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训练
选择题
1.年代尺有助于我们理清历史的脉络。“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哪一处 ( )
A B C D
2.秦初,廷尉李斯上奏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秦始皇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在地方实行了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刺史制度
3.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性的象征。秦长城的范围是( )
A.西起陇西,东到大海
B.西起长安,东到辽东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4.诗歌和童谣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在秦朝时期,流行这样一句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这句童谣暗指 ( )
A.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
B.秦朝刑罚特别残酷
C.秦朝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D.秦始皇将葬于阿房宫
5.成语“贯朽粟陈”用来形容财粮富足,描述了西汉早期国库钱币堆成山,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粮库里积压的粮食无数,很多谷子腐烂不能再食用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得益于 ( )
A.独尊儒术 B.推翻秦的暴政
C.推崇法治 D.“文景之治”
6.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
A.秦朝统一全国,生活安定
B.秦朝法律严酷
C.当时市场竞争激烈
D.日常生活中提倡文明礼貌
7.有学者指出,在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尖锐对立。秦朝尊崇法家,遭到儒家批评。秦朝灭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台,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统学说的宝座。这表明秦汉时期 ( )
A.根据统治需要选择治国思想
B.延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C.对待思想流派态度变换不定
D.逐渐认识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8.“他重建汉朝,天下从乱走向治,从纷争走向统一。”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是 (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9.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你认为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政府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 ③统治者注重农业的发展④统治者重视“以德化民”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下面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是 ( )
A.皇帝联合外戚打击宦官 B.外戚利用宦官控制皇帝
C.宦官依靠外戚控制皇帝 D.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政权
11.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联系的纽带,促进了贸易与文化交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汉朝的铸铁技术传到西域 B.朝鲜的音乐传入汉朝
C.汉朝的丝织品转运到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汉朝
12.汉武帝在经济上实现“大一统”的措施有( )
①收回地方铸币权 ②盐铁官营 ③统一铸造五铢钱 ④奖励工商业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东汉末年,民不聊生。张角创立太平道,经过10多年的努力,太平道发展到许多地方,信徒人数达到数十万人,在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太平道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因素是 ( )
A.太平道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渴求
B.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
C.太平道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D.太平道吸收了神仙方术
14.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可见《史记》的体例是 ( )
A.编年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断代史 D.纪传体通史
15.近年来,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新疆的建设和发展步伐。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设置官员管辖新疆,其最高军政长官被称为( )
A.太尉 B.丞相
C.西域都护 D.御史大夫
16.下列哪一项属于汉光武帝为缓和民族矛盾采取的措施( )
A.北击匈奴 B.惩处贪官污吏
C.减轻刑法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以来,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王嬴政亲政后,坚持开放进取政略,博采六国之长,搜罗任用各国人才,加快了扫平六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1)根据材料一,概述秦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材料二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文帝
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重要思想 据此,西汉初期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元三年,张骞带领一百多名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获,遭到长达10余年的软禁……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大宛等国。
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绸之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同时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大力向前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从“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
(1)材料一中的“建元三年”是哪一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试分析这一路上张骞遇到的困难。
(2)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这次“空前的探险”有什么重大作用
(3)材料一中的“汉宣帝神爵二年”是哪一年 “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意义
(4)说出材料二中丝绸之路的路线。为什么材料二中说“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
(5)材料二中所说的“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表现在什么地方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其三)》
材料二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1)材料一中“秦王”指谁?他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的“陛下”“上”指的是谁?“从其计”中“其”指的是谁?除此之外,“上”在地方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3)“秦王”和“上”经常被人相提并论,请你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答案
1-5ABCCD 6-10BABDD 11-16BBADCD
17、(1)原因: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学习别国长处;广用人才。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思想:重农思想;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重农抑商。(答出一点即可)
措施:“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轻徭薄赋,减轻赋税,减免徭役和兵役;提倡节俭;奖励农耕;等等。(答出三点即可)
18、(1)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困难:被匈奴俘获;茫茫沙漠自然环境恶劣。(言之有理即可)
(2)拓展了汉朝的视野,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促成了西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经营。
(3)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能促进相关国家的友好关系和经济发展。
19、(1)秦始皇嬴政。中央集权制度。
(2)汉武帝。主父偃。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3)秦始皇建立并巩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