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从地图看历史
——以《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为例
高三复习之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浙江历史卷2020.1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两条线索)
(一)列强不断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史)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840
1842
1856
1860
1883
1885
1894
1895
1900
1931
1937
1945
日本侵华战争
到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门户开放”,亚、非、拉的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条约名称 内容 影响
割地 赔款 通商口岸 其它 《南京条约》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 关税协定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台湾、 澎湖列岛 2亿两 白银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辛丑条约》 4.5亿两 白银( 9.8亿两) 划、禁、拆 …… 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增加
增多
深入
扩展
对比改革开放的图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二)给予中国以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三)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取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九国公约》
①该条约名义上标榜什么?其实质的目的何在?
②.该条约对哪个帝国主义国家有利?为什么?
标榜: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
实质目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是基本原则,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美国;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优势)在中国扩张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两条线索)
(一)列强不断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史)
(二)中国军民奋勇反抗,为维护主权不断斗争(斗争史)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840
1842
1856
1860
1883
1885
1894
1895
1900
1931
1937
1945
日本侵华战争
三元里抗英
左宗棠收复新疆
黄海海战
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
反帝运动
局部抗日救亡
全面抗日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
清政府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率军西征,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仅用半年,收复北疆大部分领土。
向南疆推进,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年底攻克喀什噶尔。
取得收复新疆(除伊犁外)的重大胜利,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左宗棠被再次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他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曾纪泽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迫使沙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被俄国割去了约7万平方公里。
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
1884年:
1881年:
1880年:
1878年:
1877年:
1876年:
1894.7.25
1894.9.15
1895.1—2
丰岛
平壤
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威海卫之战
1894.9.17
反割台斗争
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枣宜会战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百团大战
少数民族抗日武装的壮大
广州、武汉会战
反扫荡斗争
两个战场协同作战
正面战
场(国民党)
敌后战场(共产党)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前后
1940年下半年发动
成立陕甘宁边区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各种形式的游击战
蒙古抗日游击队
回民支队
平型关
台儿庄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淞沪会战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大捷
枣宜会战
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1940
百团大战
思考:如何看待两个战场区别与相互关系?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抗战路线
抗战态度
依靠力量
战场范围
作战方式
战略地位
相互关系 片面 全面
两面性 坚决
200万正规军加外援 八路军、新四军、民兵
国统区 敌占区
大会战正规战
伏击战游击战运动战
防御阶段起主导
相持阶段起主导
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近代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
结局和影响
中国战败,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争领导
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太后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分别领导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日
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
民众动员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战略战术
李鸿章采取避战保船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方针,开展游击战争,最后赢得了胜利。
国际环境
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得到苏美等国家和人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