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专题复习世界近代史-工业文明的到来 复习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高考专题复习世界近代史-工业文明的到来 复习课件(4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7 10:4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二轮通史复习10:近代中后期的世界—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的西方文明
(公元18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20世纪
法国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诞生
英国1832年
议会改革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民族派音乐、
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
浪漫主义文学、绘画、音乐
达尔文进化论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
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资本主义体系形成
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一、基于时间轴的阶段特征
政治上,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起来;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并在20世纪初十月革命胜利,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
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业文明向纵深方向发展,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再到一国实践。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文学领域的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等)。
二、近代中后期世界政治层面需重点研透的3大考向
热点考向(一) 一票共和——对法国共和政体的认识
1788
1789
1792
1804
1815
1830
1848
1852
1870
封建专制
君主立宪
共和制
帝制
政体
拿破仑
一票共和
攻占巴士底狱
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三共和国
七月王朝
波旁王朝
时间
(1)指出该段法国历史的
特点
帝制和共和之争
①政局动荡不安,政体更换频繁;
②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
(2)争夺的焦点是什么?
这部宪法(注:1875年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之间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产物。
——吕一民《法国通史》
为什么说1875年宪法是相互妥协的产物?
对共和派而言,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
而对保皇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员又间接选举产生,因而这样一部宪法同样也适合君主制。一旦保皇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成贵族议院。
项目 法国 共和制
国家元首及
产生方式
议会产
生方式
元首、议会和政府的关系
总统,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众议院由普选方式选出
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内阁对参议院负责,总统对议会负责;实行责任内阁制
史料一 《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②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
[识图解史] 史料中①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
②说明经过长时间的斗争与抉择。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共和政体出现反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封建势力强大,专制观念根深蒂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软弱。

史料二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被有的人称之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还有人预言它会很快倒塌,但是它却出乎意料地存在了70多年之久。
[读史用史] “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是什么意思?“存在了70多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共和派和保皇派以一票之差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1875年宪法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法国人民为共和坚持不懈的斗争,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热点考向(二) 后来居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及表现
1.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是德国由弱转盛的转折期。在此期间,由于德国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其在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德国历史(部分)
1864普奥对丹战争
1866普奥战争
1870普法战争
1871德意志统一
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为什么说“德意志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
德国虽然有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但徒有虚名,掌握行政权的皇帝控制议会,拥有空前广泛的专制权力。
德国虽然确立了代议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完善的代议制。
项目 德国 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及
产生方式
议会产
生方式
元首、议会和政府的关系
帝国皇帝拥有绝对的实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实权,不对议会负责;皇帝可直接解散议会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皇帝,世袭、终身制
材料数据说明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1871年德国宪法产生的历史影响?
数据看德国发展:1850~1870年,英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3.12%,德国是2.7%;1870~1900年,英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6%,德国是4.8%。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1.8%,而德国仅占13.2%;到1914年时,英国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为14%,德国达到14.3%。
材料说明德国的工业发展后来居上,实力超过英国。
德意志帝国成立与宪法的颁布使得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
2.表现
(1)欧洲工业发展的重心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德国成为欧洲大工业的诞生地及代表。
(2)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导致了欧洲格局的改变,群雄纷争的格局为英、德争霸格局所取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的历史地位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学技术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热点考向(二) 后来居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及表现
(2016·课标全国Ⅲ,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命题点: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抓题眼 改革前议会处于中心地位使政局不稳;改革后总统处于中心地位,有利于革除原来的弊病。
找错点 1875年宪法早已“确立”总统地位;“议会的主要权力”是立法,并未被“剥夺”;法国是多党制,不是“两党制”。
(2013·课标全国Ⅱ,34)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命题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抓题眼 德国统一后保留的旧体制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找错点 当时德国已完成统一,非“分裂”;“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而非“消解”政治改革;当时德国无“对外战争”。
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迅速壮大
议会政权被土地贵族势力操纵,资产阶级代表很难涉足
人口大量集中的新兴工业城市兴起
衰败选区
议席分配
工业革命
原有
议会
选举
制度
矛盾
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
财产资格限制
这次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等政治权利;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但是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然受到种种限制。
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改革法案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并且取消了一些人口很少的选区,增加了一些新工业区为选区。
热点考向(三) 代议制的完善——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1832年以前, 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多数是贵族
1832年改革,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1867年改革,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
1872年改革,秘密投票
1884年改革,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1918年改革,男子21岁,女子30岁获得选举权;
1928年改革,21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选举权
1969年改革,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享有选举权
英国的议会改革进程
趋势:
财产资格不断降低;
对象不断扩大;
年龄不断降低;
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2017天津河东一模,4)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
B.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命题点:
自由、民主、平等
经济发展——阶级/阶层——政治改革/革命
材料一: 事实上,对棉纺织品的使用已非常广泛……当时的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加速纺纱和织布,以满足巨大的、受保护的国内市场的需要。当时设了很多奖项来奖励能增加产量的发明,到1830,一系列的此类发明已完成纺织业的机械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结合教材从纺纱和织布两道工序概述18世纪开始的英国棉纺织业机械化的过程,并说明棉纺织业革新的历史意义?
三、近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层面需重点研透的4大考向
热点考向(一) 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
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供不应求
飞梭
骡机(水力)
提高纺纱速度,且细而结实
提高纺纱速度,但细而易断
手摇纺纱机(珍妮纺纱机)
提高纺纱速度,但粗而结实
水力纺纱机
织布
纺纱
提高织布效率40倍
水力织布机
原棉
1733
1765
1769
1779
1785
1793
轧棉机伊莱 惠特尼(美)
棉纺织业革命
材料四 惠特尼发明出一部轧棉机。它通过加快清除棉籽的速度,使原棉产量大大增加。这种机器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传遍美国南部产棉区,成为支持、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一股力量。
——《工业文明的兴盛》
棉纺织业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也催生了对动力机(蒸汽机)的需求
材料二 “带来对能源利用技术的需求,并最终导致了18世纪的技术突破,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蒸汽机(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不断改进。”
——罗伯特 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
1712纽可门蒸汽机“火机”
优点:解决矿山排水深度问题
缺点:热效率极低
提高热效率:1769单动式蒸汽机并取得专利
万能机:1782联动式蒸汽机
瓦特(技师)改良蒸汽机
名为矿工之友并取得英国专利
汲水深度不能超过七米
1698年萨佛里蒸汽抽水机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如果烧煤能够让纺织机动起来,为什么不能让其他的设备(像是车辆)也这么动起来呢?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陆路
水路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1814年【英】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1807年【美】富尔顿汽船克莱蒙特号
1.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
①技术革命:生产手段从手工操作到机器生产。
②生产组织形式变革:从手工工场到工厂
③社会革命: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三、近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层面需重点研透的4大考向
热点考向(二) 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2.完成标志: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1840年前后,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不仅拥有广阔的原料产地,而且拥有广阔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英国居于这个世界市场的中心,成为“世界工厂”。
从这张世界地图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英国政府适应工业社会发展需要所采取的措施(b)
1.政治方面:进行民主化改革,通过三次__________制度改革,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建立了职业警察制度,保持了社会的稳定。确立了 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2.经济方面:运用_____________经济思想发展经济,确立自由贸易为国策。
3.法制方面: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一系列旧法令,建立___________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
4.外交方面:推行“______________”,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
5.管理方面:英国企业界利用___________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
6.文教方面:大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大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
议会
自由主义
炮舰政策
工业资产阶级
大工厂制
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
社会福利
人类经济活动主要的动机,就是谋求个人的利益;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努力,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原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最终会促进社会利益。
——亚当 斯密
核心概念: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的涵义是:
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流动
(2017 新课标 Ⅰ· 33)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命题点: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思考: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的主张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原因: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实力较弱,需要政府的保护;
资本主义大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增强,需要自由贸易、自由竞争摆脱政府的限制。
核心概念: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不同:自由主义主张限制政府对经济事务的操控;
重商主义主张依靠政府的保护开展对外贸易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一“修正”
A.有利于缓和英国的社会阶级矛盾
B.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反映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
D.直接促成了社会福利国家的建立
命题点:工业革命对政府政策的影响
热点考向(三) 垄断时代的到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3、国际关系: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4、世界连接为一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
——引自《保留工业文明的脚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主要有哪些?
答案 (1)经济机制:从自由主义到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政治机制: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机制;民权不断扩大。
热点考向(三) 走向整体的世界——世界市场的形成
1.途径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等是促使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其中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和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材料概括出作者的核心观点?
材料一 中国自19世纪90年代起,每年入超都超过三千多万两海关银,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限制某些产业上的发展而导致的畸形与落后,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对中国:政治上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中国市场被日益卷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文化上天朝上国的美梦破碎
“破坏的使命”在中国的具体体现?
材料二 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机器大工业的产品破坏了落后国家传统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凭借自由贸易的利器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规模空前的社会变革。
——摘编自黄瑾《世界市场与全球化——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解读] 据材料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破坏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传统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这是在落后国家完成“破坏的使命”。
对中国:政治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开展起来;经济上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市场被日益卷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买办阶层出现,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文化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文学
方面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文学;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
绘画
方面 展现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激情、色与光的融合对比的浪漫主义绘画;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借助工业革命的光与色成果的现实主义和印象画派出现
音乐
方面 浪漫主义音乐盛行,出现了阵容庞大的交响乐团和气势恢弘的歌剧等;19世纪中叶,伴随着欧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民族乐派音乐形成。
史料一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总之,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
①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正在逐步开展。
②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世界处于剧烈的变革和震荡之中。
③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开始追求主观理想,注重抒发个人情感,不再突出人的理性。
[读史用史] 史料一反映人们对启蒙思想“理性”的质疑。结合史料与所学,简析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史料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
[读史用史] 史料一中“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现金交易”反映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结合史料,简析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和复杂。
②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事物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
③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和憧憬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影响:
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端,并对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坚定了人们胜利的信心。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点:关注社会问题,敢于直面现实,揭露批判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
浪漫主义文学影响:
一方面歌颂了民主和自由,热情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另一方面则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彻底检视和抨击当时的社会。
浪漫主义文学特点: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英国 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新贵族向工业资产阶级转移,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
德国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法国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之后,法国政体频繁更迭,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热点考向(二) 三大思潮——工业化时代的世界进步潮流
1.资产阶级民主化趋势(自由主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