(2021·湖南长沙·模拟预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华夏民族形成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两位人物。
材料二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群雄割据,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鼎立并存。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高潮。这就促使各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
——摘编自张玉林《论历史上民族迁徙主要原因及社会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高潮的原因。指出此时的民族关系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3.(2021·福建政和·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巩固政权增强国力,争雄天下,先后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史称变法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中国民族观念经过民族冲突与交融的长期实践,产生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在统治范围内雷厉风行推行汉化,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同时奠定了隋唐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基础,为执行更开放的民族政策、更大范围内的民族交融提供了经验。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岂之总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个时期改革的相同点。
24.(2021·山东乐陵·一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认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明脉搏)
材料一:
(1)就史料的来源来看,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哪一个?(写出图片编号即可)在材料一中任选两幅图片,分别说明其对应的文化成果的价值。
(医学传承)
材料二:2020年3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公布了中医药抗疫的一组数据: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摘自《医学之声》
(2)图四所示的建筑是为了纪念哪一位医学家而建?请写出他的医学著作。
(3)结合材料中二中《医学之声》的数据,谈谈你的认识。
(匠心谨肃)
材料三:
(4)材料三中图五所示青铜器工艺精美、造型奇特;图六所示的水利工程在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史学光辉)
材料四:
(5)请写出材料四中图七所示的书籍的作者及体例。
(铸魂筑梦)
(6)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