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以俄国史复习为例
寻求历史备考冲刺的最大效点
步骤1:梳理具体时间
1861
1907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三国协约形成
1914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10(俄历)
1918
十月革命
1921
新经济政策
1922年底
苏联成立
1936
苏联颁布新宪法
1941.6.22
德国进攻苏联
1942年1月1日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55
华约成立
1985
戈尔巴乔夫改革
开始
1991年底
苏联解体
一、俄国史
战时共产主义
时期 主要事件/时期 内容
步骤2:构建知识体系
1861年农奴
制改革
俄国与第一次
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861年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俄国参与成立“三国协约”,在东线发动战争,东西两线转入持久阵地战。
(2)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两大政权并存。
(3)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的接连失利,激起了人民的不满,1918.3退出一战。
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时期 主要事件/时期 内容
经济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政治上,1922年底,苏联成立
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7年,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政治上:1936年颁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
(1)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与世界各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一起抗击法西斯集团
(2)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取得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3)1945年,苏联攻克柏林,德国投降,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列宁时期
斯大林
时期
第二次世界
大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冷战时期的 苏联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与美国争霸(古巴导弹危机、入侵阿富汗)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发展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全方位外交,以确保大国地位;普京:采取务实政策,逐渐走出低谷;自身有利条件。成为政治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 美苏冷战
戈尔巴乔夫
改革
苏联解体
从近几年高考加试主观题考查形式来看:试题综合性较强,问题设计答案相对开放,不避热点,重视关联知识点,将必修(尤其是加试要求)与选修结合考查。
步骤3:寻关联,多设问
▲2.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列宁
①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②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②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① 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模式”
▲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②“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其具体表现
第3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第5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1893
参加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发动工人罢工
1917.4
出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政党诞生)
创办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火星报》
发表《四月提纲》
1917.10
领导十月革命
1921.3
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4.1
1918
领导人民保卫新生的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895
1900
1903夏
统一圣彼得堡各马克思主义小组,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晚年继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直至逝世
根据下列时间找出列宁的主要活动
缔造一
个政党
领导一场革命
缔造一个国家
探索一条
建设道路
步骤1:梳理具体时间
一、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b
1.创建布尔什维克党
1895年,列宁在圣彼得堡将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一个统一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 。 1900年,第一张《火星报》在德国 出版,这是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列宁领导下制定的党纲,即明确出 ,形成布尔什维克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诞生了。
1.使布尔什维克党明确以夺取政权为革命的最终目的”,“以工人代表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 苏维埃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历史事件是
A.《四月提纲》的发表 B.《国家与革命》的发表
C.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 D.《告俄国公民书》的发表
一、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b
2.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
①理论指导
A.一战爆发后,列宁提出 ;B.后来他又提出一国胜利论,这是在新形势下 ,这一思想成为 ;C.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4月回到国内的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并提出 ,其意义是 。 D.七月事件使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改变斗争策略势在必行。E.在芬兰期间,列宁写作《国家与革命》, .
一、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b
2.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缔造一个国家
②实践指导
10月布尔什维克党成立了起义的领导机构—— 。11月6日彼得格勒起义开始。11月7日晚9点45分,在冬宫身后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声炮响,拉开了总攻的序幕。当起义者攻打冬宫之际,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1月7日晚在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 ,还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 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二大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和平法令》
《土地法令》
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
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胜利了!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c
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俄国历史,也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2.对世界
冲破世界帝国主义阵线,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开辟了__________的新时代。 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运动的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2017.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残酷的战争俄国战前就已表面化的矛盾,战争武装了人民,沙皇政权土崩瓦解。列宁敏锐地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革命的绝好时机来了。根据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显然尚未成熟。但是列宁从理论上和政治策略上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使无产阶级能够在“十月”首先夺取政权,并在1918年退出大战,然后解决国同发展问题。……孙中山曾言:“有了俄国革命,世界人类便生出一个大希望。”从此,资本主义不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选择。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姚海《俄国革命》等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列宁为“促使布尔什维克党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 在理论上进行的重大探索,并说明俄国革命给“世界人类”带来“大希望”的理由。
(2)探索: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首先获得胜利。
理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榜样;为民族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范式。
巩固新生政权
1、面临的问题
内忧:
外患:
①国内资本家、地主的反扑 ②国民经济严重破坏
①深陷一战 ②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2、采取的措施
外交上: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星期六义务劳动制度
工作重心转到军事上,组建红军
知识梳理
外交:1918年3月与德国、奥匈帝国议和,签订《 》,退出一战。政治: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七大上,提出将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作重心应当由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1918年春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组建红军,反对国内叛乱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二、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c
1.巩固新生政权
3.有学者认为,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革命问题。下列属于列宁“创造性"的是
①提出落后的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提出俄国革命要取得胜利需分两步进行
③提出俄国可以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④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c
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①1920年,提出“ ”的著名公式。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背景:1918-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
B.内容:农业,实行 ;工业,全部企业没收为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国内 ),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 。实行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凡16-50岁的公民,只有完成一定的劳动义务才能领取相应的口粮。
C.评价: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c
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③实行新经济政策
A.背景:一战和国内战争导致苏俄面临着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战后新情况,加剧了政治危机(农民请愿要求停止余粮收集制;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B.实施: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十大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这一报告,大会-致通过了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C.特点(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巾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c
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③实行新经济政策
D.内容: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E.评价:经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政治—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_________和苏维埃政权。理论——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俄国向_________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例.有学者在评价某一经济政策时指出 :“它是列宁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的一种改革运动,实质上是-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混台经济"的创造性实验‘主要是指
A.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 .开放市场并允许自由贸易
C .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⑴重视现代化大生产:
提出“共产主义 = 苏维埃政权 + 全国电气化(1920)”
⑵探讨民族关系:
1922, 撰写文章阐述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
⑶强调政权政党建设:
实现国家资本主义,改善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
1、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实行新经济政策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两种途径
知识梳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是,不同的国家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构建经济体系,而这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和信仰。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实现有企业强权和人与人之间待遇不平等的美式资本主义。一个不受约束的,没有价值观的全球化体系是行不通的,但也不能完全交由某个国家来制定全球化的游戏规则。 ——《美国真相》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工业、商业方面如何“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构建经济体系”。根据材料指出全球化体系应该如何构建。 (6分)
(1)列宁:工业上,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控经济命脉的前提下(1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1分);商业上,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1分) (红色写一个)
构建全球化:各国可以结合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和信仰构建经济体系;反对企业强权和美国霸权主义;需要有共同遵守的规则;每个国家应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订。(3 分,写出三点即可)
列宁 实践活动 理论探索
建党 时期 (1895-1903)
十月 革命 (一战爆发—十月革命)
巩固 政权 (十月革命后——1920年底)
建设 探索 (十月革命后——1924年初)
创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5年)
创办《火星报》宣传革命理论(1900年)
制定党纲, 创建布尔什维克党(1903年)
“布尔什维主义”政治思潮的诞生
一国胜利论(一战爆发后)
《四月提纲》(1917、4)
《国家与革命》(七月事件后)
敦促……发动武装起义(七月事件后)
直接领导十月革命(1917、10)
外交:退出一战
政治: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1918年春)
军事: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
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探索
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3开始)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年)
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探索
现代化(1920年)
民族问题的探索(1922年底)
政权、政党建设的探索(晚年)
列宁在建党、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步骤2:构建知识体系
评价: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p71)。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俄国历史,也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p85),他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p90)。列宁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p71)。
十月革命胜利
1918
内战结束
1920
俄共布十大
1921
列宁逝世
1924
一五计划
1928
斯大林逝世
1953
苏共二十大
1956
赫鲁晓夫下台
1964
镇压布拉格之春
1968
勃烈日涅夫逝世
1982
安德罗波夫逝世
契尔年科逝世
戈尔巴乔夫上台
1983
苏联解体
199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工业化从提出到完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阅读教材P135-136)
(1)1925年联共(布) 大提出
(2)1926-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企业。
(3) 年起两个五年计划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
世界第二
1928年-1932年
1933年-1937年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方案:五年计划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评价 总体特征 内容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思想文化
特征
积极
弊端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一度推动生产力发展,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
指令性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行政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工轻比例失调,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
在当时形势下保证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个人崇拜
民主法制破坏
高度集中,用行政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管理控制。
能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创作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压制。
高度集中地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戈氏改革
经 济 改 革 没 能 打开局面
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放弃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
经济大滑坡
民族分离活动加剧
党内斗争尖锐、公开
否定革命历史
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引起思想混乱
1988
1990
“8.19”事件
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1991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明斯克协定 》
关联1:列宁、十月革命、一战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的几个关键时刻是如何指导革命斗争的?
时间 理论阐述 理论指导的实践
一战期间
二月革命后
七月事件后
步骤3:寻关联,多设问
关联1:列宁、十月革命、一战
时间 理论阐述 理论指导的实践
一战期间 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后 《四月提纲》目前俄国革命必须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后 《国家与革命》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敦促……发动武装起义、直接领导十月革命
列宁的下列论断和策略推动了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按其提出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①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已经开始
②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③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④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A.③②④①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例
拓展备考
关联1:列宁、十月革命、一战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的几个关键时刻是如何指导革命斗争的?
□如何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的历史,也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十月革命胜利20年后(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实现了大跨越,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从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十月革命为俄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
——吴恩远:《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世界历史》
1913年俄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国别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 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重 % 每千居民受过普通教育人数 婴儿死亡率(逆指标‰)
俄国 18 0.18 5.5 66.5 260
美国 45.7 1.44 35.8 197 162
德国 64.8 0.5 15.7 157.4 207
英国 75.8 —— 14.0 142.3 145
法国 44.1 0.5 6.4 176 149
日本 18.1 0.78 —— 143.6 151
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十月革命前的世界
2.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行于世,开辟了文明发展的新模式,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1919年,英国罢工斗争不断;
1919,意大利全国各地举行的罢工达1871次,参加者55.4万人;第二年更增至231.4万人;
1919年,德国共产党领导了一月起义;
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919年3月,共产国际建立,根本任务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3.十月革命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开辟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4.十月革命促进了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亚洲:土尔其凯末尔革命(1918-1923)
朝鲜三一起义(1919年)
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中国五四运动(1919年)
阿富汗反英独立战争(1919年)
伊拉克人民反英起义(1920年)
伊朗反英武装起义(1920年)
非洲:埃及华夫脱运动(1919年)
比属刚果基班古运动(1921年)
拉丁美洲:阿根廷一月革命风暴(1919年)
墨西哥农民暴动(1922年)
……
关联词2:列宁、新经济政策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 ①1913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112
种植业(%) 100 64 107 107
畜牧业(%) 100 72 121 121
粮食(万吨) 7.650 4.519 7.247 94.7
牛(万头) 6.060 5.250 6.210 102.5
猪(万头) 2.090 1.750 2.180 104.3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总产值(按1926/1927年度价格计算(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110.83
产值指数(以1913年为100) 100 13.8 75.5 108.1
1913—1926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
一个勇敢的调整
列宁实践:新经济政策
农业:固定粮食税;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按劳分配;
恢复私有制
肯定市场和商
品货币关系存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买卖
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新”在哪里?
列宁实践:新经济政策
农业:固定粮食税;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恢复私有制
肯定市场经济
和商品货币
“新”在哪里?
马克思设想
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问题1:这种“新”的做法与马克思原先的设想一致吗?
问题2:从列宁在新经济政策的做法中,你“嗅”到了一股什么制度下的味道?
资本主义
国家
列宁实践:新经济政策
农业:固定粮食税;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恢复私有制
肯定市场经济
和商品货币
新在哪里?
马克思设想
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问题3:列宁的这种“退”是真的退回到资本主义吗?你怎么理解?
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创新。 (纵向角度看)
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明的借鉴与吸收。(横向角度看)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列宁
问题4:列宁的这种“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吗?
1942年10月,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显示出它在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里的伟大成就。过去25年里,它惊人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前例的。在(苏台德及其所在国)被出卖的日子里,别的大国粗暴地把它(苏联)排斥于欧洲协作之外,它就被迫同德国签订那不幸的条约。不同于西方大国,它从未犯过加强德国和日本冒险家力量的罪恶。据此判断,该演讲
①发表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胶着之际
②表达了对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落空的遗憾
③致力于协调英法苏等国的相互谅解与协作
④肯定了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
例
聚焦选考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最后苏联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
关联词3:列宁、斯大林、戈尔巴乔夫、邓小平
1.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尝试命题?(比较类)
B
2.思考: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各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有何影响?
戈尔巴乔夫:1经济: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加快发展战略重点:重点放在重工业上.3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影响:经济滑坡,苏联解体.
列宁(略)
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在短期内迅速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实力大幅增加,为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同时也应看到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在以后将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
步骤1:梳理具体时间
步骤2:构建知识体系
以俄国史复习为例
寻求历史备考冲刺的最大效点
回归书本,多思考!
步骤3:寻关联,多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