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共4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2-27 10:5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4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程标准 素养要求
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并理解人口增长过快,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类的生态足迹越来越大,建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思维:运用稳态与平衡观,解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后果。
3.社会责任:认同人口增长过快,已经形成了生态赤字。协调人口增长、生活改善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资源
环境

物多样性
生态占用
吸纳废物
水域
越多
越大
生态足迹的大小
[提醒] 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燃烧
全球变暖
人口剧增
臭氧
紫外线增强
人类活动
下降
酸雨
2.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基本国策。
(2)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___________
______中。
(3)对于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________的共识。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全社会
(1)生态足迹是指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  )
(2)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会增大生态足迹。(  )
(3)人口增长,产生的污染物总量增大,耕地面积减少。(  )
(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及水泥的生产等是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
因。(  )
(5)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
×


×

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
(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增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可以主动地控制人口增长,如实行计划生育,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点。
2.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的组成
(2)生态足迹的大小比较
①开车出行>步行: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
②吃牛肉>吃蔬菜:增加的部分既包括生产牛肉所需的草地面积,也包括吸收牛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3)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
项目 常见状况 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
盈余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
生态
赤字 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温馨提示] (1)生态足迹取决于人口规模、物质生活水平、技术条件和生物生产力。
(2)对比不同生活方式的生态足迹,提供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021·江西抚州高二月考)随着“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
子”政策的落实,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未来几年会有一定的增长。下列有关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会使我国人口出生率显著提高而死亡率不变
B.生物种群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控制人口增长
C.会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从衰退型直接转变为增长型
D.有助于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解析:“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会提高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但不影响死亡人口数量,死亡率会改变,A错误;
人口增长还受到国家政策、经济和政治等的影响,生物种群增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控制人口增长,B错误;
“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会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从衰退型逐步转变为稳定型,C错误;
“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使幼年个体增多,有助于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D正确。
2.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
B.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
C.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D.日本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日本土地、水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所以日本只能利用别国资源

解析: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而不是定性方法,A项错误;
由题干信息可知,B项正确;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高,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C项正确;
当生态足迹总量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时,会出现生态赤字,如果生态足迹远远超过当地的土地、水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只能利用别处的资源,D项正确。
发展素养 长句特训 与高考接轨
答案:
(1)(批判性思维)有人认为:生态足迹的六大模型主要用来定量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总量。这种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正确 生态足迹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
答案:
(2)(与生活联系)人们的出行方式是不同的,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请分析增加的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及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
知识点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区分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
大气污染类型 温室效应 酸雨 臭氧层破坏
主要污染物 CO2 SO2和氮氧化物      氟氯烃、哈龙
大气污染类型 温室效应 酸雨 臭氧层破坏
主要
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 使土壤和水体酸化,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腐蚀建筑物和金属设施等 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
防治
措施 ①植树种草;
②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①减少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根本措施);②开发新能源,如氢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③植树种草 减少使用氟氯烃、哈龙等物质
2.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1)水体污染类型
(2)水体富营养化
1.(2021·浙江宁波高三月考)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能量来源,下列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无关的
是(  )
A.火力发电厂的废热造成水体污染
B.臭氧减少造成紫外线等短波辐射增强
C.大气中CO2增多引起温室效应
D.大气中硫和氮的氧化物增多引起酸雨

解析:火力发电厂消耗大量化石燃料,其产生的废热是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之一,A不符合题意;
臭氧减少是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化合物导致的,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无关,B符合题意;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了大量的CO2,从而影响了地球的热平衡,C不符合题意;
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会导致酸雨,D不符合题意。
2.(2019·高考江苏卷改编)如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
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

解析:结合题图分析,曝气孔通入的是空气,空气中的氧气会降低厌氧微生物的分解能力,A错误;
图中吸附基质由多个碎块堆叠而成,会增加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增大微生物的附着量,从而提高对河水的净化效果,B正确;
植物能够利用水体中含氮、磷的无机盐进行生长,从而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C正确;
该修复工程利用微生物对河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功能、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功能,减少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增加了水体的透明度,有利于水中水草等的生长,D正确。
发展素养 长句特训 与高考接轨
答案:
(1)(与生活联系)近年来,很多国家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生物技术,将植物所含的有机物加工为生物燃油(主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代替部分化石燃料。这种做法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同时也可以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室效应
答案:
(2)(科学思维)大部分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什么引起的?
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快速增长 人口增长增加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森林资源的压力,增加了对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压力
核心知识小结
[要点回眸]
水资源短缺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答题必备]
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3.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5.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随堂检测]
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就要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生态足迹通常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吸纳废物的土地面积
C.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D.人口增长一定会导致生态足迹的值增大

2.(2021·山东济南高二月考)下图为某年日本、中国、印度三国的人口年龄图解。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日本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
B.印度死亡率相对较高
C.中国人口问题已得到完全解决
D.年龄结构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解析:由题图可知,三个国家中,日本75岁以上的人所占比例最高,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A正确;
由题图不能确定印度人口死亡率的高低,B错误;
中国人口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C错误;
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D错误。
3.(2021·福建福州高三模拟)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大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
D.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解析:“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
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会增加能量的损耗,从而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
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的产出比农田生态系统的产出低,故其生态足迹要大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C正确;
生态足迹越大,代表生存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D正确。
4.(2019·浙江4月选考改编)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层能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人类活动对大量野生生物的灭绝没有影响
C.限制有关污染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解析: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可以降低太空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A正确;
人类活动对野生生物的灭绝会产生影响,B错误;
限制有关污染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正确;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释放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严重干扰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D正确。
5.(2021·福建厦门高三质检)含磷洗涤剂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即排放,使海水、湖水中富含N、P等化学元素,称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性的水环境问题,科学家研制出生态浮床来进行治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生态浮床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态浮床上的植物能使进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B.生态浮床能为水中的鱼类提供隐蔽空间,避免其被捕食
C.生态浮床上的植物能吸收水中的N、P等元素,缓解水体富营养化
D.生态浮床上的植物根须能吸收水中的有机物,减轻水体污染现象

解析: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属于生产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其能使进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A正确;
生态浮床能为水中的鱼类提供隐蔽空间,避免其被捕食,B正确;
生态浮床上的植物能吸收水中的N、P等元素,进而缓解水体富营养化,C正确;
水中的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后,产生的无机物可以被植物根须吸收,D错误。
6.(2021·湖南长沙高二月考)八十年代后期我国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项目 中国人均水平 世界人均水平 比例
耕地 1 000 m2 3 667 m2 <1/3
林地 1 133 m2 10 333 m2 <1/9
草原 3 533 m2 7 600 m2 <1/2
淡水量 2 700 m3 11 000 m3 <1/4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总资源量比较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了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有一段时间采取了将草原、森林等改造为耕地的措施,以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解决粮食紧张问题,此种做法是否可取?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有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项)。
答案:
(1)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增长过快
(2)不可取 森林、草原减少后,影响了气候、降水量等,导致自然灾害增加,危害了农业生产,使粮食紧张问题更尖锐
(3)实行计划生育;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行优生、优育、优教,提高人口素质(只要答案合理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