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6 08:0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言为心声,文见其人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学情分析】
高一17班和高一18班通过课前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完成了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写作思路梳理。
但对于散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进而使景成为精神寄托的写作手法,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尚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教法学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认识“通感”修辞方法,体会文中其他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2)思维发展与提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章“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培养学生用文字寄托自我情感的意识。
【学习时数】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言为心声,文见其人。”文学作品能侧面透露出作家的很多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两篇文章的景色描写,走进郁达夫和朱自清的内心世界,看看他们写作时的心境是如何的。在进入探究之前同学们先集体诵读《故都的秋》第3自然段和《荷塘月色》第4、5自然段。
设计意图:抒情导入,调动学生情感体验。(学生诵读时,教师在黑板板书问题框架。)
二、整体把握,温故知新
《故都的秋》
1、回顾《故都的秋》具体描述了哪些景色?
预设:(五幅秋图景)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盛果图。(PPT展示)
2、同学们通读文章后,作者对故都的秋抱有怎样的情感?
预设:喜爱、眷恋。
3、故都的秋在作者的笔下有什么特点?
预设:文中第1段提及的“清、静、悲凉”。
《荷塘月色》
回顾《荷塘月色》中具体描述了荷塘周围哪些景色?
预设:(三幅图景)月下荷塘、荷上月色、荷塘四周图(PPT展示)
2、同学们通读文章后,作者在夜游荷塘,欣赏月色时有怎样的情感?
预设:喜悦(部分学生也有可能答哀愁)
3、荷塘周围的环境在作者的笔下有什么特点?
预设:朦胧、寂静。(先暂时抛出这个问题,学生若果答不上来先搁置,相机解决)
三、问题探究,以情驭景
《故都的秋》
1、刚刚我们回顾了《故都的秋》有关于5幅秋景图的描写,同学们不妨讨论一下,这5幅秋景图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几幅?并试着按照PPT上的句式给出你的原因。(分组合作探究,6人一组,3分钟后分享自己讨论出的结果)
预设:
小组1:
①“破屋”“破壁”——环境衰败、“悲凉”
②“驯鸽的歌声”——“静”
③“蓝朵:蓝白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次之”——“清”
④浓茶(苦涩)、秋草、细数日光
小组2:“落蕊”、“扫帚的丝纹”——“清”、“静”——清闲、落寞
小组3:“秋蝉衰弱的残声”——“悲凉”——生命衰弱的悲凉
小组4:“息列秋雨”、“都市闲人”“缓慢悠闲”——“悲凉”——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郁达夫对这种平民生活的珍惜与向往
小组5:“淡绿微黄的秋枣”——“悲凉”——对秋的喜爱;韶光易逝的悲凉
教师小结:
“清、静、悲凉”不仅是故都之秋的客观特点,同时也是作者对北国之秋的主观感受。言为心声,我们在阅读文中5个部分写景的文字的时候,其实也是能鲜明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对秋的喜爱之情,有古代文人伤春悲秋的悲凉感。)从文字中我们能赏析出情感的过程,就是以情驭景。PPT展示“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荷塘月色》
那么朱自清先生在描述荷塘月色时,是不是也运用了以情驭景的方法呢?(可以回到最初被搁置的问题——景物特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请同学们分组讨论456段荷花、荷叶、月光怎样的特点,可从修辞、叠字、动词的角度进行赏析。
喜悦分析:
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独自行走在小路上的心情如何?“……便觉是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夜游荷塘可以给作者带来独处的喜悦。
荷叶:“舞女的裙”(比喻;高,动态美)“田田”、“亭亭”(荷叶之多;叠字音乐和谐)
荷花:“袅娜”、“羞涩”(拟人;含苞待放)
“明珠”、“星星”、“美人”(博喻;晶莹剔透、月色忽明忽暗、不染纤尘)
荷香:“渺茫”(通感;若有若无、环境宁静清幽)
荷波:“闪电”、“肩并肩”(比喻、拟人;风吹荷叶引发的效果)
荷韵:“更见风致”
由此推知,作者在游览荷塘时,心情确实是喜悦的。
月光:“流水”“泻”(比喻、炼字;月色流动轻柔,月光实体化,环境朦胧)
薄雾、叶花:“浮”、“牛乳”(炼字、比喻;荷的轻盈飘逸;环境朦胧)
光影:“画”、“名曲”(炼字、通感;对月色的喜爱)
由此推知,作者在欣赏月夜时,心情确实是喜悦的。
(刚刚同学们的赏析都很正确。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朦胧雅致的荷塘月夜。但作者真的忘记了心中最初的那份不宁静吗?)
哀愁分析:
最初的心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热闹的蛙声与蝉声,引发作者感叹——“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江南采莲的旧俗——“这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甚至引发乡愁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且)
光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荷塘四周:“树色一律是阴阴的,……灯光,没精打采的”
夜游荷塘欣赏月色时,心情是喜悦的,这不假,只是心中的那份不宁静被冲淡了,以致于我们在文字中看到淡淡的哀愁。
教师小结:写景方法、表现手法、所用意象、表达情感之比较
《荷塘月色》文中456段文字,通过一系列方法,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朦胧雅致的荷塘月夜,这一过程,做的心情是喜悦的,这不假,但作者也没有忘记心中的那份不宁静,只是在夜游荷塘欣赏月色时不宁静暂时得到超脱。从文字中我们能赏析出情感的过程,就是以情驭景。PPT展示“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3、小迁移:下面一首诗中,哪一句描述不妥?
初夏游张园
【作者】戴复古 【朝代】宋
A.乳鸭池塘水浅深, B.熟梅天气半阴晴。
C.东园载酒西园醉,D.摘尽枇杷一树银
4、两篇文中的引用性文字可以删除吗?
《故都的秋》
①内容上,丰富内容,再添一重文化气息。
②结构上,宕开文笔,纵横议论,增强说服力。
③主题上,与题旨相合,强调古今中外秋都给人以深沉、萧索的感受。
④反映千白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悲秋。
《荷塘月色》
①内容上,丰富内容,再添一重文化气息。
②结构上,宕开文笔,丰富文章内容。
③主题上,与题旨相合,表现对理想世界的追寻,对自由的渴望。
④反映千白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写莲之圣美,月之皎洁。
四、知人论世,启发现实
1、郁达夫喜爱秋但为什么作者眼中的秋景却是悲凉的呢?
2、朱自清一开始“心情颇不宁静”,反而作者看到的景物是热闹欢快的?
“悲凉”
·黑暗社会,白色恐怖
·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异国生活,饱受歧视
·人生悲苦,抑郁善感
“颇不宁静”
对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
思乡之情
·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 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教师结语:
两位先生即使生逢乱世,心情压抑,也能通过文字的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即使学习和生活遇到瓶颈,也要学会用文字去减压放松自己!
共勉文字: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五、课堂练习
写一段文字赞美庐江中学雪后之景色,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六、板书设计
景--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