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课件+素材(7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课件+素材(7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6 14:18:32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么,春节都做了些什么?
导入新课
帖 春 联
吃年夜饭
放 鞭 炮
春节歌谣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听完歌谣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一起去北京过春节吧。
1 北京的春节
知识链接
老舍:(1899—1966)
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
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春节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
“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
正月初一。
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最隆重
最热闹
最具文化内涵
最具传统魅力
最有凝聚力














jiǎo

zhǎ

bàn
xiāo
rán

tān
fàn
luò

tuó
qià



字词学习

suàn
部首:
结构:上下
组词:大蒜
蒜苗
笔顺:
suàn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米醋
陈醋
笔顺: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饺子
水饺
笔顺:
jiǎo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摊开
摊子
笔顺:
tān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搅拌
凉拌
笔顺:
bàn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眨眼
眨动
笔顺:
zhǎ
部首:
结构:上下
组词:元宵
宵夜
笔顺:
xiāo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燃烧
燃料
笔顺:
rán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贩卖
贩私
笔顺:
fàn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彼此
彼岸
笔顺:

部首:
结构:上下
组词:祝贺
贺喜
笔顺: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轿子
轿车
笔顺:
jiào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骆驼
姓骆
笔顺:
luò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驼峰
驼背
笔顺:
tuó
部首:
结构:左右
组词:恰当
恰巧
笔顺:
qià

pū (铺路)
pù (店铺)



词语积累
充足——充裕  热闹——喧闹 娴熟——熟练  
接待——招待 庸俗——粗俗  分外——格外
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词语积累
忙乱——悠闲  充足——短缺 热闹——冷清  
间断——持续 娴熟——生疏  庸俗——高雅
截然不同——一模一样



词语积累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 ):(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 ):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 ):熟练。
万象更新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娴熟
词语理解
整体感知
了解作者的记叙顺序——时间顺序
概括老北京春节的印象
时 间 习 俗 活 动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过小年,放鞭炮,祭灶王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
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残灯末庙,春节结束
再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后第一题)
课文解读
详写:
略写: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快速浏览课文1-2自然段,说说春节开始时(腊八)有哪些习俗?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突出表现腊八粥里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大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是怎么准备过春节的呢?读第3自然段,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课后第二题)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
详细罗列三件事
过年是孩子最盼望的事——欢喜、期盼
再来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
···
···
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课后第三题)
认真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春节开始时,人们有怎样的表现?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大人们忙碌
默读第5-6自然段,说说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和之后有什么风俗习惯?
放鞭炮
吃糖
扫房
预备食材
研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热闹”的?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鞭炮声日夜不绝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
哪一家都灯火通宵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除夕热闹的气氛?
真热闹
酒肉的香味 穿起新衣
红红的对联 各色的年画
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必定赶回家来 都要守岁
文中哪些词语具体表现了除夕热闹的气氛?
穿新衣
贴对联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做年菜
守岁
默读第8自然段,说一说正月初一与除夕有哪些不同?
体会初一与除夕的不同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
截然不同
默读第9-10自然段,总结一下正月初一人们都有哪些活动?
男人们
女人们
孩子们
到亲戚、朋友家拜年。
在家中接待客人。
逛庙会、骑毛驴、买玩具。
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课后第二题)
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说一说:你是怎么拜年的呢?拜年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
默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看看元宵节是什么景象,人们是怎么度过的?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承接上文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排比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处处张灯结彩,人们随意观灯
小孩子买各种花炮燃放,家中也有灯可供玩耍
这一天还必须吃元宵啊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读一读,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照北京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时间过得快
花灯逐渐减少,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
恋恋不舍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
清闲自在
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课后第三题)
读课后“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课后第四题)
示例:斯妤的《除夕》通过回忆的方式,写了闽南老家除夕的情景,展示了老家过除夕的风俗习惯。同样是写除夕,课文用的是概括性的语言来写北京人赶做年菜、贴对联、吃团圆饭等习俗,而斯妤却对闽南老家的习俗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写。
开始
腊月的初旬
彩排
第一个高潮
腊月二十三
北京的春节
除夕
第二个高潮
初一
第三个高潮
元宵节
热闹
喜庆
团圆祥和
结束
正月十九
结构梳理
文章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上旬
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这一段时间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字里行间反映出老北京人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
主题概括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的这段时间,我国民间习惯称之为“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的传统。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舍,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扫 尘
知识拓展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于大门两侧的长方形桃木板。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 联
年 画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良辰吉日,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老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到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