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美国史专题复习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高考美国史专题复习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7 10:3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美国史专题复习
一、涉及教材专题或知识点
必修一专题二1、《辛丑条约》、门户开放政策;专题七2、
美国1787年宪法;专题九1、美苏争锋;
专题九3、单极世界
必修二专题五3、富尔顿、惠特尼;专题五4、爱迪生发明、
垄断组织;专题二2、《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专题六1、自由放任的美国; 专题六2、罗斯福新政
专题六3、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和“新经济”
专题八1、美国主导下的世界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
专题八2、北美自由贸易区
必修三 专题七1、相对论;专题七3、富尔顿汽船、爱迪生
的发电厂;专题七 4、 莱特兄弟的飞机、莫尔斯有
线电报、贝尔电话、第一 台电子计算机
专题八;专题八4摇滚乐、卓别林、弗拉基
米尔.兹沃尔金的电子电视摄像管、电子显示管
选修《战争与和平》
一爆发后通过出售军火和物资获利,1917年对德宣战
一战后出席巴黎和会,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意图称霸世界,未参加国联;操纵华盛顿会议,成为最大赢家。
二战全面爆发前推行绥靖政策,1934—1937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政策;二战爆发后,积极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中立法》、《租借法》、《大西洋宪章》……)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参战,二战中主要涉及中途岛海战、四次国际会议、瓜岛战役、三次登陆。
联合国成立初期操纵联合国。
一爆发后通过出售军火和物资获利,1917年对德宣战
一战后出席巴黎和会,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意图称霸世界,未参加国联;操纵华盛顿会议,成为最大赢家。
二战全面爆发前推行绥靖政策,1934—1937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政策;二战爆发后,积极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中立法》、《租借法》、《大西洋宪章》……)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参战,二战中主要涉及中途岛海战、四次国际会议、瓜岛战役、三次登陆。
联合国成立初期操纵联合国。
二、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美国的独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1、北美独立战争,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1787年宪法》确立共和政体。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
2、进行工业革命: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对外殖民活动:
追随英国侵略中国:这一阶段,由于国力的限制,在对外政策上主要是追随英国。这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中表现尤为突出,如1844年强迫中国政府签定《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伙同俄国以“调停”为名,暗中支持英法,从中渔利。
二、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南北统一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维护统一。
2、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向帝国主义过渡。
3、对外政策及活动:
①1899年,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走上独立侵华的道路。
②在当时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中保持“中立”,但1917年,以反对德国无限制潜水艇战为由对德宣战。
4、莫尔斯、爱迪生、贝尔、莱特兄弟、爱因斯坦
三、两次世界大战间(20世纪20初——40年代中期):调整与发展时期
1、1922年召开华盛顿会议,通过一系列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
2、1929—1933年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对二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外交上: “中立政策”、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大危机后,面对30年法西斯战争的威胁,美国也采取了纵容侵略的“中立政策”。二战爆发后,美国逐渐卷入了反法西斯斗争,执行“先欧后亚”的政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4、卓别林 电影1927 1935
四、二战后到今(20世纪40年代中——21世纪初):美国的霸权主义时代
(一)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加强和动摇:
1、20世纪40年代中——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高速稳
定发展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经济危机导致经济滞
胀,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3、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复苏、繁荣与发展
(二)外交政治状况: 1、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及“冷战政策”
2、美苏争霸及与中国的关系
3、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三)摇滚乐;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三、美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政治——华盛顿、威尔逊、胡佛、罗斯福、尼克松、卡特、克林顿
经济——富尔顿、惠特尼、爱迪生
文化——海明威
科学家——莫尔斯、贝尔、莱特兄弟、
弗拉基米尔.兹沃尔金、爱因斯坦
影视音乐——卓别林、猫王(普莱斯利)
就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独立战争的胜利
拒当国王,避免封建君主专制在美国确立
主持制宪,促使制宪会议能顺利进行
宪法通过,
再次踏上归程
出任总统,维护了美国早期民主政治制度
急流勇退,开创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
三进
三退
二、美国国父华盛顿
美国独立战争过程
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评价
华盛顿两届内政外交
二、美国国父华盛顿
1、领导独立,奠基国家
②美国独立战争过程
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
①独立战争背景
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阻碍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统一市场、共同利益、
共同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
导火线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爆发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
建国
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正式独立
1783年《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场最终胜利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取得国际支持(法、西、荷),成为独立战争转折
开始参加反英斗争,被第一届大陆会议推举为弗吉尼亚代表
被第二届大陆会议推举为大陆军总司令,改组和训练了大陆军
1776年初解放波士顿—首次重大胜利
奇袭特伦顿和普林斯顿—鼓舞士气
③独立战争的特点
以民族独立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
④独立战争胜利的意义
建立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 ;对法国大革命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美国国父华盛顿
①制宪背景
独立后的美国在邦联制(1781年《邦联条例》)下不能有效运行国家的内政外交,维护国家利益。
①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为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留一定独立性。
②确立了三权分立制(权力分散与制衡原则)。
三权分立
三权制衡
国会
总统
最高法院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权力
机构
产生方式和任期
参议院
众议院
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1/3
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任期2年
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
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
立法否决权
有立法权和立法复议权(2/3多数强行通过立法)
宪法解释权,司法审查权
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
批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
②宪法内容
2、主持制宪,奠基制度
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协调了中央-地方、大州-小州、南方-北方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意义
局限
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黑人人口以3/5折合计算,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世界近代第一部成文宪法,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
总体
对外
联邦体制
有利于巩固统一,形成全国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创造性。
分权体制
(避免了古代民主政治小国寡民的弊端。)
2、主持制宪,奠基制度
二、美国国父华盛顿
①制宪背景
②宪法内容
③宪法评价
1789年4月30日,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就职仪式在纽约隆重举行。这是华盛顿第三次离开维农山庄,再次为国担当起重任。
3、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这次我又蒙祖国之召而复出,而对于祖国的声音,我向来都是满怀敬爱之情加以倾听的。另一方面,祖国的声音召唤我担当的职责既艰且巨,即令国内最为睿智和经验丰富的公民,对此也会为自己能否胜任而顾虑重重 。” ——第一次就职演说
形势:(内政)联邦政府羽翼未丰,(财政)国库债务累累,(军事)陆海军名不副实
华盛顿的治国方略
第一个任期内
内政 网罗人才,组成内阁,集中南北方、各集团的意见;
财政上,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活跃国民经济;
创立了总统否决权制度
——既维护了民主制度,又完善了总统制
外交 改善同英国关系;
与印第安人签定友好条约;
作用:维护和完善了国家的民主制度,为美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个任期内
内政 巩固第一任期的成果;开展西进运动;
外交 宣布“严守中立”政策
 到第二任期结束时,华盛顿基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华盛顿的治国方略
①1796年公开发表告别辞,对后继者提出教诲;
②64岁辞官,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创立了范例。
激流勇退,辞官回家
就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独立战争的胜利
拒当国王,避免封建君主专制在美国确立
主持制宪,促使制宪会议能顺利进行
宪法通过,再次踏上归程
出任总统,维护了美国早期民主政治制度
急流勇退,开创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
三进
三退
二、美国国父华盛顿
美国独立战争过程
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评价
华盛顿两届内政外交
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
不贪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他的精神和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20世纪的哥白尼—爱因斯坦[德籍美国科学家]
1、成长历程
沉默善思的
德国犹太孩子
善于探究反遭
辍学的中学生
自学成才的
苏黎世大学生
震动国际物理界
的专利局小职员
流亡美国的
人道主义斗士
2、伟大贡献
①科学成就
②和平斗士
一战前签署反战宣言
一战后致力于国际谅解
二战前呼号和平遭到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
二战中致书罗斯福建议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积极和平观
二战后致力于防止核战争而努力
组建“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出刊《原子科学家公报》
1955年《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建议东西方科学家联合起来敦促各国政府承诺,防止科学成果应用于战争)
(促使人们认识核战争的危险倡议各国科学家维护世界和平)
(30年代呼吁制裁侵华的日本)
1905年《论物体的电动力学》
基本原理
相对性
光速不变原理
1916年《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利用原子能
等效性
广义相对性
改变宇宙观
标志
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
主要作用
光量子论
1921年光电效应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战
二战
推动量子力学
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的,科学需要在人文主义的指导下发展
科学改变人类的生活和观念,
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爱因斯坦典型地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良知
四、美国与三次世界格局
①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英、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这它们在欧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朝“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②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衡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
认识:
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
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对比;
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盾。
1、中国近代史:
(1) 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 1900年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3) 抗战时,中美共同反法西斯,美国援助中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2. 中国现代史
(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敌对: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 中国重返联合国
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美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中美关系:
(3) 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略)
(4) 新时期中美关系的新局面——时好时坏
史实:①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中美关系有关的部分: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②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与中美关系有关的部分:2001年10月,中国第一次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
③ 近年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互访
美国加强经济霸主地位的措施:
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推动成立关贸总协定;
推行马歇尔计划。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原因:
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初露端倪;
②由于经济危机打击,及对越战争、美苏争霸的消耗,美国经济衰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