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2.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08 13: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词语认读王语暴以好乐 庶几
有诸 独乐乐
孰乐 臣请为王言乐
管籥之音 疾首蹙頞
羽旄 则王矣 yùshùjīzhūyuè lèlèwèi lèyuècù’èmáowàng通假字可得闻与
今王田猎于此
今之乐由古之乐
直好世俗之乐耳与,通“欤”。 田,通“畋”,打猎。 “由”通“犹”,如同。“直”通“只”,只是。王语暴以好乐
独乐乐,与人乐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则王矣 名词作动词,告诉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取得天下鼓乐名词用作动词,演奏词类活用1、王语暴以好乐。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大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大王非常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就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翻译下面句子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5、(1)不若与人。
(2)不若与众。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和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
哪一种更快乐呢?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不如同许多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大王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假如君王您能同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能称王于天下了。问题探讨
1、读第一段: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
正面提出论题;
制造议论悬念;
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问题探讨
2、齐宣王“变乎色”说明什么? 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问题探讨
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整个论辩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两者雅俗的区分明显,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继之庄暴,提出话题齐王变色,话不投机奉承齐王,借题发挥齐王有兴,情绪好转浓化谈资,步步诱导齐王就范,落入圈套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问题探讨4、孟子描绘了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和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其作用是什么? 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针对春秋战国朝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它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这种思想不过是空想而已。 思考: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有什么意义?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