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的证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的证明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27 13: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2《命题与证明》第一课时
——《猜想与验证》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节课是为沪科版第十三章第二节《命题与证明》第一课时设计的综合实践课。
2、内容解析
观察、猜想、验证是研究数学以及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的基本方法。小学阶段学生初步尝试通过观察实验获取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从本章开始进入初中几何推理的学习,学生开始接触平面几何的演绎推理。本节课通过大量猜想与验证的活动,让学生理解验证的必要性,了解验证的基本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几何,以及生物、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做好方法论方向的铺垫。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验证的必要性,了解验证的基本方法;
(2)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3)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
2、目标解析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先有直觉感知,后有逻辑推理,直觉指明方向,逻辑完善过程。但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直觉感知在学生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是否定了直觉猜想的必要性。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对学生注意力、直觉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大胆猜想、合理验证的同时,发展几何直观,体会验证的必要性,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认知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参与意识强,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对于真实情境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学习兴趣。通过本章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与平行线相关的基本演绎推理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成功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动手能力较强,语言归纳能力有待提高。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合理方法验证猜想。
本节课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成活动串,引导学生从“最近发展区”入手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积极思维的同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归纳,感受教学间的联系。并在课堂中采取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手段,最终引导学生顺利突破这个难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学生动手拼图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通过操作可以验证结论,即“恰能拼成长为13cm,宽为5cm的长方形”。所以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操作成果展示、课件展示等手段来突破这个难点。最终所有同学都能体会计算验证的便捷和精确。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猜教师的年龄
教师:同学们能猜猜郝老师的年龄是多少么?
追问1:如何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呢?
预设:学生提出看身份证,教师出示验证。
追问2:我们刚才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师归纳补充:观察、猜想、验证。这也是我们数学学习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猜想与验证”。
教学说明:通过“猜年龄”的情境,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既自然的引出课题,又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二、看一看、试一试
教师:请同学们通过观察,给出猜想。
追问:如何验证?(师相机引导叠合法与测量法)
教师:这两个活动对你有什么启发?
预设:眼见不一定为实,猜想是需要验证的。
追问1:那这两个例子,我们是如何验证的?
预设:比一比、量一量、叠合。。。
师总结:这些,我们都称为操作(实验)的方法。
教学说明:引例从直觉感知入手,强调感性的重要。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直觉感知,虽然重要,但有时候不一定正确。从而自然的想到,理性思维的必要性。从课堂两道趣味数学题的探究,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逐步渗透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尤其是“试一试”中,横竖两条线段,一般的数学读物,都给人一种错觉,不等,然后相等。在这里,重新进行了设计,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活动三、拼一拼,想一想
拼一拼:请同学们用操作的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想一想:如果拼一拼这个活动说明操作又误差,计算更简洁,那请同学看看这个活动还能不能操作?
设计说明:“拼一拼”与“想一想”在认知冲突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拼图后,发现了操作验证与计算之间的矛盾——面积不等。引导学生用逻辑推理给于说明。让学生体会,操作的验证方法,易受误差及现实条件的约束,感受计算验证的便捷与准确。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发现前面的猜测基本都是错误的。容易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怀疑。进而产生疑惑“既然猜想容易出错,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猜呢”?
活动四、试一试
设计说明:两个“试一试”,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验证。进一步肯定直觉感知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并得到验证的另一种方法——推理。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直觉指明方向,推理完善过程。”
活动五、读一读
设计说明:此时,“读一读”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肯定直觉感知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大胆猜想。并得到验证错误猜想的有效方法——举反例。
活动五、反思总结
课堂结语:课堂的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完整的证明他。但值得骄傲的是,离他最近的人,是我们中国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读一读著名作家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老师希望这节课,可以在同学们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将来,能摘下这颗明珠的人,就在同学们中间。
设计说明:最后,用还没有被证明的著名猜想: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本节课的结束,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的欲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开一扇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个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想,有成功也有失败。猜想的成功,肯定了直觉感知的重要作用;猜想的失败,促进了思维的演变,凸显了验证的必要性。并在课堂中,教会学生验证的方法,如果肯定一个结论,可以通过操作实验、计算、逻辑推理等方式来说明道理。要否定一个结论,只要举出反例。
整节课,以活动的展开顺序为显线,思维能力的发展为隐线,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拓宽了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之严谨,验证之必要!